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小時候的母親
一天又一天的過去了,在這裏也不會有什麽變化的,能有什麽變化呢?無非就是物是人非罷了。就像住在這陝北裏的人有事沒事就喜歡唱的歌: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這個水喲、、、、、、上帝賜給了他們土地,但是并沒有賜給他們足夠的智慧,所以生活在這裏的人只能守住這一片土地過活。一條丹江穿過他們的“心髒”永遠不知疲倦的流淌着,永遠不會幹涸。雖說在陝北的人有時比較缺水吧,可是這裏的人就依靠着丹江活過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丹江就是他們的生命線,虔誠的他們就像在信奉神靈一樣的去守護着它;又似母親愛他們的孩子一樣的愛護它。丹江就被夾在峽谷之中,時曲時直。大江兩岸住的都有人家,在江面上往往會看見有木筏漂流,那都是當地農民自制的小船。丹江對待生活在這裏的農民,也很溫和。流淌的江水碧波蕩漾。偶爾掀起一片漣漪,不過站在江面的人不要害怕,有經驗的人就知道這是将要下雨的征兆。在這條丹江之上如果你也坐上一條竹筏順流而下,這絕不晦澀于長江三峽了。這要是等到了夏季,那可是大人小孩而得游泳池了。
王小雨再過幾個天就要步入學校的大門了。今年他也七歲了。
“媽,你也給我做一個向姐姐那樣的書包嘛。”王小雨拉着母親的手嚷着要書包。
李連菊無奈地說:“好,好,好,一會兒我就給你做一個,別嚷了。一會兒給你做,等我把這雙鞋梆兒上好了就給你做。”王小雨高地依偎在母親的背上。
李連菊:“小雨出去玩去,你趴到我的背上我做不成針線活兒了,先出去玩?”
“小雨”原來是王維來喊他約他到下屋場去玩,王小雨一聽是王維來叫他去玩兒,他撒腿就跑了。
李連菊晚上就把一件穿不成的衣服的布料給剪了下來,剪成了一塊一塊的布料,就準備給王小雨做書包了。
李連菊一晚上都在裁剪布料。忙個不停。一邊她要做鞋一邊又要給王小雨做書包。因為白天沒空,要上坡,所以幾乎每天晚上李連菊都要忙到十一點多,家裏人一年四季穿的鞋都是她做的。冬天要做靴子,夏天要做膠底鞋,秋天又要做布鞋。一輩子夠她忙活的了,誰也不知這樣的日子還要過多久。也許一輩子,也許大半輩子吧?這誰又能知道呢?幾個月在忙忙碌碌之中很快就過去了,終于迎來了家裏第三個上學的孩子了,李連菊也早就把王小雨盼望已久的書包給做好了,開學這天她給拿了出來讓王小雨背着。王晴見了忍不住的笑了起來:“小雨,你看你的書包咋這樣花裏活火哨的呢?”王小雨把小嘴一翹:“反正總比你的好看就行了。”的确這個書包做的有點花哨了對于男孩子來說。不過這手工還蠻精致的。雖然比不上買的,但乍眼一看,還真跟新買的一樣呢。王小雨背着新書包高興地和爸爸一起去了學校。晌午到了,王小雨和爸爸一起回來了,頭一天開學,也不上課的,再說了在這裏就沒有學前班,只有一年級。所以說王小雨這一開學就上到一年級了。晚上王小雨抱着嶄新的課本,放在懷裏撫摸着,就像小的時候母親撫摸他的頭一樣。王小雨調皮的翻開一頁書又一頁的。他驚呆了,瘋狂了:那花花綠綠的拼音,還有連環畫,令他興奮不已。王晴見王小雨捧着課本高興地那樣就說:“來,小雨,姐姐把教你念a、u、e、、、、、、”小雨調皮的說:“我才不呢,明天我讓老師教我,你會把我的新書弄舊的。”王晴:“好,來我來把你的書包個皮子吧,這樣就不會舊了吧?”王小雨很高興的把書給遞了過去。
王晴今年都十一歲了,也是個小美人了:長長的一頭烏黑的秀發披在肩上,好像瀑布一瀉而下,又如千縧萬縷的柳絲。一陣清風吹過,空氣中彌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王晴在洗發時候有自己的獨特“秘方”,家裏買不起洗發水,家裏人洗發時都用的是洗衣粉。晴兒在洗發時候,她會去樹林裏撿一些皂角碾碎,再加一些野菊花,金銀花。這樣的話洗出來的頭發柔順黑亮。晴兒纖細的腰肢,細長白嫩的皮膚,白的沒有一絲血色。反正醫生說她是營養不良。不過也沒有人在乎,這裏的人都是這個樣子的。
王晴每天晚上都要做作業,可家裏經常交不起電費,所以電工就經常切斷不交電費的用戶。家裏只是靠一盞煤油燈照明,光很黑暗,只要外面有一點風吹草動的,那燈光就會一閃一閃的。有時候家裏拮據的連煤油都實在買不起了,李連菊晚上就早早的做飯,要是在冬天了晚上就會生一大爐火将就着照明。日子總是這樣渾渾噩噩的過着。
王小雨雖然是上學了,可只要一見到母親,就還是要嚷着她背。王晴總是嫉妒的說:“小雨,你看看你,咱媽多麽的疼你呀,我和哥哥,在兩三歲就不讓媽背了,你都七八歲了還要讓媽背你,羞不羞呀你?”王小雨也不理她,就把頭往母親的懷裏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