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康熙是個閑不住的,南巡的路上都要照常處理奏折,好不容易在行宮偷得幾分清閑,還要白龍魚服私訪民間。

靳輔年紀大了,這一路上探查各處的堤岸、閘壩已經很辛苦了,康熙也不打算再折騰這位老大人。

大臣之中,他只叫了于成龍和曹寅,伴駕的兩個兒子當然都要喊上,可惜他安排過去的人去晚了,老三這小子已經自己溜出去玩兒了。

也罷,老三還是個半大的孩子,頭一次下江南,也難怪在行宮裏坐不住。

康熙做富商打扮,于成龍和曹寅是他經商的朋友,老大成了富商的兒子,梁九功是他的管家,明面上的幾個侍衛則是扮作護院小厮。

微服私訪的經驗,康熙還是有的,一路上跟攤販講價,和鋪子裏的掌櫃攀交情,連午膳都擺在酒樓的大堂裏,烏泱泱一堆人,好不熱鬧。

別看康熙帶了一堆人,可融入其中還真不算起眼,不像胤祉,雖然身着一身青色長衫,做讀書人打扮,沒往腰間系黃帶子,身後也沒跟幾個人,可耐不住他打聽的事兒太多。

尋常的讀書人,有幾個會調查當地的物價,又有幾個會問詢當地的望族富商,更不會問及西洋商行的常客,不會試探西洋商行背後的靠山。

讀書人不做這樣的事兒,能做這種事兒的要麽是大商人,要麽便是朝廷的人。

這街上誰人不知皇上南巡,曹家接駕,那行宮修了足有兩年,如今可算是迎來了真龍。

胤祉這個讀書人,出門沒多久,就被認定是朝廷的人,甚至于有可能是皇上派出來的人。

所以胤祉一進西洋商行的門,便有幾個洋人親自出來迎他,二話不說,先塞給他一卷銀票。

胤祉不是沒有收過底下人的孝敬,但收競争對手的錢還是頭一次。

“早就聽聞西洋商行珍寶無數,尤以江南的西洋商行為最,便一直想來見識見識,這不,頭一次下江南,就來了你們這兒。”

在大清生活多年的林恩,能說一口流利的蘇州話,剛剛塞錢的也是他。

“大人裏面請,您來我們這兒就算來對了,前幾天剛到了一批貨,您挑中今天的東西,我給您打一折。”

胤祉今天可不是來買東西的,而是來看行情的,托化學老師的福,他在皇莊建的作坊已經能夠燒制出完整清澈的玻璃了,玻璃已經有了,鏡子也就不遠了。

“生意人不做賠本的買賣,我想就算是打一折,商行應該也有的賺吧。”胤祉說了句大實話,獨一份的買賣,标價要多高就有多高,即便除去成本和漂洋過海的路費,利潤也大得讓人難以想象。

比如這張定價三萬兩的玻璃炕屏,搶錢都不敢這麽搶,可惜作坊還燒制不出這麽大塊的玻璃。

巴掌大的小鏡子也敢賣上百兩。

還有這八音盒,放在後世也就是百十塊錢的小東西,如今卻敢賣兩千兩。

商行裏還專門有個貨架是放香水的,聞起來也沒比香膏好,可價格卻是香膏的百倍。

“商行的生意怎麽樣?這東西有人買嗎?”胤祉誠心問道,江南這邊的西洋商行可比京城的定價要誇張,當然貨也比京城的更多更精致,江南……有錢的冤大頭這麽多嗎。

“大人有所不知,您別看這香水小小的一瓶,可取的卻是花之精華,上千斤的花瓣也就提取這麽一瓶精華,瓶子還是用昂貴的玻璃所制,一路上漂洋過海,遇到海神發怒,一整船的人和東西都得搭進去,能送來大清實屬不易……江南有名望的夫人們都愛用此物,您若喜歡,我贈您一瓶,您讓女眷試試便知這東西的妙處。”林恩甚是大方的道。

他來大清這麽多年,早就摸透了這些官員的性子,也習慣了拿錢開路。

面前的這位大人,年紀輕輕就做了官,還能跟着大清的皇帝陛下一起出行,必然是貴族子弟,這樣的人見過的好東西太多了,等閑是打動不了的,可這樣的貴族子弟也是最容易糊弄的。

他舍出些東西去,不止希望這貴族少年別跟他們過不去,更希望能借這位大人的手把東西賣到京城去,這裏頭的利潤有多大,也只有他們內行人清楚了,送出去的這點東西不算什麽。

別看京城也有一家西洋商行,可那一家商行與他林恩并無關系,按照協議,他不能去京城開店,可要是京城的人千裏迢迢來江南訂貨,那就不是他不遵守協定了。

胤祉毫不客氣的從中挑了一瓶玫瑰味的香水,至于這大胡子洋人說的話,騙鬼去吧,上千斤花瓣出一瓶香水,他可不覺得西方的生産力如此低下,若真是如此,那就不會只賣百兩銀子了。

江南,富庶之地,有錢人是真多,且與京城相距頗遠,來此地開店,很符合胤祉‘悶聲發大財’策略,他只需知會曹寅一聲,應當就不會有地頭蛇跑過來搗亂了,西洋商行背後的靠山不過是幾個商會,官面上沒什麽大人物。

唯一不太方便的是,他在外能調派的人還是太少了,只有皇莊和舅舅家裏的人能用。

胤祉離開西洋商行時,帶走了一瓶香水、兩套西洋顏料、兩面小鏡子以及一頂紅寶石皇冠,前三者都是商家送的,只有後者是胤祉花一百兩銀子買的,就這還是打了一折。

他可太喜歡江南了。

胤祉回到行宮時,才知曉皇阿瑪上午遣人過來叫過他,當時他已經出門了,如今又傳他過去用晚膳。

香水是準備拿來做研究的,顏料他打算送給擅畫的二姐姐,随身的小鏡子自然也是額娘和二姐姐的,紅寶石皇冠他打算放在給二姐姐的添妝裏。

每一樣都有用處,實在是不适合拿去給皇阿瑪,胤祉把目光從這些價值連城的東西上移開,轉到打包帶回來的兩包茶糕上。

“據當地人說,這家茶糕店已經開了一百多年了,兒臣去的時候,外面還排着長隊,皇阿瑪嘗嘗味道如何。”胤祉笑盈盈的道,這茶糕還不如檀木做的食盒值錢,因着食盒裏放着湯婆子,因此茶糕到現在都還是溫熱的。

皇上還未曾說話,一旁的大阿哥看着熟悉的糕點,率先開口道:“三弟有所不知,我和皇阿瑪下午已經嘗過這茶糕了,松松軟軟,餡兒料鹹中帶了些微甜,味道确實不錯,我和皇阿瑪都用了不少。”

“皇阿瑪和大哥今日也出去了?早知道我便不那麽早出門了。”胤祉随口說道,既然皇阿瑪和大哥都嘗過了,那他也來嘗一嘗這茶糕好不好吃。

桌上的菜品皆是江南菜,無一道不精致,康熙示意讓布膳的太監們都下去,他們父子三人單獨用膳。

在他面前用膳最自在的便是老大和老三了,這倆孩子口味也極其相似,都喜葷食、喜辣食,偏這倆打小就玩不到一塊兒去。

看着老大和老三,康熙不由得想起太子:“離京一個多月了,也不知太子能不能應付得過來,朕前幾日給太子寫的信,也不知送到京城了沒有。”

大阿哥夾菜的手頓了頓,皇阿瑪現在還惦記老二呢,照他看,老二不知道在京城有多快活,皇阿瑪可是把監國的差事都交給了老二,若是皇阿瑪能讓他監國,別說南巡了,便是祭泰山他都寧肯不去。

“太子精明能幹,又有諸多大臣幫襯,想來必然是能應付的。其實兒臣也很擔心福晉,她肚子裏還懷着孩子呢,這一胎從一懷上就很是鬧騰,聽額娘說,兒臣當年也是如此,這孩子怕是随了兒臣。”

別看現在皇上兒子多,但早些年的時候,宮裏頭卻甚少有能養得住的孩子,對于年長的這幾個兒子,有一個算一個,幼時康熙都是上了心的,老大自然也不例外。

這會兒康熙便興致勃勃的說起老大幼時的趣事:“宮裏如今都說小九和小十淘氣,但跟你當年比起來那可差遠了,朕記得你頭一次到乾清宮時便和太子打了一架,朕罰你你非但不認,還一腳踢倒了門口的瓷瓶,把你額娘都吓哭了,你将來的兒子若是跟你一個脾氣,朕可要好好看看了……”

說完老大,又聊起老三。

“老三小時候乖巧,還很愛幹淨,未留頭時,跟茉雅奇站在一塊,乍一看像小姐妹一樣。”

當着老大的面兒,康熙沒好意思說,老三小時候還喜歡玩小姑娘玩的東西,不愛抽陀螺,也不喜歡騎大馬,而是喜歡踢毽子、跳繩。

那時朝政也多,也不知他哪來那麽大的耐心去看幾個孩子,現在就不行了,哪怕是最小的十四,他也沒有這份耐心了。

大阿哥看着面前的老三,實在想象不出對方小時候像小姑娘的樣子,老三在演武場跟他打架那一年才多大,狠的跟狼崽子一樣。

大阿哥又說起福晉腹中的孩子,雖然還沒到可以診出男女的時候,但福晉這一胎的反應跟上一胎懷女兒時完全不同,且極愛吃酸,額娘說了,這一胎差不多會是個男孩,等生下來便是皇阿瑪的頭一個皇孫。

父子倆興致勃勃的交流起育兒經,一旁的胤祉實在提不起興致去聽,養孩子這事兒離他可太遠了,還不如把心思放到眼前的美食上,行宮裏給他做飯的廚子跟皇阿瑪的絕對不是同一個,水平明顯有差距。

沒過多久,大阿哥也變得意興闌珊了,皇阿瑪的育兒經永遠都繞不過老二去,他們這幾個幼時都只是皇阿瑪時不時過去看看,唯獨老二,從在襁褓中起便是皇阿瑪一手帶大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