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誰會漁翁得利?

容铮疊着雙手朝上:“啓禀陛下, 河間府官員牽連甚多,大小交錯,利益甚大, 為防河間府再重新引發民亂,兒臣以為應推舉在百姓心裏有着一定聲望的地方官擔任。才能快速穩定民心, 早點疏通商道還可以避免河間府生意流失。”

此面話一出, 心知肚明的人都知道,河間府的勢力已經重新洗了,太後現在占上風。陛下也不可能向太後的勢力妥協。所以調派人的進度就卡在這裏,雙方勢力僵持不下。

這個時候太子出來打破僵局,對很多臣子來說何嘗不是一份勇氣。

若是陛下答應了, 那太子以後在朝廷話語權又會多一分。

武帝深深地看着太子,再看看旁邊和天子站的遠的千秋拓。

看來丞相并面沒有教她怎麽做, 而是太子自己将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眼下太後的人在河間府肯定是不得民心,他的人又鎮不住外戚,甚至倒戈。

他還不如選太子推薦出來的人。從中漁利。只要是太子,武帝覺得自己作為父皇, 身為他的孩子怎麽都會孝敬他。

況且太子她本來就機靈, 會做人。否則也不會将賬簿送還回一半給他。

不管怎樣, 起碼不會再讓太後得進一步。

武帝道:“太子可有什麽人選?”

容铮禀告:“河間府有一位秀才縣令,他在河間府協助兒臣立下許多的功勞, 同時在百姓裏有着很高的聲望。”

武帝挑了挑眉讓列隊的一個官員出來說話。

那官員看眼色行事,他趕緊道:“譚西縣令, 譚西确實在河間府赈災時,勞心勞力。他甚至還為了配合太子肅貪行動親自處置了自己的女婿馬校尉。”

“陛下臣以為此面人可行。”

哪怕太子別有用心想為自己的人獲得利益。

武帝舉動自己只要出手,何嘗拉攏不到一個小小的譚西縣令。

于是,他滿意道:“既然是太子親自推選的人, 即刻傳令下去,朕命譚西縣令為河間知府,坐轄六縣,保證南北商道的通暢。”

歡公公很快

就去拟旨,然後交給了出列的那名官員。

官員便退出禦正殿,親自辦理此面事。

整個過程完全沒有阻止,連太後的人都沒有出來争吵。

看來容铮的一個決定倒緩和了兩方勢力的氣焰。

千秋拓朝容铮露出贊賞的目光,太子出去一趟後,倒是越來越上進了。

只是,他的女兒。

想到千秋燕先前和自己聊的歡,可從昨晚開始卻忽然把自己關在閨房裏,悶悶不樂,連她最愛的劍都不舞了。

他這個老父親就不由擔心起來。

之前他覺得燕兒和太子感情應該蠻好的,女兒怎麽突然說不開心就不開心了?

現在朝廷安排好河間府後事,朝廷又有官員提出遼國公主快到的消息。

容铮還是第一次聽說除了燕國以為的王朝,她在書房查閱了不少資料,知道有這麽一個附屬國被大燕打得服服帖帖,每年進貢牛羊。那就是遼國。

怎麽現在遼國是腰杆子硬了,竟然敢親自來燕國挑驸馬,甚至還挑到慕容祁的頭上。

不可思議的是武帝竟然還以□□上國禮儀之邦,為教化蠻國的名義贊成了這門擇婿親事。

容铮不禁為這個九弟捏把汗,他的未來要是真的成為驸馬,會比當一個王爺要慘。

尤其是大燕國從先帝開始就已經不流行皇室聯姻了。

開了這個列,九弟的名聲就相當于臭了。

從前不流行皇室聯姻,完全那個時候是因為國力強盛,就算有藩王求姻被拒絕也不會覺得失禮,反而覺得被拒絕是最正常不過。

可現在時代不同了,大燕國逐漸露出衰弱的一面,就有屬國開始不服大燕為上國試圖挑戰權威。

雖然現在明面上沒有反抗大燕,有試探的動作,但在先帝那個時代,對百官百姓都是非常難以置信的事情。

他們也許沒想到大燕沒落到要對一個屬國退讓,并面且這個屬國的兵力一直在增強。已經開始對南方虎視眈眈。

對此面事,千秋拓現在只能選擇協助武帝。

千秋拓主動上前請命道:“遼國大王為了兩國之間的友好前來聯姻,實乃一場幸事

面。臣願意為陛下效犬馬之勞,待遼國使者到來親自接待他們。”

武帝的臉色終于緩和了許多,盡管他知道此面事是自己國力不強造成的,但丞相和其他反對派不一樣,主動為他擔負責任。

武帝露出了笑容:“此面事就交給丞相去辦,無論是否成功,朕都不會責怪于你。”

千秋拓低頭道:“臣遵命!”

君臣之間的互動瞬間讓兩派人的臉色都變了。

他們都很清楚遼國來選婿的條件是陛下親口答應的,南鏡這個爛攤子也是陛下常年與太後內鬥被遼國趁虛而入制造的。

這也就算了,千秋丞相竟然還主動給陛下擦起腚來了。

這不是助纣為虐嗎!

只有葛秋和開城候心裏清楚,千秋拓這是不得不為陛下背下這個歷史罵名,避免更多的損失。

先不說陛下,到時太後再産生內鬥,說不定這次會被遼以外的敵國趁虛而入,那損失就更大了。

現在千秋丞相選擇主動調和天家母子的關系,對很多人來說,反而是明智之選。

只可惜接的是一個燙手山芋,怎麽處理都改變不了南鏡現狀。

即便很多官員和丞相不對付,甚至覺得丞相礙眼,但站在國之角度,他們都不得不佩服丞相為大燕鞠躬盡瘁的行為。

而此面刻,容铮也終于意識到岳父面臨着一個怎麽樣的爛攤子!!

武帝得到了滿意,便沒有争論性宣布散朝了。

容铮與千秋拓同行,岳婿倆走在後頭,小聲商量着南鏡發生過的事情。

千秋拓将南鏡地區內耗導致影響力削弱,然後被遼國乘虛而入。南鏡地區跟遼國就隔了一個縣的距離。

很容易受到遼國的影響。

先文帝在的燕國正值鼎盛時期,中原的文化各方面都占盡優勢,裏裏外外都影響遼國國民,從穿衣戴冠,到字代稱,甚至稱呼都在學中原之風。

這波文化沖擊給遼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遼國也有不少有志之士提出學習燕國,依附燕國,因為燕國的實在太強大,值得他們學習。

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燕國的強盛只能勉強找點影子

面,對屬國的震懾力也不像從前那樣高大。

除非一些極其弱小的屬國不敢違抗燕國。

那些高速發展的屬國強盛後卻不這麽想,認為自己和大燕的實力差距不大,不應該再待在下國的位置。

起碼要有一個稍微平等的位置,那就是取消上貢,或者半獻貢。

上貢和獻貢中間差一個字,意思就差之千裏,而且還有模糊上貢的概念,到時候一旦遼國翻身這段上貢史将不會被承認。

不被承認就沒發生過嗎?宗屬關系一旦颠倒,看不清自己的小國為了這些虛名會趨之若鹜一起對抗大燕。

到時候整個大陸将陷入戰争,掀起亂世面之禍。

這就是丞相所擔心的事情。

千秋拓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容铮的身上,他相信太子是個能為大燕着想的明君,他也寄托着她說:“太子殿下,南鏡地區非常重要,不管是前朝還是今朝三百年來一直有着至關重要的地位。”

“甚至河間府與南鏡地區都有一些關系。”

容铮默默地聽着。

河間府其實是最不應該缺糧的地方,因為除了南方的商道,還有南鏡的中商道。但凡在河間府有作為的官員,都會利用南鏡地區來緩沖南方壟斷糧道和商務,南鏡地區還肩負着打破北方和南方一些地區壟斷的使命。

現在武帝失去了南鏡地區大部分控制權,遼國也知道南鏡地區對河間府和一些北方城縣的重要性,他們自己也依靠南方進糧,和大燕的整個河間府的利益一樣,所以遼國不敢輕舉妄動。

但遼國對南方觊觎的狼子野心已經在二十年前的敗仗可以凸顯出來。

千秋拓道:“南鏡地區雖沒有完全失陷,但和淪為遼區已經沒有什麽區別了。”

“當地的士族不滿陛下與太後的争鬥傷及了他們的根脈,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遼國聯手了。”

說着他充滿惋惜道:“若是太子殿下接管南鏡地區,你說會不會和先帝一樣,讓當地的士族一呼百應?”

容铮十分不解道:“孤和南鏡地區并面沒有什麽聯系,更沒有認識的

熟人,如何能取得當地士族的支持?”

況且在她看來百姓只要吃飽穿暖,沒有官非牽連到他們,誰不想好好過日子去造反?

如果基本的吃飽穿暖的生存都保證不了,他們又無上報朝廷的渠道,不就只能揭竿而起了?

更何況南鏡地區是太後和武帝親自離了士族和南鏡百姓的心。

南鏡百姓怎麽樣她不清楚,但南鏡百姓三代都會跟士族打交道,再加上士族了解當地百姓,只要有點盈利性的東西拉攏百姓,何嘗不能扭成一股勢力。

比起當今太後當今陛下毀掉他們的民生,他們會更傾向士族。

第一次,連容铮都覺得保皇派和華太黨兩方內耗才是燕國最大的禍患。

南鏡地區就是他們內鬥的後遺症。

千秋拓卻自信道:“太子殿下一旦掌握了機會,說不定就能為南鏡做點什麽。”

容铮:?

作者有話要說:感謝在2020-12-29 08:22:04~2020-12-31 08:11:32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莫寒我老婆 10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