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我眼中的大明,就像是這片大海。◎

鄭和帶着姜煙走的時候, 那座紫禁城還未建成。

可那個明黃色的身影卻駐足在那片土地上,與修建的宮殿一樣, 在慢慢完成自己的全部野心。

“皇上會完成得很好。”鄭和有這個自信。

“什麽?”姜煙走得着急, 而鄭和說這話的時候也沒有用太大的聲音,她有些沒聽清。

三十四歲的鄭和正式風華正茂的年紀。

眉眼銳利,與後世大多數人對宦官的形象截然不同。

腰間挂着一把長劍, 披風烈烈随風而動。

周圍幻境随之變成了江蘇的港口。

“皇上會帶領大明走向更好的未來, 而我的任務, 就是讓大明的威名和皇上的仁慈傳到更遠的地方。”鄭和與姜煙并肩而行,扶着劍柄,唇畔帶着自信的笑容。

“走,帶你去祭拜媽祖。”

今日,不僅劉家港熱鬧,媽祖廟亦是歡慶。

在鄭和帶領着即将遠航的衆人祭拜過媽祖後,在江蘇的劉家港下海出港。

整個船隊有一百三十七艘帆船。

這些船, 是由蘇州、江西和浙江等地的造船廠建造。

船隊的前方,是一艘舵杆便有十一米長的寶船。

僅大船的長度就有一百三十多米。

寬度更是達到了近六十米。

寶船的巨大,姜煙站在船邊驚嘆于工匠的技術精湛。

在寶船的周圍, 還有馬船、糧船、戰船等等。

整支船隊的規模巨大, 簡直超乎姜煙的想象。

她知道鄭和下西洋耗費的白銀無數, 壯舉驚人。

可沒想到光是船隊就讓人嘆為觀止。

百姓們圍在港口前探着脖子觀望。

騎在父親脖子上的孩子指着前方的寶船連連尖叫。

随着的船隊就要遠行的船員與家人遙相揮手道別,背着行囊踏上木板進入各種船只中。

鄭和與負責出港的官員見禮道別後,站在寶船的前方。

一側,是廣袤無垠的大海。

一側,是喧鬧的百姓, 是人間的悲歡分離。

鄭和看向身後, 那裏是繁華的大明。

“我很快會回來的。”鄭和看着那些人。

盡管裏面沒有他的親人, 也沒有他的友人。

可鄭和知道。

在遙遠的北平,皇上會挂念着他。

等待着他的回來。

“期待嗎?姜姑娘。”鄭和問姜煙。

姜煙就站在他身邊。

港口的海風吹着她的裙擺,海水江崖紋好似活了過來,與大海在呼應着。

随着人員都登船完畢,鄭和站在港口,朝着那些來送自己的官員們抱拳拱手,随後走到船只前方,拔出腰間長劍,目光堅定,喝道:“出發!”

船隊緩緩離開港口,港口上歡呼震天,時不時就能聽見“平安”的祝福傳來。

浩浩蕩蕩的船隊迎着朝陽奔赴大海。

在港口的人們看着,等船隊末尾的船只化作海面上的一個小黑點。

姜煙站在鄭和身邊,眼睛都不夠看。

因為這周圍不會有人看到她,她也影響不到任何人。

寶船寬闊巨大,站在上面姜煙甚至感覺不到船只在大海中的搖晃。

姜煙提着裙子,在船上跑來跑去。

從左邊看看拱衛在寶船周圍的其他船只,從右邊又能看到海鷗飛過。

不僅如此,行至海中央的時候,姜煙甚至還看到了海豚從海面躍出。

“那是懶婦魚。”鄭和走到她身邊,看到海豚後,也露出笑意:“很俏皮的家夥。”

“懶婦魚?”姜煙有些吃驚。

這是海豚的古稱?

“相傳用這種魚制作的燈油,在歌舞游戲的時候亮如白晝,在做家務的時候就會晦暗不明。”鄭和笑道:“所以叫它‘懶婦魚’。”

姜煙聽得震驚又覺得有點在常理之中。

古代的中國人對“實用”的要求簡直開拓到了只要見過,又真實存在的東西。

要麽能說出用途,要麽就是好不好吃。

姜煙忍不住打趣:“那肯定是海豚肉不好吃。不然不會記載說做燈油的。”

鄭和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又對姜煙說:“那這一路你能看到的就多了。我還在海上見過足有兩只小舟大小的魚,追着黑白色的大魚。兩種魚時常同時出現,每次出現的時候,都是更大的那條魚追着黑白的魚。”

姜煙聽了鄭和的描述,扶着船舷笑個不停。

她大概知道鄭和說的是什麽了。

那應該是海洋街溜子虎鯨和座頭鯨。

姜煙把虎鯨和座頭鯨打架的原因說了之後,鄭和也明顯愣住,繼而笑道:“那姑娘口中的座頭鯨竟然還是位綠林好漢!”

只是笑了沒多久,鄭和看着頭頂的積雲,說:“風暴要來了。”

在大海上,不會永遠都陽光明媚。

還有說來就來的暴風雨。

有經驗的老舵手把控着船舵,縱然面對這樣的風浪,寶船也都行駛得十分穩當。

風浪兇猛,時不時就有船隊其他船只的消息傳來。

鄭和就站在雨中,八方不動的掌控全局。

在經驗老到的水手控制下,船隊有驚無險的度過一場又一場的風浪。

除了風浪,還有出現在大海上的海盜和倭寇。

船隊中也有專門的士兵,擊退了無數前來騷擾的敵人。

船隊在徹底走出大明之前,在福建有過停靠。

之後一路南行,到過占城、爪哇。

沿着海岸線繼續向南,穿過滿刺加,也就是現在的馬六甲海峽。

進入了印度洋後,到過錫蘭,最後抵達古裏。

沿途路過的這些國家,除了錫蘭的冷遇,以及爪哇的內亂之外。

鄭和的船隊到達這些國家的時候,鄭和都會帶來大明天子的“賞賜”。

姜煙看着一箱一箱的財寶被送出,也看到一箱一箱的海外珍寶作為“朝貢”被送上船。

在古裏将帶來的大明瓷器和綢緞珠寶這些賣出去後,又采購了一批當地的東西裝載上船。

這一次的遠航之行便到了返航的時候。

而這一次回到大明,途徑滿刺加的時候,鄭和還率領船隊活捉了海盜陳祖義,将他帶回了大明懲治。

這一次的出航,用了兩年的時間。

兩年的海上航行,從前那個面冠如玉的鄭和,也被海風吹得皮膚粗糙許多。

看着近在咫尺的大明,鄭和突然道:“姜姑娘眼中的大明是什麽樣子?”

姜煙看向他,看着前面的港口,還有熟悉的衣服和港口上正在等待着他們入港的官員們。

她擡頭看明朗的天空,說:“我眼中的大明,就像是這片大海。”

它廣闊。

有平穩的海波,也有滔天翻滾的巨浪。

平穩海波的時候,底下或許暗流湧動。

翻滾巨浪的時候,危險可能和機遇并存。

大明,就像大海。

鄭和的模樣滄桑了不少,眼神卻比從前的銳利,多了幾分沉穩。

聽到了姜煙的回答後,卻沒有做出自己的答複。

只是看着港口,面上露出自信的笑意。

從永樂三年出發,一直到永樂十九年。

鄭和六次遠航,意氣風發。

在東南亞一帶,至今都有許多與鄭和有關的遺跡。

可一切的風光,在鄭和第六次返航回到大明後,便盡數消失。

多年的航海,盡管促進了大明的出口量,財政收入補充。但鄭和的遠航,主旨并不在貿易,而是在“賞賜”。

姜煙看着鄭和被官員們風光迎回,但緊接着剛才還對他露出笑意的官員們,就在朝堂不斷上奏。

船隊每次帶走的財寶無數,可帶回來的“朝貢”價值卻遠遠不及。

喧鬧的朝堂上,站在末端的鄭和在這一刻,從風光的航海使臣,變成了衆矢之的。

那些文官們不敢指責皇帝,便将所有的責難都指向了鄭和。

鄭和始終沉默,就站在那裏。

不曾為自己辯解過只言片語,只好像周圍的一切都與自己無關。

這一次的返航,最終帶給鄭和的,是長達十年的落寞。

随着朱棣的駕崩,屬于鄭和的時代也跟着一并落幕。

這十年裏,他不被仁宗所喜。又礙于鄭和是先帝親信,将他派去南京。

鄭和一身輕裝登船,前往南京。

同樣是站在船頭。

姜煙上一次見到他這模樣的時候,還站在巨大的寶船上。

這一次,卻在一艘連船隊中的糧船都比不上的小舟裏。

已經五十出頭的鄭和在十幾年的海航中,年輕時候俊朗的容顏不再。

只頭發打理得平整,還能看見其中的銀絲,而常年挂在腰間的那把劍,也早已被他放下。

感受到小船順流而去,鄭和喃喃:“江南閑煞老尚書。沒想到,我也成了閑人一個。”

遷都北平後,南京盡管還有“陪都”的名義,甚至還有一套完整的官員機構。

可被安排來南京的官員,大家都清楚。

只有被皇帝厭棄了的人,才會出現在這裏。

姜煙提着裙子坐在他旁邊。

兩岸江潮起伏,這只小船遠不如寶船來得舒服。

只是不等姜煙回答,鄭和自顧自道:“是我庸人自擾了。”

他苦笑,眼底卻逐漸釋懷。

一朝天子一朝臣。

既然如此,就當他的閑人好了。

可他也沒當上閑人。

十年後,宣宗繼位,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這一次,鄭和拒絕姜煙上船。

他只是在船頭對着姜煙招手揮別,像是在與相識多年的老友做最後的告別。

卸下多年的長劍再次系在腰間。

他站在船頭,一如從前抽出長劍,聲音依舊洪亮有力。

随着一聲“出發”,雄偉的寶船帶着六旬的鄭和再次起航。

而這位真正的海洋之子,最終在第七次的航行返航途中離世。

姜煙就站在港口,看着船隊返航。

這一次,他魂歸大海,與游魚為伴,乘浪遠去。

寶船上再也沒有那個持劍立于船頭的身影。

姜煙站在船邊,也等不到那個熟悉的人下船。

可她知道。

鄭和一定去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

在那裏,他抗擊海上風浪,與懶婦魚并行,躍出海面,自由自在!

作者有話說:

哈哈哈~

沒有加法。

但我也沒有加更,所以也沒有減法~

感謝在2022-12-07 21:52:17~2022-12-08 00:52:36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染筝 1個;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