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三輯:能工巧匠: 49,錢橋鐵匠
第三輯:能工巧匠: 49,錢橋鐵匠
第三輯:能工巧匠
49,錢橋鐵匠
錢橋鎮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如畫,生态環境相當的優美!在這古老的集鎮上,有一家祖傳的姚萬星鐵匠鋪。
2021年8月21日,秋高氣爽,惠風和暢,下午一點多鐘,我走進這家鐵匠鋪,店鋪裏,一位老師傅汗流浃背,正揮舞着大鐵錘,敲打着鐵墩子上通紅的鐵塊,火花閃爍,金星飛濺……
這位師傅見我進來了,停下手中的活,熱情地拿凳子給我坐,我同他交談起來……
這位師傅告訴我,他叫姚佐宏,今年82歲了。我聽後,頗為震驚,82歲老人家,身子骨如此的硬朗,精神矍铄,中氣十足,眼睛好使,還能打鐵,确實了不起啊!
當我同姚師傅聊到錢橋老街的話題,老人家興趣盎然,他打開話匣子,對我講起老街上的故事,講起錢家橋的美麗傳說,講起錢家橋旁邊的關帝廟,講起白家渡,講起棋盤地……
我問姚師傅說:“您老人家什麽時候幹鐵匠行業的?”老人家對我回憶說:“我父親是做打鐵這一行的,父親兄弟五人,就有三個兄弟做鐵匠,我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旦放學回家,幫忙父親打鐵,我16歲就開始學打鐵手藝了。
從前,我家住在錢橋老街上,1954年大水淹了,經過鄉政府統一規劃,我家從錢橋老街搬到這地勢高的地方建築房屋居住。
1956年,我開始個人經營鐵匠鋪。1957年元月,公私合營,辦起了錢橋機械廠,主管單位是縣手工業局義津辦事處。廠房就在我家馬路對面,房屋長度約60多米,寬度約40多米,我在機械廠裏幹鍛工,俗話稱鐵匠。當年,錢橋機械廠裏有職工八十多人,有木工,翻砂工,鑄造工,車工等工種,廠裏有車床,刨床等大型機械設備。
我五十五歲的時候,廠房出租了,租金按級別分配,我又幹起了個體工商戶,後來,工廠的廠房,賣給私人了。”
我問姚師傅說:“您打哪些鐵器呢?譬如說,菜刀,鋤頭,镳刀,斧頭之類的生活用品……”
姚師傅打斷我的話說:“刀具,木工磚工的用具,屠宰工具,農具鐵器,小型機械維修等等。”
姚師傅饒有興致地告訴我說:“随着時代的進步,我這鐵匠鋪由開始的鍛工,發展到電焊,再到小型機械維修。那些年,我還經營鋼材生意,生意興隆!有些東西買不到,晚夜裏都有顧客找上門來,請我去維修,人家縫紉機壞了,都請我去修理。大年初一,我都沒有閑下來,有錢橋,廬江,桐城的顧客,來鐵匠鋪購買鐵器。
那些年,我帶徒弟,一共帶十幾位徒弟,去年二月份,還有徒弟來看望我。
Advertisement
那些年,生意有的做,人沒有閑的時候。現在,比起從前,生意略差點,還是有的做,一天還能賣百把幾十塊錢。有新疆,北京的客人,特地訂購我打的大號鍋鏟,飯瓢,切菜刀。我做的都是古老的鐵器,市場上買不到,才到我這裏來購買。
公路建設者,特地從湯溝鎮趕來,在我鐵匠鋪購買四根齒的釘耙,修路要用這種鐵打的工具,每年來幾次。有的找我上門去維修,現在的年輕人都做不出來門框門套了,嘿嘿,我會做……”
我出于好奇,問姚師傅說:“您帶的徒弟,要幾年才能出師呢?”
姚師傅告訴我說:“規定三年,如果時間短了,手藝不精細,學成半拉子手藝,做出來的鐵器,不能經久耐用,人家會罵我這師傅。所以,要三年時間,手藝才能精益求精!”
我問姚師傅說:“過去是手拉風箱,現在有電吹風,過去,都是徒弟拉風箱嗎?掄大錘的都是您嗎?”
姚師傅對我解釋說:“拉風箱的都是小師傅,剛來不久的徒弟。能打大錘子都是二師傅,即使我不在鐵匠鋪,二師傅也能當家了。
那些年,三個人掄大錘一起打鐵是常見的事情,特別是大鐵,必須三人打,三個人連續打,要協調一致,要不然打鐵的時候,鐵錘子相互碰撞。”
我看着店鋪裏有爐竈,有鐵墩子,有電焊機等設備,竈臺上,地上,架子上,散放着各種工具和鐵器,我對這些工具和鐵器,有些叫不出名字,請教着姚佐宏師傅,姚師傅耐心地告訴我,他指着爐竈對我說:“這是紅爐,每一次在爐竈裏用煤火燒鐵的時候,用一塊圓餅蓋着,這塊圓餅是用黃泥和鐵屎加水拌均勻做成的,有這園餅蓋着鐵,才能保溫,鐵才能燒得紅!
每年新正月,第一次點爐火的時候,都要買些供品,祭拜李老君,李老君是我們鐵匠的祖師爺,李老君打鐵的時候,嘴做風箱,吹火燒鐵,手做鐵錘打鐵,腿做鐵墩子,在腿背上打鐵,功夫無人能比!
鐵打千層皮,蓆落千層灰。李老君打鐵沒有鐵皮。這些鐵屑鐵粉用處可大了,人吃一點點,是維生素。鐵皮能做藥,藥店裏需要,藥劑師叫鐵烙或者叫活龍皮。栽花也需要一些,枯萎的花,在根部撒一點,能夠起死回生,要不了四五天,花草就會青枝綠葉……”
我對鐵匠鋪裏的一些工具感興趣,姚師傅拿起竈臺上一根長鐵條和一根長鐵勺子,對我說:“這是雲漿,這是雲帚,李老君上船有雲漿,上天有雲帚。大鐵墩子像紗帽子,小鐵墩子像紗帽頂子。從前,有人能給小鐵墩子的尖端頂在頭上……”
我聽着慈祥的姚佐宏師傅講解,想想從前,家家戶戶都購買了一些鐵制品,譬如說:鍋鏟,菜刀,鋤頭,镳刀,剪子,釘耙,斧頭,火鉗……
現如今,随着社會的發展,一些鐵制品淘汰了,生産鐵制品的大型機械設備應運而生,而手工制作的鐵器逐漸減少了,鐵匠鋪也越來越少了,曾經,枞陽上碼頭有一家鐵匠鋪,正大街幸福巷子裏有一家鐵匠鋪,不知道在哪一年?這兩家鐵匠鋪見不到了……
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現如今,能見到一爿鐵匠鋪,就覺得稀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