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包谷糊湯

包谷糊湯

一顆杆上結,生出倆兄弟。

外裹一層衣,頭頂一胡須。

剝開外層衣,露出金黃身。

粒粒金燦燦,令人笑開顏。

營養含量高,多吃讓人壯。

從小開始吃飯記事起,李沐風就不喜歡吃粗糧,尤其不愛吃包谷糊湯。

随着年齡增長,他發現周圍很多人,其實和自己風一樣,都不怎麽喜歡吃包谷糊湯。

可父親、母親,還有爺爺、奶奶喜歡吃包谷糊湯,說那時好飯。為此每次在家,飯要是包谷糊湯時,他都會哭喪着臉,噘着嘴,極不情願的吃一小碗,感覺好像不是在吃飯,而是在吃毒藥。

母親笑罵、嗔怪道:“你奸殘死,要是米飯,怕要吃兩大碗。”

李沐風那地方,主糧是小麥和玉米,一些熟悉的也都能種,像土豆,紅薯,高粱,黃豆,綠豆什麽的。

但唯獨自己愛吃的大米不能種,除了水稻沒有,常見的糧食基本都能自給自足。

老家那是個不錯的地方,唯一不好就是窮,但也有很多金錢換不來的舒适、安逸和快樂。

大家都一樣的窮快樂着,可随着發展,社會進步,無孔不入的經濟生活,沖擊了原本安逸的小農生活。

生活質量雖慢慢變好,可大家卻變得沒原來快樂開心、快樂。

在自己還小,沒長大的時候,幹活或背東西力氣不夠時,一旁的大人就會笑着說道:“包谷糊豆子還沒吃夠,再多吃幾年包谷,就能背動了。”

李沐風當時就很納悶,力氣不夠,跟吃包谷糊湯有啥關系,難道吃白面條,大米飯就不長力氣?

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李沐風,後來仔細想了想,有了自己的看法,也不知道對不對。

原因可能是,父輩們生活艱苦,兄弟姐妹人口多,溫飽都沒解決餓死人的年代,包谷糊湯能吃到嘴都不錯了,于是腦袋心中的印象也就停留在,力氣不夠是玉米沒吃夠。

後來上過學的李沐風,也知道多吃粗糧是有好處的,那張膳食纖維圖最底部就有玉米,父輩們身體好也不是沒有道理。

其實吃大米飯、魚鴨雞肉更有力氣,只是他們沒條件,吃不到罷了。

到鄉上讀書時,李沐風也吃了兩年玉米糊湯,雖然自己不愛吃,但事實證明,人餓了,吃啥都是香的。

挑食不吃東西,這不吃那不要,那是因為不餓,餓個兩三天,吃啥都香。

想起學校做飯的那個師傅,李沐風就會想起大人們談笑,說起他們在學校讀書時做飯的那個師傅。

說當時他們上學,也是天天包谷糊湯,做飯的那個人,做飯邋裏邋遢不怎麽操心,學生們交上去的,都是幹淨上好的玉米,堆放在那裏他也不多留點心。

結果各種土灰、沙礫都落在裏面,甚至還有老鼠屎。

而做飯師傅,做飯下玉米也不挑選一下髒東西,水燒的差不多,就裏倒玉米。

有一天,學生們打完飯正在吃飯,一個學生看見碗裏一個大塊頭,有點像紅薯,高興的說:“沒想到今天運氣這麽好,包谷糊湯裏還煮了紅薯。”

一旁的學生聽了就說:“我也感覺今天包谷糊湯有點甜,還不錯,挺好吃。”

有一個學生就不滿的說:“我碗裏咋沒有,就你碗裏有紅薯,咋打的飯。”

另一個學生說:“我也沒有啊。”

大家邊說邊圍了過來,這個學生就用筷子去夾碗裏的紅薯,結果夾出來大家看清楚時,都炸了鍋似的罵了起來。

原來是一個死老鼠,并不是什麽紅薯。

學生看着那裹有玉米糊湯的老鼠,再看看自己碗裏的糊湯,立馬就犯起了惡心,幹嘔起來。

他們把剛吃幾口的糊湯,一股腦給倒了,好想把飯碗也給扔了似的。

也有好多不知情的學生,把糊湯給吃完了,那些知情的把飯倒掉的學生,後來知道有人吃完了糊湯。

原來氣憤的表情一下子又大笑了起來,說自己沒吃,別人吃了有死老鼠的糊湯。

于是大家都知道,做飯師傅的把死老鼠給煮到了鍋裏。大家就都罵他,這破事一下傳開了,淪為大家閑來無事谝閑傳的笑話說起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