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綏帝在翻閱卷宗, 上面密密麻麻做滿了批注,都是相如端的筆跡。
他看着其中一頁,已經停在那兒很久了。
腳邊忽有些許癢意, 低首看去, 雪白的小狗正挨着腿邊穿梭,對上他的視線,輕汪兩聲。
他微露笑意,不用回首也知是誰來了, “南音。”
“母後提前到了,再有半個時辰到宮門, 我怕先生忘了。”南音解下披風,裙裾行走間旋出圈圈波浪, 波浪在綏帝身側停住,他一動, 握住那柔軟的手。
南音回握,側過身子望向卷宗,一眼全是小字,找不到重點, 擡眸問,“郭家不是結束?”
郭家郭英,老郭将軍最寵愛的重孫,在長安城附近的村莊強搶民女被相如端發現,拒不聽勸,被相如端直接命人打斷了一條腿。
郭英懷恨在心,打聽到相如端行蹤, 特意雇兇殺人, 雇的還都是亡命天涯的死刑犯。
這些都是郭英在大牢被拷問後交代出的事實。
郭老将軍得知後, 親自拄拐杖進宮,求綏帝賜重孫一死,并道願意再賠上自己的性命向相家謝罪。
如今郭英還關在牢中,已定了問斬的日子。
“不是。”綏帝合上卷宗,直截了當道,“他只是一無所知的替罪羊。”
那些殺手身手淩厲,被抓後毫不猶豫自盡,絕不是郭英能随意尋到的人。郭英此人有勇無謀,易慫恿,頂多是被有心人誘導,拿起了這把刀。
“行止如何了?”
“身體已恢複許多,何時恢複神智仍未可知,鄭璎在陪他。”
南音沉默,想起鄭璎初見相如端躺在病榻時,輕聲道出的話。
Advertisement
“祖父說他為人太直,猶如過剛易折的劍,不懂迂回,更不懂何為點到即止。如果在翰林院這等地方任些文職,既可以得器重,也可以悠閑富貴一生。但他偏偏聽從陛下安排,去了大理寺,查起案就像一頭牛,倔得很,旁人找到我家來說情,他也不給半點顏面。娘被他氣死了,說不準他娶我,他就直愣愣跪在那兒,可就是不認錯。”
南音不知他們二人中還有這些插曲,在她面前,表兄和鄭璎一直表現得感情很好。
“他查案那麽辛苦,又容易得罪人,私下裏,我也曾反對過,讓他到了三個月就向陛下提出換個地方。他那認真的勁兒,去甚麽工部、禮部不都很合适麽?再不濟當個史書編撰,也不浪費他一身的學問。”鄭璎說着,眼底終究盈了淚,“知道他被刺殺,見他躺在這兒的模樣,我真是恨死他了。他心中有陛下,有案子,有百姓,就是沒有我,難道他要我以後做個寡婦麽?朝廷人才濟濟,又不是缺他一個就不行。”
南音那時很理解她的心情,但不知怎麽安慰,只默默陪了許久,才到綏帝身邊。
“先生。”她問,“你心中是不是已有人選?”
“……是。”
綏帝鳳目微斂,透出的光清淩淩的,承載着一室寒意。
他說:“沒有證據,我不能動他。”
能讓他說出“不能動”這幾個字的人,全天下難尋。南音眼眸跟着他的視線轉了下,心中也有了答案,“是……康王嗎?”
“嗯,我懷疑他想聯合世家謀反。”綏帝起身,帶她走到禦案前,伸手在桌底一按,書架某格發出嘎吱聲響,自動轉過來,露出黑底鎏金的木盒。
按下盒扣,綏帝示意南音取出裏面的物件。
錦緞中靜躺着一枚紫玉制成的花,小巧玲珑,玉身剔透,無任何雜質,置于燭光下流光溢彩,是上好的美玉。
“大綏是由太()祖及其兩位兄弟共同打下,據傳三人銜靈花而生,花開三朵,由三人各持。太()祖登基後,便令匠人打造了這三朵紫玉花,持紫玉花者,非謀權篡位等大罪,可直接免責。免
罪三次,紫玉歸于天子。”綏帝道,“這紫玉花,父皇當初分別給了玉妃、康王以及我。”
綏帝畢竟是太子,按例他該有一枚。玉妃能得到則是因先帝偏愛,但她及其子觊觎皇位,意圖謀殺當朝太子,已不在赦免的範圍。綏帝收回了玉妃的那一枚,如今僅有一枚流落在外,即在康王手中。
論禮,康王是綏帝兄長,他不可能無故發落他。論理,康王是一國親王,以曾經的秦太傅為首的清流官員都對他極有好感,更不可能随意處置。
不同于那些觸犯了皇家利益的世家,綏帝無法用同樣強硬蠻橫的态度去對待康王。
所以,他需要證據。
他如今懷疑,相如端的查案可能涉及到了這些證據。
“康王……”南音回憶起與這位見面的所有場景,“他天生有腿疾,一直在四處奔波治腿,為何會有這種心思?僅僅是因為先生如今和諸多世家鬧翻了嗎?”
史上因世家不滿而被推翻的皇帝不在少數,但南音認為應不包括先生。
世家雖然有銀子,但先生有兵,還是個常常不講理的兵。這段時日以來,先生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打壓了許多世家官員,還狠狠扒了他們一層皮。
“父皇疼愛長子,康王年幼時,父皇曾說過多次,若非他天生有疾,會立他為太子。”
這些事綏帝起初并不知,還是從崔太後口中無意得知。
“四年前,父皇突然駕崩,當時若他在長安,百官不一定會齊心協力擁護我。”綏帝一直在讓內衛查當年的事,毫不意外地發現了康王及其幕僚暗中和各大世家聯絡的痕跡。
不知先帝知道會作何想,他和世家針鋒相對,他最憐愛的長子卻借這個機會,對世家許以登基後會讓利于他們的承諾,以此取得支持。
到如今,綏帝即便沒有證據,也可以想象康王是如何暗中游說那些人。
“康王一家如今在京中,先生可以先控制住他和他的人。”
綏帝颔首,這正是他最近在着手做的。
至于紫玉花的事……南音想到溫含蘊,立刻搖頭。這個表妹被康王哄得找不着北,愛他甚深,不可能會幫自己。
“封地那邊也正在派人查探。”綏帝道,“他敢對行止下手,應做好了被我發現的準備。稍有不慎,他可能會拼死一擊,你近日不要出宮。”
衆所周知,他最大的弱點是南音,康王難保不會利用這點。
“嗯,我本也不喜出去。倒是先生,絕不能再以身試險了。”
綏帝低首吻她,道不會。
許久未曾親熱,稍一接觸,便有燎原之勢。南音的腰被摟住,腳尖踮起,雙手不得不緊緊扒住綏帝雙肩,好半晌被輕輕放下,已是雙頰酡紅。
此刻時機不對,綏帝硬生生忍住了。
幫南音理過發髻,二人同去迎接行宮歸來的崔太後。
銮車酉時過宮門,天幕黑幽幽一片。火杖映照下,太後一眼瞧見來接自己的倆人,笑道:“好在時辰不算晚,不然還耽擱了你們休息。”
由南音扶着,三人慢慢往鸾儀宮走。
問過二人起居,随意說了些行宮之事,太後道:“陛下前陣子可是辦了件大事,下了狠手,那些人沒辦法,都求到千裏之外的哀家面前了。”
“母後沒應。”
太後看不得他這胸有成竹的模樣,哼道:“怎麽應?應了以後,是等着被你下面子,還是叫你這個皇帝朝令夕改?”
她停住,屏退左右,“不過,你做的這些是不是已足夠了?有些世家所為固然可恨,但也不可能徹底将他們連根拔起。所謂氏族,皆百年數代盤踞一方,經營而來,沒有他們,地方也會亂套,我看……該見好就收。何況你如今重用寒門子弟,焉知他們今後不會成為新的豪門世家?兩相制衡,方為上策。”
崔太後甚少指點綏帝國事,如今開口,可見一直在關注此事。
綏帝默然片刻,“我亦有此意,只要他們從此安分守己,便不會再針對他們。”
他只是要将被世家分散的權力收回,并非要和他們拼個你死我活。如今,就看有些人會不會受康王的慫恿,起不臣之心。
崔太後展顏,“有你這話,我也盡可和他們交待了。說起來,歸京途中我還遇見個人,你們猜是誰?”
南音有意露出好奇神色,“不知是哪位,熟人嗎?”
“倒不算熟人。”太後道,“是康王的側妃,叫甚麽……秋均。母子倆路途和接他們入京的仆人失散了,若非見到印信,我也不敢信是康王的人。那孩子行事一向細致,怎麽接自己的側妃和孩子做得如此馬虎。母子倆在外行走,多危險啊。”
南音下意識問道:“那他們人呢?”
“本是想帶進宮先讓他們休整一番儀容,再去和康王團聚。但母子倆思念康王心切,方才在宮門前無論如何都要走,便也不好多留,着人送去了,如今應當行了段路。”
綏帝一個眼神,身後的林錫立刻領會,直接急匆匆離開。
太後未曾注意這些小動作,說起行宮之事,道避暑舒坦是舒坦,只可惜他們都沒去,太孤單。
“宮裏到底是太冷清了。”太後意有所指,并隐約瞟了眼南音小腹,“我離宮這些時日,可有甚麽好消息?”
頓時想起那場疑似有孕的烏龍事,南音有一瞬赧然,轉而笑說:“母後回宮,便是如今最大的好消息了。”
崔太後目中略有失望,卻也知此事急不得、催不來,搖搖頭,與他們一同往膳桌去。
與此同時,長安城內,溫宅。
溫子望展信,就着燭火閱覽。目光掃過最後一行小字,他起身取下燈罩,将信燒毀。
信來自康王府,是溫含蘊身邊的婢女暗中傳出的。
當初溫子望懷疑二叔背後有人指使,更懷疑那人是康王,為免今後溫家牽扯其中,溫含蘊帶的四個婢女中,便有兩個是他的人。
四個婢女進了王府,漸漸都被康王安排的人擠到了一旁,只能做粗活,平日裏見溫含蘊都難。
信中說,側妃遇刺後小産,如今被單獨關在小院中休養,內外有護衛把守,輕易不得進出。
含蘊休養,為何要讓護衛守着?
溫子望越想,越覺蹊跷。
他招來傳信人,低聲吩咐,“派人去幫忙,讓她們無論如何,想方設法和側妃見一面,若能得側妃只言片語,便更好。”
吩咐完此人,他又招來人詢問查探那夜殺手的事。
官府按律法查案,小民亦有自己探求真相的方法。親弟弟被刺殺,命懸一線,溫子望不可能坐視不理。他也不信被推出來的郭英,既然知道了那些人出身镖局,還是死刑犯,那他就有方法查到那些人到底如何受的雇傭。
作者有話說:
已經開始想到番外了
話說想寫個IF線番外,假如陛下和南音不是一步一步來,而是見到她的第一面就直接強取豪奪這種,怎麽樣?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