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章
第 71 章
魯定公12年夏,衛公孟彄伐曹,克郊。
三都為魯三桓之采邑,分別為季孫氏之費,孟孫氏之成,叔孫氏之郈。
費宰為公山不狃,成宰為公斂處父,郈宰本為公若藐。
公若藐谏叔孫不敢不要立叔孫州仇。叔孫不敢立叔孫州仇而卒。叔孫州仇使郈馬正侯犯殺公若藐。侯犯之圉人(養馬的人)殺公若藐。侯犯奔齊。叔孫氏堕(毀)郈。
季氏将堕費,公山不狃、叔孫辄(不得志于叔孫氏)帥費人以襲曲阜,弗克。仲尼(此時為魯司寇)命申句須、樂颀伐之,費人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公山不狃、叔孫辄)奔齊,遂堕費。
将堕成,公斂處父謂仲孫何忌:“堕成,齊人必至于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障也,無成,是無孟氏也。子僞不知,我将不堕。”
季孫斯、仲孫何忌(即孟孫何忌)、叔孫州仇為三桓之家主,然家宰作亂,如季孫氏之陽虎;家宰與家主有怨,如叔孫氏之公若藐。所以,仲由毀三都,季孫和叔孫是支持的,孟孫氏的矛盾沒有這兩家大,所以公斂處父請仲孫何忌不堕成。
三桓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體的,費郈可堕,堕成成功最好,不能成功也無可奈何。
另一方面,這三城也是魯國的重要城邑,堕三都會在軍事上産生不利影響。堕三都後,魯國在各地修城,以備不虞。
13年春,齊衛伐晉之河內。
趙鞅(趙氏)是趙衰之後,趙午是趙夙之後。趙衰是趙夙之弟。趙午的采邑在邯鄲,又稱邯鄲午。
3年前,趙鞅圍衛,趙鞅曾把五百家衛人安置在邯鄲,現在想把這些衛人遷到晉陽。
趙午許諾,歸告其父兄。
父兄說:“衛以此助邯鄲,如果遷走,是絕衛之好。不如侵齊,齊必來報,便可名正言順遷走衛人了。”齊人來伐,可對衛人說,為了他們的安全,請遷去晉陽。
趙午如此做了。
Advertisement
趙鞅怒(可能不滿趙午橫生枝節),囚趙午于晉陽,召趙午從者,涉賓不肯解劍入見趙鞅。
趙鞅告邯鄲人:“我只讨趙午,你們可另選家主而。”遂殺趙午。
趙午之子趙稷和涉賓以邯鄲叛。
6月,上軍司馬籍秦圍邯鄲。
趙午,荀寅(中行氏)之甥也;荀寅,範吉射(士氏/範氏)之姻也,而相與睦。故不與圍邯鄲,将攻趙鞅。
7月,範氏、中行氏伐趙氏,趙鞅奔晉陽。晉人圍之。
範臯夷無寵于範吉射,而欲為亂于範氏。
梁嬰父有寵于荀跞(知氏),荀跞欲以其為卿。
韓不信(韓氏)與荀寅相惡,魏曼多(魏氏)亦與範吉射相惡。
故荀跞、韓不信、魏曼多、梁嬰父、範臯夷謀劃,将逐荀寅而以梁嬰父代之,逐範吉射而以範臯夷代之。
荀跞言于晉定公曰:“君命大臣,始禍者死,載書在河。今三臣(士、中行、趙)始禍,而獨逐鞅(從新绛至晉陽),刑已不鈞矣。請皆逐之。”
晉定公樂得六卿內鬥。有為之君或許能在其間找到機會削弱六卿,雖然約等于垂死掙紮。另外,權在六卿,晉定公不同意可能反而會團結六卿對付自己。
11月,荀跞、韓不信、魏曼多奉公以伐範氏、中行氏,弗克。
範氏、中行氏将伐公,齊高強曰:“三折肱知為良醫(即久病成良醫)。唯伐君為不可,民弗與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知、韓、魏)未睦,可盡克也。克之,晉定公自然聽從範氏和中行氏。若先伐君,是使三家和睦。”弗聽,遂伐公。國人助公,荀寅、範吉射敗,三家從而伐之。
荀寅、士吉射奔朝歌。
韓、魏為趙氏請歸。
12月,趙鞅入于绛,盟于公宮。
14年,荀跞逼趙鞅殺董安于,以董安于參與謀亂。董安于自缢以安定趙氏。
(趙氏很有水平,事由趙起,卻得善終。也不是說就是趙鞅謀劃了一切,能沒受很大影響,可能有趙氏實力雄厚的原因。趙、中行、範/士算老六卿。)
由此,晉國知趙韓魏四家獨大的局面形成,為三家分晉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