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秋去冬來, 轉眼又是大半年時間過去了。
這大半年的時間裏,王熙鳳的日子過得簡直不要太舒服。詳細說來,便是平日裏既有許烨之對她的尊重和寵愛, 又有許涵奕小朋友的賣萌讨喜, 還有長輩親人的愛護幫扶, 再加上府裏的下人都被梳理的老老實實的。她若是說不舒心, 想必老天爺都會覺得她矯情。
王熙鳳原本生活的很滋潤,可是, 朝堂上的一件事卻打破了她這神仙般的日子。
因着連續兩年大雪加嚴寒,北方匈奴人糾集十萬之衆,偷襲了邊城雲中郡!
匈奴人入城之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致使大量雲中郡百姓流離失所,被殺及被凍死者不下十萬。就連雲中郡郡守萬忠宇以及雲中郡守備忠武将軍嚴虎都以身殉國。
如此大的人禍自然使得朝野震怒, 就連一向主和的文官集團也都紛紛上書為民請命,皆言不嚴懲匈奴人, 難堵天下悠悠衆口。
文官動動嘴,武将跑斷腿。作為本朝有數的武将世家,許府一門自然就脫不了幹系了。當然,但凡做武将的, 也沒人會認慫, 反而更多的是躍躍欲試,畢竟,想升官,可是要看軍功的。
不過這次, 許烨之和他父親許忠傑的觀點卻出現了分歧。
依着他父親許忠傑的意思, 這次殺敵立功的機會許家自然是要摻和上一腳的,他自己到沒什麽, 但大兒子許亭之、女婿戚百威的官職還不高,正好可以趁此機會往上挪一挪官職。
而許烨之則并不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一則,許家早有一門五虎的稱謂,而他父親許忠傑又在軍中有很高的地位,此時再讓大哥許亭之、妹夫戚百威立了大功,恐怕會有功高震主之嫌,到時,皇帝的猜疑,百官的猜疑,對許府一門都不是什麽好事。二則,此次匈奴偷襲雲中郡,皆是因為連續兩年嚴冬大雪,匈奴人沒有食物所致,這樣的匈奴人怕是已經餓紅眼了,并不好對付,弄不好就要馬革裹屍。雖說武将并不具生死,但許烨之卻并不想讓自己的親人去死。
許烨之的意思許忠傑不是不懂,但他已然上了年紀,若不趁着還能領兵時,多多提攜兒子和女婿,只怕等他年紀再大些,想要再提攜恐怕就難了。
不過,許忠傑最後還是聽了許烨之的話,一是許家現在确實是有些招人眼,二是,人年紀畢竟大了,一家人健健康康的還是很重要的,許忠傑真不想白發人送黑發人。故而,朝議時,皇帝問誰可領兵讨逆,許氏一門保持了低調。
皇帝對于這一現象也比較滿意,他雖然嘴上不說,但對于許氏一門在軍中的威望還是忌憚的,此次許忠傑如此上道,皇帝大人表示心情很好。
心情很好的皇帝,最終點了博陽候輔國大将軍鄭威作為此次讨伐的主帥,并領兵十五萬,抵禦匈奴人的入侵。
事情到這裏也算皆大歡喜,可是事情并不是到此結束。
出征沒兩個月的博陽候剛與匈奴人遭遇便吃了敗仗,折損了一萬餘人。随着軍情奏報到來的,還有博陽候請罪的折子,博陽候雖然一邊請罪,但還是在折子裏表達了驅逐鞑虜的決心。
皇帝大人雖然對博陽候剛遇敵便吃了敗仗有些不滿,但兩軍對戰之際,也不是能說換主帥便換主帥的,故而,皇帝也只能下了申饬的旨意,要求博陽候務必将匈奴人殺得哭爹喊娘不可。
然而,事情并沒有朝着大家期盼的方向進行。
又兩個月,博陽候大大小小的敗仗吃了不知凡幾,上的請罪折子也沒有了之前的鬥志昂揚。
皇帝大人簡直氣急,不過他也知道博陽候怕是頂不住匈奴人的攻擊了,故而,再次上朝,皇帝便将增兵事宜拿出來商議。
雖說是商議,但文武百官都知道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區別只在于該由誰領兵而已。
區別于上次滿朝文武的積極踴躍,這次的朝議顯得有點冷清,究其根源,一是文官集團啞了火,二是文官集團隐有分成不同觀點的趨勢,三是,武将對于匈奴人的戰力也有點沒譜,雖然他們不怕死,但這年頭誰沒事願意去死!
見滿朝文武如此這般,皇帝大人內心不由一陣氣悶,但他此時卻也沒辦法。雖說他是皇帝,是天下至尊,但他想坐穩皇位,就不得不倚靠這些文臣武将,尤其是在國家不穩的時候。
皇帝大人忍着心中的氣悶,柔聲開口問道:“衆位愛卿可有覺得合适的人選?”
皇帝大人的話很陰險,不問是否有願意領兵出戰的,而是問大家覺得是否有合适的人選,這樣即便沒有自薦的,皇帝大人還可以點幾個文官問問誰比較合适。
不過,即便皇帝大人如此說了,也沒有人站出來舉薦。畢竟這事到現在已經不是什麽香饽饽了,舉薦誰都是得罪人的事。
皇帝大人也料到了會這樣,因此也并沒指望誰能站出來說點什麽。直接點名道:“蔡太傅,你以為何人可以當此大任?”
被點名的蔡太傅是皇上的心腹,雖然不願得罪人,但已經被皇帝點名了,他也不敢耍滑頭,否則就要失了聖心了。與聖心相比,武将的那點仇恨值真心不算什麽。
蔡太傅朝上深躬一禮道:“臣以為,連續兩年大雪寒天,匈奴人想必已是餓的紅了眼了。匈奴人本就勇猛,破釜沉舟之下只怕更是難纏。我朝若不派出最精銳的兵勇,只怕匈奴人還要在我邊境肆虐。縱觀我朝,稱得上最精銳的,只怕也只有骠騎大将軍許忠傑率領的忠虎軍了。”
雖然不得不說得罪人的話,但蔡太傅還是将許忠傑誇了又誇,希望能從許忠傑那裏挽回點印象。
其實皇帝也就等着蔡太傅這些話呢,有了蔡太傅舉薦,皇帝也好開口問,開口問了就不怕許忠傑不領命,畢竟武将都是要面子的。
“許愛卿,蔡太傅的舉薦你以為如何?”
其實這樣的情況,從博陽候屢戰屢敗的時候,許忠傑和許烨之就預料到了。對于這樣的情況,無論是為國為家還是為民,許氏一門都推辭不得。
故而,許忠傑從武将列裏出來,直接躬身一禮道:“陛下,臣雖年邁,但為國事,臣願肝腦塗地,馬革裹屍。”
對于許忠傑這樣幹脆的領命,皇帝大人還是欣慰的。隧道:“許愛卿不愧是我朝的肱股之臣。”
“既如此,朕便命骠騎大将軍許忠傑為本次禦敵的主帥,統領全軍,博陽候為副帥,聽從調遣。再命骠騎大将軍領兵十萬,即日起程,此次,誓要大敗匈奴人。”
“是,陛下,臣許忠傑領命。”許忠傑沉聲道。
至此,許氏一門抗擊匈奴人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