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修路

修路

文書和制糖方子呈去府州後,韓徹便将這事暫時抛開。

安南如今不過才剛進入發展期,韓徹并不想在這時候撒手離去的,但他也确實是想過要回京城。哪怕不為自己想,韓徹也得替柳氏,尤其是三娘四娘着想。

要知道再等上幾年,三娘四娘的年紀再大些,便要開始面臨成家的問題。

韓徹并沒有一定要逼着她們嫁人結婚,也并不是瞧不上安南。實在是對于這種關系到倆人一輩子的大事,他想讓三娘四娘能多點選擇自由,而不是一輩子只能留在安南。

好在這事暫時不用着急,便是三娘,今年也才剛滿十二歲。

這一次的制糖,安南縣的農戶們真稱得上一句暴富。衙門每日征收回來的稅收也極為的可觀,府庫得到很大的充實,韓徹也終于能着手辦其他事情。

目前最要緊的還是在教化和興建基礎建設上。

學校修建花費不了多少銀錢和時間,難的還是在找尋合适的夫子這事。不過眼下銀錢到位,只做前期開蒙要求的話,還是比較好找的。

韓徹便一面命人去各鄉村測量合适地方,修建鄉村學校。一面又命人發出招聘告示,廣招教書先生。

同時進行的,還有道路的修建。

自古修路皆是一個大工程,安南縣面積還不小。因此,早在之前劫匪被抓那次,衙門後面所張貼出來的那張輿圖所标紅的道路,便是韓徹和錢縣丞還有劉縣尉一同商議過的,後續預計要修建的。

人類從遠古時代便已經開始修建道路,在經歷數千年修路的歷史至今,時人已經掌握了好幾種修路的辦法。

如最早期的夯土築路,便是利用随處可得的低成本,又能持續發展的土壤,将它們夯實壓制再混合石灰穩定。

到漢代時期人類又學會用黃土燒制成地板磚,堅硬程度是沒法和現代的水泥路相比較。不過在沒有各種重型車輛的古代,已經足夠堅實耐用。

再到後來,人類學會燒制石灰。并且把石灰跟河沙,還有黏性黃土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後得到的材料,便更為堅固。

Advertisement

這也是時下最主要的修路方式。

恰好,安南在修路上還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安南缺什麽都不會缺沙子,因為它不僅靠海,也靠江河,其中有一處河道的河沙還經多年自然沉澱。

韓徹動早在動心思想要修路時,便曾派人去查驗,發現那處河道的河沙含泥量少,非常的幹淨,便是拿來修建房屋建築都是極好的材料。

像之前被抓的那兩個巫醫還有那群劫匪,便被韓徹分配到那處河道,這些時日也挖采出一批不少的河沙。

黃土便更好辦,安南到處都是,甚至可以依據修路時的進程,随取随用。

也就是說,在修路主要材料這一塊,韓徹需要花錢的地方便只有購置石灰,和使得三者黏合時需要施入的灰漿技術所需的材料,糯米漿汁和楊桃藤汁。(1)

這裏的楊桃藤并不是韓徹穿越前食用的那種楊桃樹,而是猕猴桃的藤枝。在古代,猕猴桃作為水果食用的功能并不被重視,但是對它藤蔓汁液的使用卻是時下一些匠人們的拿手本事。

比如頂頂有名的宣紙組成時的重要輔料之一,便是楊桃藤汁。

最後等到韓徹将修路的全部預算做出來,最為耗錢的一部分反倒是人工費。

安南縣人口實在是少,哪怕馬上進入一年一度的服徭役,韓徹還是需得從其他城鎮引不少人前來做工。

時下交通不便,信息傳播又艱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韓徹韓徹便找尋一部分距離安南縣較近地區的商人,讓他們幫忙放出消息。

忙并不讓人白幫,這些商人們只需回去傳遞消息一趟,韓徹答應他們下次過來,允許他們優先購買一批糖。

如今白砂糖和棉冰糖名聲越傳越廣,每日早上剛出攤,集市上那些草棚攤位的糖便被商人們很快哄搶完。

去得晚一點,當天便是白跑一趟。

也不是沒有商人動心思直接去鄉下采購,但說實話,能買到手的糖并不多。糖作價本來就昂貴,眼下的價格在各地趕來的商人們哄搶下,更是比之前還高。

在售賣農産品上,鄉民們一直又都不用繳納各種稅收,韓徹還提供縣城免費住宿等各種幫扶政策。對于這種牽扯到銀錢較大的交易,自己在鄉下直接售賣給商戶又多掙不來太多的銀錢,鄉民們顯然便更信任在集市上去做。

于是為了能搶購到更多的糖,這些商隊便分成了兩批。一批人數多的拿着搶到手的糖趕緊返回,将其售賣換回銀錢。再留下少部分的人,每日趕早去集市搶糖。

此刻,有那商人一聽,積極性一下子便上來了:“不知韓大人總共需要多少人手?”

“我預備将幾條主要道路盡快修建好,人手這塊,千八百人也不多。”韓徹回答道。

“要這麽多人啊!”商人吃驚道。

太遠地方的人肯定不方便過來做工,所以能來的也就是離安南最近的杞縣和渠縣這兩個地方。

渠縣之前遭受過一次大水災,不少鄉民還逃到安南做流民。休養生息才剛兩年,眼下人口數量比安南多不到哪裏去。

至于杞縣,雖是情況要好些,但總人口數也才剛過萬。扣除掉老弱病幼和留家的,還有馬上要參加服徭役的,最後能過來的人怕是也不多。

再者眼下的農戶是不可能丢下地裏勞作不管,所以他們即便是過來做工,也只能做年前的這點時間。

進入深秋後,随着地裏的作物逐漸收割,杞縣不少鄉民的生活節奏一下子就變得緩慢悠閑了起來。

日子貧苦是真,事實上這兩年除了安南縣除外,每年一到這個季節,其他地方的農戶需要做的活越來越少才是普遍現象。

直到這天,村中有一家牛姓漢子跑回來與家人商議,說隔壁村村中一戶人家的兒子是在杞縣縣城內一大商鋪做工的,前幾日回來告知大家,言道安南縣如今需要大量的人手修路,工錢給的很足,而且做工期間管吃管住,吃食上更是一日兩頓主食餐,餐餐管飽的标準!

隔壁村現在已經有不少村民報名,正準備集合一起前去安南縣做工掙銀錢。

“安南縣我知曉!聽說他們現在可富裕着呢!”妻子滿臉羨慕道。

牛母也說道:“你去吧!那安南的韓縣令是個愛民的好官,去給他做事,沒什麽可不放心的。”

時下尋常百姓鮮少出遠門,好些人甚至一輩子連自己村所歸屬管轄的縣城都未能去過。就更別說提起膽氣,去到別的縣城做工。

但安南縣不同。

這兩年安南縣變化得太大太快了,名聲也傳播的極其響亮,附近這些個縣城的百姓便沒少聽說。像他們村今年還有那麽幾戶精明厲害的,也學着安南那邊的技術種植了好些蓮藕,制作成藕粉,銀錢也是沒少掙。

也因着韓徹傳出來的這股好名聲,當那些商戶把招工的消息帶回去沒多久,安南縣便迎來了一大批前來做工修路的外縣漢子。

人手一到,修路工程很快便開展起來。

比起修路這塊,學校修建的進程更為迅速。也就半個多月的時間,韓徹之前定下的八個鄉村的學校便陸續修建好。

修建學校在銀錢上幾乎沒有什麽花銷,首先地是不要錢的,安南氣候一年四季都溫暖,房屋修建上的要求便不高。大部分的材料地取材便可獲得,修建房屋的工人又皆為各村的村民主動報名。

待到這些學校一修建好,韓徹提前招聘到的夫子也陸續安排上崗。

夫子酬勞這一塊,安南縣農戶家中皆變得富裕,送去學校念書的孩童人數還超出韓徹的預料,最後竟用不着衙門做補貼了。

“定要好生聽夫子的話,認真念書,得像大老爺那樣習得一身本事……”

“大老爺可都說了,人要多念書,才能變得更聰明!”

也不怪安南百姓現在都把韓徹的話當金科玉律一般去信奉和遵守,只要是從韓徹嘴裏說出來的,他們便深信不疑。

實在是韓徹沒來之前,他們還在為追求溫飽而艱難度日。對于眼下這般好的生活,便讓安南縣的好些農戶老覺着自己像是活在一場美夢一樣。

在安南縣村民這般對韓徹的誇贊下,那些本就羨慕山下村民生活越過越富裕的山間土着們,便越發動搖起來……

這一天,韓徹帶着韓老三和幾個衙役下到鄉村,查看完道路修建情況後,又轉去附近鄉村的學校巡查時,他便見着學校外面不遠處的地裏有幾個山間土着,時不時往學校這邊探頭探腦。

韓老三也覺察到了,便說道:“大人,那邊有人在偷看咱們!”

韓徹正要說話時,知曉自己被察覺了,那些山間土着們忽然轉身,撒開腿就往山上跑。

也就一眨眼的功夫,這些土着們便跑進山林,再瞧不見他們的身影。

直把韓老三瞧得,愣在原地:“大人,他們跑什麽?”

韓徹一臉無奈道:“應是怕被罰吧!”

雖說安南縣這等地方,歷來任職的官員對于這些土着們的存在,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态度。便是朝廷,也是早知曉這等問題,一直在放縱。

可事實上未造戶籍,躲避賦稅都是要被治罪處罰的。

所以眼下這些土着們便是再如何心動,也不得不考慮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他們一旦主動下山,找到官府登記戶籍,最先迎來的極可能是懲治。

注1:出自天工開物,糯米灰漿的制作技術,即一份石灰加兩份河沙和黃泥,再用糯米漿和楊桃藤汁拌勻。

第一更完成,第二更在後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