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雖然前面的幾個都不盡人意,但最後一個劇本卻引起了胡悅欣極大的興趣。

《陳平》——看起來是一個很普通的名字,但就算是不常看新聞的胡悅欣,也是知道這個名字的。國內著名生物學家,天才少女,前段時間才拿了獎,國際上知名度很高。

這部電視劇就是趁着陳平剛拿了國際大獎,熱度正盛,所以上頭決定拍這部劇,做一個典型。劇裏主要是拍她的成長經歷,算是紀錄片也算是個勵志片,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也是鼓勵高校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

這種正兒八經的主旋律,确實和其他幾個本子完全不一樣。

胡悅欣對此提起了興趣,看完這小部分的劇本後,又在網絡上搜索了陳平本人的基礎信息和生平,以及相關的一些報道和采訪。對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後,這才回複秦凱,決定要接下這部戲。

陳平的性格,是她很喜歡的類型。

這部劇的重點主要放在了陳平精彩紛呈的大學生活,從大一到博士,這八年的時間裏,她作為風雲人物,帶給身邊所有人的激勵和鼓舞。

胡悅欣在論壇上找到了一篇關于她的校內報道材料:

本校優秀博士畢業生陳平在校內引發了大量讨論,無論是同級生還是學弟學妹們都對陳學姐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聽聞更是有學弟為了追求陳學姐,抱着玫瑰在實驗樓下等了一夜,只可惜學姐沉迷于項目的新進展,在實驗室睡了兩晚,玫瑰花都等枯了,仍未出現。

下面,就由本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針對陳學姐個人評價的私人采訪。

小編首先通過私人關系聯絡到了外聘講師張默一先生。

Q:請問張先生對陳平學姐有什麽特別的印象嗎?比如初次見面的時候。

A:我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她還是本科生,帶着一副黑框眼鏡,低着腦袋,跟在導師後面默默記筆記,分明不怎麽起眼,但專注的樣子卻讓人印象深刻,我便記住了她的名字——陳平。

一個不太像是會給予女生的名字。

第二次見面時,是在一次路展。她摘了眼鏡,站在臺上,手旁是許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有關重組DNA技術在實驗鼠身上的新應用。

“……在經歷了數次失敗後,我們得出了新的結論,關于如何更加便捷得利用細菌的依賴表型,對細胞株進行篩選……”

她的笑容自信大方,從容地回答企業家們每一個刁鑽的問題。

那一刻,我看到全場所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情不自禁地看向了她,她就像擁有巨大吸引力的黑洞,将周遭的一切吞噬。

那裏是她的舞臺,站在臺上她便是最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

會研究的研究員并不少,但一個既能踏實研究,又大膽講述的研究員卻是難得的寶物。舉個例子,就像是一次性便檢測出磷酸化肽質譜那樣百年難遇。

可惜了,如果不是中科院那邊我實在搶不過,我也想搶人的。

随後,小編又聯系到了副院長許教授。

Q:想知道許教授您對陳平學姐的評價。

A:要我評價小平?難啊……我只能說,她是一個很有自己想法的人。

小平從研究生那會起就跟着我了,我也算是比較熟悉她,她是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大學生。聽她說,那會村裏所有人都勸她選熱門專業,就業容易,可她不聽,就因為看了一部電影,對基因工程感到好奇,便固執的報了。

山裏別的教育還好說,英語是真的不太行,我們這專業又對英語要求高,本科尚不明顯,到了讀研,小平基本上廢寝忘食的都在學英語,就怕落後一點點。

研一那會,有人追她,我們還打趣問她的想法,她卻只是搖了搖頭,說:他的家庭環境很複雜,如果結婚,我就無法專心研究,所以我打算今晚正式拒絕他。

她沒說,但我們都看到那天晚上,她在拒絕後,一個人在樹下沉默了很久。月光籠罩着她的側臉,她沒哭,卻像極了将要溺亡的落水者。

小平她……永遠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麽。

還有做研究的時候,研究室新來的學弟學妹,沒有一個不愛圍着她轉。雖說平時冷淡了些,但只要有關專業內容,基本上沒讓能叫得了她住嘴。

別人啊,總是知難而返,她啊,遲早有一天一頭撞死在南牆上。

這篇雜談據說是當時學校新媒體部門一位很有人脈的學妹采訪到的,但因為邀請的嘉賓不太“适合”校報這種場合,最後還是換成了對其他學生的采訪內容。

胡悅欣在論壇上翻到了許多關于陳平的事情,大多數語氣誇張,難以分辨真實性,甚至不少留言給人一種在刻意和陳平女士攀關系的感覺,遠不如這篇校報的廢稿有參考價值。

她又上網站,看了會本人的視頻采訪,還有領獎的直播錄像。陳平本人沒有什麽所謂強大的氣場,優雅的舉動,精致的容貌,她很鎮定,又或者說太鎮定了,無論什麽場合,她都能面色不改的保持自信的笑容,無端就讓人覺得信服。

這種獨特能力,不單單是能夠後天養成,也是一種先天的財富,絲毫不遜于她在生物學領域所擁有的天賦。

胡悅欣将收集到的碎片化信息登記在本子上,并從不同方向做了分類整理。對于現實存在原型的人,這種調查方式對人物分析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她要出演的,是一個活生生存在的人,了解她,模仿她,學習她的思維方式,這是她一個演員能做到的最大尊重。

《陳平》第一個拍攝的地方,是在一個小山村裏,大部分的工作人員已經過去開始了拍攝前期的準備。

劇組沒去陳平女士的老家陳家村打擾,那裏也因為她的捐贈如今已大不相同。導演他們在同省找到了一個狀況跟過去的陳家村相似的村子,秦凱和胡悅欣再加上個助理,三個人從下了飛機到找到這個地圖上沒辦法精準顯示的偏僻地方,就花費了大半天的時間。

這個村子的環境很差,半山腰上,路沒有辦法修,大部分的村民都已經搬走了,除了個別不肯離開的老人,能走的都走了。

所以嚴格來說,這裏是一個已經廢棄的村莊。

劇組花錢把這裏租了下來,并且出錢改建了一下,以更好的還原出五十年前的陳家村的模樣,同時還順便幫留村的幾位老人修繕了一下屋子,甚至直接在不遠的地方建了一個學校,這是當年陳家村唯一的學校。

現在的農村已經很少有破舊成這樣的屋子了,雖然因為拍戲胡悅欣也去過環境很差的地方,但這種将近半個世紀前的環境和現在的鄉村區別還是不小的。

不過,接下來确定好出演的話,至少要在這裏住上一個多月。雖然她在這裏的拍攝任務并不算很多,大村子裏的劇情大部分是飾演年幼陳平的童星小姑娘來拍攝的,但是她要一直跟組的。

胡悅欣來之前也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因此雖然有些不适應,但也不至于會感到退縮。

秦凱倒是真的水土不服,陪胡悅欣才在這裏住了兩天,就上了一後背的濕疹,然後被胡悅欣催促着趕了回去,只留下助理在劇組幫忙。

陳平的童年是在陳家村度過的,這裏唯一的學校,容納了陳家村小學到初中一百多個孩子,只有三個老師,其中一個年紀很大了,經常沒有辦法來學校。

雖然教育資源不好,但所幸陳平刻苦,父母也支持她的學業。去鎮上經常會帶上她,還幫她去鎮裏的圖書館借書,讓陳平能夠自行學習知識。

當時的那個年代,村子裏大多數女生讀完初中,家裏就不會再讓讀了,草草結婚生子的大有人在,甚至不少會被父母以聘禮的名義收錢,賣給一些老光棍。運氣好一些的,也是出去打工賺錢,幾年回不來一次,卻得給家裏寄錢供哥哥弟弟讀書。

在村裏的大多數家庭,能出去讀書的基本都是男性。像陳平這樣考去市裏高中的少之又少,女孩子更是第一個。

她的成績足夠優秀,家裏又貧困,按照規定,學校免了她的學費書本費這些費用。可生活費依舊是不可避免的高昂,幸好陳平的父母雖然拮據,只是靠山吃山的普通山民,但依舊想盡辦法支持着她的學業,鼓勵她走出這座大山。

陳平自己也争氣,年年都拿獎學金,最後考上了重點大學。

不得不說,這确實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陳平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但無論如何,她自己都抓住了一切能夠向上爬的機會,這才成就了她如今的自己。

雖然劇情拍的還算細,導演也是個喜歡摳細節的性格,但高中之前的劇情占比幅度很小,成品甚至可能只會有兩三集的量。畢竟只拍了一些童年的劇情,以及一部分長大後歸鄉探親,以及商量村子未來建設和發展的劇情。

比胡悅欣預想的要快,一個月就結束了第一部 分的拍攝。

接下來,劇組轉移戰地去到了陳平本人就讀的高中,趁着高中生們剛放暑假,新的高三生還沒有回學校補課,劇組匆匆忙忙開始了第二部 分的拍攝,小演員也順利的殺青,由胡悅欣接檔後面拍攝的主力。

--------------------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