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價值取向: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價值取向: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A:“今天借了人充電寶和數據線,還沒有還。”
B:“怎麽可以這樣?”
A:“幾個月前有個同學借我的三百塊錢也還沒有還。”
B:“你怎麽這麽笨!她是什麽人你就借給她?”
A:“一直都有人說我笨,小時候爺爺給我錢讓我去買飯,我看到有乞丐,就把剩餘的錢給了他,爺爺就說我笨。”
B:“幾塊錢還好說,幾百塊錢确實不值得。”
A:“什麽又是值得?”
B:“她跟你什麽關系,很好嗎?”
A:“沒有借錢之前,因為一些原因認識,聊了幾次天。”
B:“不是朋友,又沒有什麽特殊的關系,也不是必須給,那你并沒有必要給出去。”
A:“其實,只要是我有剩餘,不論是多少錢,只要我有剩餘,我都會借。”
B:“你可真是個好人。”
A:“借不借,值不值得,這個問題跟價值取向有關系,卻跟人的品性沒有任何的關系。我說了我借是因為有剩餘,卻不是什麽東西有剩餘我都會借,也不是什麽東西我借了之後都好像這麽不在意,比如數據線吧,因為借了之後我就沒有,所以我會說,但是錢我有剩餘,我就是借着這個數據線的事情才說了。”
B:“所以數據線還比那三百塊錢更重要了?”
A:“是,至少對于我來說,是。”
Advertisement
B:“你可知道三百塊錢可以買多少的數據線?”
A:“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對我來說,這數據線可以讓我手機滿電,所以我很需要,只有這一根,所以又馬上去買了數據線,但是三百塊錢給了出去,我還有剩餘,所以我可以借出去,借出去之後我也不急着要她還。”
B:“每個人的價值取向,會有相同,也會有不同,你說值得,我說不值得,好像無解,但是要是能夠從中得出新的結論,或許此次讨論并非沒有收獲。”
A:“正是這個道理。”
B:“什麽樣的事情更值得,什麽樣的事情好像不值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對我來說,我是十足的實用主義,我不會輕易借出去東西,或許用吝啬鬼來形容我也不為過。”
A:“其實我會借她,現在想來,其實也是因為她幫過我,我有次沒有做作業,她把自己多的那份給了我,我才混過去了檢查,她當時有多餘了給我,我自己有多餘了也給她,我不覺得這有什麽不對。”
B:“但是一張紙和三百塊錢,孰輕孰重?”
A:“在你的眼裏是顯而易見的結果,在我的眼裏卻也是顯而易見的結果,或許在世俗眼裏确實不可以等同,但是在我的眼裏卻是等同的。”
A:“咋說呢,我很小就覺得我爺爺奶奶俗氣,只知道跟我說錢,雖然我現在知道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多東西對我來說比錢更加重要。如果你要問我,一千塊錢和一千熱度,我寧願要哪個?我寧願要那一千的熱度,這是價值觀念的不同,而非關于一個人的品性。承認每個人的不同和差異,或許也能夠更加好的生活吧。”
B:“……”
A:“不過也是因為這件事情,讓我更加明白了自己,或許我一直都沒有真正認識自己所以才需要有一件件的事情告訴我:你是個這樣的人。”
B:“人一直都想要了解自己,或者自己對自己有個固定的看法,也就是所謂的标簽,大家都說不要給自己貼标簽,但是很多人其實自己就已經給自己貼了标簽了。從發生的一件件事情之中認識自己,對自己也有好處吧。”
A:“是啊,或許我也應該注意這些日常小事中的細節了。”
B:“其實也不只是金錢的事情涉及到了價值取向,很多事情也關系到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的三觀也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價值觀既然是三觀中的一種,價值觀相近的人,其實也更容易相處。”
A:“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雖然我不是相信性善論的人,但是後面那句性相近習相遠我确實是相信的,你也知道我的事情,我小時候有流浪過的,吃了上頓沒下頓,垃圾堆裏的東西甚至都撿過……具體我也不多說,或許因為這個緣故,我其實不愛跟人分享食物,你別看我給錢給的這麽輕松,給食物我可不會這麽大方,我可是在樓下吃了零食才會回教室的。”
B:“哈哈。”
A:“你可別笑,我甚至因為不愛跟人分享食物,以前有很多人都覺得我小氣。”
B:“因為零食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小東西,分享出來并沒有問題。”
A:“那是他們沒有餓過,盡管小時候的事情已經不記得多少了,但是我就是要吃,就是要吃,以前我生氣了也愛吃東西,生氣的時候飯量反而更大,一邊哭一邊吃也是有的。”
B:“生氣的時候吃東西對身體不好。”
A:“真正傷心的時候哪裏顧得上這些呢?”
B:“是,真正傷心的時候往往顧不上這麽多的。”
A:“啊啊,所以,我有時候也在想,有些人,他把自己的那些傷痛的事情說出來,是真實可靠的嗎?但是不論是真是假,我都願意去相信他,萬一是真的呢?只要有這一點可能性,我就不會去追究真假,人總是會願意相信自己遇到的那個陌生人是好人吧。”
B:“确定不是充滿防範心?”
A:“有防範心是對的,但是你會願意相信他們是好人,如果你真覺得所有人都是壞人,那你也就不會出門了。”
B:“所以哪怕一些人借了你的東西不還,找一堆的理由,你也願意相信他們?”
A:“當然,人總有難處,我願意相信,或許你覺得這樣的想法太過天真太過蠢笨,但是有時候,笨一點,不是更好嗎?”
B:“這話我可沒說。”
A:“是嗎?”
B:“是吧。”
A:“方才說到價值取向,也不只是金錢方面的,或許還有別的方面,比如說很多女孩子看重的化妝品。”
B:“是很多,大多,卻不是全部。”
A:“對,不是全部,我今日聽一個外班的女生(她是學的別的專業的,卻對我們這個專業的國畫感興趣,所以來旁聽)說了化妝的一些程序,前後大概是十多步,我聽不下去,問她一般多久,她說半小時,我說我剛好打完一盤游戲。”
B:“耗時。”
A:“也耗錢,我問了價錢,總共的一套的她不記得,單個的是一兩百,她說這樣的已經算是便宜了。”
B:“單個來論化妝品來算,确實是屬于便宜的。”
A:“但是對我來說卻是奢侈了。”
B:“愉悅自己,就不奢侈了。”
A:“是,愉悅自己,因為這個愉悅不了我,自然也就讓我覺得是沒有價值的事情,而能夠讓我愉悅的事情,也就自然讓我覺得是有意義的了。”
A:“這就是每個人的不同了。我會覺得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一個方言有意義,我喜歡,哪怕沒有證書可以考我也喜歡,但是同樣的,要我學習英語日語我卻覺得是強人所難了,我不想要出國,也不可能出國,畢竟我這輩子估計也就跟祖輩沒什麽不同,盡管不需要我再去面朝黃土背朝天了。”
B:“自己覺得有意義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