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真假嬴政(15)

秦國真正敗在合縱軍手下的,也只有這一次。

在原來的歷史線上,魏無忌憑借自己的信用和魅力,終于将原本離心背德互相拆臺爾虞我詐的五國聯盟重新整合,在秦軍攻下晉陽後,趁虛而入,直逼函谷關口,令秦軍守關閉門而不敢出戰,逼得蒙骜不得不退兵回援,敗在五國聯軍手下不說,還失去了擊潰趙國的機會。

秦莊襄王這才繼位第二年,剛滅了東周公國,就險些被人攻進秦國,驚慮焦躁之下,舊疾發作,勉強支撐了一年,最終還是英年早逝,才會讓年僅十三歲的嬴政繼位,由相國呂不韋和太後趙姬把持了朝政大權。

這次嬴政借着呂不韋自己埋下的暗樁備胎,早早引爆了傀儡皇帝這個暗雷,将其一舉除掉,趙姬沒了呂不韋的扶持,在後宮根本無法立住,都不用嬴政出面,便消失得無聲無息。

而眼下,最大的危機,莫過于信陵君魏無忌所率的五軍伐秦。

好在……如今秦國雖然沒有呂不韋,卻有荀卿和他的弟子們。

韓非本是韓國公子,然而他文辭雖利,卻不善口舌之争,更不會與人勾心鬥角之術,在韓國被人排擠嘲諷,又看不慣韓國朝政混亂,小人當道,方才憤而出走,遠赴楚國求學。

他其實才是最早提出大一統諸侯國,以法治國,廢分封制的思想,而後李斯更進一步完善,輔佐着嬴政将大秦帝國成為第一個統一的封建郡縣制國家。

而荀卿原本在齊國稷下學宮為祭酒,哪怕離開之後,齊國也有不少貴族曾拜在他門下,在這個時代,他或許還沒能達到孔子三千弟子的高度,卻已有桃李遍天下的美名。

原本破壞了合縱之約的張儀,最終在魏國為相,死于魏國,還留下了張蒼這個孫子。

如今,李斯和張蒼就在魏國,正在向魏王講述信陵君魏無忌的威風。

李斯:“臣原以為魏王已讓位與信陵君,方才奉命前來恭賀,原來魏王心胸寬闊,甘為信陵君揚名,微臣佩服。”

魏王冷着臉,說道:“你休要挑撥我們兄弟之情,孤不會上你們的當。”

李斯笑道:“大王所言極是。大王與信陵君兄弟情深,日後信陵君手持五國兵符,定然會扶持大王為諸侯聯盟長,屆時微臣定會準備一份厚禮,前來恭賀大王。”

魏王越看他越不順眼,可又礙于他所持秦國使節,幹脆稱病離開,不想再聽他陰陽怪氣的話語。

張蒼看到李斯出來,急忙上前追問:“怎樣?魏王可曾答應收回信陵君的兵權?”

Advertisement

李斯搖頭,“哪有那麽容易。秦國前腳打完魏國,魏王好不容易派人請回魏無忌,剛将兵權交給他,現在信陵君聯合五國要伐秦,魏王若出爾反爾,在諸侯王中還如何立身?”

“那怎麽辦?”張蒼急得撓頭,“政哥不是說,魏國這邊交給我們……你若是連這點小事都辦不好,還怎麽在秦國混啊!”

李斯瞥了他一眼,“激将法對我沒用的。還是按照計劃,你帶我去找晉鄙昔日的門客,當初信陵君竊符救趙,卻殺了魏國大将,魏國既有擁戴他的人,亦有恨他之人,只要找到那些人,自然有辦法讓魏王相信——信陵君得勝歸來之日,便是魏國易主之時。”

張蒼一個激靈,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二師兄,你這是不光想讓魏王收回兵權,還想讓信陵君死啊!”

李斯淡淡地說道:“敵我之間,只有你死我活之說。一朝婦人之仁,便如吳王夫差,最後死無葬身之地。”

張蒼小圓臉白了白,一咬牙,終于還是點頭,“好吧,我去給你找人。”

嬴政完全相信李斯的能力,在看到信陵君所率大軍時,就立刻鳴金收兵,護送糧草先退回晉陽,再派人送信回秦國,務必讓函谷關嚴陣以待,死守不出。

秦國本就屬于易守難攻之地,函谷關一封,便有千軍萬馬,一時半會也很難攻破。

王翦等人已攻克晉陽周邊小城,于晉陽在蒙骜軍中看到了嬴政和蒙恬,對這兩個小家夥此番戰術大加贊譽,說得蒙恬都有些不好意思。

蒙骜則有些意外地多看了嬴政幾眼,雖然嬴政沒說話,但他自己知道自家兒子是什麽情況,作戰勇武肯定沒的說,可算計埋伏廉頗之事,以他的性子肯定做不出來,更不用說一看到信陵君的旗號就立刻撤退,而不是乘勝追擊,這一點蒙恬是肯定做不到的。

殺得興起時,蒙恬對上秦嶺中的狼群都敢追,更何況廉頗。

“依政公子只見,我等是駐守晉陽,還是回援函谷關?”

上次出征前,王翦和衆将議事,讨論戰術和分兵計劃時,根本不曾問過嬴政的意見,見他也不曾主動開口,便故意當沒看見,大家相安無事,了不起回頭分一份功勞給這位公子鍍金,也能讓秦王放心。

誰想到嬴政竟然以身犯險,設計埋伏廉頗,若不是信陵君及時趕到,這支趙軍定然無救。

懂得以假亂真、藏兵糧車,還會結陣對敵,憑借雲車高度以旗語指揮,進退有度,光是這幾點,對于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将來說,已是十分難得。

所以這次蒙骜才會主動問嬴政的想法。

嬴政卻搖搖頭,“政不過僥幸取勝,亦未能取得廉頗首級,算不得什麽。至于是攻是守,蒙将軍和各位将軍身經百戰,自是比政更能把握戰機。不過,信陵君威望雖高,號令五軍,卻也高不過魏王去。”

“蒙将軍不妨先使人打探魏王的消息,再做決策?”

“魏王?”蒙骜和王翦對視一眼,會意地點點頭,“好,那我們就暫且等着,看魏王……會如何……”

信陵君魏無忌看着函谷關口城牆上的秦國大旗,心潮奔湧。

此番他說服了燕趙停戰,聯合伐秦,而韓魏兩國都是去年剛被秦國敲打過,奪去十幾座城池,可謂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有信陵君登高一呼,自是立刻響應。

楚國當初在信陵君竊符救趙之時,就已毀棄秦楚盟約,和趙魏兩國聯合在邯鄲打敗秦軍,故而被秦國記恨。春申君和信陵君、平原君同為戰國四公子,相交甚篤,如今信陵君號召伐秦,他自然響應,還特地派人給荀卿送去一封信,請他帶弟子們回楚,他必會向楚王請命,重用他們師徒。

眼看着只要攻破函谷關,就能直逼鹹陽,這幾乎是戰國近百年來都未曾有過的大勝。

而他作為五軍統帥,必将名留青史。

就在信陵君正準備下令攻城之事,後方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令兵手持令旗,縱馬飛奔而至,“魏王有令,命信陵君回國——撤軍——”

信陵君一震,整個人仿佛石化般坐在馬背上,前一刻的意氣紛發,盡數化為烏有。

“魏王……命我撤軍??!”

作者有話說:

嬴政:撤不撤?撤不撤?24道軍令很快快遞到哦!不聽不聽的結果可能就是“莫須有”哦!

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飛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