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索尼之死,震動朝野。他一生歷太祖、太宗、世祖,于今已是效忠第四世大清皇帝,他對皇家忠心耿耿、正直無私,操勞國事全心全意,在朝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威望。
對于首輔索尼的驟然離世,太皇太後找人詳細察告了事發經過,從茶水飲食到病情照顧,事無巨細地一一查問,并沒有發現異常,只當是年老體邁,一病不起,終是永遠沉睡而去。
索尼一去,人們瞻前顧後,惴惴不安地遙想朝政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而太皇太後不露聲色,靜觀其變。
朝廷恩禮有加,将索尼的的葬禮辦得十分隆重,又賜了他文臣中最高的谥號——文忠。除了以一等公爵的規模葬祭撫恤外,還加賜鞍馬兩匹、銀二千兩,并給以王爺規格的禮遇:賜春秋二祭之外,又賜加祭四次。在此之前從沒有先例。
索尼死前留了一份遺疏,由索尼長子、赫舍裏皇後之父噶布喇呈上,玄烨親自在王公貴族、文武百官間批轉,再次嘉獎了索尼的忠誠。
索尼的遺疏是繼上次上疏後,又一次堅決奏請玄烨親政。前一次玄烨留中不發,此次親自批轉遺疏,是何用意,大臣們已是心知肚明。索尼雖然已去,在朝中的地位依舊沒有人可以撼動,反而恩禮有加,幾個趨炎附勢,抑或懂得審時度勢之人,紛紛上奏附議。
原本靠攏鳌拜的遏必隆向來軟弱怕事,瞧蘇克薩哈響應了索尼的遺疏,便照民心所向趕緊跟着附議。而緊跟着,駐守在外、勢大權重的三藩王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以及他們在朝中的兒子們也紛紛奏請皇帝親政。
一時間,朝中三院六部的滿漢大臣、王公貴族、八旗都統副都統聯名上奏,親政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就連權臣鳌拜都不得不呈上奏章!在太皇太後的谕允之下,玄烨終于決定親政,而吉期及相關事宜交由禮部操辦。
康熙六年七月初七,紫禁城內外人頭攢動,受萬民矚目的親政大典正在隆重舉行。儀仗絢麗威武,城門威嚴肅穆,王公大臣、外國使節、宮中侍衛、太監校尉,成千上萬,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當禮樂之聲停止,衆人慢條斯理、井然有序地按照官位大小、爵位等級一排排肅立于太和殿三重漢白玉階下的丹墀內,仰望高高在上的太和殿丹陛。
“咚——咚——咚——”午門鐘鼓齊鳴,悠長而沉重的餘音環繞古老的宮殿,震動每一個人的心靈,與此同時,乾清宮門伴随着“轟隆”之聲被重重打開,一頂尊貴華美的圓頂明黃緞繡的禮輿由十六人高擡,莊嚴而徐緩地走了出來,禮輿後面由內大臣率禦前侍衛、乾清宮侍衛相繼跟從,而那上面的金龍寶座上正坐着大清朝的康熙皇帝!
玄烨一身朝服,頭戴三重紅寶石頂冠,腳着青緞皂靴,脖子裏挂着一條東珠朝珠,俨然是一位尊貴無比、威嚴至上的真龍天子!
此刻的玄烨異常興奮和激動,他熱潮洶湧地看着乾清門那兩扇釘了八十一顆金釘的大門為他敞開,幾乎已經迫不及待想要沖過保和殿、中和殿,直接步入太和殿,去一展他年幼時候立下的志向:效法父皇,使天下乂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
不過,他要做一個勤政愛民、受萬民敬仰的好皇帝,除了去實現他自己的志向,更要以身作則,舉止有度,萬不能在文武百官、天下百姓之前丢失一位天子該有的威儀!
禮輿停在保和殿前,樂聲再起,他穩妥地控制自己的步履,平複洶湧澎湃的心緒,一步步穿過保和殿,到了中和殿稍帶休息,又舉步向前,他踏着圓渾悠遠的編鐘音韻,一步一步、堂堂正正地升上太和殿九陛寶座,在金須彌座的龍椅上穩穩坐定,一雙異常烏黑靈活的眼睛直視前方,這一刻,他是真的親政了!是真真正正手握實權的大清皇帝了!
丹陛、丹墀上下成千上萬的王公大臣高高仰望着這一位少年君主,樂聲止住,各就各位,銮儀衛官走到中階之右,高贊道:“鳴鞭——!”
階下一名精裝強悍的校尉抄起一根粗如胳膊、形如蟒蛇的靜鞭在空中急速地猛然一掄,如鞭炮轟然炸開,“叭——!”頓時四周肅靜。
Advertisement
靜鞭三聲後,鳴贊官挺胸走出,拉起渾厚響亮的嗓音大聲贊道:“排班——!”
王公百官紛紛就拜位立跪,宣诏官奉诏而出,至殿檐下,展開诏書,向所有人宣讀親政诏書,爾後又由宣表官奉表而出,至殿下正中北鄉跪,大學士二人展表宣讀,玄烨靜聽表中贊頌,遐想表中提到的堯舜禹湯,一臉嚴肅。
當宣讀完畢,丹陛樂作,玄烨拉回心緒,看群臣在樂聲中面朝自己行三跪九叩之禮,之後又引外國使臣就拜位,行二跪九叩禮,禮畢樂止。王、貝勒、貝子、公和大學士随即魚貫進殿,排好班次,向皇帝跪行一叩禮。皇上賜群臣座,并賜奶茶與王公以下、文武官三品以上及外國使臣。受茶者恭恭敬敬坐飲,決不敢失儀。玄烨從寶座下望,環視殿中和丹陛上的官員,一一辨認他們的面貌,努力記住。
當望到親王一班裏的簡親王德塞時,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皇姐,心中頓時一緊,此時此刻,他的皇姐定也是在為他高興吧!
受茶的王公大臣、外國使臣坐飲完畢後,又都跪行一叩禮。鑒儀衛官再贊“鳴鞭”,複鳴鞭三,中和樂作,皇帝起駕還宮,直到皇帝離去,韶樂止住,群臣方紛紛退出。
離開太和殿後,玄烨幾乎沒有休息,而只用了一下茶點便匆匆趕往乾清門,準備禦門聽政。乾清門聽政自今日始,往後便習以為常,成為康熙皇帝數十年理政的重要方式之一。
玄烨下朝後,迫不及待前往慈寧宮向太皇太後詳細報告了一天親政的過程,太皇太後笑容滿面,對這位可愛孫子得體的言行舉止很是滿意,更老懷安慰,當然也沒有因此高興過了頭,她仍是語重心長地叮囑他要謹慎小心。玄烨素來聽老祖宗的話,笑着點了點頭便回了乾清宮。
一跨進寝宮門,小梁子上前便是磕頭行禮,恭賀皇上親政大喜,玄烨心情舒泰,賞賜了一些銀兩給他,小梁子領賞謝恩後,便掩門退了出去。
“恭喜皇上!”待人離去,早已候在寝宮裏頭的洛敏他走來,盈盈一拜,巧笑倩兮。
玄烨心頭一動,再也掩不住內心的澎湃,将她一把摟進懷裏,激動道:“熬過去了!終于都熬過去了!”
洛敏勾起唇角,伸手來回輕撫他的後背,眼裏蒙上了一層滢滢淚光,“你的親政大典我偷偷跑去瞧了,你做得很好,很好。”
“你當真去了麽?”玄烨放開她,抓住她的肩膀,盯着她興奮道。
“嗯。”洛敏點點頭,又道:“今兒可是你親政的日子,我哪能在屋裏坐得住?就連吃飯喝茶都沒了心思!你很威嚴,很尊貴,我信你,從今往後,你定能做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隆重威嚴的親政大典她去瞧了,乾清門的聽政大會她卻沒有遠瞻,他親政了,可以聽朝議政了,再不需要成為他人的牽線玩偶,他将實行自己的治國之道,把一切理論運用到實踐之中,踏着祖輩們打下的萬裏江山,建立更大的豐功偉業!
洛敏選擇默默陪伴着他,回到清乾宮,仍以宮女的身份坐留他的寝宮。
玄烨得知她一直在自己的身旁,心中的滿足和歡喜又高漲了幾分,緊緊勾住她的腰肢,低下頭用力親吻她。洛敏抵擋不了他那一顆火熱的心,昂起頭大膽迎合,唇齒交纏,過了好一陣,兩人才舍得分開。
洛敏羞紅了臉,大喘着氣,玄烨瞅着她極力克制自己內心的蠢動,拉她坐到炕上,道:“今兒是好日子,我先陪着你,晚些時候再去瞧那些折子。”
想到今天除了是他親政大喜之日外,也是銀漢迢迢、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洛敏猛然拉住他,從兜裏掏出一個繡工精致的如意香囊,“今兒乞巧,我應個景,繡工雖不比小月,但也下了功夫,你若不嫌我粗笨,便收了吧。”
玄烨盯着她手上的香囊微微出神,印象中她不擅女紅,能繡得如此精致又栩栩如生,确實應該費了不少苦心,玄烨心頭一熱,立即如珍寶一般拽進手心,“我誇你聰慧還來不及,又怎會嫌你粗笨?”說着,他掂起香囊湊近鼻尖聞了聞,問:“可是加了冰片?”
洛敏笑着點頭,“你鼻子倒靈,菊香有清熱明目之效,加之冰片,更能開竅醒神,也不至于叫你批本看書傷了精氣神。”
“你倒有心了。”玄烨開懷一笑,旋即撥開腰間玉帶的佩飾,挂上她親制的如意香囊,想擁她入懷,卻遭洛敏推阻,“這般佩着倒也合适,只是皇瑪嬷或你那些貴人問起來,莫要說我做的便成。”
聞言,玄烨原本好好的心情又被覆滅了,他拉下臉,“好好的興致,又提她們做什麽?”
“就說是皇後的手藝。”在這節骨眼兒上,她偏又添油加醋,玄烨心裏越發不舒泰了。
洛敏又豈會不知他的心思,只是凡事還要顧全大局,她心平如鏡道:“皇後獨自一人助咱們至今,咱們理應懂得知恩。”
“知恩該圖報,你想讓我如何報?”玄烨臉色更沉了,兩條粗黑的眉毛緊緊皺在一塊兒,洛敏刻意避過,道:“你是皇帝,該懂得大義。”
玄烨微閉着雙眼,大大“唉”了一聲,即便心裏再不舒坦,可一想到自己的身份,如今的處境,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大清的未來着想,大臣們的女兒還在他的後宮裏頭,雖說已親政,卻仍沒有真正的自由。
“雖說索大臣已去近一月,可我瞧皇後總精神不濟。”
“我知道了,今晚我去坤寧宮,去瞧皇後,去安撫她心裏的難受,這總成了吧!”玄烨低聲賭氣道。
洛敏卻依然笑着:“你能明白就好。”
玄烨沒了興致,悶聲不再和她說話,徑自坐到案前看書,洛敏瞧自己成了多餘,便打算離開,然而才轉身,玄烨忽然開口:“我忘了與你說,簡親王即将大婚。”
洛敏頓住步子,猛然回身,只見他正低着頭看書,瞧不見神色,她三步并作兩步沖上前,問:“你說塞兒要成親了?何時?哪家的格格?”
玄烨瞧她對自己不冷不熱,對親生弟弟又是那般急切關心,不禁心生一團火,故意不說話,洛敏見他悶不吭聲,更是心急,只是轉念一想,他此刻這樣,想必是在與自己鬧氣,于是便平複下心情,好聲好氣道:“玄烨,可是皇瑪嬷給塞兒指的婚?”
女人的溫柔往往是男人的毒藥,玄烨不免也被洛敏的“毒藥”蠱惑,他不再像之前那般焦躁,“嗯,簡親王已到婚齡,皇額娘一直記挂在心便請皇祖母尋了戶好人家賜婚于簡親王。”
“是哪家的格格?”
“是三等侍衛塞林之女。”
這個塞林洛敏印象不深,只依稀記得他在乾清宮當差,姓鈕祜祿,與輔政大臣遏必隆同屬鑲黃旗。
洛敏有一絲訝然,将侍衛之女指婚于塞兒,究竟是皇瑪嬷有心還是無意?塞兒心裏又是怎麽想的?一時之間,洛敏心頭思緒萬千,百感交集,時光匆匆,不想她最疼愛的親弟弟竟也到了大婚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