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叁
有人飛報周瑜,“都督,蜀漢的諸葛軍師并趙雲一道來了,吳侯傳話叫文武百官都去殿上候着。”
周瑜正于府中練劍,這時将劍一拗,道,“只來了這兩人?”
“是的。”
周瑜冷笑,只派兩人,那是不将江東吳侯放在眼裏了?!我倒要看你這諸葛‘卧龍’有何話說。至于另一位,哼哼!
長江盡頭,諸葛亮遙遙立于船尾,勁風一來,将他裘衣掀起,卻吹不散這江面濃霧,整個人如罩雲裏。他身邊的年輕将軍手執一劍,不發一言。
“子龍,今番咱們要見的人可是年少得志,未嘗失敗滋味呢。”
趙雲擡眼,如何諸葛軍師會這樣感嘆,不解,“可軍師更神機妙算,多年跟随主公,未嘗出過一星半點差錯,難道這回更有什麽玄機麽?”
“孫仲謀盤踞一方,有長江天險為屏障,江東之地易守難攻,不過此人終歸仰仗父兄之勢,要說服他并力破曹并不難。”
“雲愚鈍,不是孫氏有并力之意,要雲帶話麽?怎麽還要去說服他們?”
諸葛亮笑笑,“咱們既已來了,主動權當在旁人手中了。只不過憑我一家之詞,便可說的孫仲謀發兵。”說到這裏,沉吟不語。
小舟緩緩靠岸,他又道:“只是這往後的路,我也無把握啊。”
東吳兵士已圍将過來,将他二人迎下船,趙雲張口,終是默默無語,記下此話,跟于諸葛亮身後。
周瑜整裝至殿前,文武百官俱到。諸葛亮也于這時到了,孫權降階而迎,優禮相待。
周瑜得空瞧他一眼,見這人面如冠玉、綸巾長袖,執一把羽扇,輕搖兩下,人物極儒雅。趙子龍立于那人身後,臉上無甚表情,手執一把青釭劍,看來威風凜凜不可侵犯。他嘴角不禁彎了彎。
諸葛亮先與孫權敘禮,偷眼瞧他,見他碧眼紫髯,堂堂一表。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說。
當下坐定,慢聲道:“天下大亂,将軍您起兵,占有了整個江東地方,我們劉将軍也收服衆人在漢南聚集大軍,同時和曹操争奪天下。現在曹操霸居相位,實則自行天子權力,辱人甚矣!将軍就沒有什麽打算?”
Advertisement
孫權聽他話中全無恭敬謙和姿态,不禁不喜,淡聲道,“孤雖無大才,料守江東地足矣。”
諸葛亮一笑,“将軍如能憑着吳越軍隊去和曹操對抗,倒不如早點和他決裂;如不能抵擋,那何不解除武裝,向他北面稱臣以事奉?現在您佯作服從,實際心中猶豫不定。事态緊急卻又不趕快決斷,大禍轉眼至也。”
堂下衆臣臉色已很不好看,如周瑜張昭這幾個一貫得孫權信任的大将更是冷笑不語。
孫權強壓下心頭火,緩緩道:“真如先生所說,那劉玄德為何不向曹操稱臣事奉?”
諸葛亮見激将法見效,笑道:“非也。公豈不聞田橫,也不過一名齊國壯士罷了,卻仍會為了守住道義而自殺,不辱志節。何況某主「1」,是堂堂漢朝王室的後代,英氣才華舉世無人能敵。古語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倘事情果然無法成功,也是天意不可逆,某主卻怎能屈服自己去當曹操的部下呢?”「2」
孫權勃然大怒,拂衣而起,轉入後堂。殿內衆臣亦頗不滿,皆瞪視諸葛亮二人,一時無話。有一小将軍問了一聲,“周都督去勸勸吳侯麽?大事還須再議。”
周瑜冷笑,望向趙雲。見他仍是手執寶劍,不言不語,心頭亦有火,拂袖随吳侯進了內殿。
“仲謀,”私下裏,周瑜便這樣稱呼孫權。孫權見是他跟進來,不語,周瑜道,“諸葛孔明擺明相激,你何必動怒?他原是要憑三寸不爛之舌說的東吳與曹操互相吞并。南軍勝,他便順勢請與東吳共擊曹軍,北軍勝,只怕他劉備還有吞并江南之心呢!”
“哼!鄉野村夫口胃倒大!他也不怕撐着了自己?”
“他原不是知餍足之人。”
殿堂上,衆臣久候吳侯不出,竊竊私語起來。魯肅素來忠厚,怪道:“素聞諸葛先生是個知大義、有謀略的,今日怎麽當面辱及吳侯。幸而我主寬宏,沒有面斥二位。但如今,并力攻曹的事又怎生說?”
諸葛亮笑道,“子敬「3」又何須擔憂?我自有破曹之法,不過以言語試試吳侯,怎麽吳侯這般不能容人?”
魯肅大喜,道:“素聞先生才智過人,既有法子何不早說?我這便相請吳侯,大家再商議。”便入後堂見孫權。
孫權聽了周瑜話,心中已有計較,見着魯肅跟入,沉臉道:“外頭怎生說?”
魯肅道:“主公息怒,諸葛亮說自己已有破曹之策,剛剛不過試試主公罷了。主公當以天下為重,相請一二才好。”
孫權嘿地一笑,冷然道,“豈可因我一人之私以廢天下,我倒要去瞧瞧這位卧龍先生有何良策!”
轉入殿內,他上前執了諸葛亮手,笑道:“剛剛怠慢先生,還望勿怪。”
諸葛亮亦謝罪:“剛剛是亮失言,将軍勿罪才是。”
孫權微微一笑,道:“只是如先生剛剛所言,豈不是要孤拿東吳所有的土地并十萬軍隊被人家控制?只怕民怨載道啊!倘玄德兄不是剛打了敗仗,我們兩家可并力破曹,只是如今...”
諸葛亮耳聽其譏刺卻不動怒,輕搖羽扇,道:“我們主公的軍隊雖然在長阪被打敗,但剩下萬餘人皆是良将精兵。而曹操的軍隊,從北方南下都非常疲倦,聽說他為追趕我們主公,下令疾走,軍隊一天一夜就走了三百多裏路。吳侯豈不聞‘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孫權頓了一下,笑道,“先生倒真是足智多謀,何不如汝兄子瑜投我東吳門下?”
衆臣臉上都帶了三分笑意等看這位卧龍先生笑話。吳侯此話并非真能打動諸葛亮,不過他長兄諸葛瑾事吳多年,倘他此時一口回絕吳侯提議那是壞了劉備大事,倘是答不出話,那自是被滅了威風。
諸葛亮微微一笑,“承蒙吳侯擡愛,只是人各有志勉強不來。”他太知兩方洽商時何時該咬緊何時該松口。
見他語氣不再咄咄逼人,孫權順勢哈哈一笑道,“好一個人各有志!哈,好一個‘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先生是大智之人啊!”
“曹操卻也不蠢。不過如今曹軍軍心大浮,多有人傳說‘這樣走法,不到戰地便要敗了’。況且北方人不習慣打水戰,又荊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被兵勢所逼,并非心甘情願歸順。現在将軍如能派遣猛将和我們主公并力合謀,必定能夠打敗曹操。到時荊州、東吳的勢力就會強大,對将軍您而言,只有百利無一害啊。成功失敗的關鍵,就在今天了。”
孫權聽他說到這裏,也不過道成功的關鍵在今日時機,而不肯承認成功關竅在江東吳侯,心中怫然不喜,然面上十分高興,立刻派遣周瑜、程普、魯肅等三萬水軍,随着諸葛亮去晉見劉備,一起出力抵抗曹操,內中種種細節關竅,再與諸葛先生商讨回報便了。
程普、魯肅皆領命,只周瑜望着趙雲不語。魯肅低聲提點道,“都督,吳侯叫你。”
周瑜回過神,拱手應下。
作者有話要說: 「1」某主,即‘我主人’。三國演義中,諸将多愛自稱‘某’。如将軍在上頭問,誰願意助我去攻打誰誰誰。堂下往往有一人大叫,‘某願往!’意為——‘我願意去’。後文多會用到‘某’,此處稍作解釋,抱拳。
「2」諸葛亮與孫權一番英雄戲答,多取自《三國志》,我也有所添加修飾,拱手。
「3」魯肅,字子敬。
前文總會有一兩章看來冷冷硬硬如這章般寫戰術滴,鋪墊而已,看得暈可直接跳過(有讀者君反應寫戰争的暈,鬼臉)但總體走向是诙諧滴喲,揮手,不要抛棄我啊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