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山村地賤,大家的房子都造得很寬敞。孟爸爸有一個六十平米的超大工作間,裏面雜中有序地堆着各類工具、各種尺寸的木材和已經處理好的竹篾等等。

孟爸爸一起床就把自己關進了工作室裏,最後捧着一個小簸箕走了出來。

“以前劈好的竹篾裏沒有這麽細,只好現弄了點。兒子你看,我這個小簸箕做得怎麽樣?”孟爸爸把小簸箕捧到了孟正面前,“這個真的能賺錢嗎?”

“能啊!”孟正一臉驚嘆地接過了小簸箕。竹子身上不同部位劈成的篾有着不同的顏色,用不同顏色的篾編織器皿,就能編出各類精致的花紋。這樣一個小簸箕,主體部分是最簡單的十字交叉紋路,但也非常好看了。

孟爸爸猶豫了一下,問:“那這個賣多少錢合适呢?一個一塊錢?”

孟正擡起頭,詫異地看向爸爸。

孟爸爸隐隐松了一口氣,說:“我就知道貴了……”

“貴了?你在逗我嗎?”孟正激動地說。

一直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可能沒法想象,在紅旗鎮這一片地方,因為交通極度不發達,當地人和外界缺乏溝通,于是很多在大城市裏賣得很便宜的東西在這裏反而賣得很貴。比如說衣服,同樣的衣服,在大城市的農貿市場裏可能只賣一二十塊錢,但在紅旗鎮卻要叫價三五十塊、七-八十塊。

這一個是因為增加了運輸成本,賣家要去外地進貨,這裏頭耗費不少時間成本和物流成本。另一個是因為壟斷,小地方的店鋪少,是典型的賣方市場。

與此同時,像糧食、菜油、豬肉、各類山貨等很多本地能夠自銷自産的東西,它的價格又會非常低廉。孟爸爸偶爾有空時會編一些簸箕、竹屜、蒸籠什麽的放在家裏。村裏很多老人不習慣用塑料,如果家裏的篾器破了、壞了,他們就會來孟家買一個。一個純手工制造的大簸箕才賣三塊錢!

孟爸爸從來不會覺得這個價格有什麽不對。

首先,竹子是後山砍的,原材料不要錢。然後,他雖然搭上了砍竹子、編簸箕的時間和精力,但人工這個概念,只有在發達的地區才值錢,農村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最不值錢的。一個簸箕賣三塊錢,孟爸爸還覺得自己賺了。本來市場就小,他要是提價,那一個簸箕都賣不出去了。

既然大簸箕一個才賣三塊錢,那麽像這種玩具似的小簸箕,一塊錢一個,得是傻子才願意買吧?

孟正搖了搖頭,耐心地說:“爸,就你這個簸箕,打上純手工制造的旗號,在店裏賣二十塊錢絕對沒問題。”就是二十塊錢,孟正也是估摸着孟爸爸可以接受的最大價位往少了說的。長期以來的生活環境限制了孟爸爸的眼界。孟正如果再往多說一點,孟爸爸絕對不信,只會當孟正是在信口開河。

但就是二十塊錢,孟爸爸也很震驚。

天啊,這點東西就賣二十了!這樣的小簸箕,他在臨睡前抽個把小時随便做做,每天最少能做兩個,兩個就是四十塊錢,一個月豈不是能賺一千二?如果他一天別的什麽事情都不做,只做這個……天吶,豈不是賺發了?

孟爸爸搖搖頭,不敢再往下想了。

見識過孟爸爸的手藝後,孟正愈加熱情地張羅着開店的事。他拿出小本子,把腦海中的種種想法都羅列到了紙上,然後又和長輩們商量,看看他們有沒有什麽好補充的,最終集合全家人的智慧,花了三天的時間,寫出了一份完整的創業計劃書。

孟正揚了揚小本子,說:“你們要沒有意見,我就給姑姑姑父打電話了。”

孟家沒有電話。以前孟家想要給孟姑姑打電話時,都是跑去前山村的小賣部裏打的。但這次,孟家人卻沒有去小賣部。因為小賣部的門口總聚集着一堆無所事事的人坐在那裏聊天,孟家前腳和葉剛通了電話問這個生意能不能做,後腳全村人就都知道他們想做生意了。

一點隐私都沒有!

孟爸爸和孟媽媽都不是那種喜歡張揚的人,在一件事情沒有徹底敲定之前,他們不喜歡成為別人嘴裏的談資。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孟爸爸特意算着孟姑姑休息在家的日子,帶着孟正去了鎮上打公用電話。孟爸爸表示,既然這個創業計劃書的主體部分是孟正寫的,那他就把發言的機會讓給孟正了。

“爸,你一緊張就說不出話來,我懂的。”孟正體貼地說。

孟爸爸:“……”

孩子啊,這份體貼真的不用特意說出來,用行動表示就好了。

電話響了兩聲,孟姑姑就接了起來。聽到孟正的聲音,孟姑姑非常高興,語氣裏都透着輕快。她立刻挂了電話,再從她那邊打過來,這樣接電話的孟正就不用出錢了,也是姑姑的貼心。

孟正和姑姑說了自己的計劃,沒過多久,電話那頭的人就從姑姑換成了姑父。姑父仔仔細細聽完了孟正的話,又問了幾個細節問題,孟正都一一回答了。

葉剛笑着說:“我們有兩年沒有回過老家了……這樣吧,今年國慶放假時,我和你姑姑回去看望下老人。”這會兒是八月,離着十月還有兩個月。

“好啊!姑姑愛吃梳子餅,我讓我媽提前磨好米粉。”孟正說。

葉剛說國慶放假回來,應該是對孟正的創業計劃感興趣了,想要見面詳談。

做生意肯定不是一拍腦子就能做的。哪怕葉剛覺得孟正的想法非常不錯,他怎麽也得做個簡單的市場調查吧?除此以外,尋找合适的店鋪也是需要時間的。按照孟正的計劃,這個店能在明年開起來,都算是非常順利的了。

葉剛和孟正達成默契,又愉快地聊了一會兒家常。

葉剛能從一個什麽都沒有的窮小子爬到他如今的職位上,他的腦子肯定是非常活絡的。他比孟家長輩要敏銳得多。孟家長輩還當孟正是孩子,就是偶爾有些人小鬼大。等葉剛挂了電話,他卻對孟姑姑說:“你那個侄子,早熟得很,我和他聊天就像是在和一個成年人聊天一樣。我記得他才十一歲吧?”

“對,他十一歲,開學好像要上四年級了。”

“自古英雄出少年,不簡單啊。”葉剛說。

葉剛算是孟家人認識的人裏面最有見識的一位了。孟爸爸知道姐夫葉剛竟然真的對孟正的計劃書感興趣後,仿佛眼前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從鎮上回來後,他一有空就鑽到工作間去,漸漸做出了很多精致的小東西來。

但如果說孟爸爸對于開店這一事抱着百分百的信心,這好像又不對。因為他曾在私底下不止一次地對孟媽媽說:“孩子能想出開店的這個辦法,已經非常不錯了,連他姑父都表揚他呢!如果最後店依然開不起來,那只能是我們大人沒本事,不是孩子的錯,你不準怪他。”

孟媽媽用指尖壓下了抽搐的嘴角,說:“這話應該我說才對吧?”

“我怎麽可能會怪孩子呢?”孟爸爸說。

“我瞧你最近做了很多小東西,如果店開不起來,你這些不是白做了嗎?”

孟爸爸學着京劇裏的武淨的樣子,撫摸着自己并不存在的大胡子,搖頭擺尾地說:“不不不,我并不是在為開店做準備。你不懂,我是藝術家啊。”

孟媽媽:“……”

“畫家每天都要畫畫,歌唱家每天都要吊嗓子,我作為藝術家,也要每天磨練自己的技藝啊。”孟爸爸驕傲地挺起了胸膛。

“你行了啊,”孟媽媽沖着孟爸爸的胸膛拍了兩下,“孩子一句話,美幾天就得了,瞧把你飄的。再不往你的腰上栓根繩子,你能上天了!”

“給他拴上!”孟奶奶在一旁添油加醋。

孟奶奶心想,前兩天,大孫子一臉崇拜地對她說,奶奶會做漂亮的繡花鞋,可以做一些袖珍的繡花鞋放在店裏賣錢。得了孫子這話,她飄了嗎?她沒有!

像我這樣淡定的人才是能做大事的人啊。孟奶奶如此想到。

時間過得很快,等到孟正、孟朵新學年開學時,孟家小課堂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孟媽媽已經能夠自行閱讀他們的一二年級課本了。但僅限于閱讀。在聽說讀寫四門中,孟媽媽還是不擅長寫,字醜得相當有特色。孟爸爸的字倒是好看了,卻有好多字默寫不出來,需要照着課本抄。孟奶奶的學習進度介于孟媽媽和孟爸爸之間。

開學這日,孟正冷不丁對家人說:“我要跳級。”

“跳級?咋跳?”孟奶奶說。

“我自己去找老師協商就行了。”孟正很有信心地說。

在孟正重生的前一天,他剛把自己那屆的高考題目翻出來看過,至今還記得作文題目和幾道理科大題的題型。如果他按部就班地念下去,掌握先機的他說不定能考個狀元。但孟正卻打算跳級了。因為比起這點“先機”,他覺得跳級帶來的益處更大。早一年畢業,他就能早一年進入社會參加工作。

而且,孟正因為彩票沒中獎而想了很多,他并不知道彩票是被自己蝴蝶掉的,還以為自己重生在了平行世界。如果是平行世界,誰知道他重生前記下的高考題目還做不做的準呢!人活着就不該投機取巧。

“我想和姐姐一樣,念六年級。”孟正又說。

孟朵比孟正大了兩歲,開學念六年級。對于孟正來說,重生前還有一個遺憾就是姐姐的學歷太低了。姐姐其實後來也後悔了,她覺得自己當初不管怎樣還是應該去念個高中的,不該初中一畢業就出去打工。

孟朵成績不好,中考時沒有考上普通高中,但可以去讀職高。

可他們這種小地方的職高的名聲非常不好。大家都說,好好的女孩子進了職高,不出一年準學壞。這也不是亂說的,職高裏頭确實三天兩頭出事。正因此,孟爸爸和孟媽媽就不是很想讓孟朵去讀書了。正好孟朵自己也不喜歡讀書。

但是,等到孟正去了大城市念大學後,他忽然間發現,其實父母的觀念是錯誤的。他們那地方的職高亂,并不代表所有的職高都是亂的。事實上,很多職高都是非常不錯的,學生們能在學校裏學到一些非常實用的專業技能。

孟正就想,他和姐姐一個班,最好是做同桌,他用一年的時間幫姐姐鞏固一下基礎。這樣等到姐姐上初中時,就不會跟不上班裏的進度了,說不定能考上一所普通高中。就算考不上,也要送她去城裏讀一所校風好的職高。

他想得很美好,然而……學校不讓跳級。

-------------------------------------------------------

作者有話要說:  孟正:跳級難道不是重生人士的基本福利嗎?

校長:不好意思,本校沒有開通相關業務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