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三更合一
索綽羅年後進宮跟顧凝宸見面的時候也提起此事,只說道:“娘娘不必擔心,外頭的事有老爺和我擋着,不會讓人礙着娘娘的。”
哪裏知道這些人是真心求差事,還是打算給顧凝宸找麻煩呢!
拖爾弼和索綽羅是絕不會讓這些人得逞,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反正他們兩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來防範!
顧凝宸聽得窩心,只笑着道:“那就有勞阿瑪和額娘了。”
哪怕她都這個年紀,已經不需要父母像小時候那樣捧在手心愛護的程度。
但是被父母如珠如寶護着,仿佛她還是個孩子一樣,顧凝宸的心情就極為不錯。
康熙也看出她的好心情來了,得知是索綽羅進宮跟顧凝宸見面,大約也能猜出來。
畢竟李光地出京,雖然辦的什麽差事是秘密,但他去辦差卻不是。
尤其他後來去福建劃拉了一大塊地,周圍還幾千士兵守着,就明白是個大差事了。
如此,他們也不知道哪裏聽到風聲,這是顧凝宸提議給李光地的差事,更是一窩蜂跑去拖爾弼那邊,想要他們二人在定貴妃面前美言幾句,說不好也能得個好差事了。
他們想得是挺美的,拖爾弼兩夫妻當然不會答應,還嚴防死守,生怕這些人坑了顧凝宸。
康熙嘴角一彎,低頭看着折子又皺起眉頭來。
鹽井重新開了,卻發現已經所剩無幾,被叛軍消耗得太多,很多還挖出去拿去賣,換來糧草。
表面的沒了,那就只能往深裏挖,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而且還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行。
內陸的井鹽少了,必然會影響當地用鹽,鹽價也會跟着上漲。
這鹽價一漲,百姓能買到的鹽就少了。
Advertisement
人吃鹽少了,身上自然就沒有力氣,幹活都不得勁。
要把鹽價壓下去,就需要大批數量的鹽。
康熙沉吟一會,在白紙上開始用鉛筆畫起了鹽井,周圍搭起一個高架子,中間則是挂着一個長矛一樣的東西。
向下的一端十分尖銳,是個錐形。
他看了一會,感覺缺了點什麽,眉頭皺得更緊了。
另一邊顧凝宸正檢查自己的手稿,陸陸續續寫了幾個月,總算把想添補的都補上了。
王談那邊打算把題目印刷成冊,後邊附上答案和演算過程。
她這本就是算數入門,如果想進階可以買王談印的題目冊,算是配套上了。
陳女官幫忙謄抄了一遍,也方便顧凝宸重新看完,沒什麽大問題,她打算給康熙過目,然後才送去印刷。
因為拖爾弼的緣故,王談這本題冊選的依舊是石竹齋,顧凝宸也不例外。
不過拖爾弼來信,打算讓石竹齋領頭,帶着另外兩家印刷工坊——品顏軒和十生堂一起做。
畢竟石竹齋雖然規模不小,還一天比一天大,但是印刷的數量實在太多。
除了京城鋪貨之外,王談還打算往江南一帶的書鋪送去。
那麽大的印刷量需要短時間內完成,石竹齋根本吃不下。
與其一開始做不到,硬吃下來,然後完不成,得罪大客戶,還不如起初就說清楚,然後總不能獨食。
石岚又不傻,京城三大印刷工坊,他如今先走了一步,賺得不少,就沒必要擠兌得另外兩家工坊過不下去。
都說和氣生財,石家人一向如此。
有錢一起賺,一家人是不可能把錢全賺了的。
不然另外兩家雖然後來發展不如石竹齋,暗地裏稍微使絆子,都夠石岚喝一壺的了,何必呢!
但是直接把活計拱手相讓,另外兩家剛開始會感激,後邊就未必了。
石岚作為領頭人,帶着兩家一起發財,主導權還拿在手裏。
以後拖爾弼這邊有什麽需要辦的,直接交給石岚就好了。
他占上一部分利,餘下的再分給另外兩家。
但是另外兩家卻不敢小看了石岚,甚至不敢得罪他,讓石竹齋在京城更能站穩腳跟了。
可謂是一石二鳥,既能賺錢又不會打破這種平衡,也是拖爾弼願意看見的。
哪怕康熙也不願意看見一家獨大,這樣以後就沒有其他選擇。
只能說跟聰明人打交道就是方便,拖爾弼都不必怎麽操心,把手稿交給石岚就足夠了。
石岚會把契約做好,兩邊商量好印刷的數量,具體到印刷的字體大小,用什麽字體,多大的書頁,以及這貨款怎麽算,後面如何結算等等全寫進契約裏面。
石竹齋這邊包攬了起初的費用,可以說拖爾弼和王談一個銅板都不用事先出,等印刷出來售賣之後分成就行了。
起初拖爾弼的意思是石竹齋包攬了印刷費用,回頭賣掉題冊的錢去掉費用後分成三份,一份給石岚,一份給王談,一份送進宮裏給顧凝宸就行。
讓工坊印刷,總不能不讓人掙錢。
這畢竟是王談的主意,另外題目是顧凝宸出的,她也該拿一份。
可惜拖爾弼的提議被王談直接否決了,石岚也不贊同。
王談的意思很明确:“這題目是貴妃出的,娘娘自然要拿大頭才對。要不是有拖爾弼引薦,我也不會如此順利就能把題冊印出來。”
就連裏面的解題方法,一大半都是顧凝宸的,一小半才是王談的,他都不好意思要分紅了。
而且王談也不缺錢,書頁上寫了自己的名字,這就很足夠的。
當然顧凝宸的名字不可能寫在上面,但是她又作為第一作者,王談怎麽都不能把她落下。
拖爾弼寫信問了顧凝宸,然後想了一個主意,就讓顧凝宸起個筆名。
于是顧凝宸回信,就起了一個叫“不疑先生”的筆名了。
康熙看見這個名字就笑了笑,“凝”字去掉左邊就是疑,“不疑”這兩個字在算數來說也适合。
顧凝宸的算數水平,也的确能尊稱一聲“先生”了。
于是筆名就這麽定下來了,康熙看完了顧凝宸添補的算數書,還有點嫌棄石竹齋能不能印刷好,打算讓宮裏的印刷工坊來做。
好說歹說被顧凝宸勸下,畢竟就宮裏印刷工坊的手藝,那紙張用的是最好的,甚至可能用上彩圖,價錢翻上不知道多少倍。
後來康熙還是讓宮裏的印刷工坊印了幾本作為收藏,一本放在乾清宮,一本放在英華殿。
其他的就被顧凝宸送人了,一本送給了拖爾弼,一本讓拖爾弼轉交給王談。
拖爾弼拿到的時候簡直愛不釋手,這宮裏印刷的手藝自然非比一般,用的都是最好的紙張,摸着十分順滑有光澤。
封面用的彩印,右下角比較顯眼的地方寫着“不疑先生”幾個字,下面還跟着陳女官的名字。
顧凝宸覺得這手稿是陳家獻進來的,陳女官又跟着謄抄了很久,很該有個第二作者的名字在上面。
陳女官起初婉拒,感覺自己只是幫忙謄抄,壓根沒幫上忙,實在沒那麽厚臉皮成為第二作者,還寫在封頁上。
不過後來顧凝宸也說服她了,這手稿是陳家祖先陸續寫下的,哪怕後來因為戰亂和保存不當的緣故沒能完整保留下來,卻依舊是顧凝宸添補的原版。
祖先的名字不能寫上去,寫陳女官的名字也是可以的。
當然陳女官用的是自己的小字,并非大名,卻依舊十分榮幸。
而石竹齋印刷的就是普通版本了,石岚很是用心,讓師傅先打版,印出一本樣冊來,送去給拖爾弼過目。
拖爾弼看過後還擔心自己找不出問題來,還找王談也看過,又讓人送進宮裏給顧凝宸看過。
顧凝宸看着內容沒什麽問題,就覺得可以。
康熙看了之後總感覺哪裏都不滿意,這紙張不夠好,這字體一般,就是封面也過分樸素,體現不出這本書的好來!
她聽着是哭笑不得,這算數書重要的是內容,其他都是小事。
再就是宮裏的印刷工坊早就開始用上康熙指點的宋體,看着眼睛更舒服。
宮外的印刷工坊也學了起來,如今印刷風行的全是宋體。
這是康熙指點過的字體,哪裏就一般了?
反正他是感覺哪哪都不夠好,顧凝宸就道:“皇上,這算數書做得越是樸素,這價錢就越低,能買得起的人就越多。其實按照我看來,只要把內容都印刷清晰,裝訂起來,齊齊整整的樣子就足夠了。”
康熙就知道她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本算數書,感興趣的話就會開始學習算數來。
不過他沒跟顧凝宸提起,免得打擊她。
那就是如今百姓能讀書的人還是太少了,一是讀書需要天賦和環境,家裏都是目不識丁,忽然有個孩子就會讀書了,這種情況實在太小了。
大多面朝黃土種地的百姓,孩子也會跟着種地。
二是讀書需要供很長的時間,紙筆都是消耗品,財力不夠就很難供出一個讀書人來。
哪怕是讀書人裏面,真願意主動學這個算數的人也不多。
畢竟算數這種完全不在科考範圍內,讀書人是為了當官才讀書科考,在中舉之前很難分神去學算數。
到頭來能學習算數的人範圍就縮小了很多,大多是京城的官員,小部分則是江南的官員。
一是因為康熙喜歡算數,官員們大多都會跟着學一學,免得一竅不通。
他們會學,但是未必會教,如今也沒有專門教導算數之人,家裏的孩子要學就不容易。
顧凝宸出的這個算數入門,就很适合識字和讀書有基礎的孩子學一學了。
二是算數需要天賦,會就會,不會怎麽學都不會,能有個基礎就不錯了,再深入一點,很多人就開始抓瞎。
所以到頭來,顧凝宸這個入門的算數書在書鋪裏賣得相當不錯,幾番加印才能勉強供上。
但是王談和拖爾弼做的題冊,買的人就不算多,印刷一次就足夠慢慢賣了。
王談也不氣餒,畢竟他跟康熙想得差不多,很清楚如今學算數的人實在太少,能入門就不錯了,到達這個題冊水平的人實在不多。
算數入門那本書就适合家中有孩子的學一學,想要學的官員也能看一看,買的人自然就多了。
顧凝宸知道後,倒是跟康熙提了個建議道:“皇上之前不是苦惱沒幾個人一起鑽研算數,只能跟幾個傳教士一起探讨嗎?咱們要能培養起來,有個專門學算數的地方,那皇上以後就不缺人一起探讨了。”
畢竟康熙不大喜歡總召見幾個傳教士,但是不見又沒有多少人能探讨,實在矛盾又苦惱。
要是真能建起一個跟國子監一樣的學院,裏面是專門研究算數的人,等于是親自培養國內的算數人才。
有些人并不适合科考,四書五經學得一般,文科不太好。
但是他們擅長理科,學算數就很合适,也不至于放過這樣的理科人才。
康熙想了想也覺得不錯,雖然他每天跟顧凝宸探讨算數是很快樂,卻也需要有人整理和鑽研算數的各科分支。
另外他其實之前也曾有跟顧凝宸一樣的想法,想在本土培養出色的算數人才。
憑什麽西洋人有那麽多算數的鬼才,他們這邊就沒有?
以後有了這些人才,也能分擔顧凝宸的工作,撰寫題冊或者入門的算數書,就不必她那麽辛苦了。
看她陸陸續續寫了好幾個月,每天寫很長的時間,手指頭都寫紅了。
哪怕有陳女官幫着謄抄,還是要累着顧凝宸的。
顧凝宸不知道康熙怕她累着,才會打算建立培養算數人才的學院,反正他同意了,自己就十分高興。
這算數學院獨立在國子監之外,甚至都不屬于科考的類別。
進去後哪怕學有所成也不能當官,而是幫着鑽研算數。
顧凝宸還擔心來報名的人太少,這學院哪怕建了卻沒幾個人,那就有點尴尬了。
她還琢磨要怎麽宣傳一下,吸引人一點,就聽說報名的人險些把學院的門檻給踩爛了。
康熙劃拉了京郊一座院子作為選拔第一批學員的地方,院子足夠大,來人需要先通過筆試。
筆試成功後還有筆試,反正就越來越難,最後剩下的人數越來越少,等學院的名額足夠了,就會停止筆試。
筆試出的題目是有朝廷裏比較擅長算數的幾個人一起出題,然後再打亂,分別放在筆試的試卷上做為每次的考核。
所以哪怕其中有人透露了題目,只要不是全部人透露了,壓根就不可能讓對方能夠輕易通過筆試。
其實哪怕是題目都洩露了,不會做的人還是不會做。
讓他們背下答案,他們也背不出來啊!
畢竟算數題是要寫過程,不是只有答案。
不會的人哪裏會,哪怕請別人做好後背下來,也不可能背誦那麽多。
一次考試還能勉強應付,一輪又一輪的考試就絕不可能了。
這完全杜絕了讓人作弊的機會,算得上相當公平了。
顧凝宸不解的是,怎麽會有那麽多人來報名?
不是說進了學院後也不能當官,以後就是鑽研算數,算是比較枯燥的工作了。
當然雖然不是朝廷命官,不過學院算是康熙私人辦的,學員吃住都不要錢。
學員畢業後,留在學院當老師,另外每月還會發補貼。
如果幫忙辦差,鑽研算數有新的發現和嘗試,也會得到賞賜。
但是也僅此而已了,對顧凝宸來說,讀書人很多就是為了當官,如今不能當官,怎的還那麽多人願意進去新學院了?
她想不明白,就直接問康熙了。
康熙聽到後就笑笑道:“凝宸想不到也是應該的,讀書人确實很多都想當官,但是最後能如願的人寥寥無幾。”
“在這學院裏頭雖然不能當官,卻是朕的私人學院。可以說中舉後可能外放,也可能留在京城當芝麻小官,就要一步步往上爬,三品以下的官員連上早朝的資格都沒有。”
五品以上的官員在大朝的時候才能上殿,平日沒有皇帝召見,三品以下的官員都很難見到康熙了。
但是私人學院裏鑽研算數,只要有成就,就有很大幾率能見到康熙。
比起削減腦袋上朝當官,哪裏有直接在皇帝底下辦事來得直接?
可以說,科考給了寒門一個上去的機會,那麽這次算數學院的建立,就是給了他們登天的梯子。
不管能不能上,他們自然不會放過這麽個難得的機會。
要是康熙心血來潮,只辦這麽一場,觀望着打算下回才來的人不就要哭死過去了?
所以說這次來報名的人極多,也在康熙的預料之中。
顧凝宸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嗎?
四書五經的科考這邊走不通,走算數的話也是個捷徑了。
哪怕暫時不能當官,以後也可能被康熙賞識破格當官。
實在不能,也有面聖的機會,亦是光宗耀祖的事了!
當然很多人四書五經不怎麽樣,想要來碰碰運氣。
第一輪筆試就把大部分人都刷下去了,剩下不到一成的人。
這個篩選率還是相當吓人的,不過也說明大部分人就是碰運氣,算數确實都不怎麽好。
第二輪比試的時候刷掉了一些,卻沒有第一輪的時候那麽可怕了。
好幾輪下來,剩下的人越來越少,但是數量卻一直沒太大的變化。
這些題目對餘下的人來說,已經很難把人分出來了。
康熙就起了興致,出了幾道題放在新一輪的筆試裏面,然後這些考生就全軍覆沒。
主考官一臉惶恐,這輪筆試一個人都沒剩下,新學院還要建嗎?
顧凝宸得知後實在忍不住笑了起來,康熙也無奈道:“朕哪裏知道這麽幾道題,居然一個都沒能答出來。”
他還是讓主考官把上一輪的人都留下,反正人數也不多,不算超了。
那些因為看着新一輪筆試題目,滿腦子空白什麽都寫不出來的考生簡直快吓死了。
他們出考場的時候一個個腳步虛浮,就像是三天三夜不吃不睡一樣,把外邊接他們回家的人也吓壞了。
一個個以為考不上了,轉頭有人來報喜,他們能進新學院,考上了!
他們都愣住了,還以為聽錯的,後來才知道最後的試題是皇上親自出的,沒有一人能答出來。
不過皇上仁慈,覺得餘下這些人已經相當不錯,給了他們進學院學習的機會!
他們高興之餘,心裏原本那點小僥幸是徹底沒了。
原本去考的人對算數還是自認十分擅長,要進新學院是輕而易舉之事。
他們想着以後在皇上面前表現表現,算盤打得響亮。
如今這算盤就像是直接打在他們的臉面上,再也不敢想着在皇帝面前表現,只想着得進新學院好好學習,別是學得太差,反而被人踢出學院,那就太丢臉了一點。
康熙也沒想到自己這一手,讓這些書生收斂了小心思,終于好好開始學習算數,也算是誤打誤撞了。
新學院的先生也是個問題,畢竟如今擅長算數的人才實在太少了。
康熙不可能親自去上課,王談雖然擅長,戶部的事情也多。
拖爾弼管着內務府,如今更是忙得團團轉,壓根抽不出時間來。
當然就他那個水平,也不敢去新學院獻醜了。
顧凝宸就更是不可能去當先生,康熙又不想讓傳教士去新學院當老師。
畢竟如果幾個傳教士當了新學院的老師,以後這些書生就要稱呼他們為先生。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傳教士桃李滿天下,地位不就比如今還要高了嗎?
這不是康熙想看見的,更不想讓他們帶學生。
于是康熙想了想,就只能讓新學院自學了。
學院裏送去了不少康熙珍藏的算數書,有些是他親自翻譯後讓人謄抄的,有顧凝宸幫着寫的算數心得,然後也印刷成冊了。
這些書讓人謄抄了很多份,讓學員每人一本,然後自己研讀。
讀完後有心得,可以每天上午在課堂上跟其他同學一起探讨。
最後要是達成一致,做出總結,可以記錄下來再送進宮給康熙過目。
這樣雖然緩慢一點,起碼不必讓傳教士摻和進去,康熙也能把握住這些書生學算數的進度。
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其他人看來十分奇特,畢竟學習四書五經的入門都需要先生來講讀。
算數這種更難的,不該更需要老師來引導入門嗎?
顧凝宸卻覺得康熙這個安排簡直不要太合理,算數這種東西,如果已經有了基礎,教是教不了什麽,只能自己鑽研才行。
要麽會,要麽就是一直不會。
同學們一起探讨也是個好法子,但是有些人能看懂,有些人依舊看不懂,這就把人分開了。
不過率先懂了的人給後邊啓發一下,能懂的也跟着懂了,這法子跟有先生沒先生區別不大,反正就需要一個能啓發之人。
誰做了第一個啓發的人,那可不得了,哪個不樂意做呢?
可以說康熙把新學員也安排得明明白白,都不必派個先生過去,他們自個就能把積極性給調動起來。
不少觀望的人感覺這方法不太靠譜,琢磨着是不是谏言一番,讓康熙好歹挑選一兩個算數不錯的大臣過去當臨時先生。
也不用每天去,偶爾過去看看就行了。
不然學院裏面只有學生,誰知道他們在裏面是玩兒還是真讀書?
這費的還是康熙私庫裏面的錢,衆人看着也不能浪費了去!
哪知道康熙這樣的安排,過了好幾年,這學院裏畢業的學員都相當厲害。
他們有些留下當老師,大部分都奔赴各地,完成了歷史上首次地理大測繪,勘測繪制了全國最詳盡的地圖,這就是後話了。
如今這些學員還在起步當中,康熙自然不會放任他們閑散來學習,每半個月需要交上來一篇讀書心得。
詳細寫最近讀了什麽書,又對此有什麽想法之類的。
哪怕學員不多,積累起來就不是大數目,顧凝宸擔心康熙會累着,還提議幫忙看一看。
康熙就笑着道:“那不如咱們一起看好了。”
這一起自然是真的在一起,顧凝宸又坐在了他的懷裏,一起看着手裏一位學員的心得。
她心想這哪裏是分擔了,一起看,不都還是讓康熙全看了嗎?
康熙卻一邊看一遍跟顧凝宸說道:“此人學得頗深,聽聞以前住在北邊,跟傳教士稍微打過交道。”
她低頭看了看,确實這人對三角測算十分擅長,也相當喜歡,打算深入學習這個。
能學到幾何這個地步,學習進度确實相當不錯了。
後邊幾個都停留在方程上面,這樣就跟最前面這位同學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康熙就道:“朕之前不是說想要測量土地,繪制地圖,所以打算讓他們往幾何方面多學習一些,才能用上。”
顧凝宸深以為然,畢竟測繪包括了三角測量、梯形投影等等,擅長幾何才能把地圖測繪得更為具體和詳盡。
看來雖然之前建學院是她建議的,其實康熙心裏早就有想法了。
康熙看着懷裏人就說道:“朕雖說有這個念頭,卻比較模糊,還是凝宸提醒後才決定建學院招攬人才。”
“就跟你說的一樣,咱們的人才不比西洋人差。那些傳教士的算數能學得好,咱們的人也可以!”
顧凝宸笑着點頭,兩人又看了一會,心得寫的大同小異。
可能擅長理科的人,在文科上一般都不會特別好。
而且他們也不愛長篇大論,喜歡直奔主題。
這一點康熙就很喜歡,要是心得上面大片辭藻是誇贊自己,或者誇贊學院,又或是毫無意義的東西,他肯定得立刻退回去,讓人重新寫一遍!
顧凝宸忽然注意到康熙手邊畫的一張圖,順着她的視線,康熙就把畫的那張紙挪了過來,解釋道:“雲貴的鹽井開春後才重開,發現不少問題。表面的井鹽已經被挖盡了,需要往下挖。”
“井鹽底下不是鹽,而是鹵水,得撈上來後熬煮很久才能變成鹽。所以得盡快,那邊的鹽撐不了太久,時間長了,從周邊調一些過去也不妥,容易引發周邊的鹽價攀升。”
所以他就想到人力實在太慢了,不如用簡單的機械。
畢竟之前制糖機就相當順利,榨糖比人力的時間要長,也更穩定安全還迅速。
康熙就想着鹽井也可以通過機器加快速度挖掘,顧凝宸看了一眼就問道:“皇上是打算用這個錐器向下深入,鹽井旁邊搭上架子,用繩索拉高這個錐器再重重落下,鑽進更深的地下是嗎?”
這利用的是地球重力,把錐器拉高,再放松,因為周圍有繩索固定了滑下的方向,都不必擔心錐器會戳不準地方。
尤其因為繩索的長度是固定的,這個錐器還能反複在同一個地方戳,這就能增加效率了。
如果換做人來的話,很難在同一個點上反複作業。
康熙就知道,不必他多解釋,顧凝宸就能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笑着點頭道:“不錯,朕有這個打算,只覺得這上面少了點什麽……”
顧凝宸想了一會,指着錐器說道:“皇上,這裏要是增加重量,從高處落下的時候能更重,就能戳得更深了。”
就跟乒乓球一樣,雖然它本身很輕,連三克都沒有。
但是一顆乒乓球在高處落下,地球引力讓它加速,重力轉化為動力。
如果從三十樓左右落下的話,那麽最高速能有三十米每秒,最低速度也有九米每秒,能把人砸個頭破血流,甚至更嚴重。
所以增加錐器的重量,等于是增加重力,也加快了它下降的速度,就能鑿得更深。
這時候對地球引力、重力等力學還不夠系統,康熙只能模模糊糊感覺到問題,具體究竟是什麽,被顧凝宸這麽一提醒,立刻就能明白。
他微微颔首道:“增加錐器的重量,上下差不多,就能集中向下的力度。”
顧凝宸點頭,如果只增加最下面這個錐頭的重量,就是腳重頭輕,下落的時候很容易晃動。
如果上下的重量很相近,那麽就能垂直落下,而且誤差小,幾乎會落在同一個地方,就更有效率了。
康熙換了一張紙重新畫了錐器,鹽井周圍的底盤架子用的是三角形,這是最穩定的形狀,不必擔心架子會晃動。
錐器上邊挂着繩索,沿着架子落在另外一頭,用的是杠杆原理。
另一邊的人能用很小的力氣拉起錐器,然後再重重落下去。
康熙手裏的鉛筆卻停了一下,很快又換了一張白紙,畫了一個圓盤。
他指着圓盤問顧凝宸道:“你說繩索圈在上面,圓盤轉動的時候就能把繩索收緊,将錐器拉起來。等圓盤向另外一個方向轉動,繩索就能落下去。”
這樣一來,就不必人手去拉繩索了。
康熙是從之前的機器上得到啓發,這樣省了不少人力。
而且機器是不會疲倦的,就能從早到晚不停工作,都不需要休息,效率自然更高,挖得也更快了。
他們如今缺的就是時間,需要盡快把鹽井挖得更深。
有這個圓盤的機器在,就能加快速度。
顧凝宸驚嘆康熙對器械制造的天賦,如今差的就是圓盤的動力問題。
圓盤要一會順時針,一會又要逆時針轉動,那麽轉多少停下,就需要有個機關來限制了。
兩人窩在英華殿裏不停商量和修改,等窗外天色暗了下來,才改出了大致的輪廓。
顧凝宸想着如今沒有智能機器,無法讓圓盤自己動,機關限制了它轉動的範圍,卻很難讓它拐回來。
康熙卻靈機一動,在旁邊做了另外一個機關。
在圓盤順時針轉動到一定的方向,就會觸動機關,然後左邊會有一個鈎子把圓盤重新拉回去原來的位置。
等拉到位置後又會觸動機關,讓鈎子放開,圓盤又能順時針轉動到之前的地方。
可以說這一來一回,圓盤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的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顧凝宸還停留在比較複雜的機關模式,康熙三兩下就想了個簡單的方法。
轉動之後怎麽回來,拉回來就行了!
她看着手裏的圖紙,對康熙簡直佩服極了。
果真有時候一件事原本是不複雜的,只是人想得複雜了,反而無法用最簡單的法子去解決。
解決掉機關的問題,這個挖鹽機器就徹底完成了。
康熙有種暢快淋漓的感覺,他以前自己琢磨,有時候卡在一些小地方過不去,就會特別煩躁。
有時候需要想好幾天,甚至半個月一個月才可能想到解決的辦法。
如今他稍微思索卡頓的時候,顧凝宸就會适時提醒,讓自己有所松動,很快就能想到解決辦法來。
兩人互相配合,說是事半功倍都算少了。
如果讓康熙獨自琢磨這個挖鹽機器,只怕沒半個月是不可能,甚至還要更長的時間。
這會兒就解決了,他拿着圖紙又仔細查看了一番,沒什麽問題,就放進密折裏,讓人八百裏加急送去雲貴那邊給施世綸,在當地立刻建造這個機器。
錐器的材料,康熙準備用銅制,而不是鐵器。
畢竟鐵這個東西太敏感,造價也高。
雲貴這個地方肯定不止一個鹽井,如果都用鐵來做錐器,那價錢上去了,鹽價也得跟着上,就違背了做這個機器的初衷。
而且錐器反複用,很容易磨損,用普通的木頭或者石頭等物是不行的,銅就相對便宜耐用。
圖紙畫得如此清晰具體,拿到當地就能立刻做起來,然後用在鹽井上面。
當然這就是前期的工作,把鹽井鑿深後,還得想辦法把裏面的鹽鹵弄上來,又得反複熬煮,需要解決的地方依舊很多。
康熙知道事情得慢慢來,他把密折讓人送走,轉頭就見顧凝宸也在紙上寫寫畫畫了一會。
他湊過去看到一根很長的竹竿,周圍是熟悉的架子,就是剛才錐器用的架子,不由挑了挑眉。
顧凝宸就笑着跟康熙解釋道:“剛才皇上讓我想到,這鹽鹵在底下,如果讓人一遍遍下去撈上來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用竹竿,就不需要鑿很大的井洞,能把鹽鹵撈上來了。”
原理很簡單,就跟壓水器一樣,底下安裝一個活塞。
鹽鹵和上面的氣壓不同,竹子下去後活塞會打開,然後鹽鹵就會湧入到竹子裏面,等灌滿後,內外的氣壓一樣,活塞就會重新關上。
這時候用架子把竹子撈上來,只需要用鈎子輕輕一拉活塞,鹽鹵就能全部倒出來。
竹子再放進去,重複幾遍,就能得到不少鹽鹵,也不必人下去灌滿那麽麻煩,更不需要挖開很大的井洞,簡直方便極了!
顧凝宸還想起雲貴的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所以只要找到天然氣比較接近表層的地方挖開一個嬰兒拳頭大的洞。
把倒滿鹵水的大鍋放在天然氣上,點燃後就能燒火,木柴都省下了。
天然氣在古代也叫火井,在東漢的時候就有百姓發現然後用來燒火。
康熙一時沒聯想到用火井來熬煮鹽鹵,确實省下許多柴火。
而且并不需要很多人照應,就能架起許多的大鍋一起煮鹽鹵了。
他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顧凝宸的腦袋,一天之內就把鹽井的事徹底解決,果真她是老天爺送到自己身邊來的無價之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