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速歸京

◎大逆不道猜測◎

田夫人仍舊傷懷, 方才田大人在,她不便多言,主君一走, 她便去擰女兒的臉:“唐嬷嬷被官府的人帶走,非判個流放不可, 她罪不至此呀。”

本意是教訓女兒做人莫要太過決絕無情,豈料女兒語氣堅定,反過來教訓自己。

“按母親這話, 是嫌棄官律定罪太重了?”

田夫人吓一跳:“我怎會是此意, 我……”

“行了,母親不是此意便好。”田青兒挽起母親手臂,做乖巧狀,“父親叫我暫時執掌中饋,女兒便不客氣了,定好好整頓後宅,母親做甩手掌櫃即可,若有人向您求情, 可千萬不要答應。”

田夫人納罕:“青兒你要做什麽?和氣些好, 你千萬不要沖動行事。”

田青兒聳聳肩, 雖面上不發一語,內裏心意堅決, 勢要将田宅裏那些懶憊貪的壞風氣徹底革除。

“沈縣令來了!”

剛過除夕的華京城還零散的飄着雪, 尚在深冬, 數千裏之外的海青縣卻是一片風柔氣輕,陽光明媚的春日盛景。

沈長林騎着小西瓜, 帶着曹二, 沿着縣道出了城四處閑逛。

每到一處, 有百姓見了沈長林,必定興奮的高聲大喊,引得男女老少團團圍攏,人們争先恐後,只為一睹少年縣官的風采。

自去年雨季沈長林修繕基礎設施,避免人員傷亡之後,在縣民之中就樹立起了威望。

萬事開頭難,度過最難的日子後,剩下的事就容易多了。

沈長林組織小官吏們清理積壓多年的公案,又得了一波人心。

縣衙人員充足,庫銀充足,人銀在手,沈長林這縣官做得如魚得水,海青縣城的吏治基本恢複正常,百姓的生活安定,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而沈長林今日出城,可不是踏青來了,他在勘察地形人文,為建造藥廠做準備。

“沈縣令,這是我家自己做的果子,您嘗嘗。”

“沈縣令請過來吃杯茶吧。”

百姓的熱烈邀請,沈長林盛情難卻,總免不了寒暄幾句,吃些差點,順便了解民情。

聽說沈縣令要開辦藥廠,百姓們熱情高漲,去年沈長林在本地試種的那批藥,質好價高,大家都聽說了。

如今沈長林說建藥廠制成藥,銷往華京蘇杭等經濟繁榮之地,百姓一聽,興致高漲:“只有大地方的貨往我們這銷,咱們産的東西,還能往大地方去?那些貴人不會嫌棄吧?”

沈長林面帶微笑,語氣篤定:“只要質量過硬,不僅沒人嫌棄,他們還會争着搶着要。”

說幹就幹,這個除夕沈長林半點也沒閑着。

先是尋交通便利水源充沛,适宜建廠之地,接着便是準備原料,然後是招攬工人,試驗制作,一切都在元宵之前推進完成。

正月十五,海青藥廠正式剪彩開工,沈長林親寫牌匾,親自剪彩,還挽起袖子帶上圍裙,和工人們試做第一爐藥——歸寧丸。

此乃保健凝神之藥,包括人參、當歸等九味藥材,秘方由陸清栩提供,原料均來自海青縣本地。

歸寧丸的制作相對簡單,沈長林預備循序漸進。

“沈大人,第一批歸寧丸制好了。”

熬了幾日,終于聽見了好消息。

沈長林兩日沒有睡好,精神原本比較疲憊,聞言瞬間興致高漲:“快将品藥人請來。”

制藥不是易事,專業性很強,沈長林可以保證原料及生産,但無法控制質量,這一塊他會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幾位行醫超過五十載的老中醫。

他們經驗豐富,可憑借氣味、外觀、味道判斷成藥好壞。

沈長林從第一批歸寧丸中随機抽了十粒放在托盤中,待他趕到前廳,幾位須發皆白的老醫者早就到了。

“見過沈大人。”老醫者起身見禮。

沈長林微笑的擺手,示意無需多禮:“快來看看這批藥的藥性如何。”

幾位老醫者颔首答是,湊在一起,研究起那十粒歸寧丸來,是不是詢問邊上候着的,全程參與制藥的工人。

為了不影響老醫者們做判斷,沈長林坐在稍遠處,小口小口的飲茶。

從外表上看,這位小沈縣令悠哉淡定,甚至帶着幾分歲月安然的惬意,但這只是看上去罷了。

長指輕叩桌面,暴露了沈長林內心的忐忑。

“大人,醫者們判斷好了。”

沈長林站起來:“如何?”

望着沈縣令飽含期待的眼神,幾位老者互相對望,竟有不忍開口之意。

“直說無妨。”沈長林目光一暗,已有不詳的預感。

“熬藥時火候過大,失了三分藥性,不過,藥效仍是在的,只是稍有影響。”

沈長林搖搖頭:“不行,海青縣出産的成藥,必要完美無缺,只能重制了。”

說罷出屋,往制藥棚去了。

看着青年縣官義無反顧的背影,幾位老醫者感慨良多,海青縣有救了呀。

其中一位姓熊的老大夫今年八十有餘,常調侃自己是黃土埋到下巴的人,無論何事都一派淡然,但此刻,人生已行至末尾的老大夫,心中卻燃起了多年不曾有過的激情。

“沈大人,我随你同去!”

熊大夫說罷,拄着拐杖顫巍巍出了門,其他幾位老者見此場景,紛紛被感染,一齊出門往藥棚方向去。

“沈大人,我們一起來!”

有了老醫者的幫忙,沈長林可謂是如虎添翼,在一次次試驗,一輪輪改進下,歸寧丸、珍珠斷續膏等成藥陸續制出,配比、火候、溫度、濕度等各種會影響藥效的因素,都被沈長林定下标準,交給工人讓他們嚴格遵守。

這樣生産出來的藥,品質才穩定。

藥廠開始運轉生産的同時,沈長林督促下面的人準備好藥種,要擴大種藥規模。

剩下的,便是建造一直官商隊,尋找除華京以外的小路。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便到了正月二十五。

曹二看着自家沈哥忙前忙後的身影,心疼的不行,別看曹二是個愣頭青,和哥哥曹許平相依為命多年,卻是個會照顧人的,見沈長林公務繁忙,整日辛苦,特讓廚房給蒸了只藥膳雞,給沈長林補身體。

藥膳雞出了鍋,曹二趕緊趁熱端上沈長林案頭。

砂煲蓋子掀開的剎那,肉香撲鼻,令人食指大動。

沈長林正好饞肉了,淨手後直接扯了只油汪汪,又香又嫩的雞腿啃,接着眼神示意曹二也吃,這雞肥碩,他一個人吃不完。

曹二嘿嘿直笑,舔了舔唇也不客氣,扯下一只雞腿坐到沈長林對面吃起來。

“你明日帶一隊人馬去雲歲鄉看看,聽說那有一惡霸,專欺負相鄰。”沈長林道。

海青縣大致安定,但仍有許多不平事和不平處,需要慢慢地處理。

曹二啃得滿嘴油汪汪:“好——”

話音剛落,突然砰的一聲響,一衙差冒失的闖進來:“大人,有自稱是欽差的人到了,非要立即見您,屬下攔都攔不住!”

欽差?沈長林蹙眉,起身往外看去。

幾乎是同時,三位身着黑色騎裝,滿面風塵,卻目含精光的壯碩男子快步走入院中。

“來者何人?”沈長林沉聲問道。

為首的黑衣男子從懷中掏出一塊腰牌,正面镌刻武德司三字,背面則是此人官職名諱——武德司指揮使者雷鵬。

沈長林的心莫名一揪,武德司乃聖上親衛,這兩年武德司新招了不少人馬,幫聖上探案、獲取情報、監察百官,權柄愈盛,大有明朝錦衣衛之勢。

不過他們多在京師活動,離了華京城,武德司的威名大打折扣,至于西南邊陲小縣海青,更是無人聽說。

因此曹二勉強辨認出腰牌上的三字後,撓着頭皮奇怪道:“武德司是什麽?喂,你們很厲害嗎?”

難道比縣令大人還厲害?

為首的黑衣人,即武德司指揮使者雷鵬聞言,輕望了曹二一眼,臉上神情微變,卻帶着千鈞之力般的壓迫感,令曹二忍不住心生幾分怯意,并往沈長林身後退了半步。

“請沈大人屏退手下。”雷鵬道。

他的音色非常粗糙晦澀,語速快,語氣不帶感情,因此聽上去令人很不舒服。

縣衙裏的衙差不斷圍攏過來,害怕他們找縣令大人麻煩,衙差們對這三位不速之客飽含敵意。

沈長林卻是淡定,腰牌是真的,口音也對,衣飾也符合規制,更重要的是三人身上帶着濃濃的戾氣,那是久經牢獄,經常面對人犯,經年累月磨砺才可沉澱的。

再者,沈長林不動聲色的摸了摸袖中那柄軟件,這一年多時間裏,姜無戈教的那些功法他全沒落下,還精進不少,這三人加一起也不是他的對手。

“你們都下去吧。”沈長林淡然道。

“沈哥!”曹二雖然有些膽怯,但沒忘記自己的職責,“我要留下來保護你。”

沈長林搖頭:“你也出去。”

曹二只得垂頭喪氣的出了屋,心中暗想,他的武功雖不及沈哥十分之一,但是真打起來做肉盾做掩護也是可以的嘛,反正他皮肉厚實,不怕挨打。

“三位欽差有何事,請說吧。”

除沈長林外,其餘人等全部離開,連門窗都掩上了。

房中一片晦暗。

雷鵬依舊沒什麽表情,粗着嗓子語氣冷漠道:“聖上口谕,命沈大人即刻回京。”

聖上偶爾會召集放外任的官員進京敘職,召到沈長林頭上不算稀奇,畢竟他雖只是七品小縣令,但好歹是前年的狀元,在聖上那挂着名的。

可為何不走正常官驿,發诏召回,而是特意派武德司的人風塵仆仆來傳口谕?

沈長林覺得奇怪,現下只能猜到一種可能,時間和機密。

走官驿發诏,快也要一個多月才到,且诏書會經多人之手,而武德司使者在每日只休兩三個時辰,并沿途換快馬的情況下,大半個月即可抵達。

付出如此代價,急召他歸,必定大有隐情。

看這三位的樣子,是不會說原因的了,沈長林故意質疑起他們的身份來:“口說無憑,地方官擅入京師,可是殺頭大罪,請你們拿出其他證據來。”

雷鵬早有準備般的從懷裏摸出一個小竹筒,遞給沈長林。

沈長林打開,裏面有一個小紙卷,上面寫着‘長林速歸’四字。

那字跡沈長林簡直太熟悉了,是師傅姜無戈的親筆。

雷鵬冷漠的目光裏逐漸湧上幾絲鄙夷,他悄無聲息的探量着沈長林:“若沈大人不肯歸京,我們這就回京複命,不叫沈大人為難。”

沈長林沒理會他突如其來的敵意,問道:“是聖上口谕嗎?”

“自然是。”雷鵬眼皮一掀,目露兇光,“我們只為聖上辦事。”

沈長林吞了吞口水,這就怪了,聖上口谕,卻是師傅親筆……

他突然有了非常大逆不道的猜測。

“請三位欽差在縣衙住一晚,本縣庶務繁雜,本官需要一些時間安排公務。”沈長林嚴肅道。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