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他與他的愛情(番外)

他與他的愛情 (番外)

首先,讓我們一起感謝我的口耐的菲碧醬,mua~

------------------------------------------

你那時還不能記得什麽事情,所以也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麽和父親住得很遠,也不知道為什麽你要和其他人一樣學習課業和武藝,但是你還是在認真的學,因為你能得到那個全世界最尊貴的人和自己的父親的誇獎。

你第一次覺得自豪。

你少年時習得的所有,都在日後成為你的助力。19歲時成為頭等侍衛,然後統兵随定西大将軍溫福征剿大金川,之後擔任過吉林将軍、盛京将軍、成都将軍、四川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你參加過平定大小金川、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擊退廓爾喀入侵。

你第一次覺得繁忙。

太後為大清祈福而決定去五臺山吃齋念佛,你擔任護衛一路護送她老人家遠行。你不知道你的人生會因此而改變,卻也隐隐能察覺出未知未來的走向。隊伍行進的路上,你看見一個狼狽的男子被人欺負,散亂的黑發以及面上洶湧的鮮血。

你第一次覺得胸悶。

然後,世界就改變了。太後救下那人,他卻遺失了過往的記憶。你看着他從醒來之後的迷茫到無助,再從萎靡到振作。他始終都有那樣一雙明澈的眼睛,溫文爾雅翩翩君子的形象示人,但是你知道,私下裏他會調皮的看着晴兒偶爾幼稚的舉動,他會溫柔的看着月夜下的一切撒上囑咐的銀茫,他會微笑的看着你習武的勁郎。

你第一次覺得滿足。

你有小段時間的恐懼,你察覺到自己真正的心意,你害怕自己的感情會掙脫牢籠成為他的負擔,你也擔心自己的這份感情是否能得到回應。你希望能一直在身邊陪他度過他剩餘的人生,你卻一直被皇上派遣到各地保家衛國。你唯一能夠做念想的,只有當時的回憶。

你在茫茫大雪中靜立在長白山腳下,回憶他在五臺山重拾記憶時的複雜表情。他想認親,想看見妹妹,…………也想看看自己的父親,想叫一聲父親,想和家人共享天倫。只是那終究是一場幻夢。他的父親是當今皇上,是全天下最尊貴的人,可以認回他的妹妹,卻不能認回他。為了給他補償,只得将他兒子的身份硬生生改成侄子。你看到他臉上的落寞,知道他不是為了沒有榮華而落寞。

你在綿延千裏山勢浩大的蜀川暫居,回憶他和你一起去會賓樓吃飯卻發現外族可疑分子的時候,他為這個京城擔心、為他高高在上的父親擔心,但是他終究不過是那人的侄子,想要幫忙卻沒有立場。後來你們一起得到谕旨暗中調查此事,期間還狂喜的發現他對你的感情。你不是單相思。但是你也看到他臉上的為難,不論如何你們的關系在這世間也是難容。

你終于得到時間能在京城陪他,你們逛遍這盛京的大街小巷,吃過每一個他愛吃的小吃,玩遍每一處他想流連的美景,大大小小的家宴國宴也陪他參加了無數。你不記得那是怎樣的排場,你也不記得那是怎樣的菜色,你甚至連出席的人裏面有誰都記不太清。你唯一記得的是他在漫天絢麗的煙花下靜靜看着,看着萬紫千紅的煙花映在那人清明的眸中蕩漾出永世的溫暖和柔情。

他對你說他想要考取功名,想為君分憂。你私下裏摸摸猜測,他是想為那個人分憂還是為你。但不等你的猜測有了結果,他的殿試成績卻已經拔得頭籌成為狀元,他和你并列。盡管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唯獨他例外。他有過人的才智,他有不世出的謀略,他有…………

Advertisement

你不知道自己和他是否能夠修得共枕眠,但是同船度時你們互知心意。你知道他是一個愛家的人,不會違逆父親,也不會不敬母親。他擔心自己若是成親會傷到你,你也擔心自己萬一死在疆場也會傷到他。

那時你還年輕,不懂老天憑什麽這樣對你不公。後來忘記了誰告訴你,愛的真谛。然後你想明白了一件事:不管你們自己變得如何,不管家裏要讓你們如何,你們還相信彼此。他知道你有不得不征戰的理由,你也理解他有不得不成親的苦衷。

又是那一年的焰火晚會,你在禦花園的一隅仰望晴朗夜空中的圓月對自己說:用我三生三世,換你百年安康。

-------------------------------------------------------------------------------

接下來是xsilie童鞋給我的長評,也放上來給大家看看。PS.主角是後文裏出現的狀元畢沅和“狀元夫人”,歷史上的人物喲~~

------------------------------------------

狀元畢秋帆,和戲子李桂官,這是我看到的真實歷史人物中,對待感情最認真的一對了。

他與李桂官的這一段同性戀情,歷史上實有其事,清代的着名小說《品花寶鑒》上就記載這一段佳話,同時代還有京劇《狀元夫人》也是說這件事的。大才子袁枚寫這段戀情的詩句“若從內助論功勳,合使夫人讓诰封”傳頌一時。

李桂官是當時京城裏着名的名角,他是浙江人,生的清秀俊雅,善解風情。當時的畢秋帆一人上京趕考,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裏,碰到了李桂官,不禁心動神搖,畢秋帆那個時候,功未成,名為就,家庭條件也非常一般,不敢與李桂官能有多深交情,但是巧的是,這李桂官對畢秋帆也是一見鐘情,後來竟然自己找到了畢秋帆的住處,兩人自然就人一拍即合,情意缱绻。

李桂官因為是名角,手頭上自然是寬裕,于是,他也給了畢秋帆不少的經濟資助,還給他買來空白的冊頁,用黑色的絲線勾劃成行,然後再套以油墨,或紅,或黑,制成信箋文稿。要知道這可是一個特別雅致的細活,做起來當然也是情意綿綿。

當時,畢秋帆在軍機處中書,其職責為負責值班記錄後來,在值班的時候,看了大臣的奏折,其中正好有一篇是關于在新疆墾荒的建議,他邊看邊思索,仿佛他正在籌劃新疆墾荒這個事情。

不想,那幾天,皇帝滿腦子想的也全是這件事,第二天在殿試的時候這次,皇帝根本沒像以往那樣在四書五經上出題目,而是關于在新疆墾荒之事。結果,別人是張口結舌,冷汗直流,唯獨畢秋帆思路清晰,有根有據,條分縷析,胸有成竹,作出俨然是精心準備的《籌邊策》。乾隆皇帝極為滿意,畢秋帆乃棟梁之才也,遂朱筆一揮,點為頭名狀元。

李桂官由于“慧眼識英雄”,頓時也聲名百倍起來。這段風流事,頓時成為了佳話,給兩位當事人平添了不少光彩。

着名的大詩人袁枚,還特地為此作詩盛贊李桂官。 “李郎昔在長安見,高館張燈文酒宴。烏雲斜绾出堂來,滿堂動色驚絕豔。得郎一盼眼波留,千人萬人共生羨。人方愛看郎顏紅,郎亦看人廣座中。一個狀元猶未遇,被郎青眼識英雄。……” 當時人們都把李桂官為“狀元夫人”。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