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網紅店啊
網紅店啊
陶瑤為了答謝四海家常菜的慷慨幫助,在高洪濤燒菜的時候,稍微指點了一下。
高洪濤總覺得燒菜的時候差點什麽,一直參不透。經陶瑤一說,腦中那根弦,瞬間就通了。燒菜的手藝突飛猛進,來吃飯的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多。
段敏那叫一個高興,暗道陶瑤真上道,這個忙沒有白幫。
客人進進出出,引來其它幾個飯店的側目。
老板A對員工說:“四海的生意怎麽突然間好了?”
員工:“我聽一個老顧客說,四海好像換廚師了,燒菜的手藝比以前好多了。”
于是老板A去蹲點,想看看換的是哪個廚師,準備高薪挖過去。可等來等去,直到關門都沒有見到什麽廚師,只有高洪濤兩口子。
于是老板A去找老板B打聽,老板B道:“我也在納悶呢,怎麽生意突然就好了呢。”
老板A:“是啊,廚師也沒換,還是高洪濤。”
老板B:“難道有高人指點?”
老板A:“不能吧,除了客人,就沒見過其它人。”
老板B突然一拍腦門,“我想起來了,前幾天陶記的老板娘來我家借廚房,我沒借,她好像借了四海的。”
老板A:“你是說陶瑤?不能夠,她就是一個賣包子的。”
老板B:“你別忘了,當初的人氣就是陶記帶起來的。”
老板A怔住,是啊,他怎麽忘了這一茬,他們就是看中陶記帶來的人氣,才在這裏開飯店的。
Advertisement
當初陶瑤借廚房的時候就不該轟她出去,要麽生意好的不就是自己嗎。
老板B也後悔啊,他怎麽就不能把眼光放長遠些呢,看看人家四海,就是犧牲一會兒中午飯的時間,換來了真金白銀啊。
兩個老板齊齊嘆了口氣,各自回了店裏。
老板A的員工興沖沖的拿出一份報紙,指着上面的頭版,“老板你看,陶記上報了。”
報紙是省報,有個板塊是專門介紹美食的,叫盡享百姓滋味。老板A每天必看,盼着有一天能在美食板塊露個臉。
他趕緊把報紙拿了過去,一個很大的标題:承千年文化,品街巷美食——陶記蒸坊,一家能讓你舌尖跳舞的店。
詳細介紹了陶記的包子,又描寫了陶記的老板手藝如何好,飯菜燒的如何香。還附帶了菜品的照片,照片是彩色的,相當具有誘惑力。
老板A看完,重重把報紙拍在桌子上,NND,他要是知道陶瑤請了美食家來,就算停業,也得借給她廚房用啊。
……
苗玉不停地包包子,今天買包子的人特別多,一上午沒有停過。她一邊包着包子一邊跑到店外看,媽呀,隊伍都快排到大馬路上去了。
苗玉跑回來,把“盛況”轉達給陶瑤,陶瑤放下手上的活走了出去。
有在排隊的熟客,朝陶瑤打招呼,“老板娘,恭喜啊,上報了,美食版,好大的一幅版面。”
“我也看見了,老板娘,什麽時候開飯店啊?好手藝可不能埋沒了。“
“就是就是,你要是開飯店,我第一個來。”
“行了吧,就你那點工資,夠的上吃一頓飯的嗎。”
“我把工資花完了我樂意。”
“哈哈……”
人們的話題扯遠了,陶瑤又給拉回來,“上的哪個報紙?”
“省報呀,老板娘,你該不會不知道吧。”
“哪裏有賣的?”
“前面不遠處就有報亭。”
陶瑤回去,在洛淵處拿了錢,沒有換廚師服就去了報亭。
“老板,給我一份省報。”陶瑤付了錢,直接翻到美食版,嗬!還真的是一整幅版面,傅傑夠意思。
她美滋滋的,把報紙疊好,回了店裏。
排隊的人一點兒沒少,反而越來越多,都是看了報紙來的。
“報紙上說店只開半天,我就想着過來碰碰運氣,沒想到這麽多人。”
“我也是來碰運氣的,報上說平常就有很多人排隊,這見了報,以後排隊的人恐怕會更多。”
“老板也不知道是哪裏來的,以前沒有聽說過這家包子店。”
“八成是外來的,我從小在A市長大,從沒有聽說過。”
陶瑤聽着他們議論,暗道可不是外來的麽,來自另外一個世界。她朝排在隊伍後面的人講:“大家都別排了,買不到了。”
大家一看她身上的廚師服有陶記蒸坊的logo,紛紛問道:“為什麽下午不繼續賣?打開門做生意,賣的時間長,賺的錢也多啊。”
“就是,也照顧照顧我們這些來的晚的。”
陶瑤笑道:“賺了錢得有命花啊,身體要緊。”
說的也是,衆人呵呵一樂,慢慢散去。也有不死心的,抱着僥幸。
到了打烊時間,都在問為什麽下午不繼續賣,陶瑤又解釋一通。
在沒有網絡的年代,報紙的效應,給陶記蒸坊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客流量。
每天都是爆滿的狀态,甚至有人五點鐘就來排隊,等着店鋪開門,買頭一份包子。而這頭一份包子,也被炒了起來,客人們以買到頭一份包子為榮。
可是店裏的生産量就那麽多,即使四個人不停歇,也就賣那麽些包子。陶瑤不得不對沒有買到包子的人道歉,出乎意料的是,他們沒有一個人生氣。
反而因為買不到,讓他們越發想要早起,買到包子。
于是陶記蒸坊前出現了怪現象,客人們四點就起來排隊,目送陶瑤進到店內,再眼巴巴地等着她開門。
陶瑤的壓力倍增,她跟客人們說不用這麽早排隊,早來了一樣要等。
客人們不肯聽勸,他們要買到頭一份包子。
陶瑤見勸不動,只好由他們去。
這一争相排隊的現象,又被省報的記者發現了,渲染一番後報道了出去。來排隊的人越發多了,一時間成為A市一大景觀。
陶瑤感慨,這要是放在後世,妥妥的網紅店啊。
……
喬春嬌因為一直等不到陶瑤,只能和陶正浩一起擺攤。好在換了地方後,牛仔褲的銷路又打開了,把剩餘的貨全部賣完了。
不但回本,還賺了不少。
陶正浩就尋思着,找點別的項目做做。可經過這次,他害怕了,不敢貿然進貨,就想找陶瑤商量商量。
他一個人又不想上門,硬拖着喬春嬌一起去。喬春嬌不敢請假,只能讓他等等,休假的時候再去找陶瑤。
這一等,就是好幾天,恰好就看到了報道。
報道還不是同事趙鳳仙給她看的,喬春嬌根本沒有看報紙的習慣。
趙鳳仙把報紙拍到她跟前,指着上面拍了半張臉的陶瑤,說:“春嬌,你可太不夠意思了,你家瑤瑤都上報了,也不見你表示表示。”
這張照片是省報的記者,報道陶記蒸坊前的盛況時拍的,當時陶瑤正好在蒸籠裏放包子,被抓拍到了。
喬春嬌有些懵,她家瑤瑤上報了?她拿起來報紙,掃了眼标題,不錯,是陶瑤。
可是,“這報紙哪裏來的?”
趙鳳仙翻白眼,“報亭,哪裏都有。”
喬春嬌站起來,想出去買一份,被趙鳳仙拽了回去,“別着急走啊,報紙上說了,你家瑤瑤的包子店出名了,整個A市的人都來排隊買,還有外地的。他們都争着買第一份包子。
咱們這麽多年的同事,又是看着瑤瑤長大的,弄幾個包子給嘗嘗,不過分吧。”
趙鳳仙擠眉弄眼,一副開玩笑的語氣。
“包子沒問題,回頭給你留幾個嘗嘗。”喬春嬌應承下來,推開趙鳳仙的手,急急忙忙去買報紙了。
報紙上一整幅都是介紹陶記蒸坊的,說他們給下崗工人做了個好榜樣,靠着雙手起家。現在郭嘉大力提倡下崗職工再就業,陶記蒸坊帶了好頭。
把陶瑤和陳四年幾乎誇成了一朵花。
喬春嬌買了兩份,疊起來一份收好,然後急急忙忙的回了廠子,到車間找陶大鵬,把事情跟他說了。
陶大鵬看了一遍報紙,又塞給她,“你自己收好,別人問就說不知道。人怕出名豬怕壯,說不定出什麽事呢。”
喬春嬌一想也是,把報紙疊好,塞到了口袋裏。
晚上到家,本來不想提這事,可是陶正浩不知道從哪裏知道了,要喬春嬌一起去找陶瑤。陶瑤店裏的盛況刺激了他,他不想等了。
喬春嬌又匆匆忙忙地去燒飯,吃完飯,便和陶正浩再一次上了陶瑤的家門。
陶瑤正在算賬,這幾個月,起早貪黑,總算是攢下了幾千塊錢。
洛淵瞧着她皺眉的模樣,不客氣地潑了一盆冷水,“就這點錢,盤下國營飯店,九牛一毛。”
陶瑤收好錢,“還差點火候。”
洛淵不明其意,陶瑤笑道:“傅傑說了,他是雜志社的美食家,他主攻的是雜志,雜志是面向全國銷售的。跟報紙不一樣,報紙只是他順手投的。”
當時傅傑征求過陶瑤的意見,雜志的周期長,影響力廣;報紙見效快,可影響範圍不大,陶瑤選擇了雙管齊下。
洛淵:“你想登了雜志再搞下一步動作?”
陶瑤點點頭,她想來票大的,一次性解決很多問題。
洛淵的笑容還沒有到眼底,又收了起來,看向門口。
陶瑤也看了過去,能這個時間來的,除了娘家人還有誰呢。
果不其然,敲門聲響起,陶瑤打開門,便看到了兩張無比熟悉的臉。
這一次,兩人手裏拎着大包小包的東西,笑的牙花子都露出來了。
陶瑤樂了,怪不得人說,有錢人家親戚多,看看,知道她的店火了,上門都有笑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