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小園之中的梅林不甚大,不過幾步之遙二人便得見祝公遠端坐于石桌之旁輕撥素弦,黃昏餘輝灑落其衣袍之上,為其人鍍上一層淺金,更顯幾分高潔風雅。

琴音袅袅,如輕煙薄霧直叫人再難從中尋得出路,只得流連于這音樂之中。一首思慕之曲此時卻可從中聽出斷情之意,琴音方才還是缱绻纏綿,片刻已是哀痛難當,皆歸于決絕之意,最終不過虛無。年少初見,一見傾心再見傾情,纏綿悱恻;時光荏苒,曲終人散亦不過須臾。恍然間似有一聲無奈嘆息慘雜其間,嘆盡緣起緣滅。

祝熙之遙遙凝視着祝公遠,他雖是不知這琴音所贈之人,卻知定是父親曾山盟海誓之人,只嘆最後落得那兩地相思而不可得的境地,于如今竟是已然心死。

琴音戛然而止,有斷弦之聲傳來,再看去原是那琴弦早已經不住如此彈奏,不等曲終便已然斷裂,隐約間可見祝公遠微怔的模樣。

終是長嘆一口氣後長身而起,抱起那把斷弦之琴朝着石桌狠狠砸下,瑤琴碎裂,其中而斷,又似乎斷的不僅僅只是一把琴。

“熙之,你父親他······”馬文才握緊祝熙之的手,目中盡是疑惑的偏過頭來詢問着,想是他亦是覺着祝公遠此舉甚是奇怪,與往日雲淡風輕之模樣相差甚遠,“到底何事發生?方才我父親跟了祝伯父去了,莫非是······”

“琴斷而情斷。”祝熙之不等馬文才說完卻是吶吶出聲道,眼神中盡是迷離與無奈,輕輕依靠于馬文才身上,斂起眉目,低聲一嘆,“晴如山上雲,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若是他想的未曾出錯,那麽父親此舉于任何人而言卻是最恰當的,于他自己亦是如此。士人之長衫,貴族之驕傲,為父之慈和,為夫之敬重,父親祝公遠是怎樣一人他又如何不知?若是當年他與那相愛之人至死不渝,那麽即使家族紅顏之毒他同是無所畏懼的,然他卻是屈服于此,那麽便只得一種結果,那曾與他相伴相守之人盡負于他,如此這段情便再無可能回到當初,只因着父親是那般驕傲。

而那曾許他此生來世、生生世世之人,若是他猜想不錯,非馬文才之父馬寧致莫屬。

許是他二人真心有靈犀,馬文才此時亦是緘默不語,怕也是與他想到了同一處。似乎他們于無意之間知曉了幾十年前的一樁舊事,馬寧致的頹廢,于祝家的不善卻又想要兩家定親,馬家與祝家都不曾反對他二人之事,祝公遠見着馬寧致時的失态,一件件一樁樁莫不訴于他人真相。

“為何這般做?”由遠及近傳來一愠怒的聲音,循聲望去不知何時馬寧致已然翩然而來,面上皆是驚急之色,幾步便至祝公遠身旁,一把抓起身旁之人的手,“此琴為你我相識定情之物,你為何如此相待?”

祝公遠本無顏色的面龐與此卻是漾出一個笑容,幾分釋然兼着幾分灑脫,任憑馬寧致将自己的手腕抓的疼痛:“便如你所見這般,此琴琴弦已斷,即是如此為何不斷的徹底一點,反正琴也朽了,要之無用不過徒添傷悲。”

“于你而言,真是這般看的麽?琴弦斷了,你我之間便也就此斷了麽?”

注視着眼前之人的平和的目光,馬寧致語氣之中多了急躁與不安,他從未想到再見之時竟是會如此的。

祝公遠扯回自己的手,轉過身之時輕言道:“你我之情早在你屈服于馬家之時便已然斬斷,今日這琴弦不過是徹底了結你我之間不該仍存的殘意。”

Advertisement

“你我而今皆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又有何不曾看開?若是你我當年有熙之與文才的半點沉穩也不至那般收場,此時言當年之事亦不過徒惹煩惱,你我之間再無可能,知己可為,情人莫想。”

言盡于此,祝公遠只覺他再無甚可說,只甩了衣袖疾步離去,此地他是不想再留片刻。

“修明,你······”馬寧致眼見着祝公遠離去,卻是不肯放棄急急追去。

眼見着要追上之時卻是被人擋于中途,只得眼睜睜看着祝公遠遠離去:“修明!”

“馬伯父,我父親已經言盡于此,你莫非還是不明了麽?”祝熙之早于馬寧致遠遠往祝公遠追去之時便往這邊來了,正好将其堵于半路,“馬伯父你執意要我父親回首曾經,然你可曾想過我父親與您早已不再年少,肩負之責更勝往昔。父親此時已是人夫人父,而您亦有文才一子,您此種作為要将兩家之人置于何地?要将我母親置于何地?便是我等子女不甚介意,你可曾想過我母親之感受?您要我祝家幾十年和樂毀于一旦麽?”

“再不言其他,若我猜想不錯,數十載之前定是您負了我父親,以我父親之驕傲又如何受得着背叛之人,如今能再見已屬意外,您竟是還想怎樣?咳咳咳!咳咳!”此番言語祝熙之說着萬分激動,他實是不想父親與母親皆受其傷,再如何炙熱的情愛最終皆要歸于細水長流的平常時光,父親與母親相守幾十年,伉俪情深他自是看在眼中的,便是曾經如何無可奈何娶了母親的父親于這幾十年之中也早已将其作為親人放于心中重要之地。

夫妻恩愛,恩于前,愛于後。

馬文才見着祝熙之又犯了咳嗽,一時也是急的不行,只忙着與他拍背,柔聲道:“慢着些,慢着些!身子才好了,你怎的還這般折騰?”

回首再見馬寧致本想說出些什麽,然見其哀恸模樣卻欲言又止。

馬寧致見着一雙小兒于眼前親昵模樣,心中不由一痛,再想祝熙之方才所言卻又是無話可說,當年确是他之錯,相守數載他再是知曉修明為人不過的,不得說,恰如祝熙之所言,修明今日肯見自己已實屬難得。

祝熙之雖是咳嗽着卻是時時注意着馬寧致的,只怕他何時再追上去,然卻不曾見其再有所動作,只垂落了手臂,哀哀而嘆,恍若一個嘆息間年老了十歲一般。

回身而去,但見孤影印于梅林之中,只覺每一步都艱難至極,恍若裸腳行于炭火之上,痛的人難以自已。

祝熙之終是不忍再看下去,只扭過頭望着馬文才道:“你可覺我殘忍?對一心懷愛憐之人說出這般冷心之語,我常言哀大莫過于心死,如今我見爾父,竟有此感,我······”

話未曾說完,卻是被人摟盡了懷中,頭頂上方傳來低低的安慰聲:“你未有錯,誰都未曾錯,錯的實為命運,實為上天,是其将我等凡人玩弄于鼓掌之間。與其一生困死于不可得的夢魇之中,我倒是覺着置之死地而後生才是解決之道,或許此番于父親而言亦是一扭轉命運之時。”

馬寧致出現之時他二人亦是驚得不知如何是好,遂早已心中隐約有了答案,然其真實于己身發生之時仍舊叫人難以置信。

“熙之,我此生何其幸運,既遇此生互許不渝之人,又得家人應允而不曾重蹈父輩覆轍,此生無憾。”下巴擱于懷中之人的頭頂,輕輕磨蹭着,自是親昵異常的,馬文才從未覺着何時有此刻這般心滿意足,“若是哪日我二人功夫黃泉定要于那三生石上刻上名姓,直叫生生世世不許別離。”

祝熙之不曾有所言語,只靜靜靠于其懷中,美目之中恰是淚光盈盈,不由緊緊握住了馬文才的衣袍,那般驚慌模樣好似只要他一松手便再尋不到馬文才所在之地。

文才,生同窟死同穴,于常人而言亦是難如登天,更何況如今這廢了身子的我,又如何與你同生共死?三生石于命運之前亦不過一塊頑石罷了,又怎能奈何得了天意?

待第二日祝熙之醒來之時便已然從清茗處得知馬寧致竟是若日連夜離去了,誰都未曾告知,只徒留下一封手書言祝熙之才學他已然試過,足有過人之處而定為二品,如此再無其他言語。

祝熙之不知祝公遠得知此事之時是個什麽情狀,只恐心中決計不會好受,便是斷情又如何,曾經滄海水、巫山雲如何都會記一輩子,念一輩子,即是不言不語不相告,然亦不相忘。

冬日嚴寒已過,春日之中雖還有料峭之意卻已是陽光喜人,小院之中梨花開遍宛若冬日皎潔白雪,其間夾雜着漫漫嫣紅桃粉更是引人,彩蝶翩跹游于落花之間,清溪流水自內而外,潺潺入了那外河,捎着片片落花為紅箋寄與遠方相思之人。

祝熙之靠坐于假山石之上遠遠瞧着祝英臺一人盡是哀愁之意的坐于家中溪水之旁,一雙妙目無甚神氣的呆呆望着那随流水而去的落紅。

搖搖頭,冬去春來于英臺而言恐更是愁苦,春日已臨而梁山伯卻是了無音信。想到此處他竟是皺了眉,此事他一直覺着必有蹊跷,如何也不該半分書信也不來?總覺心中似有不安,莫非這梁山伯······不會,這自是不可能的!英臺為他如此,他如何也不會相負,再者觀其人亦是有情義之輩,如何也不該做出此等事情。只怪當日不該應了文才之言為着身子而将梁山伯之事交于他,如今卻是萬事不知,愁的很!

原是馬文才于前段時日裏應了謝琰之邀往會稽去應了缺,想到梁山伯是會稽之人,遂将那查看梁山伯一事攬于身上,祝熙之鬧不過他就也半推半就的應了。

“熙之郎君,文才郎君于會稽來的書信。”清茗不知何時出現于假山之後,手上拿着的自是那人的書信。

祝熙之也不言語只拿了看,卻是欲看欲怒,終是冷哼出聲:“好!好!好!好一個會稽梁山伯!”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