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春風難覓

沈約當然知道王衡嘴巴裏的事是何事, 嘉靖十年, 五品游擊将軍戚英姿在都察院越獄出逃一案。

方孝安是提刑按察司新晉的官, 他來到提刑按察司不足兩年, 自然是不知道六年前的舊案。方孝安問了, 沈約答道:“六年前,寧波衛有位游擊将軍涉嫌和日本人通貢,又收受賄賂, 給日本人在寧波府的優惠, 和一些優先放行的便利。”

方孝安說:“我看王大人對案子有些疑義。”

沈約低頭, 倒了些銅壺裏的水進盆裏,又絞帕子淨手, “當年這單案子結束得很匆忙,刑部被隔離在外頭,都察院自己做了主, 後頭鬧到北京城去, 內閣下了朱批, 算是消停了。”

“朝廷官員涉案, 本就該三司會審,連同通政司。這位游擊将軍既然是五品官職,那就還應該通知兵部派人來聽審, 怎麽會由都察院一家說了算?”

方孝安還是個愣頭青, 沈約看自己的手,擦得幹淨了,他笑了笑, “那時候東南沿海天天被海盜搶劫,皇上心裏不痛快,出了這樣的事情,皇上心裏煩,內閣便殺一儆百,權當警醒世人之用。”

“那都察院也不該自己結案,連個聽審過程都沒有,如何堵住世人的悠悠衆口。”方孝安年紀輕,身上猶然還帶着一些血性,或者是為了大明朝司法公正公平的理想與追求。“沈大人,我認為此案應該重審,咱們叫都察院調出案卷來,重新審理。”

從年齡上說,沈約略長方孝安幾歲,從職位上說,在提刑按察司任按察使的方孝安與他是平級,又因為提刑按察使的職位特殊,他們與皇帝走得近,與司法中心都察院走得近,再加上北京都察院的左都禦史是方孝安的親舅舅,這方孝安就變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人。

起碼從明面上看,沈約的官階是最低的,方孝安站起來,“既然不合規矩,那我們就要查,我會請示張大人,請他主持這次的三司會審。”

崔家的船從寧波進杭州,再轉入京杭大運河,快到北京的時候,崔蓬問崔禮,“父親當時準備和誰密議遼東之事?”

崔禮瞟她一眼,“錦衣衛指揮使,張千山。”

前錦衣衛都指揮使,張千山,嘉靖帝第二位皇後的兄長,現如今張皇後換成了方皇後,自然錦衣衛都指揮使的位置也換了人。

張千山被貶了,他從錦衣衛一把手的位置挪了窩,調去京營,當個金吾将軍,散官,無實職。

張将軍在霍鎮國公家的後院裏坐着,鎮國公招來幾個标致的丫鬟,張千山興致寥寥,酒也不愛喝,只拿了一盤瓜子嗑得有味。“我要看孔雀,這孔雀愛吃瓜子皮嗎?”

霍韬睃他,“我家的孔雀不吃瓜子皮。”

“哧哧”,張千山自顧自笑起來,“對對,我忘了,國公爺家大業大,家裏養的孔雀都比散養的嬌貴些。”

Advertisement

“張将軍還在別處見過孔雀?”

“見過。”張千山翹着一條腿,将瓜子皮往孔雀身前喂,“怎麽沒見過,楊大人住在雲南,他們那裏孔雀就多。”

“楊慎?”霍韬看張千山,“怎麽突然提起楊大人來了?”

他們口中的楊慎是楊廷和的兒子,原先的錦衣衛都指揮使,後頭楊廷和被陳九疇連累,嘉靖六年的時候,朝廷查出吐蕃藩王滿速兒還活着,而在嘉靖二年,陳九疇就謊報滿速兒已死的軍情。陳九疇是楊廷和的人,是楊廷和插在西北的延綏總兵官。

陳九疇手握重兵,又地處陝西延綏軍事重鎮,他謊報軍情,嘉靖帝大怒之後,進而開始懷疑西北沿線所有官兵串成一線,聯合起來騙他。

事情的最後,嘉靖帝将四十多名高級将領免職,還伴随一些低級官員的殒命。當然,陳九疇事件的發酵也摻入了張璁對楊廷和舊部和殘餘勢力的清洗活動。

總之,到了嘉靖七年,楊廷和被判了死罪,他的兒子楊慎,也就是錦衣衛都指揮使被貶谪去雲南的一個衛所。

“楊大人還好嗎?”

“有什麽好不好,活着呗,在雲南,一輩子也出不了雲南,得老死在那裏。”張千山很有些感概,他覺得兔死狗烹,他和楊慎有同病相憐的意味。楊慎是從錦衣衛指揮使的位置上被貶谪,他也是;楊慎是因為父親楊廷和失勢被貶,他是因為妹妹被廢遭殃,總的來說,都是一回事。

“錦衣衛指揮使這個位置,坐不坐得穩和你的能力一點關系都沒有,全看皇帝老子的心情。”張千山吐出瓜子殼,拍了拍手。

霍國公爺心道,話是這麽說,但也不盡然。

國公爺招呼人上茶,見張千山确實抑郁,才說一句:“你的手段也太軟了些,你要是當初下狠手,廢了馬鳴衡,也不會出現今天的局面。”

張千山似聽了甚麽笑話,猛地坐直了,他瞪霍韬,“國公爺好大一記馬後炮,見我失勢了,國公爺現在才肯跟我說句實話。不說現在,就論當初,你說叫我把馬鳴衡怎麽辦,康嫔不說多受寵,她就這麽穩穩當當在後宮看着,我能把馬鳴衡怎麽辦?”

霍韬心道,怎麽辦?殺了涼拌。

丫鬟上了茶,霍韬揮手叫她下去,張千山掀開茶蓋子,說:“國公爺以為我不想做了馬鳴衡,我怎麽做,哪來的機會?眼看馬鳴衡百戶變千戶,千戶升任鎮撫使,國公爺以為我不急?我也急啊,你叫我怎麽辦?”

張千山說:“皇帝十年無子,我妹妹盡心盡力給皇帝充實後宮,助他有子立嗣,前幾年進去了那麽多姑娘,嫔妃夫人,誰他媽的知道第一個給皇帝生孩子的是康嫔?”

“你說,皇帝藥也吃得不少,不死藥,回春/藥,樣樣都吃了,後頭的女人都是一樣睡,誰他媽的知道就是康嫔第一個生孩子,還是個兒子。”

說到這裏,張千山簡直有些咬牙切齒,“不過活該馬家沒有這個運氣,最後也生不下太子來繼承這大明基業,大明朝這萬裏江山與她康嫔無關,也與他馬家的兩條狗無關!”

張千山自然是生氣的,他原先是國舅爺,掌天下錦衣衛權杖,高居錦衣衛都指揮使之位,現在張皇後被廢,他轉去京營當個四品勳號的将軍,一個閑職,手裏一兵一卒都沒有。

張皇後于嘉靖十三年的一月被廢,一則是因為康嫔在嘉靖十二年懷孕産子,馬家的女人懷的是嘉靖皇帝的第一個孩子,是皇帝登基十二年後的第一個孩子,康嫔産下一個男嬰的時候,離嘉靖帝二十六歲的生日只有七天。

這個繼承了整個大明王朝喜悅的孩子壽命很短,只有一個月又二十天,也就是說,康嫔的孩子,這個很有可能會繼承整個大明王朝的孩子只活了不夠兩個月,夭折了。

康嫔很傷心,皇帝當然也很傷心,比之康嫔這個做親娘的來,有可能更傷心的是皇帝陛下。

嘉靖皇帝登基十年無子,無子意味着甚麽,無子意味着他很有可能和明武宗朱厚照一樣,無子,以後他的皇位要轉移他人,或許是他的表兄,或許是某個同樣姓朱的皇室宗親。

正德皇帝沒有子嗣,于是大學士楊廷和選中了嘉靖帝朱厚熜來繼承皇位,若朱厚熜無子,那內閣那幫人,或者是哪個領頭的大學士又會選擇誰來繼承嘉靖皇帝的世系呢。

朱厚熜當然不允許這件事發生,他要兒子,他要太子,也要自己的世系延續下去,他的皇位必須由他的兒子來繼承,他的生父也終将要擠進大明朝的正統的受到供奉的皇帝之列。

張皇後被廢的原因很複雜,既有康嫔誕子的誘因,其中還參雜了皇後為張太後說情的理由在。

正德皇帝的母親、弘治皇帝的皇後張太後因為刻意貶低過嘉靖帝生母的身份,嘉靖皇帝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生父生母能不能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帝皇後的事情,這個矛盾不可調合。這是嘉靖帝終生在與大明王朝文官們狡辯争議的話題,也是他終生努力改變的大禮儀式。

嘉靖帝登基十年之後,開始着力清洗張太後勢力,在皇帝逮捕張延齡的時候,張皇後摻入其中,她勸過皇帝,希望皇帝仁慈。許是張皇後惹怒了皇帝,許是嘉靖帝覺得自己需要支持,總之他廢掉了張皇後,僅僅九天之後,他就另立新後。

廢後幽居深宮之中,張千山也不能去探望,沒有皇帝的召喚,他連皇宮都進不了,他再也不是那個進皇宮如入自家宅院的錦衣衛都指揮使張千山了。

霍韬想勸張千山開懷些,人生在世,哪裏就稱心如意,還不是山水轉,歲月催。

“哎,不說了,叨擾國公爺半日,某先走了。”

張千山渾渾噩噩,他頭疼得很,康嫔失了個孩子,或許她還失去了大明朝的江山,嘉靖帝為了安撫她,讓她兄弟,也就是過去的錦衣衛百戶馬鳴衡越級接掌了錦衣衛指揮使的權杖。

這短短六年,真是歲月轉,山石崩。

張千山回了家,正要蒙頭蓋面大睡一覺,仆人敲門,“大人,有人上了名帖。”

“誰?”

張千山仰着頭,心想,現在自家還有客人來?不管是誰,都是稀客。

張家随從遞上帖子,“平壤崔氏。”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