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我有一套行為準則約束自己
我有一套行為準則約束自己
A:“啊,我又剁手了,只能夠慶幸還好我不混漢服圈。”
B:“……”
B:“不要混。”
B:“為了你的錢包,請看一下我真摯的眼神。”
A:“看不見,戲不要這麽多,謝謝。”
A:“我這個人,買過。但是買了不會穿,我就買了兩個,有個穿過幾次,有個一次都沒有。而且我嫌麻煩,還有一堆人說山不山的問題。還有…我一直覺得,我好像跟你說過?我覺得買好看的衣服用太多錢在衣服上是一種罪惡,所以我只要讀書或者讀歷史,有誰是崇尚節儉的,我就會對那個人有好感,嗯,當然,我只是自己不會花大量錢在衣服上,并且對跟我一樣的人,甚至做得更好的人有好感,但是這不代表我要去阻止別人花錢。”
B:“嗯……”
A:“我對自己有一套約束,但是不用這個約束其他人,所以我注定無法跟一些人相處,有些人自己約束自己就算了,還要用他的那一套來約束我。”
B:“嘛,很多人都無法做到,畢竟在一些人的眼裏,自己能夠做得到的別人也一定要做到。”
B:“雖然很多時候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夠做到……”
A:“其實這樣的也還好呀。”
B:“唔?”
A:“有些人是自己做不到還要讓別人做到呢!”
B:“這…怎麽回事?”
A:“你還真別不信。”
Advertisement
B:“願聞其詳。”
A:“為了那個人的名聲考慮,咱也不說她的名字,這人跟我是一起住的,不是親人不是朋友,不然咱也不會吐槽。”
B:“嗯…你繼續說。”
A:“那天俺的耳機壞了,俺就外放,你也知道公共場合外放不好,其實俺也知道,但是那天壞了,就想着能不能夠将就一下,然後那個人她就說不能夠外放,我這一想也是,那就不放了,第二天買了個耳機,放了。”
A:“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
B:“……啊,懂了,我們兩個同一個舍友。”
A(聳肩):“沒辦法。”
A,B:“誰讓我們兩個本來就是同一個人。”
B:“說真的,她是傻逼。”
A:“沒錯,本人深有此感。”
B:“既然如此,何不放過自己?”
A:“我喜歡,我樂意。”
B:“你不放過你當然沒問題,問題是你也是我,你不放過你,我也不好過。”
A:“安啦安啦,有些事情,搞着搞着就放下啦~”
B:“事實卻是。你不會忘記,更不會放下。”
A:“诶呀,別說出來,對自己好一點,也對我好一點。”
B:“彼此彼此。”
A:“诶,看來我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A:“其實一直都搞不懂一件事情。”
B:“什麽事情?”
A:“你說為什麽有些人就總是能夠讓我覺得哭笑不得,我也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我甚至覺得有些人他是不是壓根就沒有跟人相處過,到底是怎麽做到把所有人都給得罪完了的,盡管這樣說很不好,但是我希望那些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如果是自己有意識的還好,如果是無意識的事情,那我覺得沒救了。”
B:“有救沒救又與你有什麽關系呢?”
B:“你又不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A:“也是,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的。”
A:“就是我也是會有好為人師的時候呀。”
A貼上一張紙,B擡頭看去。
「很多人時常疑惑自己為何突然間就把人給得罪了,冥思苦想卻又找不到理由,鑒于此,決心以本人經驗寫出一個短文。
當然,經驗不一定有用,如何不得罪人更多憑借的也不是經驗,而是一個人他本身就有的能力,更多的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第一,切忌自以為是。
很多人都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喜歡的別人一定也喜歡,卻只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甚至于是認為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我勸你如何如何也是為了你好。這樣的心态是極容易得罪人的。
第二,切忌好為人師。
有的人自以為得意,特喜歡指導人,一旦別人有什麽話覺得不對了,或者什麽詞用錯了,定然是要去“高談闊論”一番的。
然而,在座的各位也沒有什麽是專家學者的,有什麽資格教人去聽你的意見的呢?縱然是專家學者都有人不愛聽的呢,更何況是身為普通人的你我?
第三,注意分寸。
很多人都有一個距離,跟熟人和跟陌生人是不一樣的。很多人發動态自嘲說自己多麽醜陋多麽淺薄無知,或者自己如何如何不起眼,其目的并非是得到你的附和,就我個人而言,是希望有人來說,“你當然不是這樣,你是神仙,你很好,我很喜歡你”。
盡管是一些很淺薄的句子,但是真的能夠鼓舞人心。
總結就是別以自我為中心。」
B:“啊,張貼小廣告,差評。”
A:“寫的還不錯吧?”
B:“嗯,不錯。”
A:“我總是想要寫些什麽。”
B:“那就去寫,別讓自己留下遺憾。”
A:“但是經常是寫着寫着就會問自己:我真的有必要寫嗎?在很多人看來這都是不必要的事情,我不能夠改變其他人的看法,其他人也無法輕易地改變我的看法,我們就像是兩條互不相交的平行線,或許能夠短暫碰到,但是注定不在一條路上。”
B:“那就做相交線吧。”
A:“可是相交線注定也只是短暫地相會而已。”
B:“嘿,這不像你。”
A:“那你說,怎樣才像是我?”
B:“樂觀積極向上。”
A:“嗯,很中肯的評價,符合那些人對我的看法。”
B:“但是你自己卻并不這樣看。”
A:“當然。”
B:“然而外部表現出來的才是真實,沒人能夠深入你的內心,只有你自己,但是就算是你自己,你也無法說出你的內心到底怎樣。”
A:“沒辦法。”
B:“說起來,如果只是你自己有一套行為準則來約束自己,那其他人無所謂遵守不遵守,畢竟那只是你自己的行為準則而已,可若是一些必要遵守的準則呢?”
A:“是什麽必要遵守的準則?法律法規嗎?”
B:“差不多吧,譬如說交通規則,這個也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吧,但是,事實上,違背交通規則的人特別的多,你怎樣看?”
A:“還能夠怎樣看?那些不遵守規則的人,即使被撞死也只能夠自認倒黴,他們那些人不吃點苦頭是不知道什麽的。”
B:“其實這麽久,我發現年紀大的人是最愛翻護欄的,明明是最需要遵守規則的,卻是最愛藐視規則的一群人。”
A:“說不定是活夠了歲數想着騙點錢給家裏人……”
B:“誰知道呢?不過翻快速路護欄還是有點厲害,快速路都很寬,雙向6車道還是8車道的我記不清了,當中的護欄是有綠化帶而且護欄很高,我有次在市區一條主幹道,碰到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奶奶翻護欄,我開過去時她正好翻了過來,好家夥,牙都沒剩幾顆……”
A:“為什麽越是需要遵守交通規則的人越是這樣漠視規則呢?我記得我家裏長輩也是,每次我姑父開車還有一堆人勸酒的,後面說了好幾次開車不喝酒他們才不勸了。”
B:“還是因為無知和麻木吧,遇到過有護欄的路騎普通自行車慢悠悠逆行在左邊車道的,有騎電動車在高架上逆行的,但是我唯獨不能理解是把孩子放在自行車車筐的。”
A:“可能孩子是撿回來的吧!”
B:“是嘛,看到的人都會這麽想,但是事實上孩子确實是親生的,也只有親生的才能夠做得出來。”
A:“真不知道該說什麽了,倒是歸根結底,規則還是只能夠約束遵守規則的人,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