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2)
實和劉養正面面相觑,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
這時候陽明先生的一十三路大軍抵達南昌城下。眼望那巍峨巨城,衆将頓時心裏發憷。要知道,南昌本是重鎮,又是藩王駐地,城牆堅固而高大,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再加上城上號炮林立,士氣如虹,攻城的難度不是一般的高,于是衆将就聚到陽明先生的帳下,聽聽陽明先生有什麽攻城妙計。
陽明先生果然有妙計。
陽明先生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此番南昌之役,若是一鼓而不能下,那就永遠也沒有機會打下來了。所以本帥攻城號令一下,三軍必須馬上攻城。一聲鼓響,攻城人馬必須都給老子趴在城牆上,沒爬到城牆上卻還站在地上的,斬之。二聲鼓響,攻城部隊必須與吾登上城頭,沒登上去還趴在城牆上吹風涼快者,斬之。三聲鼓響,一十三路人馬必須與吾通通登城,哪支沒有登上去,部下士兵通通殺掉。士兵殺光了,就只剩下主将,但這個主帥你必須給老子站在城頭上,沒站上去者,連主将一并殺掉,你們聽清楚了沒有?
衆将目瞪口呆:巡撫大人,咱們能不能再商量商量……
陽明先生一舉手:龍光你個豬頭,與吾吹響號角,随時準備擂鼓……
哇哇哇!一十三路官兵瘋了般向南昌城上攻去,陽明先生是聖人,拿大家性命真的不當回事,說殺就殺啊,快點兒往上爬吧。由是整個南昌城上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官兵,命都不要了往上爬,那景象只是看一眼都讓人心裏發毛,更別說抵抗了。
頃刻之間,官兵擁入城中,立即縱火焚城。
陽明先生乘轎而入,吩咐滅火,然後到了衙署坐下,将領們将從寧王府逮來的一千多名俘虜押過來,請先生驗看。看到寧王和婁妃生的倆兒子,三哥及四哥,陽明先生不由得嘆息連連:可別跟你媽說我欺負你們啊,怪都怪你媽她當年……唉,現在說什麽都晚了,真是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啊,拖下去關起來。
這時候快馬來報:報,巡撫大人,那朱宸濠叛軍已經回師,星夜兼程,直撲南昌。
于是陽明先生宣衆将入帳,問:當此之時,該當如何啊?
衆将笑曰:兵來将擋,水來土掩,這南昌城如此之高大巍峨,城中糧草充足,我等堅守不出,管叫朱宸濠活活氣死。
陽明先生勃然變色:你們這班人,往日裏不讀書不思考,不學習不問道,這我不怪你們,可你們現今是帶兵之人,學一點兒軍事常識你能死啊?為今之計,最妙不過的就是水陸齊出,迎戰朱宸濠大軍于鄱陽湖上。
賊心已寒,不堪一戰。
破賊之戰,就在此刻!
大戰鄱陽湖
Advertisement
朱宸濠大軍回師,水路先鋒官便是山賊淩十一、闵廿四。這二人各恃其勇,野心勃勃,催師狂奔,不一日已至樵舍,看見風帆蔽江,前後數十裏。正自睥睨大江,顧盼自雄,突聽兩側的岸邊,響起了震天的喊殺之聲,就見兩條火龍,一左一右徑撲入朱宸濠水師之中,頃刻間将水師切為三段,首尾不能相顧。
淩十一、闵廿四這兩人出身原系山賊,最擅長的就是背後打悶棍、下繩套,哪裏想到戰事竟會如此規模宏大,一時間驚得目瞪口呆,好半晌醒過神來,急忙分頭行動,一個去救頭,一個去救尾。
卻不知此二人的行動,早已在陽明先生的算計之中,岸邊早就伏有兩路官兵水師,一直埋伏着未動,就等着這時候賊兵主帥去救頭保尾,趁勢突然撞出,直搗朱宸濠水師核心,把個水師搗得七零八落,各自為戰。
這番官兵占了上風,得理不饒人,連燒帶殺,一路追趕,朱宸濠水師全軍大潰,被四路官兵狂追了十幾裏,斬首兩千餘顆,朱宸濠水師落水溺死者逾萬,密密麻麻的浮屍,幾欲堵塞了長江。賊首淩十一肋下中了冷箭,失足跌入水中。只有吓破了膽的闵廿四帶着殘兵數千人,逃到了八字腦躲藏起來,使人飛報朱宸濠。
朱宸濠聽到這個壞消息,吓得呆了,急忙傳檄召南康、九江兩地賊兵,前來護駕。這個消息很快報到了陽明先生帳內,陽明先生大喜,曰:我軍雖然小勝,但被南康、九江所阻,官兵不敢過來,終難改我孤軍之勢。現在朱宸濠将兩城人馬調開,正是我們奪回兩城,與官兵大隊會合的絕好機會。
于是派了撫州知府陳槐、建昌知府曾玙,各帶四百名衙役民兵,去收複南康和九江。
次日,朱宸濠親自督師,與陽明先生戰于鄱陽湖上。
見己方士氣不振,朱宸濠當即下令:當先沖鋒者,賞銀千兩,對陣受傷者,賞銀亦有百兩,退縮不前者,斬!這條獎懲措施十分奏效,就見賊兵人人奮勇,個個争先,紅着眼睛向着官兵沖殺過來。
官兵這邊,打頭陣的是吉安知府伍文定,眼見得賊兵氣勢洶洶,明擺着是要跟他玩兒真的,伍文定心裏就有點兒發憷,偏偏又趕上自己這邊是逆風,被賊兵驅船重力撞将過來,官兵立足不穩,登時大潰。賊兵愈發奮勇,窮追不舍。
此時陽明先生正在岸上的高處講課,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卻是根本的學問。別人教你們事事物物上去尋思,都是瞎掰,這就好比無根之樹,移栽水邊,雖暫時鮮好,終究是要憔悴的哦……正講着,忽見湖中伍文定軍敗退,登時大喜,急喚笨差役龍光:快拿吾劍來,吾今日終于找到了機會殺伍文定,吾不殺他,遲早也要被他活活氣死……
那龍光卻是因為職場上混不明白,遇到伍文定,替他在陽明先生這裏找了個差事。所以龍光心裏認準了伍文定是自己的恩人,眼見得陽明先生吩咐中軍:拿了這把劍去,取伍文定頭顱來與吾。龍光在一邊聽着,不敢吭聲,等中軍走後,他急忙追了出來,喊道:中軍留步,陽明先生剛才又吩咐過了,你不可以殺伍文定的。
中軍不解:不殺伍知府,巡撫大人為何要将劍授予我?
龍光道:授予你劍,是因為……你猜,是因為什麽?
中軍勉強猜測道:會不會是……是吓一吓伍知府,若是伍知府不立即反敗為勝,巡撫大人就要不客氣了,是不是?
龍光大喜道:你真聰明!
中軍翻了個白眼,拿劍去了,到了軍中找到狼狽不堪的伍文定,說:巡撫大人說了,伍知府你失機敗績,按律當斬。知府大人你看看,咱們什麽時候斬你合适呢?
什麽時候斬……伍文定大窘:你等老子打完這仗再說。
假作真時真亦假
後面等着個中軍要砍自己腦袋,伍文定萬般無奈,嘆息道:唉,我只是想為朝廷、為國家做點兒實事,怎麽就這麽難呢?一咬牙一跺腳,伍文定将身上的官服脫下來,光着膀子跳到戰船上,大吼道:三軍聽吾號令,後退者斬,與吾對準賊軍,狠狠地打。
官兵船上的炮铳頓時轟将起來,這炮铳原始而落後,一旦轟将起來,煙大火也大,就見戰船上濃煙滾滾,火光沖天,迸射開來的火星子落在伍文定長長的大胡子上,那大胡子頓時熊熊燃燒起來。親随大駭,急忙沖過來,揪住伍文定的胡子,要替他滅火。伍文定已經打瘋了,一腳踹開親随,大呼曰:別管我,殺敵要緊,快快給本官轟死朱宸濠……
眼見得伍文定颌下,懸垂着一道長長的火須,官兵們看得激情澎湃,遂将所有的炮铳對準朱宸濠的主船,狂轟不息。只聽得炮聲驚動天地,無數枚彈丸漫天狂舞,落向朱宸濠的大船,只聽“哐”的一聲巨響,竟将朱宸濠的副舟擊碎。那山賊闵廿四急急将朱宸濠扶起,讓朱宸濠暫避險地,不提防數枚彈丸破空而來,闵廿四急忙将朱宸濠用力一推,就聽哐唧哐唧哐唧唧異聲不斷,那可憐的闵廿四,已自被密集的彈丸打得稀爛。
見此情景,朱宸濠唬得魂飛魄散,急命快快把船掉頭。朱宸濠是三軍主帥,他這麽一逃,三軍頓時陷入慌亂之中。伍文定血紅了一雙怪眼,光着膀子沖将過來。各路官兵趁勢大進,殺聲震天,将朱宸濠兵馬擠落水中活活淹死者,就有一萬多人,溺死的屍體順水漂走,沒來得及漂走的,被官兵撈上來,切掉腦袋,拿首級報功。
只不過兩次交手,朱宸濠叛軍就被淹死了兩萬多人,損傷五萬人馬。
這五萬人馬,卻是朱宸濠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精銳。朱宸濠只得退于樵舍,連舟結為方陣,不管官兵從哪個方向攻上來,都無法進入。而朱宸濠則将所帶的全部金銀財寶,通通都拿出來,分發給将士們,曰:這大明天下,紙糊的一般,取之易爾。唯獨這個王陽明喜歡調皮,只要諸位明日努力,舍生忘死,替寡人搞掉王陽明,寡人便與諸位平分江山,同享富貴,如有虛言,天誅地滅。
朱宸濠如此承諾,三軍将士無不熱血沸騰,個個摩拳,人人擦掌,單等到明日天亮決戰之時,打掉調皮的王陽明。
可萬不承想,次日戰事一開,朱宸濠這邊就傻了眼。他們站在船頭,眼望着連天的大火向他們撲将過來,可恨這王陽明,居然又用火攻。此時大家都漂在水面上,戰船全都是木制的,最怕的是火。可王陽明偏跟你玩兒這一手,真是讓人氣憤啊。
數百艘小船燃着大火,火船後面就是官兵的大戰船,船上的官兵拈弓搭箭,專門瞄準了拿撓鈎推開火船的朱宸濠士兵狂射。朱宸濠這邊無力支撐,只能是一個個撲通通跳入水中,被官兵用長槍戳得嗷嗷慘叫。
見此情形,朱宸濠急得跺腳:唉,寡人真是不長記性,前番首次交手,這王陽明就是玩過一次火攻的,怎麽把這事給忘了?急忙下令,讓所有的戰船相互隔開,雖然目前看似官兵占到了上風,但兵力人數對比,仍然是朱宸濠這邊占優勢,只要喘息過來,摧毀官兵并不在話下。
這時候陽明先生還是居于岸上的高處,正對學生們講課:做人啊,最要緊的就是誠實,不可以說謊哦,也不可以使詐……正講着,山下忽然來人禀報:報巡撫大人,那逆賊之首朱朱宸濠,已然擒獲,如何處置,請巡撫大人定奪。
陽明先生皺眉道:卻是怪事,江面上戰事猶未見分曉,這朱宸濠怎麽就這麽容易被捉來了呢?
來人禀報:大人,是這麽回事,那朱宸濠已是駭得心膽俱裂,換裝易容,帶了幾個妃子悄然上岸,想抄小道逃走,恰好遇到官兵,結果被生擒。
陽明先生聽了,連連搖頭嘆息,忽見笨差役龍光在一邊探頭探腦,急忙喝道:龍光,這一次你可不許到處亂說了,否則本官必将重責。
龍光急忙答應:大人,小的不敢亂說……掉頭飛跑出來,急忙滿臉神秘地把這個消息,告訴給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知道了嗎?朱宸濠已經被抓獲了,噓,不要高聲,陽明先生不許亂說……
朱宸濠的末日
朱宸濠已經被擒獲的消息,迅速傳揚開來,不僅是所有的官兵都知道了,就連朱宸濠的部将也全都聽說了。霎時間朱宸濠大軍陷入了崩潰之中,反應最快的是山賊胡十三,他喝令手下士兵放下武器,自己将自己綁起來,向官兵投降了。
胡十三投降,餘者更無戰心,整船整船的朱宸濠士兵宣布投降,主将都被人家生擒了,自己還替誰打?
很快,寧王朱宸濠被生擒的消息,連朱宸濠自己都聽說了。
當時朱宸濠正在指揮中心,研究雙方兵力的布置與分配圖,忽見自己這邊的人馬整船整船向官兵投降,又聽說自己已經被王陽明逮住,寧王當時就氣哭了,說:這個缺德的王陽明啊,整天就知道個撒謊扯淡,逮誰騙誰。他這人活了一輩子,就沒說句正經話。
傳寡人旨意,就說朕好端端的,并沒有被王陽明抓住。
這時候船艙門前出現一個人:王爺,這時候傳旨意,還管用嗎?
婁妃,大明時代最悲情的才女。
一襲黑裝,緊裹在她那婀娜的身體上,衣服的針腳細密而精致,這些日子以來,她一直在為自己縫制這身衣服。穿在身上,就再也不可能脫掉。
看到婁妃,朱宸濠落淚了:愛妃啊,別怪我騙了你,我只是想給你一個驚喜,想讓你有一天,走進我卧房裏的時候,發現你已經不再是王妃了,而是婁皇後。可是你師兄王陽明他不懂事啊,非要攔着咱們,哼,我看他是嫉妒咱們幸福的生活,他心理陰暗啊,巴不得所有人都倒黴……
婁妃嘆息道:王爺,王陽明并沒有錯。
朱宸濠悲憤地道:難道說我錯了嗎?我只是想讓你開心,讓你歡樂。
婁妃道:是啊,王爺你也沒錯,唯一錯了的,是這世道。這世道,就容不下王爺你這種怪想法的。
朱宸濠突然咦了一聲:愛妃,嗯,你看有沒有這種可能……嗯,我是說,你和王陽明有同窗之誼,說師兄妹也不為過,你看能不能……嗯……可不可以……嗯……
婁妃道:王爺的意思,是讓我去勸說王陽明,讓他反過來幫助王爺,奪取天下?
朱宸濠:……你覺得這個法子管用嗎?
婁妃轉過身,走到船邊:那要等我過去問一問,才會知道。說罷,縱身一躍,跳入江中。
朱宸濠大駭,急忙跳起來:愛妃,你不會水,游不過去啊……這時候就聽船上哭聲大震,無數個宮娥,都是婁妃以前照料過的,一個個大哭着從船艙裏沖出來,紛紛投水自盡,以死相殉婁妃之恩。
朱宸濠也是哭得淚人一樣:愛妃,愛妃,我對不起你啊,都怪我太沒出息了,連個王陽明都擺不平,讓你無端而死,我無能啊!
恸哭了好長時間,朱宸濠揩淨眼淚,才發現四周的護衛之船,都已經逃之夭夭。遠方的戰場上不時響起沖殺之聲,顯系戰事仍在激烈進行中。朱宸濠揩着臉上的老淚,咬牙道:王陽明,你個殺千刀的缺德鬼,老子這個王爺不幹了,從今天起,寡人要隐于江湖之上,改行當一名殺手,遲早有一天,我要找到你王陽明,問一問你把自己的師妹活活逼死,良心上過得去嗎?
心裏想着,朱宸濠上了一只小船,穿越了烽火連天的戰場,向一片蘆葦叢中躲去。眼看就要駛入蘆葦叢中,裏邊卻駛出來一只小船,一個漁夫赤腳踏在小舢板上,作歌曰:
老爺我生在秋江上,一生最愛美嬌娘。那天皇上打這兒過,我抱着娘娘就上了龍床……
原來是笑傲王侯的江湖豪士!
朱宸濠大喜,立即大叫起來:壯士救我,我有天大富貴相送!
一十四日盡除賊
那漁夫蕩船過來,斜睨着朱宸濠:你是何人?我為何又要救你?
朱宸濠急道:壯士,實不相瞞,寡人……不不不,本王乃寧王朱宸濠是也,此番奉了太後密旨起兵,不幸被那王陽明算計,若壯士救了我性命,小王定然有所回報。
那漁夫道:好吧,你就上我船上來吧。
朱宸濠喘息着,爬到了漁夫的船上,正要開口道謝,不提防那漁夫一竹竿打來,“啪”的一聲,打得朱宸濠滿臉開花,痛叫一聲:壯士,何故要打本王?
漁夫怒道:朱宸濠,你個有眼無珠的東西,真的認不出來我是誰嗎?
朱宸濠捂住火辣辣的臉,仔細看那漁夫:咦,你的模樣好面熟,好像是……
沒錯,那漁夫笑道:本官乃萬安縣知縣王冕是也,奉巡撫大人之命,在此拿你。
朱宸濠嘆息一聲:王冕,你我往日無仇,近日無怨,你若是拿了我,等到三堂會審的時候,信不信我栽你一個與本王合謀,讓你也說不清楚?還有,還有你剛才唱的歌,竟然想要睡皇後娘娘,連皇後你都敢睡,膽兒也太大了吧?
王冕哈哈大笑:朱宸濠,你少來吓我,你現在最痛恨不過的是王陽明,等你先把他算計了,再來找我算賬也不遲。
朱宸濠嘆息了一聲:說得也是。
就此無語,束手就擒。
聞知朱宸濠被押來,陽明先生放下課本,出來迎接,見面朱宸濠第一句話就是:王陽明啊,你說我們老朱家的事情,你一個外姓人跟着瞎攪和什麽啊?
此是我家事,何勞王都堂這等費心?
陽明先生苦笑道:唉,你以為我樂意摻和這事啊?我急如星火地狂奔,最終又被他們給堵了回來,我也是沒法子。
朱宸濠道:有件事我要告訴你,你的小師妹——婁妃,投水自盡了,臨終留言是王陽明我恨你……
陽明先生聞言大駭,立命人于江中搜尋婁妃屍體,搜到江邊,恰見一個漁夫将婁妃的屍體撈了出來,看婁妃身上的衣服以細密的針腳密密縫連,懷疑婁妃身上藏着寶物,正要将衣服撕開,被搜江的軍士蜂擁而至,當場将漁人打了個半死,把婁妃的屍首搶回。
陽明先生命以厚棺盛殓,葬于湖口縣城外,至今稱為賢妃墓。枉婁諒一生精于術數,獨起占星夜不眠,傳格物之智于王陽明,卻被王陽明拿來葬送了他的女兒,若婁諒老夫子泉下有知,不知道會說些什麽。
吩咐将婁妃殓葬之後,就見吉安知府伍文定,光着膀子押着李士實、劉養正、李自然等人來到。陽明先生笑道:今日之戰,你伍文定居首功,只可惜腦殼沒有被砍掉,實屬憾事。
伍文定謙虛地道:巡撫大人神機妙算,吾輩何功之有。
陽明先生道:下去寫奏章吧,你們現在都舒服了,老子的麻煩日子開始了……
于是衆官脫了衣服,光着膀子,揮汗如雨地開始寫奏章:先算朱宸濠折騰了多少日子:
朱宸濠六月十四日開始鬧事,至七月二十六日被逮到,前後鬧了四十二日。
而陽明先生自七月十三日于吉安起兵,至二十六日成功,總計花費了十四天擺平朱宸濠。
陽明先生仰天長嘯,賦詩曰:
甲馬秋驚鼓角風,旌旗曉拂陣雲紅。
勤王敢在汾淮後,戀闕真随江漢東。
群醜漫勞同吠犬,九重端合是飛龍。
涓埃未盡酬滄海,病懶先須伴赤松。
詩成得報:天子禦駕親征,此時京軍在天子親信、提督軍務總兵官許泰率領下,已入南昌。
歷史書不一定靠得住
許泰所率領的京軍,果然是威武雄壯,氣勢如虹,人如虎,馬如龍,排着整齊的方隊進入南昌,并以洪亮的聲音,齊聲高喊着口號。
聽到洪亮的口號聲,南昌軍民全都驚得面無人色,急忙掩上門臉,關上門窗,可哪裏來得及?威武雄壯的京軍已經四散開來,逢人就打,見攤兒就砸,蜂擁沖入衙署之中,破口大罵曰:王守仁,你個王八蛋,是你爹養的就滾出來!信不信老子撕碎了你?
陽明先生已經躲了,躲藏到了誰也找不到的地方。
可是,陽明先生平定了朱宸濠之亂,武宗皇帝的禦林軍卻為何要這樣糟踐他,不惜公開出言羞辱呢?
怪只怪陽明先生太能幹了。
想一想,陽明先生少年時仰慕的風雲人物,都是誰?
漢伏波将軍馬援,明威寧伯王越。
馬援是怎麽死的?是被小人蹂躙死的!
王越是怎麽死的?也是被小人蹂躏死的!
皇權政治是地地道道的小人政治,因為權力的管道過于狹窄,資訊不暢,只有最具鑽營能力的小人,才能夠掌握權力的發布通道。而如伏波将軍馬援、威寧伯王越,以及陽明先生這樣的人,因為他們要幹活兒,要做事,就必然被權力發布平臺排斥在外,也就必然淪為權力清除的對象與目标。
史書上說,陽明先生以他高超的政治手腕,磊落的赤誠之心,打動了北方來的禦林軍,最終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危機:
先生自出金帛,不時慰犒北軍,病者為之醫藥,死者為之棺殓,邊軍無不稱頌王都堂是好人。泰、彬等怪先生買了軍心,嚴禁北軍,不許受軍門犒勞。先生乃傳示內外,北軍離家苦楚,爾居民當敦主客之禮。百姓遇邊軍,皆致敬,或獻酒食。北軍人人知感,不複行搶奪之事。
史書上,就是把這段記載搬來抄去,以彰顯陽明先生的人格魅力。然而這樣的記載,卻不過是陽明先生弟子的瞎掰,因為弟子們實不忍看陽明先生被北軍蹂躏過甚,就拿筆杆子替陽明先生扳回殘局。
然而這樣的虛假記載,卻是典型的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君子行事方正,有自己的原則,就把小人也想象成這般模樣,卻不知道小人之所以成為小人,就是因為他們做事沒有絲毫的底線,根本不是君子。
設若王陽明敢以恩義昭示北軍,那就意味着他要給當事人惹下天大的禍,如史書所載,他給北軍施藥,那麽許泰就會立即下令将受藥的士兵斬首,并立即追殺陽明先生,因為陽明先生把手伸進了他的地盤,這是官場上的大忌。古往今來,舉凡官場上的流血火并,百分百都是因了這個緣故。陽明先生不像虛構這件事的弟子那般的傻,豈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陽明先生的門人鄒守益,還編了一段不靠譜的瞎話,也寫入了史書中:
比及先生赴南昌任,忠、泰等亦至。帶令北軍二萬,填街塞巷。許泰、江彬、張忠坐了察院,妄自尊大。先生往拜之,泰等看坐于傍,令先生坐。先生佯為不知,将傍坐移下,自踞上坐,使泰、彬等居主位。泰、彬等且愧且怒,以語諷刺先生,先生以交際事體谕之,然後無言。先生退,謂門人鄒守益等曰:吾非争一主也,恐一屈體于彼,便當受其節制,舉動不得自繇耳。
何以見得這是瞎話呢?
理由很簡單,如許泰等人盡是奸詐小人,小人做事是沒有底線,不顧體面的。在他們面前,倘若陽明先生敢搶上座,這兩個小人肯定絲毫不會猶豫,立即将陽明先生揪下來暴打。
鄒守益不過是一介君子書生,如果別人搶了他的上座,他無可奈何,就以為許泰也會無可奈何,但許泰若是真的會被陽明先生制住,那他就不是小人了。
小人之所以跌破一切之底線,淪為小人,那是因為他們惡劣的天性,縱然是陽明先生這樣的聖者也無法拯救的。小人是那種自己躺在糞坑,并琢磨把拯救他的人一塊拖入糞坑的惡人。若是小人有救,也無須等到陽明先生來救他,古來那麽多的聖者,還救不了幾個小人嗎?
佛門有語:佛度有緣人。什麽叫有緣?就是你到得糞坑邊,只能救出那些想出糞坑之人,而那些壓根兒就不想從糞坑裏出來,只琢磨将你拖進去的小人,佛度不得,聖賢也救不得。
重複一遍,小人之所以成為小人,那是因為他們自甘沉淪,拒絕聖哲思想的解救。陽明先生既已成聖,豈會不知道這一點?事實上,有關陽明先生力挫許泰、張忠等諸小人的段子,全都是假的,真正的聖者具大智慧,面對小人的尋釁,就一個辦法:
躲起來,堅決不露面。
泰等又遣心腹屢矯僞旨,來召先生。只要先生起馬,将近南都,遂以擅離地方駕罪。先生知其僞,竟不赴。正德十五年正月,先生尚留省城。
最強勢的對手
史書上說,許泰等人僞造聖旨,誘陽明先生入彀。事實上聖旨是真的,許泰等人有權發布聖旨,玩家武宗天子授予了他們這個權力,說聖旨是假的,只是為了維護領導的威信——凡是錯誤的,都是群衆的,凡是正确的,都是領導的,這仍然是典型的小人政治的體現。
最要命的是,除了諸多的小人,陽明先生還面臨着一個更可怕的對手:
名臣楊一清。
楊一清,就是那個和大太監張永合謀搞掉劉瑾的名臣。楊一清這個人,他的門人弟子比陽明先生只多不少,所以他在歷史上比較的正面,陽明先生的弟子提到他與陽明先生的沖突時,不敢提到他的名字,導致了陽明先生的對手形象模糊,似乎陽明先生是在與一個隐形人戰鬥一樣。
同樣不敢提到的,還有楊一清對陽明先生不滿的原因,目前史學家對此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靠了一個猜字。
史家猜測,楊一清與王守仁之間的仇怨,都是陽明先生的弟子黃绾惹出來的,這孩子做了南京禮部侍郎,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陽明先生的養子,就目空一切,上書狂罵楊一清,要求楊老頭兒退休讓位,讓自己的老師兼親家陽明先生進內閣。要說楊一清對此事沒有絲毫的感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楊一清果斷出手,對陽明先生采取了扼制措施:
泰等三人因侍宴武宗皇帝,言及天下太平。三人同聲對曰:只江西王守仁早晚必反,甚是可憂。武宗皇帝問曰:汝謂王守仁必反,以何為驗?三人曰:他兵權在手,人心歸向。去歲臣等帶領邊兵至省城,他又私恩小惠,買轉軍心。若非臣等速速班師,連北軍多歸順他了。皇爺若不肯信,只須遣召之,他必不來……
這是史書中的一段記載,言稱許泰等小人在武宗天子面前進讒言,企圖搞掉陽明先生,同時這條記載也印證了上一節最後那條記載:宣召陽明先生的聖旨是真的,武宗天子也是蠻好奇的,想瞧瞧陽明先生有多大本事,敢跟他叫板。
可是許泰這種小人,誣告陽明先生造反的話,武宗天子未必有心情理會,真正促使武宗天子發出聖旨,宣召陽明先生的,是楊一清的主意。
證據?
唯一的證據,就是武宗天子南巡時,就是居住在楊一清的家裏,像誘殺陽明先生這麽大的事情,楊一清不可能不知道,武宗天子更不可能不征求楊一清的意見。
那麽,陽明先生又是如何逃過這場劫難的呢?
史書上說:陽明先生上面有人,大太監張永收下了陽明先生不知多少銀子,将誘殺圈套派人告訴了陽明先生。而後呢,又在武宗天子面前說情,最終敦促明武宗取消了誘殺計劃:
張忠等既阻先生之行,反奏先生不來朝谒。武宗皇帝問于張永,永密奏曰:王守仁已到蕪湖,為彬等所拒。彼忠臣也,今聞衆人争功,有謀害之意,欲棄其官入山修道。此人若去,天下忠臣更無肯為朝廷出力者矣!
可以确信,張永收了陽明先生太多太多的錢。要知道,朱宸濠府中的財寶堆積如小山,可陽明先生上繳的金子不過六百餘兩,銀子八萬多兩,不信朱宸濠窮到這份兒上。
更多的財寶哪裏去了?
陽明先生是聖者,聖者是最善于利用人際關系規律的智者。
此後,陽明先生再入九華山,走到一陡壁之下,忽見陡壁之上有個石龛,一個僧人正在龛中僵坐,于是先生大喊道:喂,和尚,你坐在上面多長時間了?
和尚回答:才剛剛三年。
陽明先生曰:做人做事啊,就是要這樣專注執著,才會有成就的——所以呢,你甭再指望打消楊一清心裏的成見。
遂賦詩一首:
莫怪岩僧木石居,吾侪真切幾人如。
經營日夜身心外,剽竊糠秕齒頰餘。
俗學未堪欺老衲,昔賢取善及陶漁。
年來奔走成何事,此日斯人亦啓予!
寫完了詩,陽明先生随即起程,回家看望他的父親。
炒作高手王艮
臨去看父親之前,陽明先生做了最後的努力,想把弟子冀元亨從天牢裏救出來。
此前寧王朱宸濠叛亂之初,陽明先生曾派了冀元亨去寧王府做卧底,婁妃也曾對唐伯虎說過這事,等到寧王叛亂平定,朝廷旋即将冀元亨收押。實際上,陽明先生是死是活,盡取決于冀元亨,如果冀元亨扛不住酷刑折磨,誣說陽明先生也參與了謀反,那陽明先生就死定了。
理論上來說,人都是爹生媽養的,而大腦對身上的保護性痛覺神經最為敏感,一旦落到了承受酷刑的地步,基本上沒有不招的。但冀元亨終被拷掠而死,也沒有留下對陽明先生不利的口供,這實乃歷史上的一樁異案。
冀元亨身死,标志着朝廷反對陽明先生的勢力受挫——你這邊人都弄死了,也沒個結論出來,這咋跟人家陽明先生交代呢?
唯一的交代方法就是:繼續搞你,搞死為止。
壞人做到底,壞事做到家,既然已經結仇于你,那就只能徹底搞死你,免得你鹹魚翻身後再來報複我——許多壞人,之所以成為壞人,就是因為這種價值觀念的支撐,才一步步地走到壞人的末路,再也沒有機會回頭。
這就決定了,陽明先生不可避免地要踏上伏波将軍馬援、威寧伯王越的末路,事實也正是這樣。
就在這絕望時刻,王艮出現了。
王艮,就是那個寫信給朋友,透露出陽明先生家裏有六個老婆,每天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