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矛盾

矛盾

在劉徹決意離開的那一刻,趙政完成了他的第一次蛻變;當劉徹目之所及處再也見不到那個令他心心念念的孩子的時候,他也收起了心底最後一絲柔軟。

燕國的政務猶如一灘泥澤,劉徹本以為,有了自己的暗中相助,燕孝王能夠挺過來,将來傳到自己手中的燕國,必不會是那個弱燕。可他到底還是高估了姬喜的智商,低估了公孫操的能耐,同時,也高估了他自己現在對于手底下那幫人的威懾力。

要知道,在姬喜和公孫操的旁邊,他可是安排了細作的,可他卻沒能在公孫操和姬喜動手之前及時得到消息。若不是他的細作盡數遭到了清理,就是他們中有人反水了。在劉徹看來,後者的可能性較大。

他早已不是當初名震天下的漢武,他對于自己有絕對的信心,跟着他的那幫人卻未必有。

他們雖然是最早一批投靠他的人,但未嘗不是沖着他當初在燕國的聲望來的。這些年來,他遠在趙國,對于燕國之事鞭長莫及,有些心志不堅搖擺不定之人會受到種種蠱惑而叛變,他并不感到奇怪。

追究責任是劉徹打算放在最後做的事,将過程大致梳理一遍,劉徹便明白了自己謀劃失敗的跟由所在,以及他該如何應對重回朝堂、勢頭大盛的公孫操與耳根子軟、做事不考慮後果的姬喜。

當燕國上下所有人都已淡忘還在趙國為質的劉徹時,劉徹突然宣稱,他與趙王達成了共識,要回國了,一時間,燕國百姓和士子們又想起劉徹的種種好來,對他的歸來期待不已;當燕國上下所有人都在翹首等着劉徹歸燕時,劉徹的轺車忽然停在了薊州城外,不肯進門了。

衆人去探了消息才知道,原來是劉徹心覺老燕王死得蹊跷,怕某些心懷鬼胎之人對老燕王動了手腳之後,也會對他不利,故而不敢進城。

這話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百姓們一聽就知道是在說誰。

丞相公孫操本就有弑君的惡名在前,好嘛,這下被劉徹一“害怕”,更是渾身長滿嘴也說不清了。緊跟着,趙孝成王斥責公孫操為官不仁、為臣不義的書信也到了,一時之間,誰人提及公孫操都要先噓一聲。公孫操與燕王們的那些事連趙王都知道了,真是丢人丢到全世界了。

公孫操不得民意,衆人自然紛紛幫着劉徹說話。見他倒黴而暗自幸災樂禍的,更是大有人在。

公孫操被氣了個半死,卻也無可奈何。現在可不是能夠搞一言堂的時代,縱然他想搞禁言,也得看百姓們答不答應。

他心中對搗鼓出這一切的劉徹恨之入骨,不斷地撺掇姬喜快些将劉徹接近城。只要劉徹到了他的地盤裏,他自然要讓這公子好好地明白,他才是真正撐起王室的人,日後王室還有的是地方要仰仗他了,省得公子年幼無知,被人輕易哄騙了去,再放出一些不實的言論。

誰料,在公孫操想起找姬喜之前,姬喜便已收到數封來自劉徹的書信。

姬喜本就是個健忘的性子,劉徹自回燕之前幾次三番遣人給他送信,他倒也難得地對自己這個許久沒見的兒子生起了點兒親情。劉徹見親情攻勢奏效,逐步開始引入正題。

Advertisement

信中劉徹有言,他一路行來,聽聞百姓只知有燕相公孫操,而不知新燕王姓甚名誰,心中很是擔憂。燕國本該由王室統治,何時竟由得一個外臣肆意妄為了?劉徹又道,公孫操此人窮兇極惡,目下無人,肆意妄為慣了,聲明素來不好,公孫操得勢,他為人子的,很是為姬喜的安危而擔憂。

劉徹的話觸動了姬喜那敏感的神經。

從前公孫操提議讓姬喜一起對燕孝王下手時,姬喜眼熱觸手可得的權勢,便答應了,可誰能想到,事成之後,對于燕國之事,他仍不能全權做主,他觊觎的權力,只是從他的老父親手中,被轉移到了公孫操的手中。他冒着背上弑父惡名促成此事,自己最終除了一個燕王的名頭卻一無所獲,他如何會甘心?

但姬喜畢竟是處于弱勢的一方,他野心勃勃,卻又懦弱膽小。他遇強則弱,遇弱則強,在強勢面前,他慣于忍耐,對于公孫操獨攬大權一事,他即便再不甘心,也能忍得。

可劉徹的話就如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姬喜決定不再忍耐下去——公孫操可是個慣于弑王之人,早年時他便弑殺了燕惠王,前不久他又弑殺了他的父親。當然,姬喜可以不在意他那個素未謀面的老祖宗和感情單薄的父親,但現在坐在王位上的可是他!誰知道公孫操會不會有一天不甘于為人臣子,送他和他的先祖們去作伴!

與公孫操相比,姬喜與劉徹之間的那些矛盾就是內部矛盾,根本不值一提!

姬喜立即修書一封,告訴劉徹他們父子倆才是一家人,他會與兒子站在同一戰線,劉徹若想做什麽,只管放手去做,他定全力支持。

于是,理所當然的,當公孫操來找姬喜,希望他用父親的身份強制命令劉徹回城後,姬喜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扯到正題上。

公孫操心中一嘆,暗罵姬喜果然爛泥扶不上牆,若不是他久不接觸朝政,雖一朝得勢,手下卻無人可用,他何必來找姬喜!姬喜倒好,連教訓教訓兒子也不敢了,真真慫人,難成大器!公孫操倒沒有考慮過姬喜背叛自己的可能性,就姬喜這膽小如鼠的性子,早就教自己訓得服服帖帖,他敢麽?

姬喜指望不上,公孫操只得自己絞盡腦汁另覓良策,卻不知他已經被他看不起的“爛泥”賣了個一幹二淨。

(づ ̄ 3 ̄)づ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