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 36 章
黃楊縣這麽一大手筆,不能說前無古人,反正近十來年安樂郡是沒人這麽幹的。
甚至包括整個北向國也沒人這麽來。
前頭在孫知府那裏與蘇平見過面的幾位大人,尤其是與他身份一樣的縣令,便有點發愁,讓人四處打聽鄰居的情況。
然而——
像章繁縣這樣的富裕縣,曲大人倒是無所謂,只是聽人說了之後,不屑地翻了個白眼,而後漫不經心的又略帶刻薄的開口:“他也就這點本事了,一個秀才出身的,又買來的官,不靠着這點收買人心還能做什麽?”
前來找他商量的教谕小聲道:“那咱們可要……”
“不!”
曲大人無所謂道:“他愛出就讓他出去吧,自古以來我還是頭一次聽說,像他這麽得瑟的,可別四十五人,到時候一個都沒考上,我倒要瞧瞧他這臉往哪裏擱。”
與曲大人同樣想法的還有不少,不過最後還是有一位阮大人給前十名的縣試學生包了開銷……
孫知府晚飯後,依舊與老婆孩子讨論八卦。
孫夫人興沖沖地開口:“那位蘇大人的事,老爺可聽說了沒?”
孫知府點頭,他是聽胡通判說的,胡通判對于蘇平的印象極好,雖說大家對于他捐來的縣令一事有些争議。
可自打他來了之後,所幹的事情,哪一個正常人不贊一聲。
那日蘇平來拜年,孫知府讓他幫着把把關。
看看曲大人如何,結果,胡通判聊了兩句之後,直接就放棄了。
Advertisement
而後蘇平一來,他倒是把注意力都擺到了蘇平上,其實這也不是胡通判當時起意,而是自打蘇平幹的那些事傳出來之後,胡通判就時不時在他面前叭叭幾句。
還說什麽,自家沒有女兒,要是有肯定把女兒嫁給他。
孫知府被他說得有點心動,可一想到蘇平的出身,想着他的官路,怕是一輩子也就到頭了,女兒的事肯定不成。
誰知道,胡通判愣是給蘇平擺了個好由頭。
蘇平外形比曲大人差一點,學問更不用說了。
但好在蘇平那笑哈哈的樣子,倒是挺招長輩喜歡,這段時間孫夫人時不時在他耳邊叨叨幾句,還勸他要下手就快些,免得到時候被人搶走了。
畢竟蘇家也不是無名之輩。
再加上,他有一個當狀元的親弟弟,一個探花的幹弟弟。
足以給他加不少分了,指不定有兩位弟弟的幫忙,再升個幾級不成問題。
孫知府先前就知道他對縣學的一系列措施,如今又聽說他給過了縣試的學生包了一切來府城考試的開銷。
到了如今,孫知府就越發的覺得這孩子不錯了。
他當年也是因為家裏窮,快要考試的時候,借遍了所有親戚,父母早出晚歸,說盡好話才借來的路費。
現在想想,若是當時他們那邊也像蘇平這樣,也不至于那麽為難了。
也因為這件事,他心性多少有些轉變。
孫夫人看了一眼低頭擺弄吊墜的女兒,笑道:“老爺覺得這次蘇大人如此大張旗鼓的,他們縣裏能中幾個?”
“前頭那幾次,黃楊縣能中的可是少之又少,上次我記得好像沒有一個人。”
孫知府道:“這誰能說得準?”
府試的錄取人數雖然不少,但也不能把他45人全錄了吧!
孫夫人卻是不依,拍了下女兒道:“寧兒咱們與你爹打個賭,我賭黃楊縣這次能尋取十人,若是與我猜的人數相差無幾,那便算我贏了。”
孫知府不置可否,随口說了個五字。
孫知寧默了一會道:“那女兒便點個十六吧。”
孫夫人見兩人都應了,立馬又來了精神,“不如咱們也猜猜那個曲大人他們縣裏今年能中幾人如何?”
孫知府:“……”
你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距離府試還有一個來月。
蘇平索性把請來的李先生幾人全給留了下來,讓他們這段時間給講講學。
同時,年前的時候還去信讓蘇康從京都捎一些含金量高的書籍,正月底的時候,蘇康給他寄了兩大箱子。
其中還有一部分是他和傅廣林的讀書筆記。
蘇平等縣試結束之後,立馬将這些東西送到了縣學。
學生可以自行從張先生那兒訂閱,但絕對不可以帶出書房。
原先讓楊老二他們蓋的廚房,去年一直沒用,今年一琢磨索性大家還是走一段來吃飯,那邊的廚房直接改成了書房。
只要有時間,都可以去裏面讀書。
蘇平的生活倒是沒什麽變化,每年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便是有餘下的時間讀書。
原先他一直覺得,捐了個官一定好好幹。
然而——
自打上次張先生讓他到縣學講課以後。
蘇平這種不靠學歷也能幹成大事的心思就動搖了。
做為一個普通秀才,給學生上課,就算是備的再好,他還是覺得心裏沒底,尤其是這次的縣試之後,他整個人都不好了。
是以,努力讀書,争取繼續下場的心思就越發的明顯了。
于是,在沒事的時候,他也偶爾去蹭蹭課,有什麽問題再問問幾位先生。
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三月份。
天氣日漸變暖,黃大個領着王捕快他們幾個,也将本縣的人口統計完成。
五十歲以上的老人,統共2026人。
孤寡老人在252人。
不滿十三歲的孤兒有163人。
需要救助的不超過200人。
張典吏前頭聽他說過要建養老院的事,如今人口統計出來了,他自個兒也是長長松了口氣,無論如何,這樣的人數是在心理承受範圍之內的。
“那就劃地建養老院吧,無論如何在今年秋季的時候把這事給解決了。”
張典吏應了一聲好,随後道:“楊老二他們正在建圈舍,這邊咱們再重新找人嗎?”
蘇平搖頭,“不用,讓他自己找,咱們把這事交出去就好了。”
張典吏了然,“那下官明日找楊老二商量一下。”
“對了,還有這份花名冊,裏頭一共153人,是從外地過來的,說是他們那邊去年冬天鬧了雪災,便一路往這邊走了過來,後來到了咱們附近的時候,聽說我們這邊的事,便一起過來了……”
蘇平翻了翻,這些人有一大半都是一個姓。
興許還真是一個村逃難過來的。
“那大人,如何安排他們?”張典吏在看到這群人的時候,想了很多,覺得這是件好事,他們縣的人口本來就少。
就像蘇平說的,人口是經濟的基礎,他也不太懂,但能有外人過來,這肯定是件好事。
蘇平琢磨了一會道:“先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