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鄉村集市

許氏和林二丫回來的時候,趙惟謹已經走了。

粘豆包剛好出鍋,一個個胖嘟嘟、嫩呼呼的黃團子乖乖地蹲在蒸屜裏,都不忍心吃了。

林悠然用長筷子夾着,連同豆包底下墊着防止粘連的白菜葉一起撿到竹篦上。

她給許氏夾了一個,期待道:“阿娘嘗嘗,我這手藝可還行?”

許氏咬了一口,說不出繁複的形容詞,只是連連點頭:“比集上賣的還好吃!”

林悠然趁機道:“那我明日再做些,咱們拿到集上賣可好?”

她在溪邊洗衣服時就打聽好了,八裏外的禦城莊每月逢十都有集市,鄉民們會把自家做的吃食等物拿到集上賣。明日剛好是正月二十,林悠然想拿粘豆包試試水。

“好,左右都要賣豆腐,不過是多個籮筐的事。”許氏頓了下,話音一轉,“吖吖,你是想買什麽物件,缺錢花嗎?”

林悠然把修房子的計劃說了,并且告訴許氏,自己從雄州帶回來一些錢,可以添上。

許氏搖了搖頭,難得強硬道:“你辛辛苦苦賺的錢,理應留着當嫁妝,沒道理填到這上面。你若想改成瓦房頂,我便多賣幾板豆腐,慢慢賺,總能攢出來。”

林悠然笑盈盈道:“屋子修好了我也要住的,出錢也是應該的。除非阿娘嫌棄我,要把我往外趕。”

許氏笑着搖搖頭,道:“你莫不是忘了,你阿爹在時便說過,別管将來有沒有兒子,你都是家裏的長女,若你不想嫁到別人家,就招個上門女婿,咱們家将來就由你當家做主。”

林悠然神色微怔。

方才她說出那番話時,多少帶了幾分試探的意思,原以為許氏好歹要說上幾句“早些嫁人、讓父母安心”之類的話,沒想到會是這樣的回複。

即便在現代,她的父母也沒把她當兒子看待,對她和弟弟從來不是一碗水端平。沒想到,穿回古代反倒遇見一對開明的父母。

林悠然當真被感動到了,更為真心地不遺餘力改善家人的生活。

Advertisement

最終,許氏還是被林悠然說服,決定一起賺錢,盡快翻修屋頂。

第二日,雞鳴即起。

天還沒亮,林家豆腐坊就燃起了油燈。

兩個竈膛一起燒起來,許氏磨豆腐,林悠然蒸粘豆包。林二丫一會兒幫着阿娘推磨盤,一會兒幫着阿姐添柴禾,跑來跑去,忙碌卻也歡喜。

為了能把粘豆包賣出去,林悠然可謂下了血本。

她用自家沒舍得吃完的肉和近鄰柳家換了一小碗冰糖,熬了一小碗糖稀,用來蘸粘豆包吃。

沒有糖稀的粘豆包是沒有靈魂的!

實際上,在東北真正的粘豆包“伴侶”是甜菜糖稀,但原身的記憶中并沒有關于甜菜的記憶,所以林悠然下意識以為這個時代甜菜還沒有傳到中原。

此時她還不知道,後面會有一個驚喜等着她。

鄉村集市在八裏外的禦城莊,挑着擔子腳步快些也要走上三刻鐘。

許氏每日挑着扁擔走街串巷賣豆腐,運氣不好的時候往往要跑上十幾個村子才能把兩板豆腐賣完。

長年累月下來,即便直挺挺站着,她的一邊肩膀都會習慣性往下歪。

林悠然不忍心讓她一個人挑擔而自己閑着,想着把擔子接過來。不承想,向來和氣的許氏這時候卻十分固執,說什麽也不讓林悠然挑。

倒是二丫,機智地抓住擔子一頭的麻繩,幫許氏分擔重量,完了還特意看向林悠然。

林悠然看出來了,這是二丫在教她。

看着許氏習以為常的模樣,可見母女兩個平日裏賣豆腐時經常這樣。

林悠然忍不住笑,真是個好孩子,比她現代那個糟心弟弟不知道強上多少!

一路說着話,便覺得時間過得快,沒一會兒禦城莊就到了。

見到人家的村子,林悠然頓時理解趕騾車的老漢為何嫌棄南山村寒酸破敗了。

南山村周圍不是荒山就是沙地,村中土路彎彎曲曲,屋舍東一個,西一個,随意搭建。

禦城莊則不同,村外百畝良田,一眼望去全是綠油油的麥苗,河邊挖着溏泺水田,年景好的時候還能産稻米!

村中道路規劃整齊,皆用黃土夯實,南北街賣瓜果蔬菜,東西街賣吃食點心,還有專門的一片地方供給肉食、河鮮這些葷腥物。

街道兩旁有的用籮筐扁擔搭成一個小攤位,有的只簡單鋪一卷草席,就開張了。

這些攤位都是提前租好的,每次集市只要交一兩文的攤位費就好。

許氏熟門熟路地找到自己的地方,摘下扁擔,兩個竹筐并到一起,再把豆腐板和放着粘豆包的籠屜擺到竹筐頂上,一個臨時小攤位就搭好了。

等到天色大亮,太陽升起,集上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婦人們三五成群地挑揀瓜果,小娘子們手牽着手看頭花、買梳子,男人們則湧向騾馬市場,蹲坐在牲口車上胡天胡地地吹牛。

林悠然驚訝道:“每次集市人都這麽多嗎?”

“正是農閑時候,鄉民們在家待着無事,不如出來湊熱鬧。”許氏湊近林悠然,笑道,“別看人多,大抵是只問價,不掏錢。”

林悠然不禁失笑,可不是麽,就旁邊那個糖人攤子,已經圍了一圈饞嘴娃娃,就是沒一個小兜兜裏有錢的!

“娘子笑得這般好看,你家豆腐想來也是好吃的。”一個清亮的聲音響在耳邊。

林悠然擡頭一看,撞上一張熟悉的面孔,當即笑道:“福娘也來趕集?怎的這兩日沒在村裏見着你?”

柳福娘也是南山村人,就是那個離着豆腐坊最近的鄰居,小時候原身常去豆腐坊玩耍,和柳福娘算是一起長大的手帕交。

如今,倆人是村裏唯二的過了十八歲卻沒出嫁的“老姑娘”。

柳福娘生得皮膚白皙,稍顯豐滿,一雙眼睛靈動含笑,一看就是家裏嬌養着的。

“姥姥舍不得我回去,就在這邊多住了兩日。不過,明日兄長過來就要接我回去了。吖吖,等我回了南山村就去找你玩呀!”

柳福娘話多,語速快,但聲音清亮甜美,單是聽着就讓人心情跟着好起來。

“我一直在家,你随時過去。”林悠然笑着點點頭,從蒸籠裏拿出四個粘豆包遞給柳福娘,“這個你帶給姥姥嘗嘗,裏面加了紅豆餡,軟糯可口,她老人家定然喜歡。”

她們口中的“姥姥”就是柳福娘的外婆。老人家六十多歲,慈愛又心善,當年原身被賣時,老人家追出村,硬塞給她兩個白面炊餅。

那是原身第一次吃不摻丁點兒雜糧的白面炊餅,并不是林家吃不起,而是每次做了都輪不到原身吃。

眼下,林悠然把粘豆包用幹淨的草紙包好,又給柳福娘舀了一勺香甜的糖稀。

柳福娘一見就饞了,當即要掏錢。

林悠然壓住她的手,笑盈盈道:“還沒開張,算是送你的,你若覺得好吃,幫我打打廣告就好。”

“什麽叫‘打廣告’?”

“就是……告訴別人,讓他們都來買。”

“這個我擅長!”

柳福娘爽快地應下,從腰上的迷你版小竹簍裏掏出一塊指甲蓋大小的芝麻饴糖塞給林二丫,抱着粘豆包風風火火地跑走了。

後面來了幾位婦人,有和許氏相熟,專門來買豆腐的,也有看到粘豆包比別的攤位更大更圓滑,過來問價的。

林悠然事先和許氏商量好了價錢。

河北路連年征戰,物價比別處要高些,菜包子三文一個,粘豆包不加餡的還要賣上兩文,加了甜糯的紅豆餡,怎麽也要賣四文。

只是,夾餡的粘豆包在這裏算是個新鮮物,鄉民們不一定能接受。林悠然想着,十文賣三個,再送一勺糖稀,算是促銷策略。

鄉民們還是無法接受:“怎麽這麽貴?”

林悠然并未過多解釋,只是拿出另一籠,笑着說:“也有兩文一個的,只是沒加豆餡,娘子可要來幾個?”

婦人原本要走,見她如此和氣,不由多問了一句:“也送糖稀麽?”

林悠然和善道:“沒餡的粘豆包原是不送的,但娘子既問了,若能買上三五個,便送上一勺給您嘗嘗鮮。”

婦人當即掏出六文錢,說:“那就給我來三個,加一勺糖稀。”

林悠然手上墊着雪白的帕子,給她撿了兩個沒餡的,又給了一個有餡的,糖稀也是用木質的小湯匙裝了滿滿一勺。

婦人目光一閃,露出驚喜之色。

經她一宣傳,禦城莊的婦人們都知道了,東南街上有個賣粘豆包的攤位,買豆包送糖稀!

誰會拒絕一個性格随和又會做生意的小娘子呢?一時間,不少人圍到林悠然的攤位前瞧稀罕。就像許氏說的,看的多,買的少。

畢竟,粘豆包在當地并不是什麽珍貴吃食,自己家就能做,普通人家實在舍不得花這個錢。

直到柳福娘的到來。

“吖吖,你蒸的豆包太好吃了,我只嘗到一口就被搶光了。我姥姥給了錢,催我趕緊過來買,生怕待會兒就賣光了!”柳福娘亮堂堂的嗓門一吆喝,半條街都聽見了。

更多人被吸引過來,看着林悠然手上幹淨的帕子和胖嘟嘟的粘豆包,不由心動。

林悠然見狀,當即撿出一個蘸了蘸糖稀,遞給柳福娘,玩笑道:“趁熱吃吧,免得到了家又搶不着。”

柳福娘開心地接過,咬上一口,露出裏面滿滿的豆餡,滿足地喟嘆:“好糯!好甜!”

“咕咚——”這是咽口水的聲音。

吃貨們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被擊破,不由自主打開錢袋,心甘情願讓自己的小錢錢飛到了林悠然的錢罐裏,完了還要誇贊她:“小娘子好手藝!”

作者有話說:

【注】本文中所有關于物價的資料大多來源于《宋代物價研究》(作者:程民生),沒有确切考證的,作者菌會虛寫哦!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