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是妹妹更是夫人

林宅, 東廂房廊下,寧安青拉着林黛玉,側身躲在廊柱後面, 避過出來的弓九。

弓九出了院門,她才要和林黛玉去正房, 就看見當着衆多丫頭仆婦的面, 林如海一把抱起寧安華,進了內室。

她原本蒼白沒有多少血色的臉上泛起淡淡的紅暈, 笑道:“玉兒, 咱們先走罷, 過會子再來。”

林黛玉輕輕應了一聲,沉默地跟在寧安青身後。

寧安青回身挽住她:“姐姐和姐夫都平安回來了,別的事咱們不知道也好。”

林黛玉笑道:“小姨, 我知道。”

她們沿着抄手游廊出去,身後檀衣追上來,笑問:“不知姑娘們在家裏用過飯了沒有?”

寧安青不說話, 只笑看林黛玉。

林黛玉笑道:“檀衣姐姐,我和小姨吃過了。廚上有給父親和太太備好的飯菜, 姐姐們別忘了請父親太太吃飯。”

檀衣笑道:“多虧大姑娘細心, 不然太太在大太陽底下站了一個多時辰,回來連口熱飯都吃不上, 也太受罪了。”

看檀衣的額角也有濡濕後幹了的發絲貼着,寧安青笑道:“姐姐不用管我們了,也快去歇歇。我和玉兒先回去了。”

林黛玉道:“家裏有事,就先讓他們送去我那, 請父親太太不用煩心。”

檀衣笑道:“那就全靠大姑娘了。”

送兩位姑娘到了院門,又目送姑娘們行得遠了, 檀衣才轉身回院子。

別的丫頭婆子們一個不見,只有菊露守在西稍間裏,寒燕在門口等着。

接了檀衣進來,寒燕忙端給她一碗溫茶。

Advertisement

檀衣一口飲了半碗:“在車上喝過水了,還是口渴。”

看她喝完了,寒燕又倒一碗,笑道:“這是姐姐們渴得過了,得多喝幾碗。菊露姐姐已經喝了一壺了。”

菊露在西稍間裏朝寒燕一皺臉。

檀衣便問:“青姑娘和大姑娘是什麽時辰來的?”

寒燕低聲說:“兩位姑娘就沒走,一直在這屋裏等着的。方才九先生來了,青姑娘才領大姑娘避出去,誰知老爺和太太就……”

檀衣道:“太太受了這一日的罪,連咱們服侍的人都恨不能背着太太走呢,何況老爺?主子們越好,咱們服侍的也才越好,這個道理你都不懂了?”

寒燕忙道:“姐姐,我不是議論老爺和太太。我是怕大姑娘……”

太太和大姑娘再好,也是繼母繼女。哪有女孩兒看着親爹和後娘這麽親熱,顧不上她,心裏能一點不多想的?

檀衣笑道:“這你就更不用擔心了。大姑娘雖小,心裏卻清楚,就算一時轉不回來,天長日久,總會明白的。”

寒燕笑道:“那姐姐還急慌慌出去什麽?”

被堵了這一句,檀衣笑道:“你個小蹄子,心裏知道就罷,還非要說出來做什麽?叫我這臉上好沒意思的。等我也捏你的短兒。”

寒燕笑道:“姐姐才不是這麽小氣的人。”

說笑了這幾句,看卧房裏沒有動靜,檀衣便讓菊露寒燕都到東稍間坐着等。

卧房內,聽到寧安華的總結,林如海捧鳳冠的手一頓。

這聲“夫君”不似前夜那聲,聽着殺氣騰騰,令他心驚膽寒。

而太後話中之意,更讓他心頭火起。

君臣之道,恩義為報。太後自當為天下女子表率,夫人并無過錯,卻遭太後冷遇刁難,此為不仁無德。林家又如何與賈家相處,只要不有違禮法道義,更是兩家私事,即便與朝事相關,卻定與內宮無幹。太後如此,亦為越權。

為人丈夫,讓妻子無端受這等屈辱,也屬無能!

他将鳳冠放好,看寧安華唇角帶笑,拿不準她心情如何,又怕再細問下去,讓她想起在宮中受的委屈,雖然心中有萬般想法,一時卻不敢開口了。

鳳冠一去,寧安華頭上頸上陡然松快了,見他不言語,便笑問:“你怎麽不細問我太後都說什麽了?”

林如海觀她不似有氣,方道:“夫人想說就說,不想說……”

寧安華笑問:“我不想說,你還問誰去?”

林如海便在床上半做一揖,笑道:“還請夫人為在下指點迷津。”

寧安華道:“太後說賈氏一門乃開國時的功臣,功高德厚,賈家的女眷也都淑慧德才。賢德妃娘娘與賈夫人姑侄同為榮國公夫人撫育教養,賢德妃娘娘賢孝才德,故得封妃,賈夫人既是榮國公夫人親女,又是表哥原配,我身為續弦,理當敬重賈夫人和榮國公夫人,多向榮國公夫人讨教學習,才知如何侍奉夫君、教育子女,才堪配陛下所賜的封號和诰命。”

甄太後不愧在宮中五十年,一句難聽的話都沒說,卻句句在指她出身教養不如賈敏,不配做二品诰命夫人。

換了這時代任何人,不拘男女,哪怕當面還能守禮謝恩,私下大約也很難不動氣罷?

但她只是有些擔心,甄太後會把“教導”她的話宣揚出去,再帶累了青兒和黛玉就不好了。

不過青兒會成家的可能很小了,黛玉有“淑慧德才”的親娘賈敏,問題都不大。

再說,等她們該議親至少還要三四年,誰知那時候是什麽光景?

而林如海聽罷,足有一刻鐘沒說話。

寧安華歇了一會,看林如海已是氣得額角青筋亂跳,怕他真氣出個好歹,忙覆上他的手,笑道:“我都不氣,表哥也不必放在心上。”

林如海睜眼,胸膛起伏,低聲問:“夫人真不在意?”

寧安華笑道:“有表哥替我生氣,我就省了力氣了。再說這有什麽?不過幾句糊塗話。哪怕傳出去,大不了我在家躲一年半載,只說我一心給你侍疾,還省了不少事呢。就算不躲,只要有你,我出門見人,誰還因為這幾句話小瞧我?”

“夫人……妹妹确實不必在意。”林如海把她緊緊摟在懷裏,“但我不能。”

寧安華嗅着他發間殘存的皂角香:“這會子又叫‘妹妹’。”她笑問:“到底是什麽?”

“是妹妹……更是夫人。”林如海說,“作為表侄、表兄、父親,我不能任人污損林家、寧家女子的聲譽。既已與你成婚,我更不能讓你平白受這番委屈。”

“那表哥想怎麽做?”寧安華問,“陛下以孝治天下,太後深居宮中,地位尊崇,非你我臣子可以冒犯。”

“我确實動不得太後。”林如海道,“但我可以不讓妹妹受流言所擾。”

寧安華笑道:“我已經當她說的話都是放屁了——表哥別惱我這話。”

林如海笑了幾聲:“就當她是“放屁”!”

他們就這麽抱着,直到檀衣敲門來問洗澡用飯,又說:“老爺的藥熬好了。”

寧安華笑道:“表哥快洗了澡,吃完飯吃藥罷。你把自己氣壞了,我可怎麽辦?”

許是今日心情起伏太大,已将心緒流露太多,林如海忍不住輕輕一嘆:“妹妹別說這些話哄我了。”

寧安華笑而未答。

兩人各自洗澡更衣畢,只在西次間榻上用飯。身旁無人服侍,只有檀衣在廊下守着。

寧安華吃了八分飽,才說:“今日賢德妃不在,只有皇後娘娘,太後卻幾次提起,我看不只是要借她說話,該有別的意思。”

林如海道:“賈家要建省親別院,大約財力不足。”

寧安華問:“難道太後以為‘教導’我這幾句,我就會心甘情願給賈家送去五萬十萬銀子?別說十萬,這省親別院就是三五十萬也不夠填的,又是他家,只怕得把林家整個賣了才夠。”

她道:“省親這事自古未有。雖然如今都說此乃不世之隆恩,可如此恩典,令妃嫔家中花費少則數十萬,多則數百萬之巨建造省親別院,何等的鋪張靡費,來日史書工筆,又焉知會如何記載。”

皇上為了繼續刷“仁孝”的名聲,先将鳳藻宮女官賈元春納為妃妾,加封高位,又提出“每月逢二六日期,準椒房眷屬入宮請候看視”。再往下想,太上皇和皇太後的“恩旨省親”,到底是什麽意思,就不好說了。[注]

省親的妃嫔越多,越能彰顯皇上的“仁孝”,皇上在史書上的評價就更危險一分。

賈家建不起園子,甄太後這是在幫皇上的“孝順”從林家身上割點血出來。

林家給,不管給多少,這錢都肯定回不來了。

林家不給,就眼睜睜看着皇上的孝順不到位,先妻的娘家領不成聖恩?

寧安華不解:“甄家又不是全沒人了,除北靜王妃之外,還有一家子女眷孩子,就算是流放的,将來也未必不能得恩旨回來。太後如此,難道是把甄家全然不顧了?”

為了“仁孝”之名,皇上屈居東宮十一年。為了扳倒甄家,皇上前後派去四任巡鹽禦史,終得成功。皇上想要人才,卻能舍得下人才的性命,看他有多少能為,又是否忠誠。

皇上能忍、善忍、有決斷,把這樣的人逼得太狠,甄太後就這麽自信,在她和太上皇都離世之後,皇上沒有別的辦法,把甄家再清洗一遍?

甄太後想法如何,寧安華是不得而知了。

她看着林如海,只問:“表哥以為,咱們這位陛下,算是明君嗎?”

皇上已年過而立,身為九五至尊,登基十一載,卻一直被太上皇和皇太後轄制,讓他只能用曲,不能用直。若長此以往,萬一他內心扭曲,對天下來說,是禍非福。

她身處天下之中,又是皇上的近臣之妻,皇上的所思所想決定着她的生活質量,她不能不在意。

林如海大約知其意,道:“若能使天下太平、百姓樂業、吏治清明,就是明君。”

寧安華笑說:“果然‘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林如海笑道:“總覺得妹妹是在打趣我。”

寧安華笑道:“非也,我這是肺腑之言。”

林如海笑問:“發自肺腑地打趣于我?”

寧安華笑道:“表哥這樣想,我也沒法兒了。”

飯畢,寧安華去找羅十一,打聽皇上對省親到底是怎樣的态度。

羅十一道:“陛下仁孝,省親是上皇、太後所賜隆恩,夫人為何有此問?”

寧安華心中大約有了數,卻仍半吞半吐地說,她和林如海不知是否該援助賈家建造省親別院,偏偏又不能為這事去請示皇上。

——既然家裏有這個方便,就給皇上一個印象,林家的一言一行,都要尊他的意思罷。

羅十一當場沒再說什麽。

第二日,寧安華去習武,又提起此事,羅十一才笑道:“我雖不敢妄加揣測聖意,可上皇、太後降恩是為了妃嫔能與家人在家中自在相聚、骨肉團圓,若為此事弄得家中傾家蕩産,甚至于借遍親友,好事成了壞事,才是壞了恩典。所以旨意上才說,‘有重宇別院之家,可以駐跸關防之處’的,再請旨省親。便是家中無力省親,每月也許眷屬入宮探視,很不必強領聖恩。”

寧安華笑道:“幸好有先生。不然等賈家求上來,我們若幫了,竟不是助他們,是害他們了。”

但一點不給大約也不現實。略出三千五千,打點金銀器皿送去就夠了。

依她對賈家的了解,兩萬兩銀子,能辦出五千兩的事,就算他家上上下下都手軟少貪了。一般來說,兩萬銀子至多能實花兩三千兩。

林家送去價值三五千兩的東西,就抵得過賈家花四五萬了。

這日上午,就有榮國公府的帖子送來,卻不是賈母的口吻,是王夫人追憶了一番與林家的點滴往來,想上門拜訪。

林家回京這幾日,遠近親友及左鄰右舍送來的拜帖禮物不少。因林如海“病着”,便與寧安華一概親自回帖,待身體好轉再相聚。林黛玉和寧安青只負責見各家來人,收貼子存禮物等事。除林平家的、崔盛家的外,寧安華還令檀衣和菊露輪流去幫她們。

王夫人的帖子是周瑞家的親自送來的。

周瑞家的肚裏揣着王夫人百十句叮囑,進了林宅的門,被引到前廳,卻只見林姑娘和另一位更小些的小姑娘坐在上首理事,身旁四五個體面的管事娘子和大丫鬟圍着,心下先是一驚,又是一喜,便打疊起許多話,要哄林姑娘讓她見寧夫人。

林黛玉在榮國府兩年,卻很知周瑞家的是何樣人。

周瑞家的捧她,她就等大娘姐姐們都順着捧過,再謙遜一番。

周瑞家的話裏有話,意圖挑撥,她就裝聽不懂,由大娘姐姐們譏諷回去。

等時辰差不多了,小姨捂着心口說不舒服,她忙令人去請大夫找丸藥,又對周瑞家的致歉,一定将二舅母的好意轉告太太,現在家裏不方便,只能請她先回去了。

林平家的親自把周瑞家的送出去,寧安青心口也不疼了,頭也不暈了,看紫鵑沒在,便颦眉道:“難道賈家的大管事娘子都是這樣的?”

上門求人都是如此,眼裏沒人,心計厲害,在自家豈不更難纏?

林黛玉笑道:“雖然不是人人如此,也差不太多,都比咱家的大娘姐姐們厲害多了。”

寧安青道:“寧可不要這樣的‘厲害’,哪裏還有規矩在。”

澄月笑道:“不過姑娘在賈家沒受她們什麽氣。”

林黛玉笑道:“外祖母确實疼我,她們拜高踩低慣了,怎敢惹外祖母。”

晚飯時,寧安華看到這張帖子,便讓林如海先回一遍,她再謄抄,第二日令人送去,只說林如海在養病,她要照顧夫君,着實離不開,家裏一應的大小事多虧有黛玉孝順。若員外郎夫人想念外甥女,只管把黛玉接去,讓孩子閑散幾日也好。

這帖子回得滴水不漏,王夫人沒了法,只得回過賈母,真把林黛玉接去了幾日。

可林黛玉只是九歲孩子,雖然幫忙管了家,又做不了主,她又仍住在賈母院中,身旁時時有多少丫鬟婆子服侍,王夫人想旁敲側擊幾句都沒機會。過了半個月,她只得又把人送回去了。

黛玉回了家,林家花三千兩銀子,給賈母打造的幾尊純金鑲寶大壽佛菩薩也都好了,大張旗鼓地送去了榮國公府。

賈母見了,十分歡喜,當即便命擺在了屋裏,又連說林大人、寧夫人有心。

王熙鳳已出月子,只推身上沒好全,不肯管省親的事,每日除辦些日常小事外,都在賈母處孝順。賈母說這壽佛菩薩有十分好,她就幫着說成十二分。果然賈母更加喜歡。

王夫人連碰幾個軟釘子,也只得熄了從林家找銀子的心。并賈珍、賈赦、賈琏等也只得把這心收了。

又不幾日,甄太後在宮中教導清熙郡君的話,忽然在京中傳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