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跟在孟奶奶身後進門的是孟正的大伯兼大姨夫,跟在大伯身後的是孟欣華。孟大伯挑着擔子,孟爸爸趕緊走過去幫忙,把擔子從自家大哥身上卸下來。

“好重!哥你又送什麽好東西來了?”孟爸爸笑着問。

孟大伯用圍在脖子裏的毛巾擦了擦汗,喘着氣說:“欣華外公前兩天弄了只獐子,咱這地方難得見到只獐子,欣華媽也不會做,索性就給你們送來了。還有野梨和栗子。栗子是新下來的,都知道小正愛吃生栗子,我就沒讓欣華媽媽弄熟,直接給你們送了半籮筐生的過來。”

孟朵歡呼一聲,跑到孟大伯面前去翻籮筐,她最喜歡吃野梨了。

孟外公前些年在山裏發現了幾顆野梨樹,原本果子長得不好吃,又苦又澀,孟外公給做了嫁接的處理,平時想起來時就去施點肥。養了幾年後,新長出來的野梨個子很小,皮很厚,樣子也醜,但味道卻相當不錯。大山深處沒什麽人去,孟外公每年帶着女兒女婿把梨摘了,自己肯定吃不完,還能送給孟正家。

板栗也是山上自生自養的,平時不用管它,到了季節就能去摘了。

孟媽媽在孟朵的後背上拍了一下,搖着頭說:“就知道吃……你大伯挑着擔子走了那麽遠的路,你也不知道先給大伯倒杯水。”

孟朵吐了吐舌頭,立刻跑去廚房倒了杯涼白開。如果是客人來家裏,按照當地風俗應該泡一杯茶葉水或者糖水,這樣待客才能顯出主家的重視。但大伯是自家人,根本用不着那麽客氣,反而白開水是最能解渴的。

孟媽媽把已經處理好的獐子肉用竹竿挂在了房檐下,笑着對孟大伯說:“大哥,你來得正好。城裏有個老師,送給小正好些學習資料,我正不知道該怎麽回禮,你就送獐子肉來了。我再添一只熏雞和一塊熏肉,這禮不就有了?”

孟大伯接過孟朵手裏的杯子,咕咚咕咚地喝下去大半杯,這才長舒了一口氣,關切地問:“一塊獐子肉夠不夠?我和你姐家裏還留着一只豬腿呢,是去年殺豬時留下的,用鹽腌着,腌得好好的,送人也體面。”

在孟大伯看來,像他自己這種賣力氣吃飯的都是“下等人”,像老師那樣靠腦子吃飯的都是“上等人”,孩子們努力讀書就是為了成為“上等人”。那個城裏的老師願意給孩子們送資料,那他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好好回報老師。

孟正趕緊說:“大伯、媽,城裏人不缺肉吃,咱把板栗和野梨收拾收拾,裝一籃子送過去,保準比你們說的豬腿、熏肉受歡迎。”

“胡鬧!板栗和野梨又不是什麽值錢的東西,漫山遍野都有,哪裏能送人呢?”孟媽媽說。

“媽,城裏哪有山?你就聽我的吧,人家真的不缺肉吃,反倒是缺這麽一口新鮮的板栗和野果子。”

全家人都參與到了讨論中。最終孟奶奶拍板決定,送徐老師獐子肉、熏雞、熏肉和一籃子板栗、野梨。

孟大伯說:“是下周叫你們村的人幫忙帶去,是吧?板栗這東西放不住,那我下周再給你們送些新鮮的過來,野梨也是一樣,要送就送最新鮮的。”

孟欣華對大家說的學習資料很感興趣。

孟正主動從屋裏抱出了資料,說:“姐,你也看看。”

孟欣華先翻了翻沈獨清的語文筆記,頗為感慨地說:“他們的作文寫得真好啊。你看這句名人名言,我之前都沒聽說過。”又翻了翻數學筆記,孟欣華的臉上露出了為難的表情:“題目好難……這一頁的題目,我之前都沒見過。”

“這些是奧數題。”孟正說。

孟欣華問:“你會做嗎?”

孟正自然是會的。

見孟正點了頭,孟欣華松了一口氣:“你會做就好了,你可以教我。”她并不打算去考雅和初中,因為她沒有學過英語,這可不是突擊一下就能突擊出來的。但她見不得自己有題目不會做,那樣會讓她覺得很不安。她就像是一只小倉鼠,碰到不會做的題目就想方設法弄明白,漸漸就囤出很多的知識點來了。

孟正也有這個打算,想多教孟欣華一些題目。雖然孟欣華不考雅和也不考奧數,但多培養一些解題思路總是好的。站得高了,見得多了,成績就好了。

孟大伯坐在一旁和孟爸爸聊着木材、竹子供應的正經事,卻還分出一點心神關注着女兒和孟正的聊天內容。

聽見孟欣華的話,孟大伯立刻轉過頭來,對孩子們說:“對,讓小正多教教你。你們要好好讀書。小朵、小正還有欣華,你們都是一樣的,等你們考上大學,我給你們放鞭炮,從咱們村的村頭一直放到家門口!放幾百塊錢的!”

兩個女孩只抿着嘴笑,孟正笑着點頭:“好嘞!”

孟家給孟大伯留着房間,孟大伯會住上一晚,第二天再返回山裏。孟欣華更是直接住在孟正家了,和孟朵睡一屋,等到上學那日,她們再一起去學校。他們經常會這麽做,有時周末放假,孟欣華不回自己家,就住在孟正家裏。

所以,他們三姐弟真的是一起長大的。

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常好,這并不是說他們平時就不吵架了,而是吵過鬧過以後依然是最親密的兄弟姐妹。在孟正小時候,兩個姐姐一吵架就要讓孟正站隊,小孟正問能不能兩個姐姐都要,姐姐們表示不行,必須有我沒她有她沒我。

當小孟正哭哭啼啼地做着痛苦的抉擇時,姐姐們……她們和好了。

小孟正:“???”

孟朵和孟欣華親親熱熱的,兩個人一起讨伐小孟正。孟朵對小孟正說:“小正,欣華姐平時對你那麽好,你都不選她,白疼你了!”孟欣華也說:“小正啊,你今天早上的衣服還是你朵朵姐幫你穿的,你竟然不選你朵朵姐嗎?”

小孟正就這樣成為了兩個姐姐友誼的踏腳石。

小孟正不懂了,為什麽姐姐們吵架,受傷的卻是他?

孟爸爸摸了摸小孟正的頭,幸災樂禍地說:“聰明的男人永遠不會讓自己介入到女人們的恩怨情仇中。”那會兒武俠劇熱播,很流行恩怨情仇這個詞語。

小孟正聽得似懂非懂。

然後孟爸爸就被孟奶奶敲了腦袋,原因是“盡教孩子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孟大伯和孟欣華很自在地去挂繩上取了自己的毛巾,準備洗漱。

山裏的氣溫要比城裏低,十月的夜晚已經有些寒意了。

孟家人洗漱時已經用上了熱水。廚房裏有兩個竈臺,外面的鍋做飯炒菜時,裏面的鍋就放一鍋水。等飯做好,水也熱了。吃完飯再過半個小時,用裏鍋的水洗漱時,那水還是燙的,還得再兌點涼水。

一般情況下,不管誰第一個去廚房兌水,都會順便幫其他人把水兌好。

如果是孟奶奶第一個洗漱,雖然她是全家輩分最大的,但她也不介意給兒子兒媳婦孫子孫女兌好洗臉水。如果是孟朵第一個洗漱,她當然也會學着家長的樣子,把活幹利索了。也因此,給長輩倒洗臉水、洗腳水這事,孟正、孟朵都是常做的,根本不會出現像公益廣告中那樣讓長輩感動得熱淚盈眶的場景。

這天,負責倒水的是孟大伯和孟爸爸兩兄弟。

孟大伯剛往幾個洗臉用的盆裏倒好水,孟爸爸就扯着嗓子朝堂屋喊:“洗臉洗腳了!班長、副班長,我倒好水了,快點來洗臉啊!班長!副班長!”明明這是很家常的一件事,被孟爸爸這麽一喊,顯得孟家官僚作風非常嚴重,活脫脫一校園淩霸現場。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普通學生被班幹部奴役得多厲害呢。

國慶假期結束,孟正要回學校了。臨去學校前,他給長輩們布置了功課。就他帶回來的那三本書,他要求長輩們一周讀三個成語故事,争取用一周的時間徹底掌握三個成語,然後再閱讀一篇西方寓言和一篇華國古代智慧故事。之後,要寫個最少三百字的讀後感,最好能用上本周學到的成語。

坦白地說,這樣的功課任務并不重。

孟媽媽和孟奶奶每天晚上抽出一點時間來,用了兩天,就把功課做完了。孟媽媽的讀後感是她自己寫的。孟奶奶的讀後感是孟奶奶口述,孟媽媽幫忙記下來的。可孟爸爸雖然聽媳婦念了書上的故事,卻還是不知道自己該寫什麽。

孟正特意給家長們準備了作業專用本。封面上本該寫名字的地方并沒有寫名字,而是寫了“奶奶”、“媽媽”、“爸爸”的字樣。班級則是“孟家小課堂”。眼看着周三都要過完了,爸爸的作業本上還是空白一片。

孟爸爸摸着封皮上的爸爸字樣。難道爸爸這周要交白紙嗎?

周三晚上,忽然下了一場雨,氣溫驟降。

周四一大早,孟媽媽就打發孟爸爸去學校給孩子們送厚衣服。

孟爸爸到學校時,正是上課的時間。他不敢打擾老師上課,就站在學校的大鐵門外等着下課。初中有個班在上體育課,兩個男孩躲到鐵門這兒來聊天。

其中一個男孩說:“老班前面叫你去做什麽?”

“放假時的作業沒做好,被罵了呗!”

“程芳不幫你寫作業了?”

“我和她分手了。”

……

孟爸爸站在鐵門外面,聽得眉頭都皺起來了。過了一會兒,他的腦海中忽然劃過一道閃電,臉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這份恍然大悟很快就轉為了糾結。糾結來糾結去,糾結了一陣後,孟爸爸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

孟媽媽發現,自從爸爸去學校裏送完衣服回來,他總是對着自己欲言又止。可每當孟媽媽把眼神遞過去,示意他有屁快放時,孟爸爸卻又非常心虛地轉開了腦袋。孟媽媽看不慣他這樣子,眉頭都皺起來了。

“你是不是有事?”

“沒事、沒事。”孟爸爸趕緊搖頭否認。

這一拖就拖到了晚上。當孟爸爸和孟媽媽在一個盆子裏泡腳時,電視裏正好在放一檔情感調解類節目,裏面講到了婚姻法。孟爸爸靈機一動,指着電視說:“可梅啊,你看電視裏說的,結婚後賺到的錢是夫妻共同財産。”

“怎麽,你有意見?”孟媽媽有些暴躁地問。她總覺得丈夫話裏有話。

“不不不,我哪裏會有意見。我覺得這條法律特別對!”孟爸爸恨不得能指天發誓,“特別對!夫妻一體嘛,結婚後賺到的錢必須是夫妻共同財産!”

“那你這麽激動做什麽?”

“就……那個……所以結婚後得到的作業是不是也該屬于夫妻共同作業?”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