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那些年,那些事4
這唱詞中有一個典故。當地流傳着這麽一個故事:宋仁宗為祈求生母雙眼重見光明,“許下紅燈三千六百盞”,在京城大鬧花燈。
秀山大姓到京城進貢時見之,帶回幾盞花燈祈求祛災,歌舞共慶。後來送宋仁宗的生母的眼睛真好了。經後人流傳演變成了如今的花燈廟會。
經過長期的演變到如今很多樣式的花燈會了。這裏的花燈會主要的形式有三種:花燈秧歌,華燈群舞,雙花燈等三種。花燈秧歌是指一花單一醜兩個人表演花燈,是這裏表演花燈的主要形式;花燈群舞是指很多人表演的花燈會,由多對旦和醜同臺表演;而雙花燈是主要由兩旦兩醜進行表演。這三種表演的形式都只有旦和醜兩種角色:旦角叫角幺妹子,醜角叫賴花子或是花子賴或是別的很醜的名字。表演時,旦角頭梳長辮,身着羅裙,左手執花扇,右手拿大鼓,走着“丁”字步,邊歌邊舞,表現天真、诙諧、潑辣的俏美形象;醜角則是用頭巾把頭發紮成羊角辮子或是“半邊月”,穿着對襟衣,腰系紅綢帶,手搖大蒲扇,踩着矮子步,圍着旦角轉,無論是扮相還是唱詞都是很滑稽的風格,突出旦角。
表演時候不僅演員之間配合的很默契,還不時的與觀衆對答互動,營造一種群體的氣氛。不過旦角要聲音細長高調,能唱出黃土地上養育出來的兒女的醇厚和樸實。
形式很自由,臺詞更多的是扮演人自由的發揮,不講究那麽多的圈圈套套的,很多時候都是“像不像,做個樣兒”地意思一下,主要還是活躍節日的氣氛。
這些燈會一般都是村上自願發起的,有專門的花燈班,誰家想要接燈就要掏錢。啓燈儀式是很隆重的。依據傳統習俗,花燈在開始之前,請花燈的人就要在自己的家裏正屋裏設置燈堂,供奉“金花小姐”和“銀花二娘”的神位,由燈師傅點燃香燭、紙錢,供奉花燈神,祈求跳燈人順利吉祥。
祭拜之後,就在燈堂裏唱跳。由燈師傅領唱《安位》、《唱位》和《開光》的曲調,然後衆人齊唱《啓燈調》請燈,再把将要演出的曲調唱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