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辭職失敗
“太子殿下,見笑了。”
劉宛筠心裏一頓意外,但很快便波瀾不驚。
走上前去,秀氣地行上一禮。
“不知殿下此來,所為何事?”
見其面色淡定,毫無慌亂感,李祐只得回過神來,略正色道:“東院大人,此番是想與您一道,前去常朝。”
“路上順便問些問題。”
說話間,李祐看向李祺,将她的警惕眼色,盡收眼底。
這便又輕笑着,繼續說道:“東院事比起胞妹,或還更信任本宮些,本宮缺的,便是這信任。”
“所以……快去換衣服吧,該常朝了。”
李祐與李祺,已于無形間,內心交鋒了一場。
話音落罷,李祐便轉身走了,像是打算當作什麽都沒瞧見。
“或許你在封州時,就不該再回來。”
“我不回來,你怎麽辦。”
李祺為劉宛筠換着官服,言辭中,異樣意味甚濃。
“我去找你呀。”
劉宛筠輕笑着,看着李祺:“對我來說,我是為了你才回來的。”
Advertisement
“對你阿兄來說,我願于其知曉內情後,随他折返長安,是對他的信任。”
“你作為他的胞妹,都無法在某些事上輕信他,他的內心會感到很受傷。”
“有人信他,他會感到好受些,并加以珍惜。”
“你也明知他是身不由己,卻仍不妨礙你對他加以責怨,将現實歸于現實,道德歸于道德,其實不沖突。”
“人情世故,本就不是非黑即白,我也怕死啊。”
李祺實在有些心煩,聽不進去什麽,只道:“常朝後,你向父皇請辭,我随你離開長安。”
“去哪都好,你有想去的地方嗎?”
劉宛筠稍稍思考後,才說道:“義武鎮如何?此前我答應過你的野編,會主持義武鎮布政,時已一年又半,仍未履行口實。”
“又适逢盧龍鎮初步穩定,還缺書院、通商等文化和經濟之提振,兩鎮就近,還能便宜行事。”
“好,那就義武鎮。”李祺露出勉強的笑容。
……
常朝,山呼萬歲後。
昭宗翻開面前簿冊,宣布了一件,令百官驚詫又心情複雜之事。
“前左相崔胤,因罪發配幽州後,假意投誠朱晁,于內部麻痹朱晁叛軍。”
“使唐軍裏應外合,于逐朱一役中,功不可沒。”
“特,複相崔胤,領樞密院樞密使一職,統領樞密院。”
衆人噤若寒戰間,崔胤一身氣派紫袍,拄着朱拐,由宣政殿正門觐殿。
主角氣質蓋壓整個大殿,崔胤緩緩上前,跪地謝恩道:“陛下明鑒,謝聖恩。”
這個老狐貍,真真是将朝權心術玩透徹了。劉宛筠暗暗。
不以升喜,不以貶悲,總有審時度勢、轉圜風起雲湧的手段和眼光。
此間,崔胤看向她,臉上挂着笑容,以眼神示意,看向他的右腿——
托你這一槍的福,使朱晁對我的話,自帶七分相信。
因禍得福。
“恭喜左相大人!”
百官紛紛滿臉喜慶,向他道賀。
劉宛筠環視朝中百官,除了半數面孔已變成生疏面孔外,也沒看到右相王抟。
估計是不知何時,平日較想把持親衛軍的王抟,被默默端了吧。
“即日起,廢立禦史臺,另設都察院,與樞密院并立,由朕直領。”
“都察院領監察權,負責糾察、彈劾朝中及地方官員,肅正綱紀。”
“撤劉筠樞密院東院院事一職,由李子晦接任東院院事。”
“劉筠,另領正一品、都察院都察使之職,為朕肅正朝綱內外。”
劉宛筠眼睛微微一怔,都察使……正一品……
換句話說,就是宰執級別,與樞密使崔胤平級。
我的天哪!
我還想辭職的!
退朝後,劉宛筠又被召喚到內廷,昭宗問她,了不了解都察院如何運作。
“都察院,朝中可設都察內院,地方可設都察外院。”
“內院須先領旨,後再行事,外院則先行事,後再回禀,對臣的道德水平,要求極高。”
“府兵制已被募兵制取代,各地陸續以此削兵裁員,親衛軍已改制禁軍,行戍邊職責。”
“臣仍領職護軍中尉,可號令各地禁軍,協助行事。”
“陛下的想法,臣膚淺猜測,或許意在推行幽州、涿州方案。”
“沒錯,朕就是這樣想的……”昭宗反複翻着他親自編撰的治世綱要,眉頭久久淺蹙:
“目前節度使制,以及留後、世襲制等,仍無法撤置,原因在于,若是撤了,被朕故意留置在雲勝五州的朱晁,将失去法理地位。”
“若是哪日,他不敵契丹進犯,朕也失了馳援的法理,總不能說,朕反而還助陣叛賊吧?如此一來,其餘地方怎麽想?”
“再者,邊境線綿長,朕還是擔憂,顧此失彼。”
劉宛筠看着大唐輿圖,左思右想,才道:“早前玄宗為保邊境安穩,設立了六大邊境都護府,同時推行節度使制。”
“後因安史之亂,玄宗以為是都護府的緣由,遂廢都護府,為撫息節度使生亂,不得不保留節度使制至今,容叛賊盤踞堂上。”
“陛下,重啓都護府制、設立都督府,如何?”
“都督主軍,鎮撫主政,兩者平級,以鎮撫略優,互相制衡。”
“若鎮撫有需,亦有權調用禁軍,以執行法治、維護鎮內治安,禁軍之開支,由鎮撫承擔。”
“若都督禦外需錢糧工事,鎮撫則酌實情配合。”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文一武。如此一來,或能免除鎮內争王現象,共事大唐。”
昭宗聽到一半時,便擡筆不停地邊聽邊寫,聽罷話音,昭宗又反問道:“若是鎮撫勢大,這都督又如何制衡鎮撫?”
“都督常年持部分兵力,戍守在邊境線,鎮撫莫不成、能在背後捅都督?”
“邊塞不守,鎮也沒了,臣以為,由朝中指派赴任的鎮撫,無做蠢事的理由。”
“鎮撫乃文官,由朝中直授,對都督來說,鎮撫治理地方有度,使都督行禦外之事便宜,相當于有了可靠的後盾。”
“沒有感情的夫妻,尚且能日久生情,更何況相互扶持的夥伴。”
“而且,除卻鎮撫和都督之外,還有都察府監督,若有叛唐或二者相茍跡象,都察府自是要論律處置。”
“畢竟禁軍最高統領權,在于護軍中尉,其次才是都督、鎮撫。”
“三足鼎立,權責錯橫,穩啊……”昭宗首肯地點着頭:“那麽依你看,這都督府制又當如何推行?”
“無分邊境或內地,先于實控之鎮,低調設立,同時廣封藩王,暫借藩王實力禦外。”
“時間一長,待仍不服唐廷的地方,發覺周圍數鎮遍布都督府,随時可集結合一,傾兵出鎮。”
“憚于唐廷恩威及漸漸壯大的實力,便不得不徹底臣服。”
“後再于這些不服之地,繼續推立都督府,潛移默化中換血地方行政。”
“大局布穩後,撤留後及世襲制,等現任藩王死絕,不再封藩,封其後人以虛爵安撫,雖不免又生五姓七望之類的大族,但至少不會再禍及朝綱。”
“暫時之計,在于以藩攘外、府督振內,待大唐重歸盛世,則天下皆臣,自然忌戰。”
“好想法,只是沒個幾十年,辦不完這麽些……”
昭宗性子急,總期望有法子能一步到位,但其也知現實不允許:“愛卿,此長遠大計,一世恐難成,平日時,望愛卿能将這些道理,傳達給太子吾兒,使其将法統傳承下去。”
“望後世,也能依靠這來之不易的法統,長治久安。”
劉宛筠點點頭:“陛下如此重信,臣惶恐。”
“別惶恐了,我祺兒與你成婚後,日日眉開眼笑,可見所托确為良人。”
“朕亦是你的父皇,為父皇辦事,何談惶恐。”
“呃……”劉宛筠身子略微一顫。
想到自己三十歲的靈魂,給不到四十的昭宗當「兒」,是不是被占便宜了。
收起淩亂的黑線,劉宛筠摸出特意帶來的一本簿冊,遞給昭宗。
昭宗疑惑:“這是?”
“臣列了個名冊,約三百餘人,臣遠行期間,若名冊內之人求見陛下,陛下可酌情考慮,見或不見。”
昭宗以鼻息連連輕笑,翻開簿冊詳看。
卻見第一頁,李愚的名字也在上面。
其名後方,詳陳了其之生平,以及推薦昭宗接見的理由。
“李愚,思想長遠,所想實用,如雕版印刷,乃天下之首創,可使大唐文化長久流傳。”
“其人文學造詣極高,且擅以行商之法,以營商角度,推進文化發展,興旺文化同時,創百業、富書生,使民間謀生之計多元……”
“周庠,思想家,戰略家,以數道奇謀,使王建穩握西川,使西川民生,治理有方,于西川,周庠大名,甚于王建,臣願以諸葛在世稱道之……”
“康懷貞,骁勇武将,目光長遠,黃巢之亂無法無天時,預判叛軍行軍路線,路上多番予以突襲,使叛軍潰逃數路,元氣折損。”
……
昭宗翻閱幾頁後,鼻頭莫名酸楚。
他以為天下人離心向背,無人幫他,才叫他連遭幽囚。
原來,心系大唐者,多之又多,只是他受困一隅,無從得知罷了。
一個李愚的泣血怄書尋求救駕,已叫他感動不已。
更何況名冊上三百餘人,大部分皆默默于不明之地,遠遠守望着他。
看過幾頁名冊,他感覺眼前狹窄的路,亦豁然開朗了些。
即便名冊中人不為其用,名冊中所提之部分事,都是超越眼界之可為良業。
默默摸摸眼角,拭去溢出之熱淚,昭宗問道:“愛卿,名冊中人,皆與你相識?”
劉宛筠搖搖頭:“冊中人之大名,臣聞名已久。多年前,臣曾設法聯絡上幾人,可惜彼時,只有李愚願意留下。”
“臣以為,若名冊中人,皆能為大唐所用,大唐或能如翼添羽,使大唐盛世,錦上添花。”
“好想法,即便不用以為官,援其行事,亦可成就一樁樁良業。”
昭宗珍惜地将名冊,擺到龍案正中央:“愛卿有心,這些人,比起守株待兔翹等,不如朕主動派人去尋來。”
“大唐,盛世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