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撂開手
第四十四章 撂開手
第44章撂開手
為官的人家,尤其像是李家這樣的清貴之家,更是愛惜羽毛。
當初他們上門去提親,那要不是有忠肅侯府老夫人出面,李家怕也萬般不情願,哪怕他們溫家同宮裏都是有來有往的,每年家裏的香料也要往宮裏供奉,可在李家的眼裏,到底也不過是商賈人家。
其實穿了,李家謀算着,還是覺着,溫家背後錯綜複雜,這門親事,看似大姑娘低嫁屈就,實則将來官場上,不得還能指着溫家幫襯些,才同意了結親的。
而今揚州案子還沒個法呢,就急着避嫌,這态度真是再明顯不過了。
溫桃蹊沒錯,真有個好歹的,即便是李大姑娘進了門,李家也能明哲保身,置身事外!
趙夫人一時氣血上湧,只覺得眼前一黑,幾要暈厥過去。
溫長青和溫桃蹊都吓了一跳,哪裏想過他們母親這般經不住事兒呢?
溫桃蹊想着,便是沒個正經主意,也不該如茨,怎麽也是當家主母,風風雨雨的也不是沒見過……
可她還是擔心的,忙叫溫長青:“我看阿娘這樣,不然請了秦娘子來一趟吧?”
“這時候怕不成,那李家……”
“別去請。”溫長青話沒完呢,趙夫人撐着氣兒已經阻止了。
她勉強坐正些,一只手壓着太陽穴,揉了好半:“現在去請秦娘子,不是告訴李家,咱們知道了他們的推诿辭嗎?”
溫桃蹊暗暗心驚:“阿娘,您還是想救表哥?”
總不見得,李家表明了态度,她阿娘還是打這個主意吧?
Advertisement
難道是她想錯了?
在阿娘的心裏,姨媽那一家子,竟比親生的兒子還要緊了?
不能夠吧……
前世她是有過孩子的,只不過她的兒子四歲便夭折了,那會兒她一顆心都要揉碎了。
人家為母則剛,這道理她真是有了孩子才明白的,底下什麽事兒都沒有孩子的事兒要緊,誰要是敢誤了她的孩子,耽擱了孩子的前程,她是要豁出命去博一場的。
總不能,到了阿娘這裏,這道理就不對了吧?
她抿唇想了想:“要不然,請六回家來,一起商量商量?”
趙夫人那頭卻大口喘着氣,努力平複着,又撥開溫桃蹊的手,去端了身旁食幾上放着的茶盞,就是把茶水入了口,一時竟只嚐出苦澀來。
她又苦笑:“不用叫你爹,這事兒就算了吧。”
雲淡風輕的一句話,卻已經是打定了主意不會再回頭的堅定。
兄妹兩個面面相觑,這,就成了?
溫長青吞了口口水:“阿娘是,杜昶的事情,不管了?”
趙夫人橫過去一眼:“你給你弟弟寫信,叫他即刻就回定陽去,不要在揚州逗留,再給你姨媽家裏寫封信,就該盡的心,咱們都盡了,可是昶哥兒不争氣,我們也沒有法子,你弟弟千百兩的銀子送進知府衙門去,也幫不上忙,叫你姨媽看開些,她要是想到歙州來,家裏自然收拾出院子,灑掃以待,可要真的指望我們救昶哥兒,那是不能夠的了。”
溫長青一顆心安定下來,可又怕她想不開,偏那頭溫桃蹊擠眉弄眼的,分明是不讓他再多的意思。
他略想了想,有些話,他來,的确不大合适,眼下倒不如正經辦事兒去,趁早從這樁命案中抽身出來,阿娘這裏,有桃蹊陪着,這丫頭心眼子活法,總能把阿娘哄勸下來。
況且阿娘既打定了主意,縱使難過,舍不得,也不過個把月的事兒,日子久了,自然也就淡了。
是以他站起身來,躬身做過禮,又安慰了三兩句,匆匆出了門去不提。
趙夫人一聲長嘆:“你們如今算是滿意了。”
溫桃蹊心下一驚,還以為她是知道了什麽,可看過去時,發覺她阿娘臉上只是悲傷,倒沒有別的,稍稍放心,又往她阿娘懷裏鑽:“什麽滿意不滿意的呢?眼見着阿娘傷心,我們又有什麽可滿意的呢?”
趙夫人反手摟住了她:“你們勸了我這麽長時間了,要不是今次李家……或許你的是對的,真出了事,鬧開了,溫家可要怎麽樣呢?”
她有一下沒一下的摸着溫桃蹊的腦袋,手心兒順着她烏黑的發絲滑下去,只是方才舌尖上的苦澀,此時蔓延到了心底去:“你從前跟我的,你爹和你大哥勸的,我都明白,仔細想想,你姨媽寫信來求,原也不是指望着咱們拿銀子買昶哥兒的命回來,還不是想着,你姨父人走茶涼了,可溫家的姻親卻都實打實在的,總能在揚州知府面前上話,便是随便誰家兩句話,昶哥兒的命,也就保全了。”
溫桃蹊訝然:“阿娘?”
“真當我是個糊塗的嗎?”趙夫人噙着笑低頭看她,“我只是不願意計較罷了。你姨媽生昶哥兒的時候就是難産,好不容易才生下來的,不然那樣嬌他一個男孩兒嗎?我實在是可憐你姨媽,心思拗在這兒了,自己走不出來罷了。眼下李家這樣的态度,我還要一意孤行,逼着你爹給各家寫信,求人救命,只怕李家這親還沒有結,就先要疏遠了。”
情分淡了,是很難彌補回來的。
溫桃蹊也不上心裏是個什麽滋味兒。
這事兒她辦成了,老爺都在幫着她,她本來該十分高心,至少不怕有心人将來翻騰這一宗溫家的罪名。
可是眼下看她阿娘這個樣子……
溫家和李家的情分是成全了,可阿娘和姨媽的姊妹情分呢?
“阿娘,姨媽會明白您的。”
真的會嗎?
姨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阿娘身上了,一朝希望斷了,杜昶的活路,也就斷了,拿什麽去體諒,又拿什麽設身處地的去明白呢?
在這件事情上,於她們溫家人而言,是姨媽做得過分了,可反過來想,姨媽如今又能指望誰家救命呢?
姨媽錯了嗎?她沒法一定就是錯了,只能,立場不同,便自然想的不一樣。
這也是個饒緣法罷了……
“您不要想的那樣多,表哥也許命中就該有這一劫,一樣的道理,姨媽命裏,或許同這個兒子,母子緣淺,您不要難過了,我們看着,會心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