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自然的饋贈(2)
她又轉身望向對面,一眼便瞧見了相對的另一朵。
“瞧,那邊還有一個。”她興奮地直跺腳。
“可這是什麽東西?”父子二人齊聲問道。
“你們竟然不知道這東西嗎?”她驚愕的不知說什麽才好。
“可你又怎麽知道這是什麽?”朱立軒一臉疑惑的看着她。
“啊?這個..我前幾日昏迷時做了個夢,在夢裏我遇到個師父,他教了我好多東西。前幾日頭疼得很,不曾想起來,今兒個遇到了便想起來了。”
她将話說的模模糊糊,畢竟古代人都十分相信關于鬼神之事,說多了會漏洞百出,便讓他們自己發揮想象吧!
父子二人對望一眼,似乎很是心有靈犀地點點頭,想着許是哪路神仙可憐熙兒,所以托夢照拂她。
“哥哥,快去把它采下來。”她指揮着朱立軒。
只見他熟練地爬上樹将猴頭菇摘下,而後又去對面摘另一朵。
“這東西這麽大,可以吃嗎?”
他看着這巨大的毛茸茸肉呼呼的兩團,有些難以置信的樣子。
“當然可以,而且可以賣上好價錢呢!不過,可不可以不要告訴爺爺和奶奶?我想着賣了以後,所得的銀錢一半留給你們,以備不時之需。一半我帶去孫家,這樣我也有上下打點的銀兩。”
朱筱熙接過猴頭菇,小心地放在籃子的最底下,再用野菜将它藏好。
“好,明日爹去鎮上賣了銀錢都給你帶走。”
二人背上最重的兩個筐,手裏拖着兩大捆柴禾,朱筱熙則背較輕的那個,三人一齊往山下走去。
到了山腳下,三人稍作歇息..
朱筱熙瞧着那清澈的河水,甚至偶爾還會看見魚兒游來游去,突然靈光乍現,“爹,咱們這兒有賣魚的嗎?”
“有是有,不過大多都是酒樓賣,一般人家煮不好,以致于大家很少買魚自家來做。”
朱連海順着她的目光望去,便看見幾尾小魚游過。
“那我們來抓魚吧!”
朱筱熙興致勃勃地把筐子放下,拿着鐮刀走向河邊的柳樹下,擡手開始砍柳樹枝。朱立軒見狀也不多問,跟着她一起砍。
朱連海坐在河邊用河水洗了洗臉,便坐在一旁瞧着他們兄妹二人忙活。
不多時就砍了許多柳樹枝,朱筱熙坐在石頭上笨拙地編起了魚簍子。
其實她也記不清是如何編的,只能按照那些殘存的記憶,一邊回想一邊慢慢的編起來。
朱連海突然來了興致,看着她的動作,似是然明白了什麽,他手中的動作十分娴熟。
朱筱熙轉頭看向他,心中不禁感嘆天才啊!
她停下手中的動作,坐到朱連海身邊,指揮着這應該如何編,就這樣一個魚簍子很快就編好了。
“爹,你可真厲害。”她毫不吝啬地誇贊道。
“咳..這和背着的筐子差不多。”
朱連海不好意思的撓撓頭,被女兒如此誇贊還有些害羞起來。
“哥哥,你帶了繩子嗎?”朱立軒聽罷,從筐子裏拿出繩子遞給她。
朱筱熙找了一處隐蔽的地方,将魚簍子系在岸邊的石頭上,再用一些草和碎石掩蓋住繩子,拍拍手走了回來。
朱立軒莫名其妙地看着她,等着她解釋。
“明日我們去鎮上之前,在家裏帶個木桶,到時候就會有驚喜哦!”
父子二人見她故作神秘的樣子,也并不打算繼續追問下去,三人背起筐子往家中走去。
——
蔚藍的天空中飄着幾朵白雲,偶爾吹來的風,讓這悶熱的夏季多了一絲涼爽,心情也變得舒暢起來。
早飯過後朱老爺子同朱連海去地裏侍弄莊稼,朱筱熙幫李氏将豬和雞喂好,把糞便都清理幹淨。
“奶奶,我同哥哥去鎮上,将前些日子的柴禾拿去賣,可柴禾太多,我們去時需要坐牛車,您給我們幾個銅板可好?”
王氏聽罷立即站了起來,“什麽?你們是多金貴的身子居然要坐牛車?”
“奶奶,我們若是坐牛車,會攜帶很多柴禾,自然賣的銅板就會很多。相反若是走着去攜帶的自然就少,賣的銅板也會少。兩相比較您說要不要我們坐牛車呢?”
只見王氏眼珠子骨碌碌轉了兩圈,坐牛車不過四個銅板,那麽多柴禾最起碼也要賣三四十個銅板,這樣她豈不是能賺回好些個。
王氏想到此便從櫃籠裏拿出一個小木盒,用鑰匙打開,取出四個銅板交給朱筱熙。
“莫要賣了柴禾貪去幾個銅板才好!”王氏眼睛斜斜地看着她,不忘叮囑着。
“放心吧奶奶,一定全數送到您手上。”
李氏将院子打掃完,正坐在院中的杏樹下繡帕子。
朱筱熙從後院拿起一個木桶,兄妹二人背着柴和與她打聲招呼便走出家門。
二人并沒有直接去坐牛車,而是拐彎走到昨日下魚簍子的地方。
到了河邊,朱筱熙伸手想要撈起魚簍子,卻不成想魚簍子太重,她差一點一頭栽到水裏去,多虧朱立軒快速地将她拉住。
只見那簍子裏大大小小的魚數十條,大的想必有四斤多,小的也就手指那麽大。
二人連忙将大魚裝進木桶裏,小魚都放生,并且還撈了不少的河蝦,朱筱熙開心極了,再次将魚簍子放進河水裏。
看着那一桶魚,大約有十幾條,擠擠巴巴地在木桶裏無法游動。
“哥哥,編魚簍子你和爹會就好了,等我去了孫家,你們也多個進項。自家手裏有銀子,心裏才踏實。”
朱立軒突然發覺,他這個當哥哥的還不如妹妹想的周全,心中難免多了些愧疚之意。
朱筱熙見他默不作聲,知他心中所想,輕輕推了推他的胳膊。
“哥哥,你是咱家的男娃,是咱家的頂梁柱。我只是耍點小聰明,等我走了,這個家是要靠着哥哥撐起來的。”
朱立軒想都是一家人不必分得那樣清楚,便笑着捏了捏她的臉。
“好,哥哥曉得。”他拿起木桶,二人背着柴禾走向村口。
村口這邊總會有牛車來來往往,大多是運貨物的同時會捎帶坐人,二人坐上牛車說說笑笑地往鎮上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