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崔玉心裏明白之前村裏捕風捉影的閑話,讓李氏心裏生了坎,只怕一時半刻的也是難想通透的。
“娘也不興這麽想,往後的日子只能是好着呢。”
倆人又說了一會兒話,崔玉才跟趙二石準備離開。倒是李氏猶豫半天,低聲說若是自家搬去鎮上行不行。
崔玉也沒想到李氏會因為冷了心想搬出村,不過想着李氏這脾氣性子,若是在村裏而且心裏放不下陳木匠那必定免不了有些風言風語。
而且搬到鎮上的話,照顧虎子也會更方便。尤其是對于李氏這個把孩子當天的母親,整月整月的見不到兒子,只怕也會想念的緊。
“如今天熱了反季蔬菜是不好種了,而且木炭的銷量也很小了,至于葉柴胡利也不大。若是娘想清楚了,搬到鎮上也是一樁好事兒。”臨上牛車前,崔玉細細算着,“若是能在鎮上做門小生意,倒也可行。回頭我讓二石去打聽打聽,看看有沒有合适的地方。”
崔家如今的家當幾何,崔玉并不清楚,不過她粗略估計一下也知道一家人搬到鎮上開了門店,定然還會有些存餘。這樣李氏他們也不比因為手頭太過緊張困頓起來。
牛車□辘□辘的響起來,離了陳河溝,趙二石才握了握媳婦的手。憨笑道:“娘的事兒你也別着急,我都會記着的,趕明兒我就去尋摸尋摸,看看有什麽門路不。”
崔玉聽了這話,心裏動容,外頭靠在他肩膀上。其實她也不是無堅不摧的人,也想找個人依靠。只是娘家的事兒都是婆娘間的,實在不适合趙二石出面,不過他心裏念着自家娘家,又疼惜自個,這哪能讓崔玉不開心?
李氏搬家的事兒定的很快,因為都不是貪圖享受的人,而且想着做小生意,所以趙二石幫着找的就是臨街帶後院的鋪子。因着院子裏的房子有些年頭,所以略顯破舊。加上朱方六做了中間人,房主多少賣他個人情,租金也并未多收,每個月二百文且院子裏那些舊了的器具李氏都可是用。
虧得趙二石是木匠,修補起屋子跟家具來是把好手,所以在搬家前早早就來休整過屋子了。李氏也把三妮托付給陳嬸子,同自家閨女一起提前兩日來打掃了。
雖說院子有些破舊,不過有竈房還有三間獨立的房間,還算是五髒俱全呢。院子裏更是搭着個牛棚,牆角裏還有雞舍,裏面還有喂食的槽子啥的。如此,倒是差不下李氏養的那些雞鴨了。
後晌時候,崔虎子跟趙小山也跟先生請了假來幫忙,這事兒還是崔玉提前跟倆人通了氣的。尤其是跟虎子交代了陳河溝流言蜚語的事兒,當時就氣的虎子要回去找王英兩口子算賬。
好在崔玉把人拉住了,才沒再生是非。
李氏心疼倆孩子,但見他們強着非要幫忙,也就随他們去了。等到新家拾掇的都差不多了,崔玉才交代了一聲跟趙二石一塊出門去買了些吃食。
院子裏的小竈房也已經收拾出來的,見閨女買了不少包子大餅回來,李氏索性就摸出雞蛋煮了個湯。一大家子圍着桌子匆匆塞了幾口飯,崔虎子跟趙小山就被趕回了學堂。
而李氏也鎖了院子,雇了牛車回陳河溝準備再呆最後一宿,順道把家裏那攤子事兒都交代交代。
到了陳嬸子家,李氏坐在炕頭上抱着三妮跟陳婆婆和陳嬸子說起了葉柴胡的事兒。日後她要搬到了鎮子上,這門生意自然就沒法再繼續了,索性就當個人情送出去。
在陳河溝,跟自家關系最好的也就陳婆婆一家子了,她自然想着拉扯人家一把也算是感謝了。至于裏正家,一來聽閨女說裏正壓了王英那出子事兒,她是有些心冷了。二來人家也不一定能看得上這點小生意。
原本陳婆婆跟陳嬸子是怎麽都不肯應這事兒的,她們想的簡單,李氏孤兒寡母的不容易,若是斷了財路,日後生活可就沒有着落了。直到李氏說自家要搬去鎮上了,房子都尋好了,倆人才千恩萬謝的接下這門好事兒了。
在送李氏跟三妮的時候,陳嬸子忍不住開了腔:“弟妹,按理說這話不該嫂子說,不過嫂子心裏也是為你好。如今你們要搬走了,外頭那些嚼舌根的也會少許多,你該着考慮自個的事兒就考慮考慮,畢竟你還年輕,家裏沒個爺們總歸是沒依靠的。日後要是在鎮上遇到了啥事兒,或是有抛頭露面的大事兒,肯定需要個男人跑騰……嫂子瞧着,陳木匠就是個老實的,他跟玉娘家的又有着師徒情分,總歸不會錯待了你……”
若是這話在之前說,許是李氏還會臉紅尴尬,可如今她只有苦笑一聲,“嫂子,這話以後莫要再說了,現在我只想好好守着孩子們過。”
陳嬸子也知道李氏這是被傷的狠了,嘆口氣,心裏覺得怪可惜的。想到前些時候那些嘴碎的婆娘對崔家跟李氏的糟踐,又覺得李氏當真不容易是個可憐見的,心裏越發的同情她了。
送走了李氏,陳嬸子進屋跟陳婆婆說起了剛剛的話。陳婆婆也直說李氏命苦,最後還叫了陳二狗進屋來說道葉柴胡的事兒。
一家人商量來商量去的,還是決定先幹着,若是有一天李氏一家子在鎮上待不下去了,或是生活沒了着落。他們再把這生意還回去……
剛開始陳婆婆還有些不樂意,可聽兒子說道崔家虎子是個出息的,全村唯一一個讀書識字兒的,哪裏愁着日後沒個出息。等以後甭管崔虎子能不能考個大老爺,至少做賬房或是教書先生也足夠了,到時候但凡他能拉扯一把自家孫子,孫子就不愁沒有好活計。
葉柴胡的事兒算是定下來了,第二日一早陳嬸子就來跟李氏學了炮制的法子。瞧着陳嬸子掌握的差不多了,李氏就帶了三妮拿了昨兒玉娘給準備的點心白糖去了一趟裏正家裏,然後又去臨近幾家走了走,讓人家幫忙看着點院牆。
這事兒都是小事兒,得了好處的人家自然連連點頭應下。
裏正沒想到出了那事兒以後,李氏會一聲不吭的就抛下家裏的一攤子搬走,當時他心裏又是覺得李氏太過拿捏矯情了,一時又覺得劉大壯家婆娘太能惹事兒了。臉色幾經變換,最終也只得囑托李氏得了空多回來,怎麽說陳河溝也是根呢。
其實倒不是裏正舍不得崔家這門孤寡,也不是看重了他們的生意。只是覺得崔虎子讀書的這半年裏,可是有了不小的變化,每次回來都文绉绉的,可比村裏的假秀才還有股子讀書人的樣子。他做了一輩子裏正,看人準當的很,這孩子遲早得有出息。
原本還想着日後村裏出個秀才或者舉人,他這當裏正的也能被高看。誰知道他想的挺好,卻在王英兩口子身上栽了……想到這裏,裏正就愈發的不待見那兩人了。
等到李氏帶了三妮坐着昨兒定好的牛車走了的時候,村裏許多人還沒反應過來。直到有人傳出消息,說崔家燒炭的小作坊停了,院子裏外都鎖了,家裏的雞鴨跟看門的黑狗也被帶走了。而且日後葉柴胡換成了陳二狗家收,大夥兒才知道李氏這是要帶了一家人離開陳河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