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嘉靖年間瑣事記Ⅱ

唐縱去了山西之後, 他将他管轄下的指揮官們全部揪出來, 這些人只肯在自己的領地巡邏, 他們從來不去別處參加戰鬥。

延綏總兵官整頓了軍紀, 并且修建邊牆。

一般修建防禦工程, 皇帝都是贊同的。

到了嘉靖十九年八月,北方開始很少下雨,幹旱有蔓延北邊城鎮的趨勢, 蒙古草原上也開始幹旱。

蒙古王派人來和明廷商議互市, 他們需要糧食。

嘉靖皇帝秉持着對蒙古人一貫的厭惡和輕蔑, 拒絕了蒙古俺答王的請求。

蒙古南部不下雨,連帶着華北平原也不下雨, 山西戍軍的糧食只能從京城糧倉中調動發放。延綏總兵官唐縱上書皇帝,又與兵部協商,商議西北開放與蒙古的互市貿易制度。

這年的沈約已經貴為兵部侍郎, 他有足夠的話語權來與文官集團協商此事, 尤其首輔夏言又是他的姻親, 且兵部尚書也并非不可商議。

唐縱分三次給沈約寫過信, 唐大都督在信中仔細分析了山西的情況,說互市有利于大明朝和蒙古兩地平民百姓,他請沈約協商兵部尚書, 同意雙邊互市。

沈約收了唐縱的信, 并回信說:“正在協商。”

其實沈約本人是反對與蒙古人互市貿易的,這點極端迎合了夏言的心理,也順從了嘉靖帝的心意。夏言認為, “兵部應該拒絕蒙古俺答王的請求,一則蒙古人狡詐多變,恐其居心不良;二則他們的目的可疑,實在難以信賴。”

兵部侍郎沈約補充:“兵部應當拒絕的理由除了以上兩點,還有其三,即‘蒙古人每年入侵大明,并且蒙古人有将近四十年沒有對大明納貢。’”

嘉靖帝原先就讨厭蒙古人,縱使延綏總兵官三番五次來信,說大明朝應當同意互市,但在首輔夏言和兵部的幹預下,皇帝最終拒絕了唐縱的請求。嘉靖皇帝再一次将蒙古人拒之門外。

唐縱在山西沒有能等來兵部的特赦,反而等來了兵部的另一道指令:“黃金百兩,懸賞蒙古俺答王人頭。”

一時間,兵部的人将蒙古俺答王的頭像貼得滿城都是,唐縱暗叫糟糕,這群廢物這樣刺激一群餓瘋了的狼,真是不知死活。朝廷文官不與虎狼為伍,不知虎狼之性。

果然,十月裏,蒙古軍隊分成幾股,分別襲擊了山西北部和西部,唐縱□□不暇,明軍的糧食供給被搶走大半。

Advertisement

幹旱依舊在持續,嘉靖二十年一月,明廷往山西大同,還有宣府運送了兩萬五千石糧食赈災。

軍士們依舊難以為繼,唐縱又寫折子回京,要求與蒙古人互市。與此同時,蒙古俺答王也寫信給延綏總兵官唐縱,要求大明朝同意與蒙古的互市請求。

嘉靖二十年七月,俺答王派來使者與大明議和商談,并且再次要求與大明互市的權利。

這個使者本身即是大明臣民,他是被蒙古人俘獲的,蒙古王覺得他是大明人,所以派他出來講和。誰知大同巡撫俘獲了他,并且上報朝廷,說自己擒獲了一個賣國賊。

大同巡撫将蒙古王的使臣送往北京,北京将他處決了,以賣國賊的罪名。

蒙古王大怒,他在七月末端的時候派遣了一支三萬多人的騎兵在山西邊界紮營,他以武力向大明王朝顯示自己的實力,他耀武揚威,并且在山西太原府內燒殺搶掠,清洗了山西首府太原。

唐縱被連日的幹旱,士兵們缺糧缺銀的情況弄得筋疲力竭,在他想派兵追擊蒙古人的時候,發現自己兵員不足,若他派人去追擊蒙古軍隊,那他的大同一府則完全空置,蒙古人入侵可以如入無人之境。

嘉靖二十年八月,延綏總兵官唐縱告知朝廷,蒙古人穿越了山西的壁壘,他們準備推進北京。

在北京的一幹高官這才慌了神,霍韬寫信給唐縱詢問真實情況,唐玉蝶寫信給唐縱問蒙古人的情況,包括高高在上的兵部侍郎沈大人也寫信問延綏總兵官唐縱,“蒙古人究竟打到何處了?”

唐縱沒有回信,只是一口咬死了蒙古人突破了山西的壁壘,他們即将推進北京城。

此時的真實情況是,蒙古人正在山西的南邊搶掠,并且在黃河以西紮營結寨,準備用山西當他們的供給大本營。

崔蓬走了三年,她自嘉靖十七年離開大明朝,已經三年了。

這三年內,她在朝鮮取得了被承認的地位,崔家重回朝鮮國政壇。崔蓬帶着嘉靖皇帝的承認遠渡重洋再回朝鮮的時候,平壤崔氏已經成了荒墳。崔家的傭人廚娘全部不見,崔家的房子也開始坍塌,崔氏的一切都有待重建。

崔禮和崔蓬受到了大明皇帝的接見,朝鮮的國王又派遣使團去大明朝詢問,等使團回來,确認嘉靖皇帝對崔氏兄弟的認可之後,朝鮮國王就不說話了。在朝鮮一朝,大明皇帝等同于威嚴,大明皇帝的話就是金科玉律,這些恭敬和退讓都建立在大明王朝的霸主地位之上。

漢城的伊家不再與平壤崔氏為敵,伊家甚至送出伊秀的妹妹來要求嫁給崔禮,或者崔蓬。

伊秀的妹妹叫伊人,伊人也是個好姑娘,她和伊秀一樣漂亮,并且更加恭順。“二位哥哥好,父親送我來與崔家哥哥成婚。”

崔蓬初見伊人的時候,不自禁咳了出來,她指望崔禮,崔禮卻望着她。

崔蓬做出安排,“伊人小姐你好,你在崔家先住下吧,平壤與漢城有些不同,我會請人帶伊人小姐四處游玩的。”

入了夜幕,崔禮要熄燈,崔蓬一把拉開他的房門。崔禮捂着胸口,問了句:“你做甚?”

“咳”,崔蓬睃他,道:“哥哥,你打算甚麽時候和伊人小姐完婚?”

說完,崔蓬就笑了,她是個女人,而崔禮,好歹還算半個男人?

“滾!”

崔禮先是喝了一聲,然後睃崔蓬,道:“我娶不了伊人小姐,三公子你自己想辦法。”後又從枕頭下抽出數封信,“喏,都是北京送來的,我收到了有些時日,一直沒給你,我怕你重蹈覆轍,重現我的愛情悲劇。”

很顯然的,崔禮誤會了,這并不是來自北京城的愛情信件,這是霍韬寄給崔蓬的求助信。霍韬寫道:“崔将軍,你好,這是一封道義上的求援信,并非為私,也非為公,而是為國。為我大明。我大明河山遭遇風雨,國破山河在,崔将軍也是我大明人,想必崔将軍的心裏也還裝着我大明朝。”

霍韬的信有前有後,分成了好幾個階段,最後一階段是這樣的,“如今山西一省遭受了□□,旱情嚴重,而時疫又染了山西邊境地區和半個北京,蒙古王駐紮黃河以西,山西北部和鄂爾多斯都受他控制。崔将軍,我大明朝如今內外夾困,霍某希望崔将軍能不計前嫌,摒棄舊怨,助我大明。”

崔蓬看完霍韬的信,她疑心這位鎮國公有言語過分誇張的渲染,蒙古與大明的邊境滋擾她也了解,但她認為大明邊境情況遠遠沒有霍韬信中所描述的那麽嚴重。

并且,霍韬是個勳貴,他又不任職兵部,他是如何會使用兵家術語寫信的呢?

崔蓬疑心這是唐縱的意思,但她想錯了,這不是唐縱的意思,這是沈約的意思。沈約在京城忽然感到惶恐,他一個文官,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他開始畏懼蒙古人絕對武力的侵襲,這種恐懼感使他回憶起他被海盜追逐的寧波歲月。

沈約想到了戚英姿,但他不敢開口,他也不好意思開口,于是寫了信,再借霍韬之手,發往平壤。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