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二十七章

“牛痘?”朱元璋陷入思索。

作為年幼時給地主放過牛的放牛娃,他對牛痘這玩意并不陌生,牛一旦得了牛痘全身起膿包看着滲人,照看不利的孩子往往會被地主管家抽打一頓。

朱元璋怎麽也想不到這牛痘竟然跟天花扯上關系?

既然天音都說牛痘可以預防天花,那肯定是經過後世人驗證的,肯定靠譜。

這事得做!

朱元璋将任務交給了太子,“讓太醫院院使攜領此事,着急天下醫者研究牛痘,盡快将這事落實。”

為何不全盤交給太醫院,在得知後世皇帝被太醫治死後,朱元璋對太醫院醫術不怎麽放心。

此時大明還未完成大一統,太醫院不少太醫都是當初随軍的軍醫,醫術參差不齊,再想想他老妻和大孫子死得有點冤,他老早懷疑宮裏這些都是庸醫。

可惜前幾年他殺人殺太多,想做官的讀書人倒不會退縮,有功名利祿在前面吊着,讀書人就跟韭菜似的除去一茬還有一茬。

可醫者跟讀書人不同,民間願意進宮做太醫的名醫太少了。

朱元璋很垂涎孫思邈這樣史書都留有記載的神醫,在受到天音評論的精神洗禮後,他終于反應過來,太醫院那群人先是官再是醫,他們已經遠離醫者身份,不接觸大量患者,又如何能提升醫術?

這次借着研究牛痘一事,朱元璋就想試着從民間撈出一批醫術出衆的人出來,只要等這些人冒出頭,嘿嘿,他就來個強行征辟,別管強扭的瓜不甜,只要它解渴就行!

付諸行動的不只是朱元璋,哪怕是對光幕萬分警惕的康熙皇帝都命太醫到京郊研究牛痘替代人痘預防天花是否可行。

乾清宮外的空地上迅速搭了一個氈包,康熙邁進去,面朝門坐下,氈包門簾開着,能看見外面密密麻麻地侍衛。

他稍微有了點安全感,此時還不知這如影随形的光幕是否會對他不利,他是不願一個人在室內獨處。

Advertisement

好在九月裏秋高氣爽,待在氈包也不會覺得熱。

康熙本來因長子對太子行厭鎮一事十分惱火,醞釀地情緒全被這突然出現的光幕打斷,更加令他驚疑不已的是這神秘光幕道的是太子胤礽,莫非是他廢掉胤礽惹怒上天,才降下光幕警告他?

康熙神色陰翳。

【這只是基操,康熙皇帝對太子怎麽寵愛呢?其他朝代太子一成年就被安排到宮外太子府,哪怕是李世民都沒能在群臣抗議下将寶貝兒子留在太極宮,可康熙皇帝做到了,這位比李世民還不遑多讓的愛子狂魔,眼見太子年滿五歲,快要讀書的年紀,再住在乾清宮就不合适了,便将紫禁城東側奉先殿西邊的廢棄宮殿奉慈殿拆除,改建後更名為毓慶宮賜給了太子作居所,毓慶宮可以說是清朝名義上的東宮,愛新覺羅·胤礽哪怕成年後都沒搬離這裏,一直住到第一次被廢除。】

康熙面露疑色,什麽叫第一次被廢?難道太子還會二次複立?

李世民拍着膝蓋反駁,“這康熙皇帝如何能與朕相比?朕只愛嫡出兒子,絕對不會立庶廢嫡亂了宗法!”

天音作證,哪怕他廢了高明,也選擇對其他兒子無害的雉奴做太子。

朱元璋冷哼一聲,“果然是蠻夷,不懂禮法!”

光幕上出現故宮拍攝的毓慶宮現狀視頻,和标出毓慶宮位置的故宮平面對照圖。

【毓慶宮前後共四進,有小迷宮別稱,當然別以為康熙時毓慶宮就有這麽大,這是經過後來幾代皇帝擴建才有如今這規模。最開始的毓慶宮非常小,房間也很小,很難相信這個一國太子的住所。】

【清溪也不知道是位于一環的小房子住着舒服,還是二環的大房子住着更舒服,想來太子胤礽對于住在小房子是甘之如饴,畢竟住在紫禁城內昭示着皇帝對他的寵愛。】

康熙皇帝凝眉,毓慶宮算小嗎?他有些恍惚,自太子成年後他未再去毓慶宮,毓慶宮給他的印象還停留在太子年幼時,對于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毓慶宮不算小。

“就這?”李世民挑眉,這後世皇帝居所也太狹小了,本來他還覺得給他爹修的大安宮有點小,如今看來這大安宮遠勝後世東宮,哪怕是他爹當年分給的承乾殿也比這屁大地方大。

光是看那狹小的房間他就覺得壓抑,住這地方能轉身嗎?

朱元璋挑眉,這紫禁城應該是老四後來建的皇城了。

他也太小家子氣,皇宮就修建這點大?

永樂皇帝此刻非常郁悶,沒有什麽比讓他知道他花大價錢幸苦修的房子最後讓別人住上了還要糟心。

雖然知道改朝換代這種事避免不了,也早從後世人那裏知道清政權是如今還在宋瓦江一帶放牧的女真人建立。

可惜天音出現太晚了,早點出現,他還能偷工減料一番,也不會在未來平白讓建虜撿了便宜。

Judy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不打瓦剌了,改道去遼東!”

皇太孫朱瞻基面色如土,這已經是他爺爺第二次改變主意了,上回知道土木堡之變,他爺爺抛下鞑靼改打瓦剌,連他也受他未來兒子叫門天子牽連被爺爺捶了一頓。

這回又要去宋瓦江……

【中原将士耐不住遼東低溫……】他奮力想勸住永樂大帝。

打遼東那地方,一年就那幾個月,那是比高麗還要靠北的地方,爺爺呀,咱可不能憑性子亂來!

【既然太子這般受寵,為何又為何被廢?愛新覺羅·胤礽前半生受寵程度比李承乾也不遑多讓,跟李承乾受疾病拖累愛不同,新覺羅·胤礽有一副健康體魄,只是很遺憾,他爹是位養生達人,是華夏歷史少有的高壽皇帝。】

嚯!

少部分皇帝不由自主坐直了腰,目光如炬盯着光幕,想聽天音介紹一下這位康熙皇帝的養生之道。

可惜光幕并不如這些皇帝所願,畫面跳出影視劇中康熙那龐大的數字軍團劇照。

【李承乾有一個嫡出弟弟奪儲已經夠頭疼了,愛新覺羅·胤礽雖說沒有嫡出弟弟,但他有一大串庶出兄弟,這些庶出兄弟拉幫結派形成八個團體,目标一致将他從太子之位拉下來。】

【後世将這一時期稱為九龍奪嫡,跟西晉的八王之亂有得一拼,唯一區別也就是這些皇子沒兵權,可在自相殘殺上不遑多讓,殘酷的皇位之争讓這些皇子紛紛下死手。】

康熙面色漆黑,除了太子和老大還有誰想要争奪皇位?

老三還是老四?肯定有老八,老八這幾年長袖善舞,若說沒有那意思,還不如騙鬼去。

康熙在心裏細數自己那些不安分的兒子們,很快鎖定了幾個嫌疑人。

被圈禁在宮中的廢太子胤礽面露譏色,“我就知道,我這些弟弟就沒個安分的!”

【要說愛新覺羅·胤礽被廢出力最多的是他庶出大哥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

【康熙皇帝早年孩子生得多,死得也多,大家應該知道古代結婚都很早,十三四歲結婚比比皆是,這在生育上很容易出現問題,父母身體還未長成熟就生育孩子,這樣誕生的孩子天生體弱,很容易夭折。】

康熙怔住,回想一下還真如天音所說,他後期雖也有孩子夭折,可遠沒有早期那麽恐怖,生一個死一個,哪怕多次清洗皇宮都沒用。

原來是因為年幼生子本就不容易成活。

康熙又很快想到幾個兒子,兒子年少成婚不在少數,他那些未曾謀面夭折的孫子也不是小數目。

李世民面露難色,這是繼不能近親結婚後又加了個不能年少生子?

大唐如今可是人口稀缺,女子最晚十五就要嫁人,過期不嫁由官府出面安排夫家,這可就沒得選了,是以大唐未婚女子往往十三四歲就成婚。

觀音婢就是這個年紀嫁給他,他夫妻倆感情很好,他也沒覺得哪裏有問題。

“唉!”

既然天音都這麽說了,這項政策還得商議一下,給怎麽樣才能讓大唐人口猛增?

他都迫不及待要征集士兵将颉利可汗從突厥帶到長安城為他跳舞!

突厥?

咦,突厥這些年好似從中原擄去不少人口。

【康熙皇帝早年後宮夭折了不少孩子,前期生的四個兒子都未活到序齒。兒子死多了,他也麻木了,或許是懷疑宮中有礙子嗣,他将唯一還算身體健康的皇子送去了宮外養在大臣家裏,希望他能健康長大,這就是後來的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

【沒兩年皇後生下了嫡子,這是她第二個嫡出兒子,可惜很不幸,這位原配皇後産後血崩而亡。】

康熙想到元後,又想到被廢得太子,面頰上肌肉抽動。

他扶着座椅扶手,此時的他已經完全進化成一個合格的時候皇帝,霸道、多疑、專制,哪怕心中起了對元後臨終囑托食言的愧疚,但也很快平息。

“別怪我沒能遵守承諾,實在是我們的兒子胤礽他犯下大逆不道之過……”氈包中響起一聲細不可聞的喃語。

【從這裏大家能看出皇長子與嫡出皇子僅相差兩歲,這也為後來的兄弟相争埋下伏筆。就如同李承乾和李泰這倆一母同出的親兄弟都能打出狗腦子,更不要說康熙這同父異母的兩個兒子,一個占長,一個占嫡,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太子下臺,愛新覺羅·胤禔很大可能繼承皇位。】

【他也覺得自己有這希望,這就導致愛新覺羅·胤禔接回宮後處處與太子争。】

康熙陷入回憶,年幼時兩孩子相争他并未覺察出哪裏有問題,或許是帶着濾鏡,不論怎麽看,都覺得兒子可愛。

哪怕是兩兄弟争奪他寵愛他也沒當一回事,他寵愛胤礽,不代表不愛胤禔這個長子,胤礽未出生前他就十分挂念這個被送出宮的長子。

等長子回來,他抱着補償他年幼未長在父母身邊的心理對他多有優待。

也因他的優待讓長子對太子沒了敬意,處處與太子争奪。

【縱觀歷史,大家應該知道皇帝冊封太子起碼要在孩子立住,哪怕劉徹早期只劉據一根獨苗,都得忍耐到劉據滿七歲才冊封他為太子。】

【為何康熙在嫡子滿一歲就迫不及待立他為太子?這不得不提一下當時複雜的時代背景。】

【闖王李自成殺進北京城,崇祯皇帝覆面自缢,明亡李自成沒在北京登基,反而劫掠一番棄城跑了,這讓關外清政權撿了便宜,康熙是清朝立國以來第四位皇帝,入關進京後的第二位皇帝,是不是聽起來距離明朝很遠?畢竟都換任四位皇帝辣,可實際上康熙登基時距離明朝滅亡也才過去十七年。】

【康熙八歲登基,他爹為他留下了四位顧命大臣和一位祖母輔政。這配置放在漢朝無論哪一位皇帝都得壓得死死的,哪怕是唐朝皇帝也沒那麽容易翻身,清朝不一樣,剛入關還沒洗幹淨腳的滿人可不講儒家孝道那一套,順治帝親政後就專門跟他母親孝莊太後對着幹,不滿他母親幹政還頒發了一塊“太監後宮不得參與軍政,違者斬。”的鐵券,這簡直就是指着他母親鼻子警告她不要幹政。】

【“後宮不得幹政”自周朝起便有的規定,然而歷史出色的女性執權人此起彼伏,歷朝歷代都有後宮幹政一說,哪怕歷代皇帝做了不少制約還是避免不了這種情況,滿清入關只多爾衮撿起這一套想要限制孝莊太後幹政,多爾衮死後這句自然成了空話,可由順治這個親生兒子說出來難不傷了孝莊太後的心,哪怕孫子年幼登基,有臣子奏請太後垂簾聽政也被她拒絕。】

【少了太皇太後這座大山,康熙皇帝親政道路上不只是少了一個大敵這麽簡單,不是敵就是友,太皇太後成為少年天子的背後靠山,讓他可以放開手腳跟權臣争鬥,六年幹掉權臣,十四歲親政。】

漢武帝羨慕的淚水從嘴角流下來,這是什麽神仙爹?

他爹怎麽不給窦太皇太後也來這一套?

哦,他爹也得給太皇太後低頭,那就沒事了。

【說實話,清溪再看這份資料,都無法目視自己的十四歲,我的十四歲在幹什麽?頭疼成績被父母老師關心早戀問題,哪怕是男生頂多也就在球場和游戲裏發洩精力,跟古代人的十四歲相比,全然是白活一場。】

【前面說了康熙登基距離明滅亡也才過去不到二十年,這個時候明朝投靠清朝的二五仔都還活着,清朝入關,人少不足以統治偌大中原,便扶持了三個漢人政權,分別是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扶持這三個藩王本意是“以漢制漢”,對付李自成的大順朝和南邊的南明小朝廷,等到康熙親政,名義上已經實現大一統,異姓三藩王自然而然成了朝廷尾大不掉的存在。】

【更不要說三藩掌握大量兵馬,控制地方政權,手中掌握權力遠比當地官員還要大,這就相當于三藩成了有自主權的國中國。】

【明時的建文帝朱允炆還不願意看到親叔叔做藩王,更不要說清朝的康熙了,更不要說這三個藩王還都是異姓王。撤藩行動勢在必行,康熙十二年,年輕的皇帝下令撤藩聖旨,讓三位藩王散去兵馬還鄉,将行政大權歸于地方。】

朱元璋評價,“這做派太急躁了些。”不過比朱允炆那王八犢子要好一點,起碼沒對自己家人動手。

已經逃到琉球的朱允炆滿臉茫然,“後世皇帝也選擇了撤藩,歷史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他不幸在于多了一群豬隊友。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在平西王吳三桂看來,我背負着賣國賊的名聲,投降清朝引清兵入關,大敗李自成,擒殺南明永歷帝,就是為了和後代子孫享受榮華富貴,這親王爵位也才坐了兩年還沒坐熱乎,你這小皇帝就想收回去,想屁吃!】

康熙垂眸,想起那段忐忑不安的過往,他祖母當年是不贊同撤藩,是他年輕氣盛固守己見,年少除去鳌拜的功績遮住了他的眼,令他以為撤三藩易如反掌。

事實給了他重重一記耳光。

康熙不少兒子盯着光幕,這是出生之前發生的事,很多人出生後三藩已經平定,哪怕趕上三藩之亂尾巴出生的皇子也未能對當年的叛亂有多大感受。

此時他們通過光幕看到這段往事,不約而同露出自豪之色,這個除掉三藩的少年天子是他們的汗阿瑪!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謀反,“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起兵初期很順利,當時滿清入關才沒多少年,普通百姓對于這個一上臺就強制他們剃發易服的政權很痛恨,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一百三十餘萬漢人被殺的血海深仇無人敢忘,很快響應起兵者不知凡幾,吳三桂出兵雲貴向湖南進攻,很快占據了湖南的澧州、常德、岳州、長沙。】

朱元璋發狠抽出刀重重砍在案桌上,案桌一分為二倒塌,他話語中血氣沖天,“給老四傳話,給咱踏平遼東,不留女真一個活口,不将女真抹除,他也不用回來了!”

一百三十餘萬大明遺民吶,就讓鞑子活活給屠幹淨了!

康熙眉頭一跳,天音怎會提起這事?這些年他多次南巡,就是為了淡去這事造成的負面影響,此時舊事重提,豈不是将他多年努力都抹去?

一想到下次南巡面對的是漢人仇恨目光,康熙就倍感頭疼。

【而清兵呢,以騎兵為主的八旗鐵騎,在入關二十年的腐化下早無當年的風光,清兵勉強集結在荊州、武昌、宜昌與吳軍對峙。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本在觀望吳三桂與清兵戰鬥廣西将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福建耿精忠、臺灣鄭經接連響應吳三桂。】

【清政權危在旦夕,一個弄不好得被漢人趕回遼東老家打獵。戰事失利消息不斷傳入京城,八旗貴族人心動蕩,不少人提議退回遼東,康熙皇帝這時候立年僅一歲還未扛過天花的次子做太子,就是考慮若是戰況兇險就讓太子退守遼東。】

愛新覺羅·胤礽愣了一下,他被立為皇子不應該是額娘臨終前的請求嗎?

【一旦清兵失利,留在北京的康熙遭遇不幸,遠遁盛京的嫡子可立即登位以保證皇位順利交接。】

康熙眉頭緊鎖,這種被人研究看穿的不悅,令他深感被冒犯。

聽到這裏他也意識到天音是後世人所言,所以大清亡了後,漢人重新奪回了江山?

康熙并不在意大清會不會滅亡,天下就沒有永恒的王朝,當年大清差點退回關外,就算後來被趕回去他也不意外。

【也正因為太子立得太早,其他皇子連表現的機會都沒有就被踢出繼承人之列,使得皇子們很不服氣,開啓了“九龍奪嫡”手足相殘。】

愛新覺羅·胤禛凝眉,盯着“九龍奪嫡”四字,說出心中疑問,“誰是最終勝利者?會是老八嗎?”

【康熙皇帝立下太子後,八旗貴族心穩了下來,這個時候又傳進京一個好消息,吳三桂占據湖南不再北進,而是沿江布置防禦工事,康熙皇帝大喜見機采用分化手段,只盯着吳三桂打,其他反叛者采取招降,同時給足漢人将領信任,連番操作後朝廷軍隊士氣大漲。】

【三藩叛亂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康熙皇帝總算是能松一口氣,短時間內不需要考慮将太子送往遼東。康熙十五年,在耿精忠、尚之信相繼投降清朝後,獨木難支的吳三桂在康熙十七年稱帝,此時他已經六十六歲,身患重病,窮途末路。】

【做了五個月皇帝,吳三桂病死,得知這一好消息康熙皇帝大喜過望,他終于将這老賊熬死了,清軍正式進入反攻。】

李世民無語,“這吳三桂起兵到底是做什麽?就為了跟清皇帝劃江而治?”

程咬金嚷嚷道:“天音不是都說了他是一亂臣賊子,想到的是自己利益,哪裏如陛下一樣,身負收複大好河山使命!”

“這種人連枭雄都算不上,只能算小人,眼皮子淺只盯着眼皮底下那點地盤。”

朱标搖搖頭覺得可惜,“距離驅逐建虜僅差一步之遙。”

朱元璋早将一切看穿了,“一反複小人,将手裏那點地盤當寶貝藏着,生怕敗給建虜,手中的那點籌碼賠了進去。”

【三藩叛亂這幾年并沒耽誤康熙皇帝生兒子,吳三桂死這年他得了兩個健康的兒子。】

【或許是前面死的兒子多了,壞運終于轉為好運,康熙皇帝接下來兒子一個個蹦出來,他在位六十一年,光長大成年的兒子就有二十多個。】

劉徹再次羨慕到流口水,養生這玩意還能助人生兒子?

【兒子一多就不值錢,更不要說他還有一個最心愛的太子在,若是說皇帝給兒子的愛有十份,其中太子獨占八份,皇長子憑借年齡優勢占據一份,最後這一份歸為幼子。這裏的幼子不是專指一個人,皇帝的這份寵愛會随着皇子長大轉移到更年幼的皇子身上。】

【兒子多,不代表皇帝撒手不管,事實上康熙皇帝對于兒子的功課要求非常苛刻,他要求皇子文武雙全德才兼備。】

畫面跳轉,一頁表格出現。

【我們來看一份康熙年間皇子的課程表,假如有人穿越到清朝有幸成為康熙的兒子,那麽他淩晨三點就要起床,五點老師來之前要先複習昨日所學,預習今日功課,五點到七點開始學習滿漢蒙三種語言一直到中午。】

【這裏提一下康熙年幼讀書會以滿一百二十遍要求自己,他也這樣要求皇子們,所以皇子讀書,往往會先讀一百二十遍再寫一百二十遍再背一百二十遍熟到完全記住才會學下一段。】

上書房年幼的皇子一臉苦瓜色,他們多羨慕已經出宮開府的哥哥們,哪怕出宮後要自己養自己,但起碼不需要一年到頭早期讀書!

【到了中午後年幼的皇子可以放學回阿哥所吃飯休息了,成年皇子沒這個優待,吃完午飯後要繼續學習騎射。】

【滿人以馬上騎射得天下,祖傳技能不能丢,騎射要專要精。】

【除了以上課業,康熙皇帝還為皇子們請了外教,教授西方語言學科,包括不限于數學、醫學、幾何、天文、地理、人體解剖學等等。】

愛新覺羅·胤禛在心裏反駁,汗阿瑪并不是對每一個皇子要求都這麽嚴格,像他這樣不受重視的皇子,汗阿瑪并不關心他精通哪一門。

【康熙知識淵博,自己就好學,一學就是幾個時辰,往往會帶着兒子們一起學。緊張的課程安排有沒有休息時間呢?】

【有,皇子們一年中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皇帝誕辰、自己生日放假,每次只放一天,也就是說一年只有五天假期。古往今來論雞娃排名,榜首非康熙莫屬。】

“雞娃是何意?”衆多古人費解。

【到了雍正、乾隆,教育孩子基本上延續了這種教育方法。】

【大概是将兒子們教育太出色了,出色到誰也不服誰,首先鬥起來的是皇長子跟太子,至于其他皇子都還未成年,連登臺的資格都沒有,只能坐觀兩個兄長明争暗鬥。】

康熙皇帝嘆了口氣,“兒子多了,成才了也不是一件好事。”想到老三為了擺脫嫌疑供出老大厭鎮太子,他氣就不打一處來。

逆子,都是逆子!

【前面說過皇長子比太子年長兩歲,兩人差不多時間接觸朝政,同時背後支撐的勢力也不相上下。】

【皇長子母族為葉赫納喇家族,明相納蘭明珠算是皇長子堂外公,明相為首的黨派支持的是皇長子。太子母族是赫舍裏氏,他太外公是輔政康熙四大顧命大臣之首的索尼,索尼去世後,政治遺産全盤落入跟皇帝一起除掉權臣鳌拜的庶出三子索額圖手裏,索額圖算是太子的舅外公,支持的自然是太子。】

愛新覺羅·胤禔大笑一聲,什麽明相,什麽索額圖?不過是皇帝手裏的一顆棋子!

愛新覺羅·胤礽心中泛起絲絲疼痛,想起了疼他愛他的舅外公,他的舅外公已經被汗阿瑪活活餓死了,舅外公生前三番兩次勸他反了,是他瞻前顧後猶豫不定。

最終落得如此田地,也是他咎由自取。

【基本上康熙中期朝中基本上是明黨和索黨相争,哪一個當占據上風另一黨就會被皇帝連敲帶打,絕不允許出現一黨獨大。】

【帝王的平衡手段用在這裏也沒錯,可這就帶來一個很糟糕的後果,哪怕他沒有換太子的意思,他還是一手将皇長子扶持起來跟太子鬥。】

愛新覺羅·胤禔再次狂笑,“不是汗阿瑪給了我期望,我又怎會跟胤礽鬥得你死我活?”

最後的最後,他的好阿瑪不也表達了對太子的不耐?

若不是看到機會,他又如何想要置胤礽于死地?

【就如同網上形容愛新覺羅·胤礽的那些話,愛新覺羅·胤礽一直生活在老爹眼皮底下,小心謹慎,不敢有一絲松懈,只是他爹活得時間太久,他在太子之位上一蹲就是三十三年,相當于做了三十多年高三生,前路渺茫,還看不見希望。】

【我們正常人能忍受幾年高三?】

【卷個一年就期盼來年考個好大學過上松快的日子。】

光幕上出現的是一臉麻木的高考大軍。

【人到皇帝已經厭煩了太子跟皇長子之間的争鬥,同時皇權和儲君之權也出現了碰撞,專權的皇帝如何能忍受太子染指手中權力?外加幾個成年兄弟時差在皇帝面前說太子壞話,某個時機皇帝被激怒了。】

【還是那句老話,沉浸在權力游戲中的皇帝已經成為政治動物,護權多疑,不允許哪怕是他兒子來染指皇權分毫,“朕給你的,你可以拿,朕不給你的,你不能伸手搶!”外加幾個成年兒子集體告狀,讓踏入年邁的皇帝産生太子有搶他權柄的嫌疑。】

康熙皇帝一陣眩暈,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那些狀告太子的話都是假的?”

“不對,不可能是假的,我派人私下調查過,那些太子全都做了!”還是說調查的人裏有人背叛了他?

【此時又發生了另一件事,令皇帝徹底放棄太子,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十八阿哥去世,此時康熙已經五十四歲,年近花甲,白發人送黑發人,如何不讓他悲痛,更不要說十八阿哥是他近些年來最寵愛的幼子。】

【大臣們都勸皇帝不要傷心,保重龍體,太子愛新覺羅·胤礽卻不見絲毫難過,仿佛死的不是他兄弟而是一個陌生人,這令皇帝心寒不已,想起了一樁舊事,當初皇帝第一次禦駕親征準噶爾時,半途中染上風寒,高燒五天,當時年滿十六歲的太子和三弟愛新覺羅·胤祉快馬加鞭趕來看望康熙,康熙見太子面上無憂色很是失望,當時父子感情深厚他也并未多想,此時記憶卻浮上心頭。】

胤礽冷笑。

他怎麽會關心那些異母弟弟生死,他巴不得那些異母弟弟都死幹淨了!

看到後面的他臉上笑容淡去,用力回憶這段往事,只是這段過往無足輕重只留下隐約有這件事的印象,具體經過他早已經不記得。

誰會将二十年前的事記那麽清楚?

哦,他汗阿瑪會。

康熙皇帝面色繃緊,天音為何能知道他所思所想?

莫不是能看穿人心?

【康熙借由愛新覺羅·胤礽不傷心幼弟離世訓斥了他一頓,愛新覺羅·胤礽不以為然還出口頂撞。】

【康熙皇帝失望極了,太子不友愛兄弟,他如何敢将皇位交給他?】

【而太子呢,或許知道自己的态度讓皇帝生氣了,接下來的回程途中,愛新覺羅·胤礽總是深夜來到父親行帳前透過縫隙偷窺他神态,這下可惹怒了皇帝。年幼皇子做這種行為還能算得上可憐又可愛,中年再做那就是其心可誅!】

【康熙是太子的君父,先是君後是父,你夜探皇帝行帳想幹什麽?是不是想弑君殺父?你對幼弟都毫無情義,又如何指望你對老父親有什麽情義?一回京康熙就廢了愛新覺羅·胤礽太子之位,并将他幽禁在宮中。】

“難道我錯怪胤礽了,一切都是我反應太過,胤礽……沒有弑君的念頭?”過去猜測被推翻,懊悔在康熙心頭蔓延。

【說到這裏清溪都想替愛新覺羅·胤礽抱屈,現代家庭最多兩個孩子,一胎二胎還會争寵,更不要說是古代皇帝家。】

李世民驚詫,“只能兩個孩子?後世能有多少人?”只有兩個孩子,這令多子多福傳統思想的古人無法理解。

【在皇長子被接回宮中前,愛新覺羅·胤礽被皇帝獨寵過幾年,因宮中只有他一個兒子,自然也養成了霸道的性子。這個現代一胎沒區別,等到他稍微大一點,宮裏突然多出一個阿哥,不僅比他大,還分走了他爹對他的寵愛,這讓他如何願意?兩兄弟之間戰争,從最開始争奪父親寵愛發展到長大後的争權奪利。】

【随着底下弟弟們長大,接觸朝政,跟他争權的人更多了,有些還經常在老爹面前打他小報告,太子這時候哪還會談什麽友愛兄弟,他都快恨死這些兄弟了!】

光幕從現代家庭一胎二胎之争,跳轉到影視劇中太子對兄弟随口訓斥。

【年幼的皇子哪怕還沒成年,太子對他們也沒好感,誰會對奪走父親寵愛的異母弟弟友愛。更不要提這個弟弟跟他兒子差不多歲數,本來就沒怎麽相處過,跟陌生人差不多,對于十八皇子去世他漠不關心,皇帝訓斥他也敢頂撞,也是他覺得老爹不講理,他都沒跟十八培養出什麽深厚的兄弟感情,做什麽要假惺惺裝出一副難過表情?】

康熙深吸一口氣,這讓他如何直視他那些在十八死後一臉悲痛的兒子們?

他這些兒子,沒一個是善茬!

各皇子府中,皇子們一臉尴尬。

這真不怪他們裝模作樣,老爺子脾氣越發難以捉摸,老十三的母妃去世,老三在沒忍住在孝期剃發可是被老爺子震怒降爵,多做了十一年貝勒,這前車之鑒還在呢,他們要是敢在十八喪期表現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恐怕比太子好不到哪去。

老爺子連最愛的太子都能下狠手廢除,更不要說他們這些不受寵的兒子。

【至于太子年少時不擔心父親病情,只能說皇帝太苛刻了,太子本是在蜜罐中長大,只有皇帝操心他的份,他可沒機會操心皇帝,讓十六歲的少年主動為別人着想,簡直是太為難他,更不要說太子趕去時康熙病情已經好轉,小小風寒還能帶走皇帝的命不成?皇帝為何那般想,不過是有意挑刺,心裏有了成見,太子做什麽,那都是圖謀不軌。】

【站在行帳前偷窺是預謀弑君,對兄弟死無動于衷是不友愛幼弟,他甚至還将近二十年前的事拿出來佐證,這些不夠,他又懷疑太子做這些是為了索額圖報仇……】

胤礽驚得酒杯掉在地上,“我為誰報仇?”

皇子們大開眼界,紛紛點頭贊同,沒錯,老爺子就是這樣惡之欲其死的性子!

李世民一臉驕傲,“朕從未這樣想過兒子,朕可不是那種糊塗蟲逼死兒子,冤枉兒子的皇帝。”

【拜托,索額圖只是太子舅外公,跟自己親外公又不是同母所出,皇帝還是太子的生父,他為什麽要為了八竿子打不着的遠房親戚去找自己父親報仇?】

【呵呵,只能說此時的太子恐怕連呼吸在皇帝眼裏也是錯的!】

砰!

氈包被凳子砸出一個大包,氈包的侍衛一片死寂,低着頭連呼吸聲都不敢發出聲音。

康熙滿眼通紅喘粗着氣,盯着光幕惱羞成怒道:“妖言惑衆,詭辯言論!是何人在發聲?可願出來與朕親口對質?”

他怎麽會覺得太子呼吸都是錯誤?

【為何将這位太子放在今天要講的內容裏,難道歷史上就沒有比他還要慘的太子嗎?不是沒有,歷史上被廢、被逼迫自殺或死于叛軍的不在少數,之所以講這位太子是因為他本身就很傳奇,他是清朝唯一一位太子,也是華夏歷史公認最後一位太子,同時還是歷史上唯一被兩立兩廢的太子!】

嗯,查過資料了,康熙口語會說我,清太子也不會自稱孤,上一章已經改過來了,不用回頭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