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認親

認親

黛玉送上的,是自己親手給鄭家夫婦做的針線活,包括了一人一套衣裳鞋襪,此外給幹爹的還有荷包和扇套,給幹娘的是抹額、香囊。從圖案到式樣,都是精心設計,從裁衣到針線,都是親手做的。并不是丫頭們做好,她動手繡兩針,表示個意思。

為着準備這些東西,黛玉這些日子連看書的功夫都幾乎沒有了,嬷嬷和丫頭們也沒少勸,可她始終覺得,于她而言,鄭家幾乎稱得上是救了她的命,即便有戴語的幫忙,若鄭家不念舊情,她真的不知道,在當時的那個處境下,她能不能活得下來。

鄭夫人接了禮物,細看了一會兒,連聲贊嘆黛玉手巧,她也知道這一針一線都是黛玉親手準備的,贊過禮物後,卻是告訴黛玉:“以後可不能這麽勞神費心了。”

然後将早備好的禮物回贈黛玉——一副銀碗筷和一把長命鎖、一套衣裳鞋襪。正是一整套的禮,寓意不必說。

黛玉又将做給幾位兄弟的針線活送出,因如今鄭家只有長子鄭誠已經成親,于是黛玉給長嫂單獨做了一柄團扇,是雙面蘇繡。

“哎喲,還是表嫂得了好處,這可真是好看。”一旁的陶琇瑩先贊嘆起來,很是羨慕。

“你還說,每次讓你繡花,你就有諸多借口,現在羨慕也沒用。”陶琇瑩的母親在一旁打趣女兒。

“那可不見得,玉兒妹妹,回頭你也送我一個怎麽樣?”陶琇瑩素來不把姑姑家當外人,很是自在的,又與黛玉一起玩耍過好幾次,所以就直接開口。

黛玉自然笑着應了,陶家夫人不免搖頭。

“你是做姐姐的,不說送東西給妹妹,怎麽還好意思開口要東西。”陶夫人不免懷疑,自己是不是平日裏太寵女兒了。

“我這是不把妹妹當外人啊。”陶琇瑩倒是非常能詭辯,“而且,林妹妹,我也給你準備了禮物,等會兒我瞧瞧送給你,不讓她們知道。”

陶琇瑩一面沖黛玉使眼色,鄭家夫婦都不禁笑了。

活潑大方,由此可見,陶琇瑩是何等受寵。雖是姑娘,在父母眼中,卻絲毫不低于家中兄弟。

之後出來拜見各方親友,黛玉這會兒便是以鄭家女兒的身份了,衆人自然也是齊齊道賀,或稱贊黛玉的,或誇贊鄭家的,吉利話兒不要錢,人人都不吝啬多說幾句。

正在此時,從外院遞話進來,竟然有宮中太監來了,衆人都不免大吃一驚,心裏免不得嘀,猜測是何緣故。面上卻是不顯。

Advertisement

出乎衆人的意料,竟是宮中宸妃娘娘那裏,賞賜了東西來。

說起宸妃,與鄭家倒也算得上是同宗,但與鄭铎這一房卻是隔的有些遠,宸妃雙親早就過世,也沒有兄弟姐妹,聽聞平日裏與鄭家也沒有多大往來。此外衆人也都知道,當今天子目前六個皇子,其中兩位出自這位宸妃,不僅如此,因當年皇後所生長子夭折後一直無所出,宸妃的兒子,也就是二皇子,是養在皇後跟前的。這麽些年,宸妃在宮中可以算得上地位最是穩固的一個,但素來卻很低調。不管宮裏宮外,大多數人都并不相信宸妃是真的願意低調,不過是一種手段,免得礙了皇後的眼。

天子繼位後,冊封二皇子為太子,當時,許多人以為,鄭铎這房,多半要與宸妃走動起來,本就同宗,一個宮中,一個朝中,互幫互助,一個借皇太子之勢,一個借權臣之力。京中,乃至祖籍的各房,都會連成一氣。

可惜,大家觀望了許久,這個猜測卻全然錯了。宸妃仍然低調的很,甚至當初天子恩賜後宮嫔妃們可以回家省親,只有皇後與宸妃不曾回家。

這些原因加起來,衆人便對宸妃送東西來的事情,格外看重起來,更有一些心思伶俐的,甚至有了別的猜想:說不定這不是宸妃的意思,而是天子的意思。

而就像是要證實大家的猜想一般,為首的太監先是向鄭家夫婦道賀,之後卻看了看林家的姑娘:“娘娘說,好些日子不曾見過家中衆人,着實想念。若是太太您得空,遞個牌子,領着姑娘進宮,給娘娘也瞧瞧,讓娘娘也跟着開心開心。”

這一番話,點名了是要瞧鄭家新認的女兒,可見宸妃今日送禮來的目的。

鄭夫人一聽忙笑着說改日一定帶黛玉進宮去拜訪娘娘,後面才客客氣氣的送走了太監。

如此一來,前來賀喜的人更是多了許多心思,別人還好,賈母更是心緒煩亂。賈母如今年紀大了,并不愛出門應酬,今日因為是這樣的好日子,她才來了。她當然為玉兒感到開心,卻不免想到,元春如今可真是越發目光短淺了,明明黛玉認親的事情,賈母讓了人進宮去傳話的,可今日元春卻沒有半點兒表示。

想到這裏,賈母不免看了看下首的王夫人。昔日自己想要促成兩個玉兒的好事,可這個兒媳婦卻是處處與自己唱反調的。甚至不惜向宮中娘娘傳遞消息,讓娘娘來出手幹預。這些事情都背着她,但是,元春居然真的傳出話來,将寶釵定給寶玉,這卻是大大的出乎賈母的意料。

寶釵這個姑娘,單論她本人,賈母即便不喜歡她這種性子,卻也得贊一聲,是個好姑娘。可再看寶釵的家裏,即便是薛父在的時候,賈母也不會挑中她。士農工商,祖宗的規矩擺在那裏,寶玉今後要走仕途,哪怕挑個七品縣令的女兒,只要人品好,也比從商籍裏擇人好。

明明家中已無助力,元春為何會挑中寶釵,賈母百思不得其解。可到底,元春為這個家族付出許多,黛玉又成了孤女,賈母後來也想過,自己若是執意,只怕玉兒将來的日子會不好過,畢竟自己年紀大了,說不定哪天就撒手人寰了。

賈母看到黛玉頭上戴的,并不是自己那日給她的頭面,只覺得黛玉到底心中有了芥蒂。其中種種,越想越心煩,賈母便索性也不去想了。事情都到了今天的地步了,寶玉的好日子都是訂下來的。如今再要反悔,那是不可能的。

王夫人看到宮中賞賜,心情極度不好。她素日裏就不喜歡黛玉,看到黛玉,不免就會想起賈敏。當年她也自持是大戶人家出來的女兒,嫁妝甚為豐厚。不想,嫁入國公府後,和賈敏一比,卻着實天差地別。

賈敏作為國公爺的幼女,賈母與榮國公真正是将之當作掌上明珠,身邊大丫頭就有四個,更不用說二等三等和沒品級的丫頭。而她,作為媳婦,身邊可使的人,從上到下,只有賈敏的一半。

這也就罷了,賈敏當年聽聞她不懂詩詞歌賦,當時怎麽說的——啊?五柳先生你都不知道嗎?難道王家的姑娘不讀書嗎?

在中秋家宴上,真真是當衆讓她下不來臺。

之後更是處處偏幫長嫂,簡直是處處都看不起她。偏偏她還得服侍賈敏。

她忍無可忍,卻還得忍着,只盼着将來賈敏嫁個粗俗的武将,看賈敏滿肚子的詩詞歌賦和誰去說。

誰料,賈敏命好,國公爺幫賈敏的挑的夫婿,祖上是列侯本人還是探花郎,樣貌才情那真是天下無雙的。這麽一對比,自己又矮了一截。更讓王夫人不滿的,是人家賈敏夫妻恩愛。自己的丈夫呢,卻幾乎是獨寵趙姨娘一個。

原本,她以為舊年積下的不滿與不甘,都随着賈敏早逝,煙消雲散,偏賈母卻要接了黛玉來。

黛玉和賈敏長的只有五分像,偏偏性子卻幾乎一模一樣。在看見黛玉的時候,舊年的種種全部冒出來。不時提醒她,曾經種種不如賈敏之處。可偏偏,自己如珠似寶的兒子,對着黛玉言聽計從,處處賠小心。

幸好自己妹妹一家子進京了,比起黛玉,寶丫頭是個識大體懂事的姑娘,日日到自己這裏請安問好,但凡自己有什麽煩惱,寶丫頭都會極力幫助,如此體貼的姑娘,怎麽看都比林家那個小性子的強了百倍。

其實,賈母的意思,王夫人非常清楚,心裏雖不願意,可想着林如海的官職及聖寵,王夫人曾想過,實在不行,到時也只能讓寶玉娶了黛玉進門的。

後來林如海沒了,娘娘也終于聽了自己的勸說,帶話出來贊成寶玉和寶釵的親事。賈母也最終松了口點了頭。如今寶玉和寶釵定下,王夫人覺得自己終于得償所願的時候,到時候只要放出風聲去,必然沒有哪家夫人會擇黛玉這麽一個孤女做兒媳。

到時候,建園子還剩下的幾十萬兩銀子,就能統統歸到寶玉的私庫裏去。

王夫人怎麽也想不明白,突然之間,黛玉竟然多出這麽些有權有勢的親戚來。

哦,不是親戚,僅僅是林如海的同窗,居然願意認這麽一個孤女當幹女兒。她初聽是這麽回事,本來以為就如她認寶琴做幹女兒一樣,可今兒一看,才知道,鄭家這是正式認的幹親,這還不算,宮裏頭的宸妃,還要特意來給林家丫頭臉面。黛玉以後雖不姓鄭,可也稱得上貨真價實的鄭家女兒了。

鄭家的門第,便是和國公府論,也是很好的人家,這樣的人家,實權在握,如果早知道還有這麽一門子可結交的關系,她就不會跟元春說定下寶釵了。

娘家沒有依仗,全指望宮裏的娘娘,王夫人現在回味過來,卻不想承認,她有幾分後悔了。

鄭夫人這會兒正與賈母說話,要留黛玉多住些日子:“您也瞧見了,得領了玉兒進宮去拜訪,還要領着玉兒到她姨媽家、姑姑家等各方坐一坐。”

賈母自然滿口答應。

黛玉想着進宮的事兒,有些不安。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