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幾經波折

聽了一晚上牆根的李辭辛, 除卻那些妖精打架的不能播的內容,還真讓他知道了一些消息。

原來是政府為了方便管理人口,呼籲住在山裏的人家搬出去。剛好又碰到虎患,所以領導拍板決定, 趕緊搬遷。

這些山民出去後先住在祠堂裏, 等房子建好了就可以入住了。至于山裏的地, 反正也土壤貧瘠,收成不好。以後估計也不會常常耕種,大概率是棄了。

外面的水田, 據說國家下發了一些良種,還有肥料,可以比往年多收成一些了。

就這樣,李辭辛看着山民們一個月內搬的搬走的走,也不知道楊老頭怎麽樣, 有沒有人信他。

等最後一家山民搬出林子後,李辭辛來到了進山口。趁着夜色, 他廢了些功夫挖空了崖上的巨石底部。

猛地一推, 巨大的石頭如閘刀一般堵住了進山的道路。數以噸計的碎石沙土傾倒而下,塞住了小河的縫隙。

漫天塵土中, 一個小水塘應運而生。這條路算是徹底堵住了。

巨大的聲音使得村子裏不少人家亮起了油燈, 不過太晚了,也沒有人敢出來查看。

第二天一大早,衆人才發現,原來是巨石落下, 擋住了進山的路。

又想起楊老爹和一些打虎隊人說的老虎精的存在,教育程度低且迷信的村民們也心照不宣地不再提進山的事,以後就在這四周的迎陽坡上砍點柴好了。不再往內圍去。

封路之後的李辭辛覺得, 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于是,沿着可以觀察到村莊的山坡,他挨個走過來,發現自己所處的山林實際上非常的寬廣。

為了保留這塊栖息地,也擔心山林四周的村民因為打不到柴而逆反。

李辭辛接下來封山則考慮了距離,不再挨着進山口,而是往裏推了幾裏路。這樣即保證了華南虎的栖息地,也保證了村民有足夠的空間打柴和采集。

幾個月後,通過木頭和石頭作路障,李辭辛總算将整個的山林圍了起來。期間碰到不服的村民,他也隐身教訓了一番。

況且他在自己封山的地方做了标記,防止有華南虎出去傷害人和家畜。

Advertisement

這一套流程辦法下來,讓李辭辛仿佛看到了任務完成的希望,他沉浸在調節人虎沖突中不可自拔。

為此,他離開此處,找了好幾個山林做了同樣的事,甚至都估計出了省。

可是幾年後,等他輾轉回來,發現新的挑戰又來了。

這些地方雖然被圍了起來,可範圍依舊不夠,尤其是華南虎的數量是緩慢增長的,食物卻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少。

肉不夠吃 ,加上公虎的□□權和領土意識。老虎之間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彼此間的攻擊性也越來越強。

剛成年的公虎被占據大領地的公虎趕到了外圈,和獵物最少的山林中心。年輕公虎甚至出現了幾只一起集群的狀況。

好多人覺得老虎不會集群,實際上華夏國許多史料記載,老虎是有集群現象的。

曾經在明末清初,戰亂頻繁,尤其是蜀地人口,因為戰争屠殺十不存一。

當時就有相當多的縣志記載,老虎成群結隊的進入城中吃人。

有種說法是:獅子之所以群居,是因為獵物大且數量充沛。而老虎則是因為食物不夠分,而被迫單身生存。

俗話說物極必反,食物極端匮乏也會出現獨居動物集群,如今年輕的公虎也只能結群才能生存。

不能用簡單的刻板印象去看待生物的行為。

年輕公虎如同幽靈,悄悄地翻過李辭辛做的路障,或者爬過山嶺,去村莊偷家禽家畜。傷人的事情時隔幾年再次出現。

因為不夠吃飽,領土壓縮。母虎的繁殖意願也開始下降,變得攻擊性很強,根本不讓公虎近身。甚至有的母虎會吃掉自己的孩子。

要知道,在野外,野獸吃自己孩子的事情不少見,但一般情況都是幼崽死亡和體弱,或者母獸餓極了,才吃的。

結果李辭辛發現,有只母虎居然連同健康的幼崽一起吃了,一只不剩。說好的虎毒不食子呢。

自己把它們圈在這裏面,反倒是錯了?

靈光一閃,李辭辛又去觀察起那些外圍和山中心的年輕公虎,發現它們果然不再對雌虎感興趣,相反和自己的結伴兄弟你侬我侬,互相疏解欲望。

李辭辛想到,這不就和“二十五號宇宙”這個實驗相似嗎?最明顯的的不同點就是沒有無限量的食物供應,相似點卻是生物生存的空間問題。

那個實驗用的是小鼠,自己這裏是華南虎。

看來空間對物種生存,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不過一想到那二十五個小鼠社會性實驗的失敗,他心裏就直突突。

這樣下去,萬一結果都和那些小鼠的實驗一樣,華南虎都死完了,那自己的任務……

不行,得想個折中的方法。

思來想去,只能擴大栖息地了,李辭打算将就近的兩個山林聯系起來。反正旁邊那個老虎數量比這裏少多了,幹脆擴大生存空間,這樣應該要好一些。

可往往禍不單行,福不雙至。

他這邊虎口問題和生存空間的矛盾難以調和。人類社會那邊也出毛病了。

歷史上著名的“□□”來了。說是自然災害,反倒是天災和人禍一起引起的。

一邊是犧牲農業發展工業,導致糧食實際上減産。一邊是浮誇風的放衛星,導致基層幹部誇大數據,收糧太多,農民手裏沒有存糧。

外在環境則是要還熊國的債務,以糧抵債。

這天災一來,許多地方糧食減産甚至顆粒無收,政府又沒有足夠的存糧。這一下子百姓可遭殃了。

這裏還是南方山區,雨水不差太多的情況,老百姓還能靠野菜和魚充充饑,北方和中原就慘了。

李辭辛出去的時候就見到了這樣一幕:

一個收稅糧的解放牌小卡車,被憤怒的山民們堵在了泥巴公路上,車都被燒了,三個公職人員差點沒被打死。

在糧荒的驅使下,李辭辛一路所見的周圍村,人們紛紛行動起來,抗拒交稅糧。不少村子把聯通外面的唯一公路都給挖斷了,還堆上了石頭。

法不責衆,大家都吃不飽了,也管不了這麽多。

這樣一來,村裏的家禽家畜可就成了寶貴的東西。老虎下山抓它們,就相當于在人口奪食。

再看附近的山坡都被薅了個遍,別說野菜了,許多能吃的樹葉都摘光了。

估計去河裏抓魚的人也不少,這個時候,由于油脂和香料稀缺,老百姓平日裏基本上不怎麽吃魚,因為料理難度大。

但是真的到這一步的時候,饑腸辘辘的人們可不會管那麽多。

曾經還有的人在相關平臺問:為什麽以前饑荒的時候,老百姓不抓魚吃呢?

就有缺心眼的回答:因為沒有調料,魚腥,老百姓做不好,所以不吃魚。

可實際上,這些答案都是自我臆斷,不管是華夏還是其他國家地區,饑荒的原因不外乎就那麽幾個:旱災、洪澇、蝗災、戰争……

最常見的就是旱澇災害。旱災帶來的赤地千裏,別說魚了,連喝水都成問題;洪澇帶來的一片汪洋,估計連火都點不上,還要在波濤洶湧中保命加捕魚,難度何其大。

往往災害過後成堆的屍體腐爛而爆發的瘟疫,也會成為一張催命符。

如果這樣還有魚吃,那就是謝天謝地了,哪管得上什麽味道好不好。餓急了,吃樹皮、吃觀音土、甚至發展到後面吃人肉,都是歷史上的饑荒常态。

人肉在一些地方還叫“米肉”,後世經歷過這三年災害的老人中,就有一部分為了活命而嘗試過。

李辭辛曾經翻看一本課外書,其中就有描寫幾百年前萬歷年間,一個齊魯之地的陳姓舉人在經過災區後将其慘狀上書皇帝。有一段話讓他印象深刻:

“……又行半日,見一老妪持一死兒,且烹且哭。’問曰:‘既欲食之,何必哭?’妪曰:‘此吾兒,棄之且為人食,故寧自充腹耳。’”

此時的山村還沒有到那個地步,可恐慌已經傳播開來。

再下去,估計就得去深山覓食了。

輾轉多地,所見的情況依舊蕭條難當。對于此李辭辛也根本改變不了什麽,只能祈禱這裏是受災比較輕的地區了。

趁着這個時間,他花了兩個月,将兩個相近山林之間打通了一個通道,将其聯系了起來。

說是通道,實際上就是将一段平時沒有什麽人走的山間公路給堵了,橫向截出一個連接口來,希望兩地老虎之間能串串門,別一直待在原地。還能促進基因交流。

他很久之前留下的标記也沒有再做,也就通往村子裏的地方做了一些,方便它們離開固定圈子。

實際上封山的措施能防得住人,卻封不住虎,這也只能盡力而為了。

好在天公作美,這幾個月也算是陸陸續續下了幾場雨,野菜,糧食也長了一部分,加上不用交公糧,這塊地方的老百姓也算是有活路了。

接下來的幾年,李辭辛走遍了許多地方,也看多了天災給人和動物帶來的影響。

他所能做的只是将人虎矛盾進行調和,畢竟他也終究不是神仙。

被他封過的山林,在連成一片之後,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人進去。老虎的繁衍也勉強算正常,數量一直徘徊在瀕危線以上。

就這樣李辭辛一直活到了八十年代,看到對華南虎的保護越來越重視,甚至在他曾經圈的地方定了自然保護區,李辭辛也算是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滴!S級任務完成……”

再次睜開眼,看到的就是王星剛胖嘟嘟的臉:

“小辭,醒了?該上飛機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