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常識判斷
常識判斷
【這題我錯的有點不好意思,說出來顯得我極其沒有常識。
我選了B,正确答案是A。
但事實上A卻是我最先排除的,因為我之前查蘇轼資料的時候,看到他寫過一首有關虢國夫人的題畫詩。
不過剛剛重新搜了下,發現和A項的不太一樣,蘇轼題的是《虢國夫人夜游圖》,并且那副畫目前也已經失傳,看不到了。
然後我仔細查了下《夜游圖》和《游春圖》的介紹,發現二者的描述其實差不多,都是再現了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同她的一幹眷從高調出游的場面。
是的,楊玉環的三姊!我終于看清了,上次看的時候不知道怎麽就眼瘸,粗粗掃了一眼,結果看成了楊玉環三姊妹!
所以就以為A是對的。】
唐朝。
李隆基才聽到“楊玉環的三姊高調出游”,就知道事情要糟。
雖然李隆基對天幕和彈幕既感到好奇,又深感懼怕,但他前幾日還是強撐着看了些的,結果不出所料。
但凡是有關于他的彈幕,不是盼着他早點死,就是說他晚年的時候,色字當頭,荒淫無道,一日殺三子。
李隆基當時一看到這五個字,就指間驚顫,匆匆關掉了回放。
他沒有再點開的勇氣,也幸好宋璟等人不敢堂而皇之地拿此事來說話,李隆基漸漸地也快要忘了這件事。
沒想到今日,天幕突然說起了“三姊妹”。
以李隆基對天幕的了解,怕是“三子”也近在眼前了。
Advertisement
這個時候,李隆基終于一改此前聽之任之的态度,開始迫不及待地打開小屏,拖拽着進度條,滿世界尋找起有關于自己一日殺三子的信息來。
秘而不宣的“人盡皆知”,與宣之于衆的“皇家隐秘”。
這二者是全然不同的。
宋璟現下就在門外。
李隆基知道自己必須在天幕結束這一道題的講解前,找到應對百姓、重新穩固皇威之法。
但他又轉念一想,這是蘇轼所寫的題畫詩啊!
這不就,新仇舊恨一起來了嗎。
北宋。
提前結束了貶谪生涯的蘇轼,此時正與宋神宗趙顼和王安石三人互相瞪眼。
“你在那詩中,寫了什麽?”趙顼沒忍住問道。
他已經見識過白居易的風采了,生怕蘇轼也同那白居易一般,開頭就用李隆基來影射他。
在趙顼審視的目光下,蘇轼不慌不忙地攏了下朝服的袖口,然後雙手一攤:“官家,臣還沒看到那畫呢,要不,官家您遣人去尋一尋,也好讓臣早些一飽眼福。”
王安石趕緊打斷這起子不靠譜的話:“官家,臣以為,還是當留意些《清明上河圖》。”
蘇轼聞之連連點頭:“清明,上河,且是汴河兩岸的風光。若是此畫已經作成,便能讓咱們一眼看到真正的民間百态。”
一聽到民間百态,趙顼就沉默了下去。
他現在有種既希望天幕能夠嘴下留情,又希望天幕能針砭時弊的矛盾心情。大宋的國運,在他的手上,尚且是有轉機的。
【沒有妹!
只有三姊!
但這樣一來就更離譜了!我以前的理解還是建立在現場有楊貴妃的基礎上,人家好歹是個貴妃呢,做出“金鞭争道寶釵落,何人先入明光宮”這種事情,勉強還能說的過去。
但是現在沒有貴妃。
單單就是虢國夫人!
她一個國夫人,竟然敢為了争先進入明光宮,就讓楊家的家奴揮動金鞭把公主驚吓墜馬,當驸馬前去攙扶公主的時候,還因此被連帶着打了好幾鞭子。[1]
這情況,但凡往前推個一二十年,放在武周那時候試試?
說到底楊家的氣焰之所以能這麽嚣張,全是因為李隆基慣的,他不僅把楊玉環的三個姐姐全都賜封為國夫人,還每年都要賞賜上千貫的胭脂水粉錢。
聽不知是正史還是野史的故事講,李隆基和這三位國夫人之間,似乎還有點糾纏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