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五)攝政王的秘密
(五)攝政王的秘密
《攝政王的秘密》
·楔子·
懷雍快死了。
他自己比誰都更清楚。
近來,他時常夢見幼年往事,像已站在彼生對岸,冷眼旁觀。
他看見稚幼的自己,六七歲大,一身彩衣,望到父皇來了,連忙抱着繡金鞠球小跑過去,被風揚起的袖子宛若雛鳥的羽翼,乳燕投林般跳入父皇的懷中,膝下承歡,笑語娛親。
父皇愛若珍寶地把他抱起來,在鳴玉宮的桃花園中玩耍。
春日負暄。
花蓋濃如緋雲,蓊苁秀蔚。
父皇抱着他,手把手教他做護花鈴,先紉紅絲為繩,再密綴上小金鈴,一串一串,做好了,放在他的掌心。①
父皇将他抱着高高舉起,他把護花鈴系于花梢之上。
系好以後,輕輕掣搖鈴索,纏系紅繩的花枝顫顫,抖出清脆動聽的輕響,驚走了擾花的烏鵲。
叮鈴、叮鈴、叮鈴……
然後伴着鈴聲,坐在花下,他會歪纏讓父皇給他講他最喜歡聽的故事,關于他素未蒙面的家鄉。
那裏的群山一碧如黛,峰萦水映,攢巒夾翠,木石森麗。
Advertisement
山間有蜂蝶雀鳥,好不鐘靈毓秀。
若是在雲散日朗的日子游山,可以見到晶瑩噴雪的飛瀑,還有野花,有海棠,有素馨,有紫荊,有蘭草,還要許多許多叫不上名字的花,漫山遍野,彌望不盡。
那是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在那裏,無憂無慮,無邊幸福。
他總是心向往之,問:“義父,你什麽時候帶我回去看看呢?”
父皇會慈愛地摸摸他的頭頂,哄他說:“等你長大了,朕有空了就帶你去。”
這時,遠處傳來了嬰孩的啼哭聲。
總管太監躬身禀告:“陛下,太子哭鬧不休,皇後請您過去。”
父皇把他放下來,讓他自己去玩。
小懷雍問:“義父,我可以去找盧敬錫玩嗎?”
父皇笑說:“自然可以。”
小懷雍雀躍不已,他扭頭對侍立身側的藍衣少年說:“海亭,走,我帶你去見敬哥兒。他同你一樣,又博學,又好脾氣。”
藍衣少年微微一笑:“好。”
“來,我們牽手。”
小懷雍說。
兩個孩子手牽着手,穿過花街鋪地的軒榭步道,又穿過丹雘烨烨的九曲宮廊。
行至缦回廊腰處,路過一群宮人,看不清面目,只是都一身的莺錦蟬紗、绮羅珠翠。
宮人攔住他們的去路,湧來,嬌笑幾聲,竊竊私語,迤逦而去。
小懷雍被擠在中間,好不容易從香粉堆裏鑽出來,再回頭,發現藍衣少年已然不見:“海亭?海亭?”
小懷雍四下尋找丢失的小夥伴,沒找到,卻找到了本要去見的盧敬錫。
盧敬錫正在跟赫連夜打架。不,應當說,是赫連夜在欺負盧敬錫。
盧敬錫是文官之子,手無縛雞之力的小書生。而赫連夜是武将名門,這家夥還是個潑皮無賴,盧敬錫怎麽可能打得過?
盧敬錫被赫連夜按在地上揍得悶哼。
一只壞掉的竹馬被棄置一旁。
小懷雍可見不得自己的好朋友被打,連忙沖上去,把赫連夜一把推開。
赫連夜見是他來了,踉跄兩步,姑且放下拳頭。
他惡狠狠地瞪着赫連夜:“赫連夜,你又欺負盧敬錫!你得給盧敬錫道歉!”
赫連夜不樂意,他眼神陰鸷,綿裏藏針地道:“你也不問問我為什麽要揍他,上來就讓我給他道歉?你自己聽聽,你的心多偏吶,懷雍。”
他說:“你就是個壞胚子,我還能冤枉了你?一定是你的錯!快道歉!”
赫連夜被氣得跳腳,又沖上來。
他亦不甘示弱,與之扭打。
兩人在地上纏鬥,打得難分難舍。
柔淳公主不知何時來了,在他身後擔心地喚他:“小玖,你怎麽又在跟人打架?別打了,到小姑姑這裏來。”
懷雍轉過頭,看到柔淳公主身着寶藍嫁衣,頭戴九翚四鳳冠,明珠之光滢滢地映在她的臉頰。十七歲的少女亭亭玉立,身畔一叢雪白的佛頭青牡丹,簇擁于她。
懷雍撇下赫連夜奔了過去,奶聲奶氣地告狀說:“小姑姑,赫連夜欺負我!你不在,他們都敢欺負我!我好想你,你去哪兒了?”
柔淳公主蹲下來,給他擦拭眼淚,拍拂塵土,哄他:“那我們不跟他玩兒了,我們走,小姑姑帶你走。大家都在等你。”
懷雍問:“海亭也在嗎?”
柔淳公主道:“是,他也在。”
懷雍跟小姑姑走了,盧敬錫在他背後不停地喊他,他回過頭疑惑地看了一眼,還是走了。
柔淳公主帶他來到巍峨赤朱的宮門前。
有人在敲門,呼喚他:“懷雍,懷雍。”
懷雍側耳傾聽,仰起臉,驚喜地分辨道:“是阿驽?是不是?”
柔淳公主莞爾一笑:“是。是阿驽。”
懷雍興致勃勃地說:“小姑姑你也認識阿驽嗎?我要将他介紹給你,他是個極好極好的人,我們一起去了許多地方玩。”
懷雍伸出手貼在宮門上,卻發現無比沉重,以他幼瘦的雙手根本無力推開。
天上下起雨。
噠噠、噠噠。
懷雍擡起頭,雨絲掉落在他的眼睛裏,他記起來了,突然釘住腳步,回望王廷:“不,小姑姑,我還不能走。我還有事要做。”
***
宣德十八年。
冬。
夜月霜明,當值太監靜靜地搴開九華帳子,欠了欠身,請洛大夫入內。
進宮前,已有人叮囑過他,說攝政王頭疾嚴重,愈發喜靜,讓他萬加小心。
洛大夫并非禦醫,是為給攝政王醫治頭疾而從找來的民間大夫。
與他身份相近的大夫這幾天他已經見了七八個,大家都對攝政王的病束手無策,如今都被圈養在一處醫舍,專心研究如何醫治頭疾,撥了一大筆款子任他們取用。
但洛大夫還是第一次見這位大名鼎鼎的攝政王。
攝政王正名懷雍,字鳳翾,是先皇的養子,自三歲起就被養在宮中,與皇子公主一般撫養。他雖生父母不明,卻壓過了一衆身世顯赫的天潢貴胄之子,尤得先皇的垂青。
十七歲,懷雍第一次奉令出征,成為滇南大營中的一員都将,正七品,掌管百餘人。
十九歲,他平定南番,升至副都統領,從二品。
二十一歲,他竟以異姓身份膺封王爵,于大齊開國三百年來乃第一人也。
聖眷之隆,不可謂不令人咂舌。
封王的一年後,先皇病入膏肓,臨終前最後一道封賞正是将懷雍晉升為超品的榮王,僅次于皇帝,正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還将彼時年僅六歲的太子托付于他,命他護持朝政,安國定邦。
懷雍左手拿遺诏,右手拿寶劍,就任榮王的第一天便在正陽門斬殺了二王一将,血流成河,朝野為之色變,讓不服他的人都噤聲默語。
先皇在位時,于公,他沽恩結客、陰制谏官、貪污受賄;于私,他驕/奢/淫/逸、嚣張跋扈,後院正室空閑,不光姬妾成群,更是違背綱紀倫常,明目張膽地亵/玩男/寵。
先皇過世後,新皇年幼,從此,懷雍統攝朝政,而後更是自封為皇兄攝政王,一人獨尊,朝中再無權柄更勝于他者。
前些年,新羅國上天/朝進貢,其使臣回國後,甚至禀告新羅王,說大齊國有真假兩位皇帝。
那小皇帝不過是傀儡虛設,而攝政王懷雍才是真正的皇帝。
普天之下,無人不懼攝政王。
洛大夫亦然,他小心翼翼,不敢讓自己發出一丁點不規矩的聲響。
帷帳中沒有一絲風,靜的像墓地鬼域。
他走近過去,只見一個人側在床上,作羅漢卧,倚琉璃枕。
八角宮燈中,燭焰微微搖曳跳躍,碎小光芒如螢蟲在水沼中飛動,落在琉璃枕上,折射出一片晶瑩明澈的光,在床上之人的臉上、輕輕漪漪地一漾。
洛大夫的心也随之猛地一攥,呼吸一重,卻又凝住,只怕驚擾到這個傾國傾城的美人。
床上的人為他今世所見最美,此人之美清且正,甚至帶了幾分難以描說的神性,不辨雌雄,陰柔隽逸。
一只鎏金小香獸置于床頭,塑狻猊态,澹澹輕煙自香獸口中袅然而上。
因着光線晦暗,他這才看到美人背後有一扇床上屏風,屏風上的畫像撥霧而出似的浮現出來,他乍一看見,不禁毛骨悚然。
不似尋常富貴人家愛畫的花鳥山水,這屏風上竟繪着鐘馗殺鬼的場景——
這個鐘馗被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他蓬發虬髯,黑面獠牙,頭系角帶,身穿藍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目眦欲裂,手持斬鬼劍高舉過頂,作勢要斬②。
而那應是倒地小鬼所在的位置,卻正好被床上的美人所擋,乍一看,倒好像鐘馗要斬殺的是他一般,竟反襯出一種濃墨重彩的猗靡詭豔。
加之此者氣若游絲,面色薄如金紙。
讓他不由地茫然:這榻上的究竟是個活人,還是一只豔鬼?
內侍忙領着人道:“啓禀攝政王,洛大夫帶到了。”
一襲月白色廣袖長袍的美人猶如亡體回魂,慢悠悠睜開眼睛,一雙眸子黑如點漆,慵懶地低睨他一眼。
……這美人竟真是攝政王!
洛大夫心神巨震,他終于知道為何醫舍的同僚們都對攝政王諱莫如深,原來,并不止是因為爀爀權勢的懾迫。
攝政王坐起身來,對他招手,讓他上前為自己望聞問切、診脈斷病。
問脈後,洛大夫神色凝重,他的指腹滑按在攝政王的腕間,探得此脈在筋肉間,如屋漏殘滴,良久一滴,昭示着病人神氣渙散,行将就木。③
攝政王問:“孤還能活多久?”
據拿脈來看,洛大夫覺得攝政王離棄世只在十餘日間。他所見患者頗多,無有例外都難以接受自己的死訊……更別說金尊玉貴的攝政王了吧?越是位高權重之人越是貪戀人間。萬一攝政王一怒之下,以詛咒定他罪名怎麽辦?
即便他知道醫舍的同僚未有人被問罪,依然不敢賭上自己的身家。
尤其是這頭風之疾,早有華佗曹操的前車之鑒,是為天下所有大夫所唇亡齒寒。
洛大夫心緒盤桓,畢恭畢敬地跪拜,回答:“若以藥物,再佐以針灸甲乙經,或可治療。只是,殿下務必要清心寡欲、祛火去邪,方可見效。”
攝政王嗤笑一聲,溫言和語道:“說實話。”
洛大夫額頭鼻尖都滲出涔涔冷汗,道:“三月餘……”
忽然,他忽聽 “蒼啷”一聲,利刃出鞘,更是吓得魂不附體。
寶劍的劍尖直指他的喉嚨,往上一挑,冰冰涼搭在他的下巴,逼迫他慢慢擡起頭來,對上攝政王不耐煩的冷眸,再次問:“孤究竟還能活幾天?不準模棱兩可。”
洛大夫從牙縫中憋出虛弱的聲音:“至多、至多一旬。”
“唰。”
攝政王收起了劍。
他面色稍霁,甚至略有悅色,自顧自沉吟:“一旬,不錯,還有一旬。”
旋即轉向洛大夫,攝政王眼眸明亮,伉爽笑道:“當初他們便說我活不過半年,而今十八個月過去了,我還活着。一個月前,又有人斷定我活不過今天,今天你卻說我還能再活一旬。哈哈哈哈!”
“不必怕用藥過奇過烈,也不必擔心孤會懼痛怕苦。只要有一線生機,但請一試!”
洛大夫被送出去時腳步發飄,一離開溫暖的卧室,夾雜着片片雪花的冬風撲面而來,冷得他打了個徹體的寒痙。
他還沒走出去幾步,便見一位軍士手持羽檄文書,在這刁鬥森嚴的走廊疾行箭步,直入攝政王所在之室。
洛大夫不由地駐足多看了一眼,心下憂然起來。
聽聞西北大将軍赫連夜起兵造反,已揮師南下,他困居宮中,雖不清楚戰局究竟如何,卻也能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
人人都說攝政王是要遺臭千年的奸臣佞王,當得而誅之,方能清君側,正朝綱。
然而,一年多前,攝政王遇刺失蹤,那段時日裏,國事蜩螗,人心非但不穩,反而更加紛擾不堪。
如今,攝政王回來了,方才穩定大局。
他更是不禁好奇——
這位與他設想截然不同的攝政王前年究竟為何失蹤?又去了哪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