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析産

析産

“老三家的,你怎麽帶着孩子回來了,食齋今天不開門嗎?”

看到杜三嫂帶着孩子回村裏,杜妻梁氏還以為出什麽事了,頗有些驚慌。

杜三嫂在回來的路上就醞釀好了情緒,此時見她問起,頓時淚如泉湧:“娘,最近糧價漲得厲害,生意都做不下去了。”

“怎麽回事?”梁氏更慌了。

杜三嫂将杜記食齋現在是如何艱難,一一道給了她聽。

這期間,杜段和杜大、杜二他們也回來了,乍聽杜記食齋開不下去了,一家子都感覺割肉一般心疼。

“那城裏的糧食價格飛漲,我也試着漲價,但糕餅本來就貴,這一漲價,更加沒人願意買了,還有好些老顧客罵我沒良心,我不得已,只好先關了門。”杜三嫂抹淚。

“糧食漲價,糕餅漲點價又怎麽了?良心是什麽,能當飯吃嗎!”已經将杜記食齋視為囊中之物的杜二嫂罵罵咧咧,因為杜記食齋關門,損失最大的就是她們二房。

杜三嫂安靜地等他們七嘴八舌地讨論完,才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想先不漲價撐過這段時間,等官府和籴,糧價穩定下來之後,一切就會恢複正常的。不過,這樣下去,杜記食齋少不得要虧一些本。但我之前把錢都給了爹娘,我想……”

猜到她要錢,杜段的臉色十分難看,立馬就拒絕了:“那是你給的家用,怎麽能要回去呢?而且都花完了。”

“幾百貫錢,都花完了?”杜三嫂驚呼。

“幾百貫錢?那不就是幾十萬錢?!”杜二嫂不知道原來杜段從杜記食齋那裏拿了這麽多錢,而這些錢,她們二房可是一分錢都沒見着。

“嚷什麽?阿虎的束脩、買筆墨紙硯和買書花的錢,這幾百貫哪裏夠?我自己還補貼了不少呢!”

杜三嫂心裏撇撇嘴,讓大孫子讀書本來就是他的決定,花多少錢都應該他出,他也好意思将其轉移到她的頭上來?

杜二嫂聞言,心裏更加不舒服了,杜段的大孫子阿虎是大房的,他們二房的,包括過繼給杜三郎的孩子,可是一個都沒去上學呢,憑什麽這錢得公中出?

Advertisement

杜二嫂滿心不忿,當即拉着杜二郎回房嘀咕,沒兩天,二房就鬧了起來。

裏正等人又被叫了過來調解,得知二房鬧分家的原因,裏正和稀泥般,道:“那再供一個孩子讀書不就行了嗎?”

杜三嫂道:“我們家四郎也要讀書。”

她過繼來的孩子小松在杜家孫子輩中行四,過完年就五歲了。

“三房各一個孩子,很公平,沒問題。”裏正道。

杜段卻覺得有問題:“我們根本就供不起三個孩子去讀書!”

裏正犯了難:“這……”

這種情況下,确實應該優先長孫。

只是這樣一來,根本沒法解決杜家的析産風波,而且杜三嫂認為,自己每個月都給了不少錢家裏,那麽她的孩子讀書,錢應該也是從家裏出才對,不然憑什麽她要給錢家裏,家裏卻将所有的錢都拿去供長孫讀書了,另外兩房的孩子想要讀書,還得自己出錢?

而且杜三嫂說自己平常為了經營杜記食齋,嘔心瀝血,不敢私吞,把掙來的錢幾乎都交回了家裏,這次遭遇經營危機,想要問家裏拿點錢度過難關,杜段卻選擇見死不救,她感覺自己遭到了“家人”的背叛,以後不會再拿錢回家了!

杜家二房覺得杜三嫂完全是拿他們二房的錢來供大房的孩子讀書,這完全是在割他們的血肉,因此也提出了抗議。

杜家這一次的析産矛盾鬧得有點大,兄弟倆快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為了防止他們以後老死不相往來,鄉裏的人都勸杜段還不如早點分家算了。

迫于多方壓力,杜段最終無奈同意了不分家,只析産。

在裏正及杜家親戚等人的見證,杜段将家中的財産分為五份,他跟妻子梁氏一份,占一成,長子杜大郎占大頭,分得四成家産,他們兩老死後,他們的那一份也由長子繼承,所以杜大郎實際上是占了五成家産。杜二郎占三成,杜三嫂只占一成,剩下一成則是還未出嫁的杜佳雲所得,作為她的嫁妝。

析産之後,除了杜佳雲之外,其餘三房都得給他們養老的錢,每個月各給五百錢。

原本杜段想讓杜三嫂給更多,但是杜三嫂這些年早已把臉皮給磨厚了,她一個勁兒地哭窮,反過來讓他掏錢出來拯救杜記食齋。

杜段想着杜記食齋指不定什麽時候就沒了,讓他掏錢,豈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他拒絕了杜三嫂,杜三嫂便只肯給跟大房和二房一樣的養老錢。

析産的事了結後,杜三嫂便借口帶着孩子去找馮佑民、梁姻他們借錢,重振杜記食齋。

因只析産而不分家,所以杜段跟杜大郎、杜二郎依舊住在一起。不過礙于兩房的矛盾越來越深,杜二郎開始擇地另外起房子,這錢自然是他們二房自己出。

杜二嫂也問過杜三嫂要不要一起修建房子,她們兩家可以做鄰居。

杜三嫂卻看穿了她的真實目的,只要她把房子建在二房的房子旁邊,自己出錢出力不說,以後有個什麽意外,那這房子毫無疑問将會被二房占了去。就算她還健在,但她長期在州府這邊開鋪子,家裏沒人,二房便可以借着幫忙打理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将房子侵占。

因此,杜三嫂并不想被二房占便宜。況且,她當初開糕餅鋪的時候,便已經買下了那裏,以前瞞着杜家人,現在就沒必要刻意隐瞞了。

杜二嫂發覺杜三嫂對她日漸疏離。

以前杜三嫂每個月會帶着孩子回鄉一次,現在兩三個月不會回來一次不說,就算回來也不再帶孩子回。

鄉裏進城比較麻煩,杜二嫂還是找到了一個機會,跟杜二郎進了城去找她,然後得知孩子在學堂讀書,他們壓根見不着孩子的面。

小孩子的忘性很大,尤其是幾歲的年紀,一個月不見興許都想不起親生父母長什麽樣了。長此以往,這個被過繼出去的孩子就真的不認他們這對親生父母了!

他們着急,卻沒法跟杜三嫂說實話,而且他們從杜三嫂疏離的态度中察覺出了什麽。

以前杜三嫂帶孩子回鄉,為的就是麻痹他們,讓他們以為就算把孩子過繼出去了,孩子最終也只認他們為父母。這樣一來,無論杜三嫂賺多少錢,最終都會落到他們二房的手中。

可一旦杜三嫂不讓孩子跟他們見面,這個孩子以後還會認他們,還肯心甘情願地将錢拿給他們花嗎?

他們這個時候才察覺到上當了,然而他們沒有任何證據,杜三嫂對他們都是“不承認、不否認、不負責”的态度,任由他們怎麽說,她都不為所動。

杜三嫂在這裏經營了一年半載,還有司法參軍林璠,及州府衙門的胥吏撐腰,杜二郎和杜二嫂壓根就不敢在這兒鬧事,只能憋着一股氣回了家,然後找杜段訴苦。

但杜段能怎麽樣呢?且不說他跟杜三嫂沒有血緣關系,哪怕杜三嫂是他的兒媳,這時代可不禁止寡婦改嫁,一旦杜三嫂改嫁了,那跟杜家可就完全沒關系了,他就算去報官,也奈何不得杜三嫂。

杜段馬後炮地說:“我就說,一個能在同行的诋毀與排擠中撐起一家鋪子的女人能是什麽善類?”

杜三嫂沒了後顧之憂,剩下該發愁的就是杜佳雲了。

她在夏館這兒當奴婢已經四年,還有一年,契書便到期了。杜段雖然嘴上罵她,但從他給她準備了嫁妝來看,他依舊沒有放棄操持她的終身大事的打算。

對此,洲渚勸杜佳雲主動出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