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救治太後
江梨大松口氣,支撐着起身。剛才她實在害怕皇帝抹了她的小腦袋,但她更擔心在治療期間皇帝對她的百般不信任,這對治療很有影響,畢竟她的法子可謂前無古人,分分鐘江梨的小命不保。
皇帝上前掀開厚重的簾帳,示意她上前聽診。江梨拿着藥箱上前,太後靜靜躺着床上,面容青紫,仿佛憋的透不過氣,很是吓人。
江梨把脈,皺眉道:“太後心脈瘀阻,心氣衰微,乃真心痛。桃仁九克,全當歸十克,半夏十克……”
江梨一邊說着,旁邊伺候的太監趕忙記着。
“水煎服,趕緊去吧。”江梨把脈後,快速的給出了方子。
太監拿着方子準備出去,皇帝示意一眼,太監趕忙點頭,匆匆出去了。
外面梁太醫衆人拿到方子,觀上片刻,猶如茅塞頓開,驚道:“妙啊,妙啊!次方在半夏湯基礎上,又增以理氣解郁、活血化瘀之藥,諸藥相伍,共平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功。”
皇帝聽見外面的動靜,心放下不少,見江梨這熟稔的手法,怎會想到十幾歲姑娘醫術如此過人。
片刻藥湯奉上,皇上親自喂藥,仔仔細細小心的總算太後喝下。這剛沒飲下一會,太後突然作惡欲吐,臉色蒼白。
皇上臉色大變,就知道十幾歲半吊子醫術,忙叫梁太醫。
這外邊梁太醫幾人還擔心小小年紀的姑娘贏了太醫院衆人,皇帝如何處罰他們,面子又如何擱的時候,聽皇帝暴怒,趕忙墊着步子興沖沖的進殿。
梁太醫見太後如此,吓得膽戰心驚:“江家小姐,您這是給太後喂的什麽呀!怎會如此……”
皇上狠道:“是你說藥方沒問題,若是太後有半點閃失,你和江梨等着喂狗罷!”
梁太醫的臉瞬間煞白,上前聽診,顫聲道:“太後苔白膩,脈細滑,這是化瘀通脈之象,應是桃仁等功效;此為益氣溫陽,化瘀通脈的結果。”梁太醫轉身回禀,“皇上……太後這是在好轉啊。”
果然,太後全身吓人的紫色在慢慢褪去,好像喘的也沒那麽厲害了。
江梨的心從嗓子眼掉到了嗓子根上,這病急,還不知太後有何變數。
Advertisement
梁太醫見狀,趕忙趁熱打鐵開了藥方,為活血通脈,益氣活血。
剛剛那一嗓子,委實讓門廊外的衆人吓得屁滾尿流,卻見江梨完好無損的出來了。
明惠上前問道:“怎麽樣,太後她好些了嗎?”
江梨點頭:“太後算是穩住了。”
這時,殿內有個華衣宮妃上前,皺着好看眉頭問道:“你說太後穩住了?”
這名宮妃衣着奢華,雍容無比,江梨一時猜不到她的身份。
“舒貴妃,這便是救本公主的江德懷之女江梨,太後的病情也是她穩住的。”明惠道。
江梨詫異,這便是皇帝最寵愛的舒貴妃,氣度雍容,不可逼視。
江梨連忙行禮,舒貴妃看着江梨,心中和林府夫人所說的對上號,認住了江梨。
舒貴妃對侍女道:“去昭華宮回禀皇後娘娘,讓娘娘放心。本宮現在就去看太後。”
太後這一穩住,福寧宮衆人算是舒口氣,開始上下忙活起來,倒是忘了江梨這個‘大恩人’。
江梨不知是被福寧宮的人晃得頭疼,還是剛剛經歷一場生死戰吓得,站在偏角上揉着腦袋。
算到這時太後應是醒了,守着殿外不少皇子紛紛進殿。這時一個颀長的身影進殿,茫茫人海中一眼看見了江梨。
她為何在福寧宮?
沒有多想,閃身進了內殿。
江梨沒有皇帝的旨意,也不敢亂跑,一直在偏殿待着。直到将近黃昏,皇上才好像想起江梨這個人,什麽話也沒說,什麽獎勵也沒有,只是差人将她送回了江府。
江梨未能想皇帝對她恩賞,能毫發無損的回到江府便是感恩戴德了。
回到江府,江德懷和劉氏一行人準備開飯,聽江梨回來了,忙叫她到正廳用飯。
江德懷見江梨神色微疲,道:“皇上召你進宮所謂何事,怎麽一點消息也沒有?”
江德懷怎會知道今天差點把一家老小的命交出來,江梨不敢多言,回道:“皇上誇贊我幾句,後來明惠公主找我複診。”
今日江府一點消息也沒有,以為面聖又能讨到什麽好處,劉氏問道:“就這樣,皇上沒賞賜寶貝嗎,還是明日送來。”
江梨搖頭,道:“江梨醫術尚淺,能為公主看診已是榮幸,怎還敢問皇上讨賞賜。”
劉氏和江蓁蓁四目相對,江淩淩低頭吃着飯,嘴裏不停念叨:“還是皇上聖明,真拿自己半吊子學問賣弄呢。”
江德懷倒是喜上眉梢:“女兒家懂什麽,你姐姐能面聖,說明皇上記着江家,就是記着我江德懷,這種機會彌足珍貴,梨兒可為江家争光啊!”
江德懷覺得當初叫回江梨是正确的,前腳剛和林家結親,後腳皇帝得到皇帝贊賞,他江德懷事業的春天可是要到了。
他早就将是自己把江梨送到莊子的事情抛之腦後,一心認為自己決斷過人,老天爺也在幫他。
翌日早上,又一個天大的好消息砸暈江德懷的腦袋。
下早朝後,他收到中秋宴的頁帖。
每年他只能随衆人在殿外對皇帝道喜,後散去。今年皇上特賜江德懷攜眷上殿,共享盛典。
這是何等殊榮,只有五品官以上才能享此待遇。皇上不會要升自己官了罷,江德懷美滋滋的想着,深信這是江梨給他帶來的好運。
劉氏幾人收到消息,興奮異常,尤其是江蓁蓁和江淩淩,覺得能見到皇上,簡直前途有望。
劉氏合掌,忙跪在佛前:“佛祖保佑,佛祖保佑。若是佛祖能保我女兒飛上枝頭,我便為佛祖添造金身,好生供奉。”
劉氏準備為江蓁蓁和江淩淩去京城最好的制衣坊訂制進宮時的衣裳,還有,自己也該添套首飾了。
母女幾人早把江德懷的話抛之腦後,是先為誰置辦首飾,還是帶幾人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