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三十五章

一道指令從王宮發下,鹹陽隐官裏外排查生子名高的女子,秦國各地學室被士兵看管起來,凡是上了傅籍名高的都被押走。

鹹陽學室的高也被帶了出來,他面色驚恐,手腳發軟,心中幻想着逃離的可能。

他知道這是妄想,在其他諸侯國或許還能逃,在秦國不行。

秦國有連坐制,一旦逃跑家人受牽連不說,鄰居也得連坐,一旦回去鄰居就是天然眼線,哪怕他抛棄家人不管幸運從城內脫逃,也沒人敢收留他,偌大秦地不拿出照身帖,将無他藏身之處,只能流落到野外被野獸襲擊,除非在秦國有貴族庇護他。

作為黔首,他才剛入傅,只待從學室畢業憑借優異成績受“史”,從此改換門庭踏入仕途。

他這樣身份的人,何來認識什麽貴族?

高心中驚懼交加,他不曉得光幕中的趙高是否是自己,不管是不是自己,他的人生都将會被改變,原本光明的前程似乎已經看到終點。

哪怕他不是秦王要找的高,光這個名就意味着他将得不到重用,他對人生美好設想全都成了泡影!

秦國這場風波并未波及國家上層官員和貴族,很多人在光幕出現後知道大王會帶領他們打爆六國而激動。

老秦人對君王的感官也從呂丞相的傀儡大王轉變成了沃草!大王牛批!為大王打call!!

老秦人不畏懼戰争,甚至渴望戰争,有了戰争,他們才能借助戰功往上爬改變命運。

光幕的出現,他們對年輕的君主充滿空前信心,大王未來能帶領他們打爆六國,現在也可以!

統一,統一!

讓大秦的旗幟插滿關東每一寸土地上!

秦國人的心态轉變高昂,第一個受到影響的是與秦國接壤的韓國,韓王安現在心态就很喪,哪怕知道未來韓國未來會滅,他也沒辦法改變。

Advertisement

韓雖是七雄之一,卻已經名不副實。

他上位時韓國處境本就不妙,七年前那場五國伐秦失敗後,最接近秦國的韓國和楚國成為秦國重點打擊對象,楚國還好些,國土面積大,損失點城池不痛不癢,可韓國不一樣,因為被秦楚魏齊四國包圍着,本就沒有擴展空間,又不斷被秦國蠶食,不幸成為七雄國土面積最小的一個。

到去年前他繼位,韓國形式已經很危急,徘徊在滅國邊緣。

秦國大軍打來了沒?沒,在修鄭國渠。

秦國大軍打來了沒?沒,在邊境虎視眈眈。

只登位一年,就讓韓王安心神疲憊,如今從光幕中得知韓終會滅國,他心裏那根繃着的線終于斷開了。

“要不投了秦?”

他自暴自棄到想投降了,累了毀滅吧,哪怕投降也好過滅國前的這段煎熬。

至于再求助其他國家救韓?

可算了吧,哪怕再來一次合衆伐秦,只要其他國家還抱着小心思,就不可能成功。

韓王安已經不願回想自己做公子時,在聽見趙軍打着打着拐彎跑去齊地後的那種心情。

更不要說現在的秦國已經不是七年前的秦王政王位不安穩時的秦國!

近日光幕的出現,令齊王建陷入了煩惱,國內不少人勸谏齊王建與其他國家聯合起來伐秦。

齊王建很苦惱,便詢問舅舅後勝意見,“要不要跟楚國一起伐秦?”

後勝回憶了一下剛收到了金子,咳嗽一聲提醒道:“大王,楚王不可信吶!”

齊王建立刻想到七年前那場五國合衆伐秦也是楚王出面帶頭,結果呢,剛吃了敗仗就火急火燎撤離主戰場,楚國這個帶頭大哥帶着主力大軍撤了,他們這些小國哪敢正面跟秦國對着幹?

好不容易聚集起來五國大軍變成了散沙。

齊王建果斷道:“寡人這就回絕楚使!”

下定決心後齊王建嘆了口氣,“國內許多人都贊同聯楚攻秦,若是再不将秦國嚣張氣焰打下去,我們就真如神跡預言那樣亡國了,寡人也左右為難。”

後勝摸着胡須點頭,“大王,楚王為人反複,不可信,先看楚國能聯系幾個國家,若楚國聯軍真能攻秦國我們再出兵相助。”

一句話,啥都不幹先看看情況再說。

楚王能不能組成這個局還不一定呢!

這話說到齊王建心坎上,他也不想得罪強秦,他本不是什麽雄才大略的君主,以前王太後在,國內政事都交于王太後,如今王太後去世,齊王建最信任的變成了舅舅後勝。

反正大齊偏安一隅,距離秦國最遠,就算秦國打過來,也得先滅掉韓趙楚魏才輪到齊。

他這回要是應了楚使,萬一因為跳得厲害,讓秦借道先跑來打自己該怎麽辦?這種事又不是沒發生過?

總而言之,在火沒燒到眉毛時,齊王建還抱着僥幸心理。

楚使帶着幾車鮑魚離開了齊往秦國趕去,雖然沒能說服齊王出兵有點可惜,楚使還是按原定計劃去給秦王送禮。

韓王安從舅舅那裏得知楚王為秦王準備的“大禮”,心裏充滿了吐槽欲。

【韓王安:楚王送秦王鮑魚,他是怎麽想的?】

他在祈求秦國不要對韓國動手,結果隔壁二傻子伸手去撩撥虎須?

【餓餓,飯飯:啥玩意?你們工作室內部還有小劇情?快快說出來讓我聽聽!】

本來韓王安想要詳細解釋,都說了一大堆了,被光幕告知等級不夠,得提升後才能發言,他是那種拿金餅浪費的人嗎?

當然是了!

韓王安果斷充錢,提升級別後,暢所欲言,還沒等他發出來就看到評論區人已經轉換了話題,傾訴欲立即大減。

【妄語:大家有看到平臺征集活動沒?】

【七七:那個征集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偉大的歷史英雄人物的活動?】

【兔區吃瓜:最近平臺資源好像往歷史這個小衆群體傾斜。】

【妄語:好像上面下了命令,要各大平臺自查不準有歪曲歷史和抹黑歷史人物的作品。】

【春風十裏不如你:難怪企鵝一些古偶劇突然下架了。】

【七七:你們選誰?】

韓王安默默删掉發言,改問策。

【韓王安:敢問衆位上神,秦國秣馬厲兵,我韓國如何能度過這場危機?】

【七七:那個男人送去沒有?沒有,趕緊送過去,請求始皇帝放韓國一馬。我選了冉闵,《殺胡令》賽高!】

那個男人?

韓王安一下想歪了,畢竟魏國上一任國主跟他的男寵龍陽君的那點破事傳得到處都是。

莫非這秦王政也好此道?

韓王安倒抽一口氣,眼裏滿是吃到瓜的興奮。

【韓王安:那個男人是誰?韓國人乎?】

楚王使者還未抵達鹹陽,秦王政就已經知道送的禮的什麽,倒不是秦國間諜很厲害,秦王政從光幕評論區得知。

或許是這段時間被氣多了,秦王政對于楚王的這點羞辱已經不痛不癢,這要是換在光幕出現之前,年輕氣盛的秦王會舉國發兵讓楚王付出代價。

鮑魚?哼!趙高他已經找出來剮了,又豈會在意楚王這點想激怒他的小手段?

“來人,将楚使驅趕出秦地!”

秦王政拿着李斯的資料陷入沉思之中,李斯這人可是真好用,有治國之才,将上意領會的明明白白,重要的是為他舉薦了不少有才之士,為秦統一六國立下功勞,若不是最後被小人趙高蠱惑,走入歧途,也是伊尹一樣的人物。

可惜李斯的這點私心斷送了大秦國祚。

那趙高又何嘗不是,在他活着期間謹小慎微,他一死野心就暴露了。

秦王政盯着光幕出神,趙高殺了不可惜,他猶豫要不要把李斯也殺了,李斯有大才,真要殺了,六國人才還會投奔秦國嗎?

恰在他出神之際,韓王安的發言再次映入眼簾。

他默默地看着韓王安找死。

【七七:韓非子呀!李斯的師弟,法家代表人,始皇帝使用強逼手段都得不到的男人!快,快給始皇帝送去,說不定看在韓非子份上,不對韓國下手!】

韓非……子?

秦王政眼睛亮了,在這個年代,能稱子的可不得了,個個都是大才。

“來人,将李斯押過來,罷了,寡人親自前去囹圄。”

【妄語:說來戰國七雄,韓國夾在裏面有點名不副實。】

【七七:沒辦法,韓國就那點地方,說來還是當初三家分晉時埋下的隐患,韓國分到這塊地盤時也沒想到隔壁秦國會崛起,大概是光想着這裏有函谷關可守,是易守難攻之地。】

【周圓:誰能用一句話形容韓國?】

【七七:我來,老吉和加多寶打架,和其正沒了。】

【香草拿鐵: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打架,非常可樂沒了。】

【四川人人有熊貓:天府可樂也沒了。】

【翹翹:健力寶死的最冤。】

【七七:健力寶是自己作死吧?】

評論區就健力寶之死吵了起來,韓王安看得一頭霧水,隐隐約約明白這王老吉和加多寶指的應該是秦國和楚國。

糟了!

韓王安一拍大腿終于反應過來,要壞了,秦楚魏必有一仗,那夾在中間的韓國能得好?

韓國是秦楚魏必争之地!

快快将楚使追回來!

關中已經一個月沒下雨了,盡管知道今年大旱,李世民還是心焦如焚。

各地災情不斷向中央彙報。

長安城儲水減少,剛打的井水位下降,他已經下旨不許使用井水澆種。

征糧、放糧,安頓災民,忙碌了一個月他才停下歇口氣。

他此時極為羨慕後世清朝皇帝,他怎麽就沒有一個大貪官可抄?

愛新覺羅·胤禛:大可不必。

看着光幕下方評論區,李世民蠢蠢欲動想要攪渾水,可惜這次評論區禁止發言。

幾期跟下來,李世民也摸清的光幕規則,只有光幕點評到這個朝代時,這個朝代的人才能發言,這是屬于這個朝代的機遇。

上期點評太子的是特例,一下點評了幾個朝代太子,各朝代人才能在同一個評論區發言。

“不知道始皇帝現在是什麽感想?”李世民很遺憾不能親眼目睹。

“畢竟他可是期盼着秦能傳萬世,結果二世就亡,這打擊是不是有點大?”

【大家好,你們的老朋友清溪又來更新了,本期還是講那些年始皇帝背的鍋,上期說到孟姜女哭長城一事跟始皇帝無關,乃是後人牽強附會為了刻畫暴秦硬賴在始皇帝頭上,說來這也是一個歷史上的一個有趣現象,凡是在王朝初期被罵暴君的皇帝往往是一個好皇帝,比如秦始皇,比如朱元璋。凡是被史書大誇特誇是好皇帝的卻不一定真是好皇帝,再比如宋太宗和宋真宗。】

光幕亮起,出現一行黑字,“那些年始皇帝背過的鍋系列(二)焚書坑儒的真與假?”

朱元璋摸了摸鼻子,真不容易,他可算是被天音誇了一聲好皇帝。

永樂皇帝吹胡子瞪眼,“誰?誰腦子進水了,說先帝是暴君?沒有先帝,他們如今還在蒙古人腳下當奴隸呢!”

“暴君……”

秦王政已經将李斯從囹圄中放出,還委以重任,不得不說這效果出奇好,李斯立刻向他推薦了魏人缭,缭一上來就獻上亡六國計,令他拍案叫絕。

他立即給缭與自己同等待遇,還封他為國尉。

秦王政此時看李斯目光充滿了期待,希望他再接再厲為秦國輸送人才。

對了,韓國公子非,韓王安何時給寡人送過來?

距離上一次光幕響起已經過去了三月有餘,足夠秦王政将呂不韋的影響清除,就在秦王政體驗到呂不韋的人才變成自己人才的快樂時,久未有變動的光幕再次響起。

李斯對于光幕出現有了後遺症,諸如冷汗直流,心神恐慌,他很想告退,可大王召見衆多大臣商議如何威逼韓國送上公子非入鹹陽,作為這件事的經手人,他沒有先退出的可能。

秦王政掃了衆臣一眼,一揮手,“一起觀看。”

【宋朝那段歷史先不提,我們再繼續說說我們那一米九八的老祖宗——嬴政。】

【對于這位老祖宗,我們後世人是什麽印象?】

【那個慘遭歷史上第一宗保健品詐騙案的皇帝?還是被騙十幾年失人失財還被人背後取笑冤大頭,知道真相後惱羞成怒“焚書坑儒”的始皇帝?】

殿內衆多臣子偷偷用餘光觀察大王表情,大王面無表情,稱得上臨危不懼典範。

秦王政此時有些後悔了,上一次還能說是後人栽贓陷害與他是無妄之災,這次顯然是說他被騙的黑歷史!

竟然有人敢騙他?還一騙就是十多年?

焚書坑儒又是怎麽一回事?

鹹陽城內諸多儒生又驚又慌,秦王這般無道,焚書不說還坑殺儒生?

喝着美酒的楚王悍大笑一聲,“秦王政竟然被人騙了!”

天音快說,讓他樂呵樂呵。

【哈哈哈,今天要聊的就是始皇帝“焚書坑儒”這件事,在聊“焚書坑儒”之前,還得先談起發生在兩千年前那樁史無前例的連環詐騙案。】

【在古代皇帝為求長生做出的瘋狂舉動,在現在看來都見怪不怪,在現代這個信息通暢的社會,詐騙手段都層出不窮,更不要說在古代那迷信時代。】

啊,求長生?

楚王悍笑不出來了。

這年代身為大王誰沒信過長生?

【公元前221年,王贲滅齊,攻入齊國,俘虜齊王建,齊滅。自此始皇帝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

齊王建:曉得了,果然齊是最後滅亡。

【統一六國後,作為天下共主,再用諸侯王稱呼不免不合時宜,他又不想沿照周天子一樣用天子做稱號,秦王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最後合二為一,挑了“皇帝”做稱號,他自認開創大業前無古人,遂自稱始皇帝,子孫為二世、三世,直到萬世。】

萬世二字如冷冷的冰拍打在秦王政臉上,諷刺的是他已經被天音告知秦二世而亡。

【成為天下之主,始皇帝無疑站在人生最輝煌的頂端,這種光榮的事不炫耀一下豈不是錦衣夜行?】

【毫無疑問,始皇帝也是個普通人,他也有虛榮心,一統六國的第三年,始皇帝決定泰山封禪。】

泰山封禪?!

啊這……

這可撓到秦王政心癢癢處,那可是泰山封禪,天子享有的特權,連諸侯王都沒資格,誰敢幹,下一秒就被人噴得狗血淋頭。

秦王政想嗎?當然想。

未來他将一統六國,他有資格去。

他若沒有,世間還有誰能有?

【泰山這個地方對于古人來說很特別,因它在東方被列為五岳之首。】

【古人迷信,按照五行說法,東方為生門,太陽從這裏升起,月亮也是這裏升起,是萬物起始陰陽交會之地,而位于東方齊魯平原的泰山就顯得格外與衆不同。】

【正如杜甫的詩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泰山為五岳之首,并不是五岳中最高的山,但在齊魯平原地帶卻是一覽衆山小,泰山本身也被賦予了種種神秘傳聞。】

【再說泰山封禪,自古就有封禪一說,在始皇帝封禪之前,自炎帝開始上古就有七十二王在泰山封禪,封禪是告天地自己的功績,有些若是沒資格還跑去泰山祭神,還會受到嘲諷,比如孔子就譏諷過季氏旅。】

李世民看到這裏暗戳戳問左右,“朕被後世人譽為千古一帝,查看史書得知朕一生未能去泰山封禪,同為千古一帝,始皇帝去過,漢武帝也去過,朕能去否?”

要問李世民想不想去?當然想!

只是之前沒想過,他得位不光彩,先是被突厥逼到長安城下,後經歷幾件大旱,早有傳聞是他殺兄逼父令老天爺看不過眼才降下懲罰。

去年他被逼急了生吃蝗蟲才穩住了皇位,哪裏還有心思想去泰山封禪?

好在光幕出現,得知大唐偉業,他才有了信心提起這事。

當然不是說他現在就去,他還沒拿下突厥,幹掉吐谷渾,沒點拿得出手的功績他也沒臉去泰山。

長孫無忌支持妹夫,“拿下突厥可去。”

李世民笑得合不攏嘴,他揮手:“不妥不妥,拿下吐谷渾才更穩妥。”

【那麽始皇帝功績夠嗎?顯然統一六國立下不世偉業的始皇帝有足夠資格,始皇帝也起了去往泰山封禪的念頭。】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第一次東巡去泰山封禪,頭一次出遠門,他內心帶着激動和憂慮,激動是有向天下耍威風的機會,憂慮是怕鹹陽會出現變故,于是始皇帝将朝中文武大臣都帶上,嘿嘿,這操作大家看看是不是有幾分眼熟?當年楊廣也是去哪都把文武大臣帶上。朱祁鎮也幹過,可惜翻車了。】

秦王政專注盯着光幕,似乎并未在意殿內衆人目光,他覺得這很正常,自三家分晉後,就沒有一個諸侯國不對國內掌有軍權的臣子警惕。

秦王政信任臣子,但也僅限于在眼皮底下,可控制範圍之內。

乾清宮中,朱元璋再次寫下“忍”。

【泰山封禪,秦始皇不理會儒家那些繁瑣禮儀,他按照自己想法跑到泰山頂埋了石碑,領着百官祭拜天地,又接受百官祭拜後,完成了這次表演。】

【之後始皇帝在琅琊郡停留了三個月有餘,在這裏他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騙子,從此人生道路劈叉往求仙問藥一去不複返。】

琅琊郡指的是齊地吧。

相較于遇見騙子,秦王政更想知道這世間是否有仙人。

應該有吧,光幕天音出現不正是神跡?

【爬過山的朋友應該知道山上溫度要遠低于山下,始皇帝泰山封禪爬到了山頂,這一去可不是一日兩日,先秦時的泰山可沒有如今的棧道、索道,可以當天去當天回,始皇帝從泰山下來毫無意外被凍病了,他染上了風寒,要留在琅琊郡休養。】

【休養期間,作為琅琊郡地方官員自然要為皇帝介紹當地特色。】

【琅琊郡位于渤海之濱,自古就有海上仙山傳說,派人前去大海尋找仙山的齊王燕王就被斷過,始皇帝自然也對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感興趣。】

那啥,我們也感興趣!

這是光幕前所有帝、王的心聲。

【作為皇帝,他舉世無敵,唯一大敵只有死亡。】

【琅琊郡的官員見始皇帝明顯對仙山感興趣,便推薦了一個自稱親眼見過仙山的人,這個人就是徐福。】

漢武帝驚訝,“什麽,徐福是騙子?”

哪怕是漢朝也流傳着徐福尋往仙山的傳聞,不過跟徐福被後世定義為騙子不同,漢時傳聞是徐福找到仙山,只是仙山沒有仙丹,他怕被始皇帝怪罪,便留在了仙山沒敢回來。

【徐福是誰?真如傳言中那樣他是鬼谷子的弟子嗎?顯然不是,徐福是土生土長琅琊郡人,一輩子都沒離開過琅琊郡。】

鬼谷子?

秦王政心神一動,鬼谷子在這時可是聞名遐迩,他的弟子蘇秦和張儀在秦國可以說聲名赫赫,前者一張嘴組建六國伐秦,令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後者那就更厲害了,為秦游說諸國,令諸侯國從反秦變成親秦。

鬼谷子弟子都這般厲害,更不要說是鬼谷子本人了!

更重要的是鬼谷子若是活到現在,起碼也得有一百多歲了,這讓知道自己未來會早死的秦王政如何不心動?

【徐福生于市井之間,結交三教九流,他将聽到的奇聞轶事加以編改,變成了自己親身經歷。】

【于是這樣一個小混混搖身一變成了聞名地方的方士。】

【本來嘛,徐福靠着為官員祈福,騙吃騙喝過得很滋潤,他也不怕人拆穿,畢竟誰也不能尋到仙人去求證他所說是真是假。】

【但有句話說得好,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作為專業人士他被官員介紹給了始皇帝。】

【好家夥,這是要騙到始皇帝頭上,要是被始皇帝知道他是騙子,那不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

【清溪想當時徐福應該也是心裏一堆髒話想說,但不得不說作為一名騙子,一名一直沒被拆穿的騙子還是有那麽一兩把刷子。】

【徐福見到始皇帝他是怎麽做的?架勢擺得高高的,不下跪不鞠躬半眯着眼睛,一臉平淡立在那,完全符合世人對高人的幻想。】

秦王政沉思,這樣的人怎麽會是騙子?

是騙子他還能看不出來?

“怎麽會是騙子?”齊王建繃不住了,因為他宮裏就有幾位方士跟徐福是同款。

他以為半仙都是這副德行,為求得仙丹還多番優待。

怎麽會是騙子呢?

齊王建垮着臉,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樣。

【徐福這舉動對了路子,一下子将始皇帝唬住了,在前面琅琊郡官員做過鋪墊後,始皇帝對于徐福的高人身份深信不疑。】

秦王政不高興了,他豈是那麽容易被騙,這徐福定有神異之處。

【《山海經》有記載,東海有神山。蓬萊山在海中,傳聞東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神山中有數不盡的奇珍異獸,金銀做宮闕,還有仙人在上面隐居,神山上還藏有不死藥,人吃了可長生不老。】

年輕的秦王面色激動充滿了對神藥的向往。

先更這麽多,剩下的還在寫。

同類推薦