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17章

“聽說你昨夜也帶走了一名小娘子,這是終于準備要收側妃了?”沈同晏調侃道。

齊修停匙,側盞看了看水路:“休得胡言,我不過是見那女子肖似姑祖母,疑她身世,便叫人查探罷了。”

沈同晏奇道:“令福公主?她在湧金的清泰觀中,已許久了罷?”

齊修“唔”了一聲:“已有五六年了。”

沈同晏咋舌,又促狹道:“你與官家、公主倒是全然不相似,他二人皆癡情,獨你寡情。”

齊修乜他一眼:“怎麽?這是要當着我的面聊皇家秘辛了?”

沈同晏“嘶”了一聲,作勢害怕,連忙拱手道:“不敢不敢。只是你堂堂皇子也講究點儀态可好?”

齊修坐正,項背挺得筆直板正,擺出一幅君王之姿邊擊沸道:“如此,吾便與沈世子聊聊你的私事罷了。”

沈同晏狐疑地望着他。

“此番若非那陶小娘子…你我少不得要另尋他法。我瞧着你昨夜可也是巴巴地跟了出去,可是已抱得美人…預着要先納妾室了?待那豐六娘子進了門,怕是皮都要揭掉她一層罷?”

齊修漫聲說完,又停了手,認真道:“子居,那豐六娘子嬌蠻如斯,其實你不必非要娶她,你我籌算這數年,如今我已得許多幕僚相幫,阿爹也已暗示于我,若此番得伐契丹,待得回京便可落定。”

提到豐嘉玉,沈同晏也頗為頭痛,他自然沒想過要娶此女,是她一昧黏着自己。

他道:“我自然不一定要娶豐六娘子,可那豐德明卻是最好要拉攏的。他是幾朝元老,在朝中的影響力不容小觑,舊朝的朋黨雖明面上被官家擊散,實則仍在暗地經營,若他去投了齊瑞,你的勝算可就不大了。”

接着,他又發出二連問。

“殿下可是愛三皇妃?”

Advertisement

“殿下不是拿自己的婚娶換了他人借重嗎?”

齊修沉默。HTtPS://ωWW.κAиSΗǔsHi.còM/

沈同晏拍拍他的肩:“得了,我自會為忠武侯府的世子夫人之位選個出身世家權貴的小娘子,你無須為我擔心。”

接着,又望了一眼齊修正往茶沫上甩着黏稠到拔都拔不開的苔色凝固物,不由嫌棄道:“堂堂三皇子,怎麽連個茶膏都能調成這幅模樣?”

齊修被他激得手一重,不慎将挖下的一小坨掉入了盞,茶膏頓時沉了底。

這下連一旁的長落與慶成都忍不住憋了笑。

齊修頓了一下,旋即起身道:“等着,我去拿毛筆來給你繪上一圖,你且得給我喝得幹幹淨淨的!”

似有默契般,陶知影在飛虹樓中,拿到了已是秦婉姜的逐晚在回盛京前給她留的信。

秦婉姜自沈同晏處得知了陶知影的平安,心覺慶幸萬分,又對陶知影給予的幫助頗為感念,并在信中寫下了自己即将見到親人,回歸故土的興奮與忐忑之情,最後找使女列了秦侍郎府的府址,央求陶知影時定要常與她通信,甚至邀請陶知影親去盛京找她頑。

陶知影只是笑笑,離上世伯父被召回京的時間可還差将近一年,她恐怕沒那麽快去到盛京了。

況且…她其實并不想太快回盛京。

在得知聞秀蘭的遭遇後,她對自己心中升起的快意不難察覺,也并不感到羞愧。

時間能撫平一切傷痛的前提是,不要頻繁遇到曾經加害于你的人。

否則那些記憶,總會跟着他們的到來,像夢魇一樣,讓她在域中重複痛苦。

不會有人喜歡頻繁扯開自己的傷口,一遍又一遍。

也并非不願面對,只是…間隔得久一點,讓她有時間喘息。

聞秀蘭被岳刺吏府的人送回了家。

自己的女兒雖未如願成為侯府世子妾室,卻意外成了刺吏府的長媳,徐氏欣喜若狂,女兒嫁過去可就是冢婦,不比給侯府作妾室差,這岳大郎君的地位可比勉強認回岳姓的私生子岳傳松要穩固和高貴得多。

将将養好傷,聞秀蘭便被刺吏府以極其倉促敷衍的儀式娶了入府;而岳傳松也在幾日後祭了祖廟,正式被記入族譜。

陶知影帶着秋照給陶知林送去了已剪裁好的成衣後,便乘船回了江陵。

謝頤早已養好了傷,并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鄭重求娶陶知影。

陶知影委婉拒絕。只是死裏逃生過的謝頤卻似經歷過一番大徹大悟似的,對陶知影的拒絕置若罔聞,只堅持自己的求娶心毫不動搖。

陶知影無奈,只得找借口躲避謝頤。

想起上世時北地曲江城中的官窯将于年末時,因守夜工匠失責而被窯火燒至塌毀,屆時曲江官窯存世的瓷器均将扶搖直上地升漲;陶知影便定了主意,要北去收購幾批瓷器。

陶孟扶身子已大好。

許是陶知影于三月間的一席話打動了他,許是一雙侄兒女令他倍感欣慰,這位曾經的白衣公卿漸漸恢複了年輕時的風趣與精力,褪去疏狂與不羁,揭下悔困與封閉,迎來經世的淡定與從容。

他不僅極力支持陶知影北去收購瓷器,還鼓勵她沿途多地游旅,盡情領略大齊的美好河山。

而他自己,不僅開始與昔日的門生故吏複通書信,也終于親去了予安院執教。

予安院既冠了三皇子的名,又經大肆宣揚,已是人盡皆知的院落,院門挂上了嘉憲帝親書的牌匾;常有善心者送來時令水果、衣物,甚至書籍。

朝廷甚至直接根據予安院的形制與方式在多地修建類似的院落,并将其取名慈幼局。

慈幼局既屬朝廷建辦,其收育的範圍更廣,除失怙失恃的小乞兒外,還收育棄嬰,并置乳母喂養;民間無子女的夫妻亦可請求自院內收養兒女。嘉憲帝诏曰:朕嘗令天下諸城置慈幼局…必使道路無啼饑之童。

一時贏得大齊臣民交口稱贊。

在伯父的支持下,陶知影帶着秋照一路自南向北,自仲夏到霜降,她在外游歷了小半年。

因着這個原因,她與秦婉姜的信也時斷時續。書信往來間,果然驗證了她的猜測,秦婉姜喜歡上了三皇子。

她在最近一封給陶知影的信中含愁問她:花期短暫,如何取舍?

陶知影猜想,她應是知曉與肖培之的婚約之事了。

陶知影暗自思索着,想世人朝男暮女,日禽夜獸,皆甘之如饴。而佛法篤信因果,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當你作出了選擇,另一個選擇所造成的因果便都與你無關。不取不見不立,便不會因為取見立而造成的舍。因取而舍,圓滿無望。

她想起上一世秦婉姜自鎖于安平伯府後院中的清寂孤寮,又憶起自己曾經歷過的短暫一生。于回信中寫道:“花期既短,吾寧孑然;于世獨香,強于後院枯放”。

不同于南方的淡雅細膩,雄渾壯偉的北地厚重沉穩。就連園林,都另具一種不同于南方的剛健之美;用于園林中的青石渾厚凝重,氣度幽燕沉雄。而北地溫低雪早,冬雪來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白棉過後冰雪樹挂,遍身銀裝,萬物沉寂。

秋照本就是北地人,身子骨還帶着對北地的溫度記憶;而陶知影就慘了,早早的就穿起了夾襖,披上了大氅。

即便如此,她還是受了風寒,不得不在曲江城中小住将養。

唯一的好處便是,因為沒再頻繁挪地方,她收到了好幾封書信。

陶孟扶在予安院掌教後,江陵城總有人家慕名攜子上門,盼求陶孟扶收為弟子。且他已收到上世為他奔走的舊僚來信,想來這世朝廷的複官文書會如期而至。

讓她頭痛的癡情謝頤,除了告訴她,自己如何安置好了她捎回去的瓷器外,還很明确地告訴她,自己仍然會等着她回江陵。

而陶知林在平陽武學越發精進,都頭甚至斷言他有望奪得下屆武狀元。而舅母聞氏的頭疾也已大好,為此,向寬還特意硬着頭皮去了武學邀陶知林參與家宴,平素也總會在聞氏的授意下給他捎些吃食與衣物。

秦婉姜也來了一封信。

她向安平伯府推說自覺德才不濟,難堪為伯府之婦,又因曾落于樓館之所,實在不願污了世子名諱,故而與肖培之退了婚。再以身歲已長卻未曾侍奉雙親為由,向官家自請為女冠,效仿祖母令福公主,去了湧金的清泰觀,餘生要攝生養性,一心奉道,為雙親祈福。

發信之日,她已辭別雙親,出發去了湧金城。

陶知影沒料到秦婉姜竟然如此決絕。

十七歲的小娘子,在外流落十餘年,吃盡了苦頭,剛得與家人團聚,便誓言要長伴青燈古佛;陶知影怎願見她如此折磨自己。

苦思一夜後,陶知影決定親自去一趟湧金。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