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尋寶

長安居,大不易。

一點不假。

此時長安人口已近百萬,物資供應就是首當其沖的難題,周邊土地出産的糧食,根本不足以供應長安居民,絕大部分都依靠外運。其它商品亦是如此。

黃河經常淤堵、泛濫、加之三門峽激流險峻,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使得長安的物價幾乎是洛陽的兩倍。

武帝雖然遷都洛陽,但是權貴世族的根基都在長安,就連祖墳墓地也在長安附近。

武帝身體漸衰,她也有意回歸長安,還曾和沈夢昔透露出以後與高宗合葬的意願。

另外,長安的安定和繁華吸引着權貴、商賈,更有許多外國人聚集在此,皇城內鴻胪寺附近有兩條街,叫做大學習巷和小學習巷,聚集着與大唐建交的六十多個國家的驿館,有幾千外交人員和留學生,在此學習漢語和儒家文化。

大不易,亦樂居。這是普遍長安人的想法,長安人的精神面貌與洛陽大不同,長安人骨子裏帶着一種優越感,一種見識過大世面的優越感。

和洛陽的尚善坊一樣,長安的公主府也是距離皇城相當之近,興道坊與皇城只有一街之隔,向東隔着務本坊和平康坊,就是東市了,妥妥的黃金地段。

府邸沒有洛陽的大,但勝在精致豪華,沈夢昔又遣回了一多半奴婢,又将護衛分成兩撥,分別駐紮興道坊和醴泉坊的府邸。醴泉坊的宅子就在西市北面,更是繁華熱鬧。

萬年縣權貴雲集,東市商品就以高檔奢侈品為主。

西市則平民化,貨品齊全,無所不有。來自西域、中亞、東亞的商客也都彙集于此,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的開端,盡顯繁華與忙碌。

沈夢昔帶着鹿兒閑逛,順便考察一下辦報的可能性。

沒想到,卻遇到一個意想不到的人。

她正看着羅剎國商人兜售的獵犬,就聽到一個驚喜的聲音“啊呀”了一聲,一個人影撲了過來,立刻有護衛攔住,将那人擒住。

居然是李素娘,那個長了大肌瘤自己剖腹證清白的女子。

沈夢昔讓護衛松開她,和她來到稍微僻靜一些的路邊。李素娘一時有些手足無措,最後做了個萬福,眼裏充盈着淚水,讷讷地想說什麽又說不出來。

“你的身體可還好?有沒有再長那肌瘤?”沈夢昔笑着問。

李素娘點點頭,又搖搖頭,“托公主殿下的福,賤妾身體康健,沒有再長過肉瘤。”

“那就好。周小郎十二三歲了吧,可否讀書?”

李素娘聽見沈夢昔問及兒子,臉上表情馬上活了起來,“勞公主殿下挂心,小兒在長安縣學附學,說起來還多虧了當年信城縣令鄭老爺,公主有所不知,如今鄭老爺就在這長安縣做知縣呢!”

“哦?那還真是巧了呢。”沈夢昔打量着李素娘,她衣着極其樸素,三十歲的年齡,看上去足有四十多歲。當年口齒伶俐的女子已經變得有些木讷,也不知經歷了什麽。她此刻出聲喊住自己,想必是有事相求,沈夢昔也不催促,耐心等待她開口。

果然,躊躇半晌,李素娘忽然跪地磕頭,“賤妾願賣身為奴,只求公主能讓我兒繼續讀書。”

沈夢昔讓清風扶起李素娘,“這些年你應該吃了很多苦,到長安幾年了?這裏物價奇高,生存不易吧。”

李素娘兩只粗糙的手,不自然地搓了搓。

沈夢昔讓護衛去茶樓定一間茶室,對李素娘說:“李娘子,你是個心氣極高的女子,并不适合做奴婢。”見李素娘臉色煞白,又說:“到茶室坐下來說吧,正好走得腿酸了,你陪我飲茶。”

茶室裏只留清風和鹿兒,鹿兒趴在茶樓的窗邊看樓下人來人往,清風則給她們倒上茶湯,擺好點心,退到門口守着。

李素娘穩定了一下情緒,娓娓道來。

原來,周氏族中當年并非為了奪那幾畝土地,才誣陷李素娘與人通奸,将她沉塘的,而是因為一個秘密,一個關于財富的秘密。周春明游學期間曾得到一份據說是曹玄德高陵的真正墓葬圖,圖中标識了安陽某處風水寶地,他如獲至寶,無心讀書,以游學為名,苦苦找尋墓地,只為獲得墓中寶物,一夜暴富。這個秘密被族中一個兄弟得知,起了謀害之心,尋機将他害死,卻只在他身上找到一張粗制濫造的假圖。

周春明是個謹慎小心的人,當年得到圖紙之時,他反複推算驗證,又起卦蔔算,認定這就是真正的高陵,而非疑冢。

他将那張圖默記與腦中,将圖紙交給李素娘保管,并囑咐,若是有人來尋,一定不能交出去,如果他死了,就等兒子周文彥十八歲了再将圖紙交給他。

周春明一死,周家書房庫房接連被盜,之後更有周氏族人明目張膽的上門抄家,李素娘明白,定是他們見財起意害了夫君,現在又來奪取藏寶圖了。她把那薄薄的羊皮圖紙卷成一卷,裝到壇子裏密封上,埋到了家中城外的土地中,以地邊一株大樹為記,向北三十步,又向西二十步,深挖了三尺多深,将壇子埋人。

周氏族人找不到圖紙,又聽人說起她曾經出城,就疑心她轉移了圖紙,所以才有了奪她土地、誣她有孕的一幕。

由于沈夢昔的參與,李素娘得以活命,她曾經猶豫,是否幹脆将這個秘密告訴公主,獲得公主庇佑,以保平安。但她一是不想為奴,二也不敢相信公主,等公主回程時,又聽說她遇刺的事情,更是覺得公主自身難保,不可托付。

公主府的護衛和婢女已撤走,她的日子更加難過,幸得鄭縣令庇護,艱難度日。兩年後,鄭縣令政績考核優良,調往長安縣任縣令,考慮再三,李素娘挖出壇子,帶着兒子悄悄離開信城,也去了長安。

縣令夫人對于她的跟随,非常不滿,李素娘平時萬般讨好,只求兒子可以繼續讀書,她在城南賃了便宜的房屋,平日裏繡花、抄經、洗衣,什麽活計都做,但那點錢根本不夠養活他們母子,何況讀書更是花費巨大。

周家還是來人尋到她,威逼她交出圖紙。無奈之下,她将秘密說與鄭縣令,希望他出面打發了周家人,她願将圖紙與縣令共享,日後所得財物均分。

但周家人糾纏此事多年,豈是那麽容易打發的,最後三方協商,共同尋墓,李素娘和周氏族中各得三分,鄭縣令獨得四分。

經過一年多的苦尋,三年前,他們終于找到了地圖所标墓葬,結果,還是處疑冢,一無所獲。

三家俱都懊惱異常,但李素娘從此也算安全了,周氏族中除了嘲笑她幾句,再無人關注他們母子,李素娘也回了信城,将土地房屋盡數賣掉,繼續在長安艱難度日,所幸周文彥這孩子聰明懂事,刻苦用功,常常獲得老師的誇贊。

陛下立了太子之後,她想過去洛陽拜求太平公主,但是苦于沒有盤纏,也不能扔下兒子一人在長安,只好放棄了。

剛一入秋,平時本就有些營養不良的周文彥,着了點涼,就大病了一場,将家中存銀用了個精光,明年的束脩肯定是拿不出來了,李素娘愁得白了頭發。

她今日拿着最後一件首飾來西市典了,就見到公主帶着一個小娘子樂呵呵地逛街,當即什麽都沒想就撲了過去。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