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14章
這幾日,仙游宮裏的“閑雜人等”都被遣至外圍,流雲殿內更是空蕩一片。
話音落下以後,江玉珣的聲音竟然在殿上一遍一遍地回蕩了起來……
前殿沒有掌燈,暮色朦胧。
江玉珣稍有些看不清應長川的表情,只隐約聽到對方輕輕地笑了一聲:“愛卿不愧為國之忠良,果然芒寒色正。”
忠良……!
這個熟悉的詞語,令江玉珣再一次想起了那日宮宴上的場景。
應長川哪壺不開提哪壺,絕對是故意的!
下一步他又要殘害忠良了對吧?
“陛下謬贊了。”江玉珣立刻否認。
擔心他又問自己什麽,少年連忙硬着頭皮上前,把急報交到了應長川手中。
同時一刻不停地彙報起了赈災進度。
直到天子拆開信封開始細看,江玉珣這才算是松了一口氣。
他向應長川行了一禮,正欲退出殿外。
誰知就在這時,應長川忽然開口,狀似随意道:“後日巳時,聆天臺将在怡河畔做法安魂。”
已走到門口的江玉珣腳步随之一頓。
Advertisement
大周嚴禁巫蔔殉祭,但是前期手段沒那麽激進之時,仍允許聆天臺為亡者安魂。
……應長川給自己說這個做什麽?
夜風撩起檐間的驚鳥鈴,生出一陣脆響。
江玉珣的疑惑只持續了不到一秒。
——等等!他該不會是在提醒我去砸場子吧?
兩天後,怡河畔。
河水徹底退下,兩岸百姓業已全部離莊。
離河最近的幾座小村內,除了家禽、家畜都被帶走被喂養妥當以外,村口還都停着一架拉滿了水的牛車,以及幾口不知正在煮着什麽的大鍋。
有孩童忍不住好奇地湊了上去:“大人,鍋裏面煮的是什麽啊?”
駐守于此的官兵頗為驕傲地揭開鍋蓋給他看了一眼:“這是從你們家中清理出來的鍋碗瓢盆,江大人交代要煮夠一炷香時間才能拿出來。”
又有幾個小孩跟着湊了上來:“煮這些東西做什麽呀?”
“洪水中藏有疫毒,這樣做能減少染疫的風險,”被這麽多孩子圍着,官兵臉上也不由多了幾分笑意,“看到那架牛車了嗎?”他的視線落向不遠處。
“看到了看到了!”小孩們興奮地點頭。
官兵對江玉珣心服口服,早将他說過的話一字不差地記在心中:“江大人說低處的水井,也要先清掏、除淤、沖洗、靜置上一段時間才能啓用。所以便專程派牛車,從別的地方把水拉了過來。”
牛車旁那口水井,則被人小心翼翼地用籬笆圍了起來。
說着說着,周圍的人越聚越多。
不只是小孩,幾乎半座村的人都聚在此地,目瞪口呆地聽官兵講完了這番話。
——與孩子不同,見家園盡毀,大人們臉上多是迷茫與麻木。
官兵說完這番話,村口忽然靜了下來。
只餘河風吹過林梢生出的“沙沙”聲在耳邊回響。
不知過了多久。
一位兩鬓霜白的老婦突然捂着臉嚎啕大哭,嗚咽着叫起了“爹娘”。
她的反應将兒子吓了一大跳:“娘親您怎麽了?”
另一名老婦搖頭嘆息:“你娘生于前朝,原本是外縣人士。兒時正是因為遭了水災,才逃難來到這裏……若那時朝堂有所作為,她爹娘便不會在逃難時死于半道了……”
說完,也忍不住悄悄地抹了抹淚。
對普通百姓而言,這樣的颠沛流離不分盛世與亂世。
小村緊鄰怡河,幾乎被洪水夷為平地。
雖然僥幸逃過一劫,但一路上衆人仍覺前途未蔔、未懷多少希望。
直到此時,村口的牛車、沸水裏的碗筷,終于在無聲中告訴他們:這一次自己并沒有被抛棄,更不必背井離鄉成為流民!
“哐——”
怡河畔突然傳來一陣鐘鳴。
人群中不知是誰先開口:
“聆天臺的安魂禮要開始了。”
“……聽說這次是由大司蔔親自主持。”
這些村民家中大多無一人傷亡,更不需要安魂,但是“大司蔔”這三個字實在太有分量。
更何況,衆人受巫蔔殉祭之說影響半生,哪裏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背地裏覺得,巫觋說的話或許沒錯,怡河之所以會潰,還是因為當初送的祭品不夠……
“哐——”鐘鳴再響。
“不去了!”正在衆人猶豫之時,原本號啕大哭的老婦突然擦幹眼淚站了起來,她快步走到了一口鐵鍋旁,“大人們,我來同你們一起添柴燒水。”
另有一人咬牙道,“我也不去了,那巫觋不是說留在家中便好嗎?要是真聽他的,我們早死了!”
“大水剛退,家裏還有這麽多事要忙,去看那個熱鬧做什麽!”
越來越多人向鐵鍋走去,或是添柴或是撈碗熱鬧得不可開交。
到最後,這座小村只剩下不到五分之一人,糾結半晌仍向怡河走去。
巳時,江玉珣騎馬看向河畔。
還未修整的河堤尚是一攤爛泥,祭臺便搭在此處。
安魂儀式已經開始,身着鉛白色法衣的大司蔔正站在祭臺上揮舞法器,口中還念念有詞。
河風吹得他法衣翩翩,另有不知從哪裏冒出的煙霧,将他環繞。
頭戴面具的巫觋,也半隐于這霧氣之中跳着安魂的傩舞。
百種樂器一起上陣,遠遠望去蔚為壯觀,好似真的能夠撼動天地。
期間還有人不斷向下抛灑果脯,惹得人群哄搶。
能來這裏的大多是虔誠的信衆。
鼓樂聲中,終于有百姓忍不住攥緊手心,喃喃自語道:“陛下登基後從未大祭玄天,積攢的怒火豈是随随便便能夠平複的?”
……假如皇帝能按聆天臺說的做,怡河或許壓根不會潰堤。
哪裏還用我們去田莊折騰一趟?
埙聲穿透煙霧,刺向衆人耳畔。
一曲終了,大司蔔終于放下法器。
其中一名巫觋也取下面具,走到亡者的家人面前,無比沉痛道:“你兒葛寶生已魂歸篙裏,他要吾代為轉達,往後莫要再牽挂他了!”
跪在他對面的百姓當場號啕大哭。
剩下的人也受此氣氛影響紅了眼眶。
大司蔔适時撫須哀嘆了一聲,随之開口道:“你不必——”
誰知他半句話沒說完,便被一陣清潤的少年音所打斷:“葛寶生?”
大司蔔下意識回頭,并于瞬間瞪圓了眼睛——江玉珣怎麽在這裏?!
怡河畔上千人的目光随之投了過來。
江玉珣笑了一下,忽然縱馬自山坡上疾馳而下。
身後還跟着幾十號玄印監。
見來人是他,其中一名巫觋立刻向前一步,警惕地把司蔔擋在了背後:“江大人有何貴幹?”
江玉珣沒有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輕輕歪了歪頭問:“巫觋大人在找葛寶生?”
“對,”巫觋咬牙說,“他母親托我們尋他的魂魄。”
“這樣啊……”江玉珣刻意拖長了尾音,大司蔔心中忽然生出一陣不祥的預感。
他莫不是要在這裏搞什麽事情吧?
果不其然!
話音落下,少年忽然回頭向背後看去:“不必麻煩,人我已經替他母親帶來了。”
說話間,玄印監便将一個滿身泥污的男子推了出來。
遠遠看到母親,男子當即“哇”一聲哭了出來:“娘!”
前一秒還在給巫觋磕頭的婦人當即起身,跌跌撞撞地走向前來:“……我兒?我兒寶生你怎麽在這裏?!”
百姓随即議論起來,聲音大得壓都壓不住。
“什麽?”
“葛寶生不是已經死了嗎……”
“是活人還是魂魄?”
大司蔔面色鐵青,攥緊了胸前的衣料:“怎,怎麽可能……”
這個名叫葛寶生的男子,是中途離開田莊的百姓之一。
他回家後不久怡河便潰了堤,有人親眼見到他被大水沖走不見蹤影。
葛寶生抹淚膝行至母親面前,一邊打着哭嗝一邊說:“娘親我,我沒死!我抱着木板,被洪水……一路沖到了下游,在水裏困了兩日後,被玄印監的大人們救了上來……”
說完又轉身磕了三個響頭:“大人們救命之恩無以為報!”
葛寶生被玄印監救了?!
怡河邊當下便炸了鍋。
祭臺之上,大司蔔與巫觋均面如土色。
河風撩起少年的長發,江玉珣直直地朝祭臺看去。
他的目光格外堅定,似一把劍劈入人心底。
“司蔔大人,葛寶生既然沒死,那您方才問到的究竟是什麽?”江玉珣緩緩笑了起來,“是不小心在蒿裏找錯了人,還是……壓根就沒找到他呢?”
少年的聲音不算大,卻正好清清楚楚地傳到每一個人的耳邊。
是啊,葛寶生沒死那剛剛又是什麽情況?
祭臺之上,大司蔔突然重重咳了起來。
巫觋們當即圍了上去。
河風吹散了祭臺邊的煙霧,方才半隐于霧氣背後的司蔔與巫觋,全都清清楚楚地出現在衆人眼前。
甚至還毫無風度、亂作一團,沒了平日裏高高在上的樣子。
祭臺下,百姓也亂哄哄吵得不可開交。
“這人莫不是江玉珣找來演戲的吧?”
“葛寶生如此虔誠,怎麽可能配合演戲?況且我親眼看到他被大水沖走,誰會用命開這種玩笑!”
“……可是司蔔大人怎會出錯?”
怡河畔一片混亂,人仰馬翻間忽有一名巫觋忽然穿過人群,來到了江玉珣的面前。
他穿着件淺灰色的法衣,看上去位級不低。
“少司蔔久聞江大人之名,一直想見您一面,沒想今日竟在此處遇到,”巫觋的話壓過嘈雜的吵鬧聲,傳到了江玉珣耳畔,“可惜今天不是個說話的好時候,司蔔大人只好邀您明日到聆天臺小坐片刻。”
少年回眸與玄印監對視一眼……原來少司蔔今天也在附近。
怡河畔的事鬧得太大。
半天就能通過現場上千百姓之口,傳遍整片平原。
向來喜歡藏在幕後的少司蔔,此時終于按捺不住了。
雖然說是邀請,但是巫觋的語氣與措辭,完全容不得少年拒絕。
說完這句話,他便點了點頭退回祭臺。
衆所周知,少司蔔商憂才是聆天臺裏最難對付的那一個。
巫觋走後,玄印監立刻警覺起來:“商憂這個時候找江大人做什麽?”
江玉珣拽了拽缰繩:“……想來八成是要借機拉攏我,或從我口中打朝堂內的消息。”
他們終于等不及想要試探,應長川究竟是否如傳言一般身受重傷了。
玄印監猶豫道:“那您去嗎?”
“自然要去,”江玉珣想了想說,“我最近風頭正盛,少司蔔絕對不敢在聆天臺內除掉我,去去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祭臺上亂作一團,江玉珣沒興趣再看下去。
說完,他便騎馬轉過了身。
回頭看到玄印監衆人略為擔憂的表情後,江玉珣笑着對他們說:“放心,我懂得分寸,知道什麽該講什麽不該講。”
?!
等等,江大人一直認為自己是懂得分寸的嗎?
下一刻,二十多雙眼睛齊刷刷地朝江玉珣看了過來。
回憶他從前種種言論。
玄印監突然覺得,絕對不能放江玉珣一個人去見少司蔔!
作者有話要說:
江玉珣:懂得分寸,自信滿滿。
其他人眼中:什麽都敢說,行走的大漏勺。
大司蔔眼中:……命裏克我!
應長川眼中: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