第27章 027替身(完成)

元錦一早料到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鎮定打開臨時準備的PPT。

安木鄉在同寧鎮前方,從縣裏過來走二級路先經過安木鄉,才到達同寧鎮。将安木鄉作為游客集散點,同寧鎮這邊不接受能理解。

游客沖着同寧鎮來, 結果便宜了啥事都沒幹的安木鄉, 白白損失大筆的錢。

“安木鄉是少數民族鄉, 地勢開闊,原來的鄉合作社舊樓改造一番就能成為集散點, 停放大巴, 就餐住宿。”元錦往下翻PPT,“我們同寧鎮兩側都是山, 沒有可以改建的建築, 新建選址只能往南端選地, 已有的街道不适合大巴車出入。”

同寧鎮鎮政府所在地,四周都是山, 不适合建游客集散點。

原有的空地, 建了造紙廠、汽水廠、竹炭廠, 其餘都是水田菜地, 征地工作不好做。

鎮上的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沒了土地跟沒了命根一樣,一年都不一定談下來。

之前建廠征地征用了小部分,給出的條件除補償款外,還要安排家人培訓進廠,不然都談不下來。

“書記說的沒錯,我們同寧鎮的地形地勢,都不适合建游客集散點。”梁春曉笑着補充,“再說了, 游客的目的是我們同寧鎮,接待任務交給安木鄉,兄弟鄉鎮一起發展不是更好。”

氣氛稍稍緩和。

元錦接着講PPT,把鎮裏這麽決定的原因講明白,同時也仔細分析利弊,讓大家更好的接受的這件事。

全部說完,安木鄉書記清了清嗓子,尴尬發言,“同寧鎮給了我們這麽大的好處,我們一定努力把這事做好。”

這就是燙手的山芋。

看着好處多多,吃起來燙嘴燙心。

“我們同寧鎮會配合你們的工作,盡量把旅游這一塊也搞起來。”元錦微笑看他。

安木鄉書記:……

Advertisement

他好像上了一條賊船,不知道能不能跳?

……

旅游開發涉及到方方面面,游客集散、門票定價,餐飲定價、住宿等等,需要全盤考慮進去。

元錦把大部分的工作交給安木鄉,同寧鎮社區內和幾個行政村的擔子輕了許多。

經過三個月的工作安排和各項治理,同寧鎮的旅游接待慢慢走上正軌。

為了更好的發展的旅游業,元錦組織鎮政府的部分年輕幹部,到大熱的景區實地考察民宿的經營,景區管理。

這次去考察的成員,平均年齡在32歲,有各村的大學生村官,也有鎮政府骨幹。

梁春曉留在鎮上主持工作,不跟他們一塊。

“公費旅游,梁姐不能來真可惜,不過她的任命書下來了,算大好事一件。”博士背着相機跟在元錦身後,小聲說,“你好像不喜歡這種商業化太濃的景區?”

這是他們考察的第二個景區,元錦從進來就沒舒展過眉頭。

“不是不喜歡,是在思考适合我們同寧鎮的經營辦法。”元錦拿着手機随便拍了一張照片,擡腳往附近的休息椅走去,“這種商業模式,複制粘貼一樣,明明是不同的景色和人文,進去後感覺玩過無數次,無趣。”

同寧鎮的旅游業是副業,要保留自己的特色。

新農村最大的特色,不是統一規劃的特産商店,全國各地蜂擁而來的民宿老板,酒吧老板。

自然景色這一塊,是他們的優勢,她要将優勢發揮到最大,而不是通過商業化讓這種優勢消失。

“你說的對,全國各地的景區都是特産店、麻辣燙、燒烤。”博士低頭翻看拍下的照片,“大家來去匆匆,拍幾張照片就算是玩過,具體看了什麽,大概都沒什麽印象。”

“所以,我們必須做出自己的特色。”元錦笑了下,岔開話題,“去幫我買一杯冰鎮酸梅湯。”

博士樂颠颠起身。

半個月後,元錦考察結束帶着隊伍回到鎮上,稍做休息就去安木鄉。

安木鄉的書記也帶隊出去考察,比他們早幾天回到鄉裏。

安木鄉的種植業以橙子為主,果園放養雞鴨發展養殖業,比同寧鎮提前兩年脫貧。她把游客集散點放在安木鄉,其實還有一個考慮。

特色種植、養殖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安木鄉的橙子沒有特別的優勢,選種的品種市場上都有。

趕上大年,産量翻翻銷售價格會暴跌,有旅游業作為第二經濟來源,日子會好過一點。

“宋書記,我正要去找你。”安木鄉書記看到她,高興丢下身邊的同事迎上去,“這次吹的什麽風?”

“反正不是西北風。”元錦笑了下,将準備好的計劃書遞給他,“這是同寧鎮的旅游發展計劃,你看看跟你們制定的計劃,有沒有相悖的地方。”

安木鄉書記接過來,熱情領她上樓。

元錦的計劃書非常詳實、細致,着重突出自然的優勢。不建商業街、不開酒吧、控制民宿數量,禁止哄擡物價。

游客如果需要住宿,住縣裏或者是安木鄉,也可以入住南山新村即将開建的度假酒店、各村屯的民宿。如果實在想住到村民家裏,體驗真正的農家樂,也能提前預約。

“讓游客住到村民家裏,有人願意嗎?”安木鄉書記覺得這個比民宿好,又覺得不好。

“同寧鎮的旅游宣傳方向是自然,住到農家,體驗真正的農家樂。他們可以來采摘鮮筍,可以來參加春耕抛秧,也可以悠閑的到處拍照。”元錦笑着解釋,“如果不想體驗這些,不是還有民宿和酒店嗎。”

“你這麽一說,還挺有道理,他們來就是為了看風景的。”安木鄉書記笑了聲,仔細跟她讨論聯合發展旅游的各項計劃。

發展旅游的工作落實到各村屯,曜星投資的酒店辦好開建手續,正式開工,元錦也更忙了。

歷時一年半,南山新村的度假酒店正式投入使用,整個同寧鎮的旅游建設完成預計目标。

每個村屯都有自己的特色,門票收取、餐飲住宿定價明确。

元錦設計的四季有景三季見花的自然景觀,成了整個同寧鎮最大的特色。她當初想要将同寧鎮,打造成河東縣名片的設想,徹底實現。

壞消息是,各村種養一起發展的布局,進入高速成熟期,成品銷售又成了難題。

奔小康驗收前夕,升任河東縣縣長的梁春曉下來調研,元錦親自接待。

同寧鎮除旅游接待消耗,每年放養的雞鴨、種植的各類反季水果、蘑菇還有大量剩餘。元錦讓曜星出面在鎮裏建了白條雞生産線、生鮮配送中心,剛剛晉工投入使用。

“聽說白條雞的銷售不是很理想,要不你直播帶個貨?”梁春曉随口開玩笑,“網友們都很想看看最美鎮書記。”

“梁縣長,你就別拿我尋開心了。”元錦笑着拒絕,“産品才是企業生存的根本,生鮮配送講究時效,省城那邊談好了兩家大型超市,我過幾天就去簽合同。”

從河東縣到省城的高速已經通車,車程縮短了一半多,走地雞殺好後直接送過去,不成問題。

“沒拿你尋開心。我專程回來,是告訴你這次書記調走,上面有意讓你回縣裏接班。”梁春曉擡手輕拍她的肩膀,“我們能做好。”

她能力比不上元錦,但她可以成為元錦最好的搭檔。

元錦的成績實在是太亮眼了。

光是同寧鎮就好幾個工廠,現在還有了生鮮配送中心,旅游也紅紅火火,農民的收入比她的工資還高。

有能力有魄力還年輕,她迫切希望元錦進縣裏。

“不是沒準信嗎,先幹活。”元錦偏頭沖她笑,“省內配送基本能消耗掉剩餘的養殖産品,但目光不能只放在一個同寧鎮,臨近的幾個鄉鎮,都有意跟這邊合作。”

産量過剩是遲早的事,她還得仔細研究怎麽在網上銷售的問題。

“先幹活。”梁春曉大笑。

是自己太心急。元錦做了這麽多的工作,上面應該也不想埋沒人才。

同寧鎮全面完成奔小康驗收,元錦被調回縣裏,跟梁春曉繼續搭檔,任書記。

任命書下來後,鎮政府的同事給她辦了個熱熱鬧鬧的慶功宴。

元錦大方笑納。

回家收拾東西當天,通往南山新村的路上了路牌——錦繡之路。

長甘村和牛堂村的村民,集體出動拿着花站在路邊,開心跟她道賀。

他們還準備舞龍隊和舞獅隊表演,沿路給慶祝。

元錦緩緩開着車,胸口一片熱燙。

她沒死之前,一定非常渴望看到這樣的景象,真正看到,她能感覺到心底有熱血在湧動。

這些村民曾經斤斤計較,也曾為了脫貧聽她指揮,讓做什麽就做什麽。

現在,他們的日子好了,他們記住了她曾經的付出。

……

河東縣轄5鎮11鄉,含一個少數民族鄉,下設185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委員會,2366個自然屯。

目前為止,只有一鎮一鄉實現奔小康,3鄉正穩步朝着奔小康的目标邁進,餘下4鎮7鄉奔小康還有難度。

元錦到任第二天就下去調研。

蔣毅沒能回縣裏,他去了四惠鎮任書記,主持當地的扶貧奔小康工作。

博士成了同寧鎮黨委書記。

“趙書記沒調走之前,最喜歡去同寧鎮,路好走,各個村子看起來都漂漂亮亮。”司機一邊開車一邊跟元錦閑聊,“我也喜歡去那。”

同寧鎮現在看着跟國外那些農村似的,空氣好,還漂亮。

“漂亮幹淨的地方誰都喜歡。”元錦從電腦屏幕上擡起頭,漫不經心地看了一眼路況,“要是每個鄉鎮都像同寧鎮那樣,就不用扶貧了。”

司機嗯了聲,專心開車。

此次調研,元錦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調研的第二天,她主持召開縣政府領導班子工作會議,為河東縣各個鄉鎮制定發展計劃。

河東縣沒有可持續發展比較強的支柱産業,旅游資源也相對匮乏。目前發展起來的安木鄉和同寧鎮,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河東縣的發展,但是還不夠。

要把同寧鎮以外的鄉鎮拉起來,人力物力都不可缺。

會議結束,元錦把梁春曉叫到自己的辦公室,笑眯眯遞出去一份計劃書,“梁姐,給你的新任務。”

經過六年的改造,同寧鎮成了河東縣的名片,每年接待游客超過百萬人次。

這張名片帶來的效應,他們得好好利用,争取讓所有的鄉鎮都富起來。

“我保證完成任務。”梁春曉翻完了計劃書,眼底滿是崇拜,“六年前,你說要把同寧鎮打造成河東縣的名片,你做到了。”

她這次把工作重點,放在致富比較困難的幾個鄉鎮上,着手改進當地的種植養殖結構,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子。

“可河東縣還是很窮。”元錦攤手,“我們還得繼續努力。”

梁春曉含笑點頭。

各鄉鎮的發展計劃,根據元錦的調研重新調整後,工作進展順利。

元錦也忙的腳不沾地,除了各種不得不去的會議,縣裏大大小小的工作都要抓。

回鄉的第八年,河東縣徹底摘掉貧困縣的帽子,成為江陵省的明星縣,GDP突破600億。她因為扶貧政績突出,和梁春曉一起升遷,同時入選全國扶貧攻堅楷模評選。

宋雲策和宋思源也回了河東縣。

宋雲策沒考公務員,他去了曜星,帶着團隊參與光刻機研發。

宋思源考了公務員,成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村官。

元錦當初攔下來的,那幾個準備結伴去打工的姑娘,畢業後都回了河東縣。有的進了曜星投資的企業,有的考了公務員,遇到她還會喊她阿姐。

44歲這年,她辭掉身上的一切職務,将名下的數百億資産無償捐給國家,回南山新村悠閑享受最後的時光。

她能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在流逝,感覺到這二十年走過來的充實。

45歲生日這天,她開開心心跟爸媽吃完飯,上樓頂坐到秋千上,拿着望遠鏡惬意看着世外桃源一樣的村子,輕輕在心裏說了聲再見。

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阖上眼,耳邊聽到一聲忽遠忽近的怒吼,“阿姐!”

那聲音缥缥缈缈,忽而又變成了女子清脆的笑聲,“我要去,我相信一定還有需要我去戰鬥的地方。”

難道……自己不是扶貧幹部?元錦念頭剛起,便徹底失去了意識。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