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李光炯“抱璧精舍”與周家岔湖
46,李光炯“抱璧精舍”與周家岔湖
46,李光炯“抱璧精舍”與周家岔湖
沿着枞陽渡江路一路向北,李家蘭莊臨公路的入口處,向右有一處小山崗,墓地邊栽有松柏,蒼翠的松柏郁郁蔥蔥,直矗雲霄。墓地下方靠右邊的坡子旁邊,有一棵粗壯挺拔的楓香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李光炯先生和他的夫人,還有他的女兒李湘珏,便相依長眠在這裏,守望着熱愛的家鄉故土。
李家蘭莊,是李光炯出生的地方,宏實中學,是李光炯傾心辦學的地方;還有一個地方叫周家岔湖,是李光炯以湖養學的地方。周家岔湖,李光炯一生鐘愛的家鄉風光潋滟的連城湖東岸,今天的枞陽沿河村建中組。
建中,枞陽在連城湖東岸的沿河建起了一座農業中學,那曾經的農業中學早已不在了,但歷史在歲月的記憶裏留下了難忘的名字。從金山路向前,金麒麟大酒店右轉,沿着湖岸山岚,橫穿一道湖心圩埂,便到了建中。
美麗的枞陽連城山在遠水岸邊搖曳,連城湖水清波蕩漾,環湖的東岸,有兩條蜿蜒山脈的峰影伸向湖中,将美麗的連城湖水輕挽在自己的臂彎,這山岚環繞的水境便叫周家岔。
農歷八月中旬的一天上午,陽光燦爛,田野裏的水稻金黃,淡香萦繞,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上飄逸,游魚在清澈的湖水中唼喋,在這良辰美景的日子裏,我懷着一顆崇敬的心,探訪了近代愛國主義教育家,民主主義思想家李光炯(1870—1941)的老屋。
李光炯的老屋,座落在枞陽鎮沿河村建中組周家岔湖邊,一棟青磚小瓦屋,房屋依山面水,大門面朝周家岔湖和連城湖,屋後青山翠竹,綿延繞湖錦繡。
從前,周家岔湖跟連城湖是連成一體的。李光炯在連城湖和周家岔湖中間,興建了一條圩堤,大約二百多米的長度,在靠近房屋湖岸的堤埂間,建成一座小閘,全是用麻石條砌成的。兩座山峰,一彎湖水,李光炯從安慶的花山用船運來石條、石塊,壘起護壩,以民工夜以繼日的從埂外湖灘取土築堤,築成周家岔湖堤,從此,在美麗的連城湖岸的水彎,便有了今天的周家岔湖。
在築堤的時候,因為就近在堤外連城湖灘取土,挖出了五口深深的水凼,這五口水凼,便也歸于李光炯的周家岔湖。那些年,年底捕撈周家岔湖裏魚的時候,先從閘孔放周家岔湖水,流到隔堤腳邊的五個大坑中,五個大坑中的水,再放到連城湖裏,五個大坑中留下的是新鮮的大魚……
李光炯于周家岔湖水岸山邊建屋,青磚小瓦,穿枋構造,房屋後面搭建兩個小屋。一廳兩廂,三間廂房,一間廚房,在廚房的窗外砌有水池。走進屋裏,廳兩邊的房間隔牆,一邊各有四根頂柱支撐,兩側的房間隔牆,用青磚砌成,石灰牆面已經斑駁不堪,房屋的大門也沒有了,大門上方的椽木料已經爛了,小瓦也塌下來了……
現如今,李光炯老屋大門前已經是雜草叢生了,房屋的東邊土地上,是村民的菜地,我伫立在老屋的大門前,視野開闊,西邊有逶迤起伏的連城山宛若游龍,莽莽蒼蒼,山色含黛。近旁的連城湖和周家岔湖水碧波蕩漾,清澈的湖水潋豔,波光粼粼,微風拂面,頓時,心曠神怡,涼爽舒适!
李光炯建起房屋之後,取名“晦廬”,桐城方守敦來“晦廬”時,游連城山水,覽周家岔湖風光,駐足“晦廬”屋後山亭,心中歡喜,鋪宣磨墨,提筆寫下“抱璧精舍”四個大字。
我們浏覽完李光炯老屋,漫步在沿河村的水泥路上,欣賞着沿途美麗的田野風光,和路旁美麗的小村莊,每個村莊都十分的祥和寧靜,宛如世外桃源一般,令人羨慕不已!
約半小時左右的時間,走到了枞陽實驗中學,枞陽實驗中學寬大的廣場中央,立着李光炯雕像。枞陽實驗中學的原址便是當年李光炯先生興建的宏實學校。李光炯先生的雕像底坐有二米多高,底坐上方李光炯的雕像有三米多高,看李光炯雕像神采奕奕,我思緒飛揚,想象着從前李光炯先生怎樣的辦學興教……
我執愛的家鄉枞陽,從歷史的星瀚長河走來,多少名人賢達為了家鄉的建設貢獻着自己的力量。童自澄、方學漸、方以智、錢澄之、姚鼐、劉大櫆、方苞、童鑒泉、倪梅軒、張燕卿、李光炯……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