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

【望梅止渴這個成語,我感覺老是考到。

之前刷到過望梅:止渴,這樣判斷邏輯關系的題型,根據剛才講的,這個詞應該屬于是方式和目的對應關系。

但是當時我做錯了,理解成了因果關系,而真正的因果關系應該是鳥盡:弓藏。

特地提一嘴,有可能只有我做錯過,當時我一看到這個詞,腦子裏就自動開始造句:鳥盡了然後弓藏了,是一個先後關系。

啊呸!各位寶子請注意了嗷,咱們做類比推理,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千萬別造句。造句毀一生!

還有一次,我刷到過一題,題目是,望梅止渴:曹操。

選項中有A、陳橋兵變:趙括

B、程門立雪:楊時

C、草船借箭:周瑜

D、刮骨療毒:扁鵲

這題考的是什麽?典故和主人公。

第一次刷到這題的時候,我只知道程門立雪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用來形容恭敬的求學态度,卻不知道這個成語的典故。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楊時是誰,但凡它改成程頤,我都能通過這個“程門”來蒙一波。

這題選B。

A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是趙匡胤。趙括是紙上談兵的那個官二代。所以A不對。

趙括也是慘,從我小學起,他的形象就是和這個成語綁定的,并且一直考考考,考到我都畢業出社會了,還在考,就差沒把沒能力三個字刻在他腦門上了。

Advertisement

C草船借箭,我當時選了這個的。可惜明明是三個人的典故,周瑜卻在這個題型裏麽的姓名,因為主人公是諸葛亮和曹操。

D刮骨療毒,主人公是華佗。扁鵲是和諱疾忌醫而死的蔡桓公綁定的。

這兩成語也是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是關羽面不改色,吃喝如常地坐着讓華佗刮骨,徹底去除深入骨髓的毒性。

另一個是扁鵲明明都追着要讓蔡桓公治病了,蔡桓公不聽,非覺得自己沒毛病,最後把自己拖得病入骨髓,快不行了才想找扁鵲。可惜拜拜了您吶,扁鵲早逃到秦國去了。

這次逃的沒有問題,但再過幾十年,他再去秦國的時候,就因為治好了舉鼎傷到腰的嬴蕩,而被太醫李某,那個字我念不來,因為嫉妒給暗殺了。

但是我之前查過嬴蕩和扁鵲的生卒年份,嬴蕩比扁鵲晚死三年,所以他是真的心大啊!都已經因為舉鼎傷過腰了,還要去舉,結果直接被當場砸死。】

後周。

剛剛裝醉,被将士披上黃袍的趙匡胤:這我還要不要醒?這被迫的戲碼還能不能唱下去了?

趙匡義也是有點懵,不過他很快反應過來,這是兵變成了的意思呀!

天意如此!天底下哪還能找到比這更好的兵變理由!

“拜見陛下!”趙匡義帶頭跪下,進行了叩拜。

其他人互相瞅瞅,在已知結果的情況下,也當即就跪了下去高呼萬歲。

趙匡胤順勢醒來,裝作為難地走了下流程。

趙國。

已經撤換了廉頗,并收到趙括傳來的捷報的趙王:天幕不會錯,可捷報也不會錯啊?究竟是哪裏不對?

正因為秦軍退兵而洋洋自得,打算犒勞士兵的趙括:?

秦軍将領:不好!他們要長腦子了!

東漢。

曹操:怎麽成諸葛亮了?難道不是孫仲謀嗎?

秦國。

秦武王嬴蕩扶着被扁鵲推拿過的腰:上一秒還在為痛失神醫而傷心,正欲叫人去将所有李姓太醫令都給查一遍。下一秒就聽到了自己的死訊,還是被砸死?!

扁鵲:說的是李醯吧……會被砸死……哎……還是趕緊收拾家當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吧。

【說到這,我再延伸一下,這題還有一個更深層次一點的考法,就是考一個典故的主體和客體。

比如草船借箭,它的主體是諸葛亮,客體是曹操。

而程門立雪的主體就是楊時,客體是程頤。

刮骨療毒的主體是華佗,客體是關羽。

所以我現在有事沒事,就會去看下成語的典故,了解究竟成語背後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都涉及到了什麽人。

前幾天還買了本三國演義,準備好好看一看。

說起來,我這人文化素養真的不高,四大名着裏面,西游記只看過電視劇和動畫片,紅樓夢就看了林黛玉病死和賈寶玉成親那幾章,另外兩本,三國演義和水浒傳是一章都沒看過。

這點文化荒漠,直接就反應在了我的教招考試上。

有一次的考試題目,有一道是讓我寫出四大名着中和“三”有關的五個故事。

還好就五個,我搜腸刮肚想到了三打白骨精、桃園三結義、三碗不過崗、三顧茅廬、劉姥姥三進大觀園。

也不知道三碗不過崗算不算故事……】

吳承恩:電視劇和動畫片是什麽?

曹雪芹:這我……黛玉病死嗎?

羅貫中:四大名着!《三國演義》和《水浒傳》竟都被後世選入四大名着了嗎![1]

施耐庵:将《江湖豪客傳》改為《水浒傳》,也委實不錯![2]

四個人心中愉悅,不禁同時想到:若是天幕能看完我的書,并且多講講感悟,就好了。

這個想法第一時間飄到了何夏夏的彈幕上。

【看完後聊一聊讀後感嗎?也不是不行,但恐怕……短期內是不可能了。

哈哈哈哈,先跳過這個話題吧!

來看最後一道類比推理。

地圖:旅行

A、牙刷:刷牙

B、行李箱:出差

C、教室:學習

D、相冊:攝影

這題,我多少也是因為造句才錯的。

用地圖去旅行,用牙刷去刷牙,用行李箱去出差,聽起來,行李箱這個不怎麽通暢吧!

所以我選了A,正确答案是B。這兩個選項就是必然和或然的區別。

旅行不是必然要用到地圖,出差也不是必然要用到行李箱,但刷牙,必然要用到牙刷。

C中,教室是學習的地點,而D,相冊是攝影的結果。這兩個明顯不對,可以直接排除。

這道題就是再一次告訴我,做類比推理,不要造句!不要造句!不要造句!

我下次模考,要是還因為造句而錯題,我一定把這句話抄一百遍,好好給自己漲漲記性!】

這題一講完,想要和天幕交流的人都張開了嘴,但是都沒發出聲。

問什麽,才能和這題目相關?

秦朝。

李斯顫顫巍巍地發問:“不用輿圖用什麽?”

西漢。

劉徹撫掌大嘆:“刷牙……指的可是用手指擦牙,而後世用一名叫牙刷的物件,代替了手指?朕原以為用鹽水漱口便可,看來還是不夠。”

西晉。

司馬炎想到自己用來揩牙的嫩樹枝,直接賜名:“日後便稱那物為牙刷。”

南宋。

鄉紳們俯首暗想:天幕說的牙刷,就是刷牙子了吧?之前嫌那物硬,聽天幕所言,還是得用。[3]

明朝。

明孝宗朱佑樘興奮地拍着龍椅。

他前不久把野豬毛鑲在了骨頭的手柄上,不就是天幕所說的牙刷?

【沒有糾錯互動的話,我們就進入到資料……

啊,有位秦某人互動了,問主播,多抄寫就能記住嗎?這麽多紛雜的知識點,不需要理解和融會貫通嗎?】

秦朝。

激動地昂起頭,準備向陛下陳情和力表忠心的李斯:……突然僵住。

天幕!你害我!

【我覺得秦某人你可能,有點沒get到我的意思點。

我指的抄寫一百遍,不是知識點,是一些我做題的時候,容易犯的小毛病。

通過抄寫加深自己的肌肉印象,争取下次做題的時候,形成條件反射,不去犯這個小毛病,比如做言語的時候愛用語感,愛想太多;做類比推理的時候愛造句這種。

至于知識點,其實我有整理思維導圖。

對于一些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點,我還做了挖空。

就是這樣。】

何夏夏拿出自己的筆記本,放在鏡頭下。

翻開第一頁,就是資料分析模塊的一連串概念和計算公式。

一成就是10%,三成多就是3x%。

翻三番就是2的三次,也就是8倍。

出口大于進口,叫做貿易順差。

特殊分數和百分比的轉化,比如六分之一等于16.7%,七分之一等于14.3%,九分之一等于11.1%等。

基期、現期、增長率、笑臉公式。

……

一堆令人眼花缭亂的東西。

雖然越看越看不懂,但各朝的帝王還是當即就強調,一定要一字不差地全部謄抄下來。

秦朝。

嬴政下令:“立刻找到與天幕交流者,命他再問天幕,那一豎、歪來扭去的文字是什麽,次、倍又是什麽,以及後面能看到的那些,全都問清楚。”

明朝。

鄭和看着進口、出口的字眼,思及自己一路上,贈送出去的金銀首飾、瓷器絲綢,以及從那些國家收到的木材、動物等。

贈送出去的是否就是出口,而收到的就是進口?

出口大于進口,叫做貿易順差。

順,意味好。

差,意味差距。

順差就是好的差距,亦即對大明有利的差距。

隐隐約約地,鄭和似乎感覺自己碰觸到了什麽。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