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選擇第二條出路
所謂的第一條出路是:返回原籍。
他們這群人之所以逃荒除了家鄉入春以來一直大旱的緣故之外,最主要是匪患。
那些個土匪簡直就不是人,燒殺掠奪無惡不作。
這次聽官兵說那些土匪已經被朝廷派去的官兵清繳,他們回去後可以安心居住,絕大多數人心動了。
比起流離失所,當然是有田有宅的日子才讓人更安心。哪怕是家園被毀,田地荒蕪但肯定比四處漂流、居無定所強。
“爹,咱們回鄉吧?”看到村民們一個個欣喜地選擇回鄉,老大孫福文也有所意動。
孫萬貴想了想卻搖了搖頭,“不行,回鄉太遠了,你娘和你小妹的身子骨恐怕走不了那麽遠的路。”
他這話并非杞人憂天,就孫福喜和張雲娘現在的狀況別說是回鄉,就是哪也不去幹養着都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養好。想到這一點孫福文帶着歉意說道:“爹說的對,是兒子想得不周全,那咱們去恒山郡開荒。”
沒錯,朝廷給出的第二條出路就是去恒山郡,也就是大安朝最北邊之地開荒。還許諾将來開出來的荒地全部歸個人,并且在五年內不收取任何賦稅。
聽起來是不錯,可萬一開出來的地種不出糧食怎麽辦?可為了孫福喜和張雲娘,孫萬貴在同幾個兒子商量過後還是選擇開荒。
接下來,他們領了一家人在這裏最後一頓救濟糧的同時,官兵在孫萬貴從懷中掏出的一家人戶籍上做出更改,添加了遷往恒山郡一項,還在路引上也增加了這一項。這樣一來,他們家想要反悔還得再花費一筆銀子。
從這也不難看出,無需官兵催促和押送,他們這些人就會乖乖地返鄉返鄉,開荒的開荒。
收好戶籍和路引,孫萬貴領着三個兒子急匆匆回到窩棚,同張雲娘和孫福喜簡單交代過後便想要趕在別人之前出發。
這次去恒山郡開荒的人雖然比選擇返鄉的人少一些,但也有很多。幾個村加在一起初步估算得有個五六百人,肯定是到的越早越有利。
他們家的窩棚比較靠後,有一些離前面近的,又得到消息早的在他們回來的路上就已經出發。
孫萬貴原本以為大家都不會有疑議,可自打穿越過來很少發言的孫福喜卻猶豫着開了口。
“爹,娘,咱們能不能晚幾天再走?”她小聲請求。
“怎麽了福喜?哪裏不舒服嗎?用不用請郎中?”聽她忽然開口讓晚幾天再走,吓得張雲娘連忙擡手去摸她的頭。
孫福喜搖了搖頭,“娘,我沒事兒。”随後擡頭看向同樣一臉關切的孫萬貴,“爹,我就是覺得早走固然有利,可是未見得走得早的人就能早到。”又問,“這一路怎麽着也得有好幾百裏的路吧?”
“豈止是幾百,”向來有些跳脫的老二孫福武插嘴回答,“我剛剛朝官兵打聽了下,說是雖然比咱們返鄉路途近一些,但是也得有一千來裏的路,就是快走也要一兩個月才能到,慢走得兩三個月,甚至更久。”
“那就是了。”孫福喜點了點頭,“既然要走兩三個月,那麽早走這一天半天也沒什麽意義啊!”
“誰說沒意義了?”孫福武反駁,“你還小不知道,要是走的晚,人家在前面把能吃的野菜都薅幹淨了,等咱們路過時吃什麽?到時候可就不光是晚到的事,還有可能一家人活不到地方。”
“那咱們為什麽不在這裏多準備一些再走啊?”孫福喜貌似不懂地問,“咱們家在這裏住了一陣子,對後山總比別處了解多吧?爹和幾個哥哥只需多辛苦辛苦,多采些野菜和草藥什麽的換些錢,不比冒冒失失前往要好很多?”
她原本覺得年紀小不想說這些,可是逃荒的這一路,她發現她爹和她娘連個規劃和章程都沒有,就是随大流逃。別人做什麽,他們就跟着做什麽。吃不好穿不暖、休息不好不說,她娘和她的身體還變得越來越差。
當然,那時之所以着急趕路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尋找幾個失散的哥哥。可這次不一樣,是有目的的逃荒,怎麽着也要準備充足再走才行。
她當然知道走得越早越有利,可不說別的,就她娘和她這個身子骨肯定會拖後腿,估計很快就會被人追上,那早走這一時半會兒又有何意義?
再說了,古語有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他們一家要想走得長遠,走得持久,怎麽着也得把自身裝備弄好一些啊!
就她爹娘和幾個哥哥腳上穿的草鞋,走不了多少路就會壞掉。那為何不趁着能準備時多準備一些?
再有,路上肯定會遇到陰雨天氣,怎麽着也要多弄一些草席,不管是鋪地上用來休息,還是搭建帳篷時都能用得上。
最後一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得有錢吧?
購買米面糧油調料這些生活必需品不說,這年頭生個病太正常不過,總不能也像原主生病那會兒不花錢吧?況且據說進城也要花錢,那麽錢是萬萬不能少的。
見孫萬貴仍在猶豫,孫福喜又貌似好奇地問:“爹娘,咱們走到恒山郡得快入冬了吧?如果不提前準備冬衣,咱們能不能凍死啊?”說完,還故意打了一個寒顫。
“孩兒他爹……”最先被孫福喜這套言辭說動的是張雲娘,萬一孩子們誰有個好歹她可再也承受不住,于是看向孫萬貴等着他拿主意。
“福喜說的對,”孫萬貴自然也被說動,“與其這麽上路,不如做一些準備再走。”又在看了一眼孫福喜後朝衆人道,“就像福喜說的,對別處不了解,這後山可被咱們摸了個遍。能備出多少東西不好說,怎麽着也比沒有強。”
說完,他又看向孫福喜,笑着問:“不知道福喜還有沒有什麽要提醒的?”這可是這麽多年來,孫福喜說的最多的一次,沒想到人不大卻說的句句在理。
“沒了沒了,”孫福喜連連擺手,“女兒就是胡亂說的,還得爹跟娘做主。”
眼下她人小言微,如果不是為了活着,就連這些都不會說。
唉!說一千道一萬,活着才是硬道理,得一家人齊齊整整活着走到恒山郡才行。不過,能讓家裏人重視她的發言也是好事,卻要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